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岛第61期活动纪要:一棵古树就是一部历史教科书

 劳月 2021-02-05

文澜读书岛2020年第15期

(总第61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嘉宾:自然爱好者 小山

时间:2020年8月15日(周六)下午14:00

地点:浙江图书馆2059室

文澜读书岛钉钉群视频直播

录音整理:何水燕

文字编辑:劳月

劳月:各位书友,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文澜读书岛!文澜读书岛是由浙江图书馆主办、钱报读书会协办、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客户端、浙江民生资讯广播提供媒体支持的一档阅读沙龙活动。我们的活动在每个月的第一和第三个周六下午定期举行,分享讨论有趣的好书。为了方便更多的书友参与,我们的活动采取线下分享和线上钉钉群视频直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欢迎大家积极参加!

今天是文澜读书岛今年的第15期活动,总第61期。在开始今天的分享之前,我想对现场和观看钉钉视频直播的书友们说几句话。上个周六,8月8日,在钱江晚报和浙江省新华书店主办的“万物复'书',阅享小康”2020浙江省全民阅读节启动仪式暨春风阅读盛典上,我被授予2020春风阅读榜“年度爱书人奖”。这是对文澜读书岛倡导的阅读分享模式的一种肯定,是对3年来文澜读书岛致力于阅读推广努力的一种褒奖。在这里,我向所有支持、关注和参与文澜读书岛活动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会继续努力,在办好文澜读书岛本身阅读分享活动的同时,逐步把文澜读书岛的模式扩展到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和广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让更多的人享受阅读的快乐。

今天分享的是国家新闻出版署原副署长梁衡的散文集《树梢上的中国》。今天的分享嘉宾是读书岛的老朋友、自然爱好者小山。前年他为我们分享了萨拉·罗斯的《茶叶大盗》。去年他又为我们分享了理查德·弗提的《林中四季》。今天是他第三次光临读书岛,为我们带来对《树梢上的中国》的分享。让我们用掌声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接下来就有请小山老师为我们作分享。

小山:在这么一个酷热的夏天一起来读梁衡的这本书,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点点清凉。今天我分享的是梁衡的散文集《树梢上的中国》,我取的标题摘自书里的一句话:一棵古树,就是一部历史教科书。

我自己本身是学法律的,但是业余爱好植物。这本书通过历史、通过树木来呈现一种散文的新形式,应该说是一种交叉散文。刚好跟我的爱好比较接近。我开始草木研究之前,对历史是非常感兴趣的。2015年开始草木写作之后,也在慢慢阅读各方面的书籍,所以这本书非常契合我自己的这种个人兴趣爱好。

接下来,我从五个方面来分享这本书。

一、梁衡的多重身份

我一直秉持一个观点,选书就是选作者。作者的成长历程、知识结构,能决定一本书的品质。梁衡的身份之一是记者和官员。他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以后分到内蒙古临河县,参加劳动锻炼。这个地方是沙漠的边缘地带,能看到一点绿色都是非常难得的。他后来对森林感兴趣,跟他第一次工作的地方有很大关系。然后他先后调到光明日报内蒙古、山西记者站,再后来担任了国家新闻出版署的副署长,人民日报的副总编辑。

本书的缘起在序言中有详细的叙述:2012年,他在全国人大农委工作。一次与国家林业局的官员座谈,他问旁边的资源司长,“资源司管什么的?”司长说,“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上活立木的蓄积量。”他追问了一句,“树身上附载的文化内容谁来管?”司长说,“这个事目前还真没人管。”从那以后,他就开始了“人文古树”的写作。

梁衡的第二个身份是新闻理论家。他后来任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当人民日报副总编,主要是研究新闻理论这一块。他现在的一个身份,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他的很多新闻作品是非常经典的。有对新闻感兴趣的书友可以去读读他写新闻方面的书,比如他的新闻四部曲《记者札记:没有新闻的角落》、《评委笔记:新闻绿叶的脉络》、《署长笔记:新闻原理的思考》、《总编手记:版面背后的故事》。

第三个身份是科普作家。他写过一本科普读物《数理化通俗演义》,不讲公式定义,而是讲那些创造这些公式和定义的科学家的故事。非常畅销,出版30年以来,先后再版30多次。有媒体评价说,“它拯救了无数害怕数理化的孩子”。 

