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岛第67期活动纪要:对历史的N种读法

 劳月 2021-02-05

文澜读书岛2020年第21期

(总第67期)活动纪要

分享嘉宾:邓颖琳

时间:2020年11月7日(周六)下午14:00

地点:浙江图书馆2059室

文澜读书岛钉钉群视频直播

录音整理:何水燕

文字编辑:劳月


劳月:各位书友,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文澜读书岛!今天是文澜读书岛2020年第21期活动,总第67期。今天的阅读分享会在浙江图书馆2059室进行,分享马伯庸的历史著作《显微镜下的大明》。与所有宏观叙事、朝堂观察的历史著作不同,《显微镜下的大明》别出蹊径地采取微观和草根的视角,通过6个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来解剖明朝最底层的政治和社会生态,让我们有可能深刻认识六百年前的中国。

今天的分享嘉宾是书友邓颖琳,她的微信昵称是“喵野星君”。今年6月她本该来给大家分享特德·姜的《呼吸》的,因为公司临时有活动,改成了视频分享。今天她终于来到现场,为我们分享《显微镜下的大明》。她自称自己是“一个爱看书、瞎琢磨的内向的普通人”。虽然在公司从事市场运营工作,但却热心于公益事业,在浙江图书馆做口述电影,为残疾人服务,一做就快6年。现在我们就请邓颖琳为我们分享她阅读这本《显微镜下的大明》的体会。

邓颖琳:《显微镜下的大明》的作者马伯庸是个80后,1980年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有历史著作《显微镜下的大明》,长篇小说 《古董局中局》《风起陇西》《三国机密》《龙与地下铁》《长安十二时辰》,中篇小说《末日焚书》《街亭杀人事件》、散文《风雨<洛神赋>》《破案:孔雀东南飞》《宛城惊变》等。

他的《寂静之城》获科幻文学奖“银河奖”,《风雨<洛神赋>》获人民文学奖散文奖,《破案:孔雀东南飞》获朱自清散文奖。《古董局中局》入选第四届中国“图书势力榜”文学类年度十大好书。

一般的历史书,都是俯视视角,一越千年。历史小说多取平视视角,关注人物命运。这本《显微镜下的大明》则以观察的视角,见微知著。正如马伯庸自己所说:“这些事都通过丰富的细节来考察某一个切片,某一个维度。恰恰这些‘小’ 中,我们才能真切地见到‘大’的意义。它就像一台显微镜,通过检验一滴血、一个细胞的变化,来判断整个人的健康程度。只有见到这些最基层的政治生态,才能明白庙堂之上的种种选择,才能明白历史大势传递到每一个神经末梢时的嬗变。”

《显微镜下的大明》根据明朝的历史档案,为我们讲述了6个真实的故事。“学霸必须死”讲的是徽州丝绢案始末。一项不公正的税收政策引发了贫民、乡绅、县官、州府、户部、首辅、皇帝等诸多利益集团长达10年的拉锯博弈。“笔与灰的抉择”讲的是婺源龙脉保卫战。这是一场持续了64年的地方争端,反映了地方官员、士绅、学子与山民百姓、开矿业主的利益纷争。“谁动了我的祖庙”讲的是嘉靖年间歙县杨干院事件,一桩民间庙产争夺案,一场精彩绝伦的法律大戏。“天下透明”讲的是大明第一档案库黄册库从建立到衰败的全过程。“胥吏的盛宴”讲的是四川彭县小吏舞弊案,芝麻小的官司,却引来了无数贪婪蚊虫的叮咬。“四条冤魂”讲的是正统年间的一个冤案,4个无辜的清白百姓无端被裹挟进朝廷的斗争。6个故事,归结到一句话,那就是利益。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

徽州府丝绢案发端于隆庆三年。歙县小民帅嘉谟查阅歙县库房税粮账册,发现一笔8780匹的“人丁丝绢” 税目,交了快两百年,而歙县并不养蚕。《大明会典》只提及由徽州府承担“人丁丝绢”8780匹,并无任何字样表明歙县独自承担,理应六县均摊。查《徽州府志》才发现,明初整个徽州府六县共亏夏粮20480石,以“夏税生丝”名义补齐,折合8780匹生绢,本应六县均摊,不知为何成了歙县独自承担。这笔冤枉债一交交了200多年!

