分享

沉言静思:高考日对高考的回望

 劳月 2021-02-05

说看完《120个回望》,还不如说听完了这本书。感谢劳月老师这么棒的朗诵。上班后没有很多时间看书,只好利用上下班路上及电梯、食堂排队的时间听完了劳月老师朗读的所有篇章。在开车时听得入神,还真有些危险了。

这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由经历过1977年、1978年高考的考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抒写出来的,语言非常朴实,那种真实感无可比拟,娓娓道来,特别走心。

整本书看下来的第一感觉就是敬佩。敬佩这两届前辈的非凡记忆。说起我的高考,记忆已经非常模糊。只记得大热天,我和同学一起骑车去学校高考。爸妈要去陪我,我坚决不让。感觉那样倍感压力,其它就想不起什么了。完全记不得当年的作文题,或其他各科任何一道题目的内容。远没有这本书中的各位前辈记得那么清晰,感受那么深刻,题目、答题内容甚至错题都记得那么一清二楚。

同时更敬佩各位前辈的高考热情。在那样的环境下,很多人中断了学业,下乡下厂劳动特别辛苦,但听到恢复高考后,还是坚定地去捡回书本,卯足了劲儿去自学、复习、迎考。他们都有着对知识的强烈渴求,所以并非真正中断学习,始终保持着爱书看书的习惯。

每每看到前辈们说到,尽一切办法去找点书来看,哪怕“毛选”也看得津津有味,不由自主感叹他们的爱读书之习惯。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位前辈说,为了不至于让自己长时间没书看,每借到一本书,都用读着字句的方式来延长看书时间,结果落下了逐字逐句看书慢的毛病。也只有一直保持着对书的兴趣,当高考恢复后,大家才有如此强烈愿望要去高考,因为又有机会可以安心专心学习看书了,而全然不管自己的经历背景和年龄差距。记得也有不少人描述到,正因为那些年看了不少文学作品、历史故事,使得他们在文史科面前很有信心,可以重点去复习数理化课程,有的放矢,最终考上大学。



敬佩之余,对照自己,就是惭愧。书中很多人因为家庭原因都无法读初中或高中而辍学,但对知识的渴望从未中断。除了到处找书看,他们还有不少人自己买书自学,硬是自己学会了初高中的数理化。进入大学后也非常用功,似乎要和时间赛跑,去追回中断学业的时光。

回望过去的自己,当年去高考似乎是上学的唯一方向,根本没想过自己要学到什么知识,只是练习如何去应对考试,没完没了地刷题,使得对读书不是渴望,而是厌倦。总是羡慕那些不用再读书的成人,更盼望自己生个病不用去读书。家长也不关心是否学得开心,是否学到知识,而只关心成绩分数是否好,班上排名到第几。高考成了能逃离这样刷题生活的最终目标。等上了大学,以前苦难的日子终于结束,就无所束缚地去释放自己。

当时我高考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走出杭城,到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去上学。但因为考分不理想,不但没有胆量和心情填报那些城市的学校,就连杭城的院校也只能降档选择。心情很沮丧,完全没有前辈们考上大学的兴奋和开心,反倒很有丢面子的耻辱感。上了大学又没有好好珍惜学校生活,抓紧学习,反而上课看小说,下课出去玩,考前应试复习一下。专业原本就是盲目选择,没考好就更没发言权。听爸妈的,感觉哪儿热门就选哪儿的专业,将来毕业好找工作,根本没有想自己的喜好和梦想。自己确实也没有特别的爱好或梦想,以至毕业后好些年都很迷茫,想再考个研究生,都不知道该选什么专业,最终放弃了。

看了这本书中前辈们坚持不懈地与命运抗争的经历,相比之下,我所处的条件比前辈们要好很多,机会也多很多,但可惜没有好好把握,尤其浪费了大学最好的时光,现在想来其实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任。


时光不能倒流。从书里,我看到这些考上大学的佼佼者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有一股狠劲,明确了考大学的目标后,不管原来学历如何,不管当前工作多苦,尽自己所能去复习。每每白天出工,晚上看书,经常要用功到凌晨。他们怀着希望,亢奋地坚持,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更加努力地继续考,最终都有好结果。就如书中有位前辈说:“一个人在开始做某件事的时候,千万不要相信命运,否则就有可能不努力了。但在尽到主观努力后可以相信有命运,否则得到坏的结果时就会很痛苦。”尽人事知天命,不管过去如何,将来怎样,机会一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狠劲和坚持的韧劲。这一点劳月老师就是他们这一代人的代表和楷模。即便到了退休后,他还积极组织倡导大家读书学习,坚持高质量输出文章,还与时俱进开展云读书会。在这样好的氛围中,在这本书的感召力下,自己感觉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借口时间不够,工作太累不去看书,不去学习了。

非常认同书中的一句话:“生活是一本很好玩的书,您读了上页,根本不知道下页会是什么故事。”与其纠结以往的篇章,不如期待自己尽最大努力去谱写下页的精彩故事。当再次回望时,能像这120个回望者那样无比骄傲和欣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