第四个身份是散文大家。他一开始是写政治散文的,毛泽东、张闻天、瞿秋白、周恩来、彭德怀他都写过。国学大师季羡林对他有一个评价,说他“用文学翻译政治,并用散文化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读他的代表作《觅渡,觅渡,渡何处》,写瞿秋白的人生。瞿秋白曾经是我党第三任的总书记,1935年被国民党逮捕并就义,时年36岁。像他这么一个有才华的人,如果不是从事革命工作的话,可能是一个出色的文学家,出色的金石学家,出色的医生。在被国民党关押期间,他写过一篇自白《多余的话》,把他从事革命以后的苦闷写得非常清楚。当时曾经对他的这些思想进行过批判,现在拨开历史迷雾,慢慢回归人性,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是他的一个新视角。

除了政治散文,他还写山水散文。我们都学到过语文课本里的《晋祠》。他有70多篇文章被列入大、中、小学的课本,被誉为“入选课本作品最多的作家”。他写的文章都是范文。居里夫人百年诞辰的时候,梁衡写了《跨越百年的美丽》,后来影响也非常大。

因为梁衡的多重身份,看的东西多,思考的问题也多,加上新闻记者的敏感,自己的多年阅读和感受,所以他写的一些文章都比较厚重,非常值得大家关注。 

二、为什么喜欢这部书?

《树梢上的中国》我看的是商务印书馆的版本,如果大家要买的话,建议买这个版本比较好。接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为什么喜欢这部书。我举三个方面的证据来证明我这个话。

1.开创性作品。

《树梢上的中国》开创了一个草木历史写作的新范式,设立了一个名之为“人文森林”的新学科,引发了全国性的“中华人文古树”评选保护活动。

读过一篇两篇文章的读者会发现,他的写作是通过一棵人文古树或者一棵上了年纪的树,以树为坐标,围绕国家或者地方的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从历史长河中选取一些经典片段,写成作品。所以,它是历史跟草木交叉领域的写作,开创了一个新范式。有评论者说,梁衡之所以除了个人与自然之外,会多一个历史的维度,这跟他本身的知识结构也有关系,更和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底蕴有密切关系。

美国建国才200多年,地广人稀。北美有很多年长的古树,有些树都有2000多岁了。但在古树上衬托更多人文的东西,肯定是不如中国的。梭罗写《瓦尔登湖》里的树,也就仅仅是一棵树,是从生命的角度去考察它,写这棵树的自然史。而梁衡写的树,比如《华表之木老银杏》,写的是春秋时代以来,这棵银杏树下发生的故事。这样悠长的人文历史,北美的古树是不具备的。所以,梁衡的这部书只有在我们中国土地上才能长出来。

在提出“人文古树”这个概念并自己身体力行去写作出一个新范式的同时,他还提出了一个“人文森林”的新学科。这个学科现在也在落地,2019年,西南林业大学设立了人文森林学科,把自然和历史做成一个交叉学科。因为他的写作,2013年,国家林业局还在全国开展了“人文古树”的评选活动,并且汇编成了一本书《中华人文古树》,唤起了全国性的对当地人文古树的保护与挖掘。每个地方都以自己有这么一棵入选中华人文古树为荣,像我们宁波雪窦寺的银杏树就入选了。

每个地方评选人文古树之后,以树为中心,建立人文古树森林公园,由此带动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文人能够在现实世界发挥作用不容易。有多少人看了你的文字,看了你的思想以后会起而行之,去付诸行动?所以,像梁衡这种提出一个概念,设立一个学科,推动一个运动,最后还设立一些人文森林公园,这个就非常不容易。所以,从这些角度来讲,这部作品应该说是一部开创性的,而且会成为经典之作。 

2.文气充沛宏大磅礴。

梁衡先生提倡散文要写“大事大情大理”。他写散文提倡写大,大事大情。他解释说,你写的人物也好,历史也好,你写的高度不一样,你自己的高度也不一样,这不是所有人可以驾驭的,没有一定的基础,一定的积蓄,你很难去驾驭这些大事大情大理。所以大家会看到他写的很多散文,尤其是那些政治散文,包括写一些古人的作品,比如写李清照、辛弃疾这些故事都非常动人。同样,这本书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可以朗诵,他自己古文功底非常深厚,文章里面很有一些古文的痕迹,音律节奏明快,对仗非常多,读起来很有韵味。