于是,帅嘉谟上书呈文:理应均摊的六县均输,却由歙县一县承担,民困已极,苦不堪言。恳乞均平以响应国法。并提出解决方案:要么按照《大明会典》,六县按人丁分摊;要么按《徽州府志》,六县按田地分摊,折麦再折银再折丝。

这次上书的结果是五县消极不合作,引发争议,一致认为,应“照旧定纳,官名两便”。于是,却险些遇害,便携家人逃到湖广避难。此后,朝政变更,丝绢案无人过问,沉寂4年。

万历三年重查此案。帅嘉谟再次呈文,重述丝绢案,补充了证据。不同于四年前,此案受到政府高度重视。于是六县大辩论拉开序幕,掀起全民大诉讼的高潮。从六县辩论到五县抱团再到六县百姓闹事,震惊朝野。

最后,徽州府不得不派人到南京黄册库彻查。但关于歙县税收的这些记录全部丢失。在五县民变暴乱的压力下,官府妥协,人丁丝绢中的6145两仍由歙县承担,比过去减少了2530两,减少的部分由徽州府军需银等填补抵扣。这样,歙县少了一笔税,五县不用多出钱,徽州府和兵备道吃点亏,好歹平定了一场混乱。

徽州府丝绢案的主角帅嘉谟则被判充军。歙县百姓奉他为英雄,《歙县志》称:“以匹夫而尘万乘之览,以一朝而翻百年之案,虽遭谪戍,而歙县人视若状夫侠士”。另一位主角程任卿被判死缓,在监狱里把丝绢案详细资料编纂成《丝绢全书》,保存下了珍贵的历史档案。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立志在南京玄武湖诸岛建立全国人口、土地数据库黄册库。经过十余年孕育,终于将玄武湖建成封闭式的大明第一档案库。从明初到明末,黄册库见证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民间利益的各种纠葛,见证了数据作弊、制册作弊等形形色色的离奇故事。明朝末年,黄册库终于衰颓废弃。如今只有3000余件文牍档案收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阅读《显微镜下的大明》有三点感受:一是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对利益的态度,会影响着你的行为选择。同样一件事,老百姓和政府官员会持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因此,永远都会存在非常多的利益纠纷。从利益的角度去理解,很多事情就昭然若揭。二是历史即记忆。博物馆里永远都会有一块地方陈列笨重的青铜器,这就是历史的记忆。如果这些记忆都被毁掉了,我们就不知道整个民族曾经发生的故事。所以,被忘记才是真正的死亡。三是历史需要传承。修订黄册,最初是因为朱元璋对统治国家的理想化规划,希望清晰掌握全国的人口、土地,这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黄册库越来越难以延续传承,优秀的人文精神逐渐被淡化。没有了信仰和敬畏,对于一个国家和个人来说,实在是非常可怕的。这就是我想要和大家分享的内容。谢谢大家!

劳月:感谢邓颖琳的分享!接下来我想说说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的几点想法。

一是历史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读历史有无数种方式。三个星期前,我们分享的《风雅宋》从宋画中读宋朝,是一种方式。今天马伯庸从历史档案中读明朝,是另一种方式。都别具一格,新颖有趣。历史中蕴藏着无穷的宝藏,可以宏观叙事、朝堂观察,也可以微观分析、草根讲述。一滴水一样可以见太阳。

二是历史似乎总在重复,实际是在螺旋式上升。黄册制度和如今的人口普查,杨干院、彭县小吏舞弊案与今日之基层腐败,何其相似乃尔。历史的教训对今日一定具有意义。

三是客观讲述是记述历史最基本的精神。无论对于皇帝、朝廷、基层官吏、小民百姓(帅嘉谟),书中都没有刻意诋毁、批判,而是依据档案资料客观讲述,让人看到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形态,看到明朝政治悲剧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一个朝代,一个时期,必定有荣耀,也有悲催。一个人,也一定有善良和正义之处,也有自私和卑劣之缺。美化和丑化都不真实,客观讲述才能让人看到历史的真相。宋朝如此,明朝如此,今日亦如此。

接下来是互动讨论时间,我们先请现场书友发言。之后,我们会留下时间给线上的书友。

书友贾灿园:读了这本《显微镜下的大明》,近距离了解了明朝基层的人生百态,官场运作。看到了大明王朝如何一步步走向湮灭。看历史就会想到当今。历史是螺旋式前进的,确实是这么回事情。无论是当干部也好,老人也好,年轻人也好,这本书都值得我们借鉴。