3.版式设计非常精致。

这本书的商务印书馆版本版式设计非常精致。比如,在扉页上设计了一张地图。这本书名字叫《树梢上的中国》,这张地图上的故事,最远到新疆,在西边,最北边到黑龙江,最南边是海南岛,还包括云南、四川,包括我们东部这些地方都有。除了西藏、贵州这些地方暂时没有,基本各省都有一棵人文古树。从地图看,《树梢上的中国》覆盖面还是比较广的。

大家再看一下它的目录编排。上面小括号,从远古到周朝到汉朝到唐朝到宋朝,然后到明清一直到抗日到当代,排列非常有序。也就是说,在地域的广度上,涵盖了整个中国,从历史的纵深来讲,它从远古一直走到现在。 

由此,我们就能够知道,这本书它有一个怎样的厚重在里面。你看书其实是看树,是看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


三、何谓人文古树?

梁衡说,在伐木者看来,一棵古树是一堆木材的存储。在科学家看来,一棵古树是一个气象数据库。在旅游者看来,一棵古树是一幅风景的画图。而在我看来,一棵古树就是一部历史教科书。

为什么他这么说?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

1、在他看来,树木是与语言文字、文物并行的人类第三部史书。记录历史你可以去翻二十四史,也可以去博物馆,去看那些瓷器、青铜器,看那些陈列在里面的各种文物。比如说你看到一个青铜器,就能想象我们的老祖宗在两三千年之前,就掌握了这么厉害的冶炼技术,这个其实代表当时的生产力。有这么一个青铜器在那里,你不用去看任何书,你就知道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树木为什么是人类第三部史书呢?作者的意思是,不管什么历史事件发生,它都在一定的场所里面。书中有一篇文章叫《秋风桐槐说项羽》,讲西楚霸王项羽故里到底在什么地方,大家是有争议的,后来发现项羽自己手植的槐树以后,确定了这个地方就是项羽的故里所在地。之后,在附近又挖出了马槽等其他一些文物。所以,人文古树它可以定位这个地方到底是在哪里,确定历史事件发生在什么地方。

2、本书的切入点是用老树来讲故事,讲正史上少有的,但又是名人、大事的故事。通过挖掘史料,这棵树所在的这个地方发生过什么事情,就像树长了两只眼睛一样,看着树下芸芸众生在做什么事情。梁衡在这本书中,通过树来说话,通过树来感受喜怒哀乐,来讲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好的事情树会很开心。不好的事情,树会一声叹息。在《死去活来七里槐》一文里,他把树身上凸起的瘤子,表示为中华民族发生灾难之后树所感受到的痛苦。通过一棵树的讲述来还原历史,这个叙述角度非常新鲜。

3、人文古树标准。纵的方面看,必须是历史的里程碑;横的方面看,必须是当地的地标。

作者选择人文古树的标准,是纵横两个方面。纵的方面看,必须是历史的里程碑。这棵树下发生的一些事情,可以表示一些历史的转折。比如《一棵怀抱炸弹的老樟树》一文讲到的老樟树在江西瑞金,中华苏维埃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就在这棵树下的房子里办公。有一天敌机来投弹,刚好投在老樟树上,树的枝丫接住了炸弹,很幸运没有爆炸。作者感慨,假设不是老樟树把炮弹接住,可能这个房子就被炸掉了……所以,这个是有里程碑意义的。

横的方面看,必须是当地的地标。比如《死去活来七里槐》一文中的七里槐,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的一个叫观音堂的地方。这棵树几公里之外都看得见。距这里三四公里远的地方,坐陇海线火车经过,也能看到这棵树。一讲到这棵树,大家就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所以一棵树就是一个地标。

四、从6篇代表作来看人文古树

这里我选了6篇代表作来讲述他的人文古树故事到底怎么写。两篇讲古代史,《华表之木老银杏》《死去活来七里槐》;两篇讲近代史,《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沈公榕,眺望大海150年》;两篇讲当代史,《一棵怀抱炸弹的老樟树》《带伤的重阳木》。

浙江图书馆文澜朗诵团成员周楠朗读《华表之木老银杏》。

小山:这位老师读得非常动情,这篇文章也写得非常好。这棵树,作为齐鲁大地上的一个地标是非常有代表性的。3000多年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作者就选取了最典型的3个成语故事,然后重新演绎。

这是整本书中最核心的一篇文章。人文古树的概念就是在这里提出来的。如果你要在这本书里面挑一篇文章,我建议大家就读这一篇。梁衡的人文古树的一些思想基本上可以体现。

“毋忘在莒”的故事,知道的人不多,讲的是齐桓公的故事。当时齐国发生叛乱,齐国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流亡在鲁国和莒国。齐襄公亡后,他们争着回去夺权。那时管仲扶持公子纠,鲍叔牙扶持公子小白。管仲箭射公子小白就是发生在这棵银杏树下。之后小白继位,成为齐恒公,听从鲍叔牙的建议,不计前嫌,任用管仲。在管仲的辅佐之下,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有一次,桓公与老臣一起饮酒,想让大臣们对他说点祝贺语。当时,鲍叔牙说,“愿我王勿忘在莒。”齐桓公在莒国流亡时能够励精图治,但成为霸主以后,就开始听身边一些小人的谗言。管仲晚年,忠告齐桓公不要拜小人为相。最终,齐桓公经不住谄媚,任用了易牙等人,最后被活活饿死在深宫。

“庆父不除,鲁难未已”,这是发生在鲁国的历史故事。庆父是鲁庄公的弟弟,出了名的坏人,政治上勾结各种势力,生活上声色犬马,腐败至极。鲁庄公去世后,庆父发动政变,鲁国政局处在崩溃的边缘。齐国大夫向齐桓公报告:“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永不会终止的!”,这就是那句传于后世的名言“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果然,两年之内,鲁国的两任国君,连续死于庆父之手。后来,庆父渐渐不能控制政局,偷偷溜往莒国,因仇人太多,走投无路,最后自缢于老银杏树下。

老银杏树讲述的第三个故事,是陈毅在树下“捉放曹”,惩治背信弃义奸滑之徒的故事。此人名郝鹏举,曾是冯玉祥非常器重的一个人,还送他去苏联深造过。等回来的时候,正逢中原大战,冯玉祥失利,郝立即背叛冯玉祥,投靠蒋介石。抗日战争中,郝鹏举又投降汪精卫。汪精卫死后,再次投降蒋介石。解放战争时期,看到解放军部队很厉害,又投降共产党,在老银杏树下,向陈毅表忠心。共产党派出很多政工干部帮助他改造部队。谁想,1947年,他又重新投靠蒋介石,还杀害了党组织派去的政工干部,包括他当年在苏联的老同学。陈毅非常震惊,发起进攻,活捉了郝鹏举。后来在转移队伍过程中,郝想趁乱逃跑,被我押解战士抬手举枪,结束了他耻辱的一生。

在古代,最早是公众场合的大立木,民众有什么意见都可刻之于上,称为“谤木”。后来立于通衢及邮驿之处,有指路之意。再后来立于皇城外,上卧神兽,有监督王命和政事之意。立一木而观天下,伸正义,明是非,鞭腐恶。公器在上,宏大庄严,关乎天下社稷。但华表毕竟是一个静止的非生命之物,幸好有浮来山上的春秋老银杏树。这一株活的巨木,千年不倒,风雨无阻,静静地记善恶、写青史。

浙江图书馆文澜朗诵团成员马嘉文朗读《死去活来七里槐》。

小山:非常赞的朗读,字正腔圆,太有感染力了。

这棵老槐树的位置非常独特,扎根在长安跟洛阳的一条古道上,刚好是中点。这个地方叫陕县。周成王登位之后,周、召二公帮忙治理天下,两人分工以陕塬为界,周治陕之东,召治陕之西。陕西这么大一个省的名字,就是因为坐落在这块“分陕石”之西而得名。一部中国古代史,几乎就是在长安跟洛阳两个古都的连线上来回搬演。这棵老槐树,一肩挑着两个古都,背靠三晋,一手牵豫,一手牵陕,像一根定海神针,扎在了中国历史地理的关键穴位上。