书友小苏:文言文,繁体字,还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一字多义,都是横亘在我心中的大山,所以我从来不爱读历史。最近这几年才开始爱起历史来。

首先从学霸帅嘉谟的维度切入,谈谈我的想法。马伯庸对帅嘉谟的性格分析特别准确。这个人是一个理科人才,典型技术人员的思维方式。因为对数字天生敏感,他才能发现中间的漏洞。别人遇到的困难,在他看来却非常令人兴奋,值得去深挖,结果越挖越深。但他又不了解人性,不了解知府的冷漠,结果惹恼了官员,使这个案件持续了七八年。帅嘉谟最后因为要显摆,花钱买了个官带,导致五县民众闹事,最后给他定了个罪,罚他去了边疆。我的结论是,性格决定命运,如果帅嘉谟他不是这个性格,有可能就没有这个故事。

第二个故事龙脉保卫战,需要从各方利益的博弈这个维度去看。考科举的文人,谋生存的灰户,政府官员,各有自己的利益所在。马伯庸最后总结得特别好:因为它的地理和经济模式,你要永远禁止采石烧灰,做不到。因为有金钱有利益,就有博弈。

最后杨干院案件,我总结的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法椿他心狠手辣,但罗显他不屈不饶,屡败屡战,特别好。最后跑到皇城去喊冤,刚好皇帝也很看重孝心,对他心有戚戚焉,最后打赢了官司。

书友郑炜炜:这本书马伯庸花了很多用心在里面。他能把比较枯燥无味的历史事件写得如此精彩,并让人有所思有所想。还是值得一读的。

读完之后给我的感受是,永远不要去违背人的欲望。明朝注重以德治国,而不是以法治国。希望每个人都接受士大夫儒家的思想,有高尚的精神,从而让整个社会很好地运转,但其实每个人都有私利的。歙县在徽州相对来说比较富一点,其他几个县相对来说穷一点。歙县多交一点税,放到今天,这个事太正常了。当时,歙县银子摊到每个人也不多,为什么所有的百姓闻风而动,最后是政府各方面折衷,朝廷吃亏,把这个事给盖过去。

后来我想了一下,当时明朝大多数最底层的百姓其实过得很糟糕,处在不能温饱的生存状态,还要应付各种税收。所以,他们拼了命也要抗争。那么明朝底层百姓所处的这么一个薄弱的生存基础是怎么造成的?恰恰是开国之初朱元璋建立的第一档案库——黄册库。他的初衷是让每个人都有地,有收入,但他忘了人是活的,不是机器。人总是有欲望的,想去突破他现在的状态,想有更好的进步,所以他就会去对抗这个制度。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社会,中产阶级是最多的,总会有一套晋升的体制,不然社会容易出乱子。所以在明朝,人们出于自己的欲望,追求自己最真诚的初心,而这一套体制却没有进行修改,最终违背民心,走向了负面。

劳月:这段时间,我们连续读了两本历史书,《风雅颂》和《显微镜下的大明》。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宋朝以前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延续发展下来,西周、东周到春秋战国,到秦汉,到隋唐宋,传统的封建帝国一直延续。宋朝灭亡以后,中国第一次由游牧民族来统治,就是元朝。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非常严重的倒退。它甚至不如清朝的满族统治,元朝基本上没有传承中原的优秀文化与制度。所以说,朱元璋统一中国以后,就要收拾蒙古人的烂摊子,全力以赴想要把百姓固定在土地上,但是还没有发展起来就被满族灭了。清朝虽然疆土很大,但经济文化上没有很好恢复。我们在看整个中国历史的时候,应该有这样的一种整体视角。

邓颖琳:我觉得历史一点都不枯燥。它的有趣之处就是,这些匪夷所思的事情都已经发生了,你回过头来看,会觉得它有很多的可能性,但是你如果身处在那个时间段的时候,你有很多不得已的选择。所以我觉得,读历史有时候真的是一件非常让人激动的事情。