另外,这个地方在黄河边上。黄河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给中华民族造成很多灾难的一条河,决口,泛滥,改道。以这棵槐树来讲述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向后人述说那些不该忘记的苦难,是非常有深意的。

比如老槐树见证了安史之乱,安禄山的所作所为,老槐树都是看见的。诗人杜甫受安史之乱影响很深,他写的《三吏》《三别》里有个石壕村,就在离槐树不远的一个镇上。书里还写了1929年、1942年的大旱,出现人相食的惨状。1944年的“卢氏惨案”,老槐树陪着可怜的同胞忍受这空前的民族大耻辱。老槐树经历的最后一劫是“文革之乱”,文革中最响的口号是“打倒刘、邓”,这两人又都与老槐有缘。

所以,从以上两棵树的描述中,大家可以看到,梁衡的一个写作特点。第一段一般是写这棵树在哪里?长什么样?外貌描写一下。后面几段一般是写围绕树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最后一段话是一些总结性的思考,结论性的成果,他的一些思想成果,读起来令人信服。

下面我们讲近代史上的人文古树,《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左宗棠是晚清重臣,原本在福州办船政,建海军。后来赴西北新疆平叛。当时的政局已经千疮百孔,清朝的一些大臣主张放弃新疆。左宗棠坚决主张维护国家主权。这篇文章讲他怎样首创西北的绿化和生态建设。出征西北时他已经58岁,带棺西行,发誓不收复新疆就不回来。行军途中,他发现,经常是走了好几百里都看不到一棵树。于是,就下令在这个地方,挑一种树来种,后来选的是旱柳。之后,部队行军到哪里,路修到哪里,两边树就栽到哪里。左宗棠除了打仗,还懂农田、水利、生态建设,从河西走廊一路修了几千公里的路,同时一路栽下一行或多至四五行的树。后人尊称为“左公大道”。等他干了十几年要被调回去时,西北已经种下了100多万棵树。但因为柳树生命力不长,所以现在只剩下202棵还在。他栽树的地方,后来历代的政府,一直都在对左公柳进行保护、补栽。这已经成为了西北人民的一个情结,也是官方的一种责任。一半是为了保护生态,一半是为了延续左公精神。今天如果大家去西北旅行,比如去敦煌,去新疆哈密,你也许会看到一两棵左公柳。

梁衡在书中提到一个观点,人民之所以怀念左宗棠,是因为他有一种“和平重于战争,生态高于政治”的高尚理念。左宗棠这个人打仗这么厉害,但这些军事成就是会被遗忘的。古往今来,于战火中不忘栽树且卓有建树的将军恐怕只有左宗棠一人了。

下面介绍的人文古树是《沈公榕,眺望大海150年》。沈公指沈葆桢,林则徐的女婿。左宗棠被调到西北去打仗,向朝廷推荐沈葆桢来代替他主政福州船政事务。沈葆桢非常认真,跟他老丈人林则徐一样,忠君爱国,一丝不苟,所以左宗棠非常信任他。当时的中国已经被英国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得一塌糊涂了,下决心要建造自己的船只。造船要靠海,所以先要在滩涂上打桩,然后再填土,再栽一些树加以固定,所以当时就栽了很多榕树。

大家都知道,福州是榕城,因为这个地方榕树非常多,经常可以看到榕树独木成林。它的根一旦接触到地上,就会茁壮成长,然后再长出一些树枝,有时一棵榕树可以占1万平方米。马尾船厂的这棵榕树就是沈葆桢当年建船厂的时候亲自种下的。后来船厂要搬迁,榕树却搬不走。恰恰这个时候,榕树断掉一根很粗的枝丫,就把榕树这根枝丫栽到了新的船厂,居然成活了。于是,新船厂和老船厂都有了历史的延续在里面。

那么马尾船厂为什么特别值得说?因为那里不仅造船,它还是中国制造业发展起步的地方,是训练培养海军人才的摇篮。这个地方培养了很多厉害的人,比如严复、林纾等,几乎培养了中国海军的全部骨干。

文章中还引用了一句话,“一校一级之生而对一国之战”。这一战,指的是中日甲午海战,中方参战的舰长(管带)14人中,有10人是马尾船校第一期的同班同学。所以说,甲午海战是日本一个国家跟福建马尾船校打的一场战役。沈公榕见证了中国海军的发展史,前面的左公柳则见证了西北的开发史。


五、本书带来的三点启示:

1、为我们草木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范式。比如说草木跟历史,草木跟戏曲,草木跟经济,只要你自己有足够的学问打底,就都可以作为一个交叉写进去。

2、积极行动起来,去关注挖掘我们身边的人文古树。身边的人文古树其实挺多的,比如杭州灵隐的七叶树,宁波天童寺有一棵一千多年的柏树,如果你要研究中印、中日佛教交流,你就研究这两棵树,把这些树木挖掘出来,把它身上附着的一些历史人文挖掘出来。

3、向梁衡先生学习写作,研究他的一些代表作。梁衡作为一个入选大中小学课本最多的作家,他的很多文章值得你细细去分析去研究。当你觉得自己文思枯竭的时候,多读读他的文章有好处。他的文章全国各省的高考试卷里经常出现,家有高考学生的,可以多读读。我在读他的文章时学到很多,包括他的大事大情大理,包括文章的谋篇布局等,都值得我们去研究。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劳月:非常感谢小山老师的分享!我也来谈点体会。我知道梁衡是一个著名的记者,是新闻出版署的副署长,但是他的一些书我倒是没怎么读过。刚才听小山老师分享,我感受非常深。去年他来分享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前检察官的草木人生》,在法制日报上发过。就是讲一个人的跨界问题,多种身份。小山老师他大学学的是法律,然后进了检察院,是我们浙江省检察系统法律业务的一个专家,然后又到了司法行政机关,到了人力社保机关。他在这两个职业上,适应得非常好。去年听他分享的时候,就很佩服他在文史方面知识的厚度。今天分享的这个内容,不光是分享这一本书,也分享了很多人文历史故事。这几年,他又在自然方面做得非常好,在自然领域中有一大波粉丝,所以我很佩服他这样的一种人生。

我觉得这样的书对我们开拓眼界非常有用,从自然、从植物层面去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我就简单地分享这一点,下面大家来分享一下感受。


书友贾灿园:今天我很激动。半年没来参加读书岛活动,今天终于又有机会到线下来参加读书岛活动了。

这本书的书名叫《树梢上的中国》,我马上联想到《舌尖上的中国》,因为我是个爱旅游的人,那么《树梢上的中国》是不是也可以让我来旅游一次?我是这样的心情。读他的书就是一部游记,读历史,读故事。

看《树梢上的中国》,觉得我们几千年的历史太有文化了。我想到了我们杭州吴山上的7棵樟树。我在11岁的时候,就认识了它们。现在它们还活着,730年了!我每年最少去3次。我去看樟树,它则看着我,从一个少年变成一个老人。

梁衡的书值得细细品味。感谢浙江图书馆,感谢小山老师,感谢劳月老师,谢谢你们!谢谢各位! 

书友在水一方: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从植物的角度去挖掘文化历史,然后畅谈对生命和对人生的感想。

我自己读书的时候对文化、历史、文学不是特别了解,但后来慢慢发现,生活的过程中,我们会有很多的思考。思考的过程中,在接触大自然的时候,是很容易被大自然给点醒的。我觉得,像我们这样的国家,有很长久的历史文化,从自然的角度也好,从文化历史的角度或者从人的思想传承也好,值得去做一些挖掘和深入了解。

对植物我也不是特别了解,但我之前看过卢梭的一些文章,他生命的有一段时间对植物学特别感兴趣。我就特别向往这种对一个领域特别热爱,然后又能专注地去研究,而不是纯粹为了生存的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另外,我自己有假日的时候,也会去徒步,接触大自然。去年我去稻城、亚丁徒步,6天都在山里面失联的,完全没有手机信号。4000多米的海拔,不同的高度,有不同的植被风景。我们从山脚郁郁葱葱的树林,到山顶白花花的那些石头,石头都白到反光。站在这样的大自然环境中,除了对大自然本身的一种敬畏和美感,还可以在这里找到一些关于当地的历史和文化的东西去深入了解。整个徒步的线路中,所有的队友都会有自己的一些人生感悟。

我自己是一个比较崇尚自然、文化历史、艺术这一块的。这一本书还没来得及反思。我也喜欢做跨界领域的一个结合,关于文化历史方面,然后再加点有自由思考的东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