有段时间我很喜欢看春秋到秦的历史。看秦史时,讲到长平之战,40万人直接屠城。读到那儿我就哭了。我觉得一本书它永远不可能记录这40万人的姓名,只是一个历史事件存在而已。一将功成万骨枯,时间慢慢流逝,功成名就的也会枯萎,最后只剩一个名字,甚至有可能有些不是那么有名的将领的名字也不会被记住。所以,我觉得历史是一件非常有血有肉有情怀的事,读历史每次都能带给我很多感动。

再来说说大明的税制。其实大明的征税是非常简单的,但它的杂税很多。对一个县来说,3000多两赋税为什么会闹得整个县大辩论,甚至要闹自治闹独立?因为这个只是交给政府的钱而已,但如果不断分摊到每个人的头上的话,中间会加很多杂税的税目,税额就变得非常多。明朝政府收上来的钱没有增多,老百姓却不断地需要为中间的一帮吸血鬼服务。他们会以各种各样的名头去增加老百姓头上的税目。所以老百姓会闹,因为这有可能是要加在他一辈子甚至他祖祖辈辈身上的很多的赋税。

从古到今,大家都会喊一句话,叫“不患寡而患不均”。所以说不患寡,不是说我赚的少我就该少交,而是大家都会祈求平均。明朝的“一条鞭法”强调均平,帅嘉谟呈文也一直强调均平,大家都渴望得到平等的待遇,而不是你有钱人有享受特殊的待遇,没钱就活该被剥削。

最后还有一点,朱元璋为什么想要去修黄册?因为作为统治者来说,这件事情是利国的,国家需要知道所有的人口、土地。这件事情对国家来说是有意义的,但往下执行了以后,渐渐变得不利民。因为政策会存在漏洞,大家就会想着要去逃避这种负担,就像刚才书友说的,人会有私欲,我不想承担多一些的事情,这件事情对我来说不利,我就不想做。所以说,虽然利国,但最后发展成了不利民。不利民的话,民意逐渐的积累就触发了反抗,最后这件事情发展到底是好是坏,只能说是一种必然。


书友陶少杰:总体觉得学历史,就是古为今用。读历史,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然后在现实生活中把它用起来。比如现在的人口普查,就是调查人口分布的年龄段,性别比例。从国家的宏观角度来说,人口普查做好了,对国家是有利的。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发展,每个个体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了解一点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于日常生活。我建议我们每个人都要妥善保管自己的成长经历。当我们老的时候,做一个回忆录一样的见证。


书友山谷:我倒是有相反的观点,历史的话还不如现今的比较好一点。历史是要去了解的,但以史为鉴也是看什么样的人需要。历史要真实,找到真实的问题,拿历史和现今的事情来讲是有用的,如果说拿这个历史去说历史,就没有一点意思了。

第二个观点就是马伯庸写的这本书,属于非虚构。但还是按照一个小说人的思路来考虑这个情节发展。就像《儒林外史》讲的是教育的事情,然后延伸到整个社会的土壤和基础,写得有声有色。还有《20年目睹之怪现状》,那是官场的事情。以后的《红楼梦》,是艺术小说,也是言情小说,也是爱情小说,也是神仙故事。总归有很多各取所需。我想说,马伯庸写的这个事情放到今天来讲,没有什么了不起。类似的事情昨天前天都在发生,今天也在发生。实际上很多事情,要和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世界环境套在一起。从读书的角度讲,要把自己观点拿出来,你拿出了自己的观点很不错。从听的角度来讲,听一点精彩的东西,很重要。

我的第三个观点,看书的话,看他的魂在哪里。他这本书我只能找到一点点蛛丝马迹,他想说话却说不了,怎么办?用另外一种方法说。

劳月:山谷的意思是说他借古讽今而已。当然这是可以的,也是一种方式。刚才我讲,历史总是在螺旋式前进的,肯定有相像的地方,他可以借着过去预示现在。《显微境下的大明》可以讽今,可以影射现实,但是最基本的是要保持历史的真实客观,不能脱离历史本来的真实面目。

今天的分享和讨论到此结束。文澜读书岛的下一次活动11月22日下午在湖畔居茶楼花港店举行梁晓明诗集《忆长安——诗译唐诗集》朗读分享会。因为场地原因,本次朗读分享会只邀请部分诗人和朗读者参加,同时在文澜读书岛钉钉群进行视频直播。请书友登录文澜读书岛钉钉群(群号30165944),收看视频直播。

我们下次活动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