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痛并快乐着的汽车金融

 新用户1376zvtQ 2021-02-05
题引:从迷雾中找到事务发展的本源
如果说已经在全世界蔓延的新冠病毒算是大自然给忘乎天道、迅猛发展的人类社会踩了一脚急刹车,让匆匆忙忙的人们不得不把自己圏在“牢笼”中来强制的放慢脚步,进而引发思考。在这个大的生态链条中,我们承载了什么?利用了什么?破坏了什么?又该积极的修复什么?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这是基于宏观层面的思考,但是宏观与微观就像老祖宗留下的八卦图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从而在本源上推动社会不断地前进和演化。就像一个大的棋盘,我们不过都是一颗颗棋子,进攻、防守、前进、后退、胜利、失败,都不过是早已设置好的程序,偶尔出现一个逆天的爱因斯坦,可能也就是主程序出现一些小小的bug吧。
作为一个独立的人,都应该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从事的行业,从自己的得失中汲取教训,获得收获。这场灾难具体到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人,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不仅可以看到阴影笼罩下的危,也可以发现危中闪现出的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一季度各省的财政收入,在降声一片的大环境中,浙江是如何独善其身的。浙江这些年在互联网科技领域的坚持,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如果我们能够有效的复盘,修复我们的思想并调整行为方式,从中获得一些益处,也就算没有白白遭受这一场磨难。

一场疫情,不仅是让整体的经济停摆、甚至倒退;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加速了各个行业的洗牌,让希望的火种熊熊燃烧,从而促进行业的进步。这就是天道。我们身处在漩涡之中,自然也就会承担其赋予的痛苦,但同时也是最有希望率先迎接曙光的那批人。这就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源泉。
洗牌,意味着新秩序代替旧秩序,其中的过程绝对会是痛苦的。但也总会有人从中看到希望,通过自己的时间和摸索,逐渐成为下一个阶段的赢家。因此,我们无需过度悲观或乐观,不管我们站在哪里,都会遇到仰视或俯视的现象,而我们最该做的,恰恰应该是平视自己。
世间一个永恒的真理,或者说发展之道,其实从根本上都是对于“快与慢”这对矛盾体的把握。获得成功的人,如果想避免昙花一现,就必须要学会对“快与慢”平衡关系的把握。有人追求极致体验,就适合刀尖上舔血;有人追求稳健,那就要步步为营。每种方式都会有不同的利弊。而相对稳健的就是“小步快跑”了。不断地小成本试错,不断迭代才是新时代的坐标。不过,实事求是的讲,能够掌握好节奏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人。我们大多数人,即使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过也只是庸人自扰罢了。
回到我们的汽车金融行业,就不能不提及上一轮互联网金融大潮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以二手车金融为例,随着第一车贷和美利车的相聚惨淡出局,我想根本的原因还是慢不下来。任何事物都会有其对应的弊端,互联网也不例外。而狮桥的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其实才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参考的榜样。
  • 汽车金融行业面临的“生死局”
汽车金融行业作为汽车行业的衍生行业,其发展的轨迹注定会与汽车行业息息相关。而汽车行业发展以及市场的需求变化也同样受整个大的环境的影响。所以对一个行业的预判需要首先从全局的角度进行思考。这次“洗牌”绝对不仅仅是汽车或汽车金融行业,而是一次世界范围内大面积的“洗牌”和格局重塑。在这个阶段,绝大多数人都没有乐观的资格,因为多年来所遵循的规矩要彻底的改变了。而其中相对不变的就是,底子厚的企业最有可能扛到潮水褪去的那天。
疫情期间,汽车消费需求被压制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很多人的消费能力降级也是不争的事实,疫情过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消费整体相对低迷也应该是可以预见的状况。所以我们将面对的是更为惨烈的竞争,拼成本、拼家底、拼品牌、拼服务、拼价值、拼产品、拼文化,一切都不会避免。汽车金融闭着眼挣钱的时代已经终结。
我们势必将面临资方不敢投入、监管愈加严格、获客成本提升、客群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品牌差异化和品牌集中度将进一步加大。虽然整体仍处在战国群雄混战的时代,但大一统的方向已经不可逆转。
可以判定的是,在全球博弈,世界格局可能发生深远变化的时代,国家金融稳定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因此不难判断,强监管,控风险仍是主流。回归本源指的是向具备需求能力的客群提供相匹配的服务,“我家”大门不会再全部打开。整个行业将面临资金和资产的双荒局面。

在银行、汽车金融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这三种最为主要的业务承载主体上,从整体角度来看,汽车金融公司将是其中的绝对主流。在新车、二手车领域获得主导地位。原因很简单,汽车金融做的是金融业务,但是根本是汽车。这也是我当年力劝一些从事汽车金融业务比较成功的朋友选择一些好品牌的汽车做做销售代理的原因。但是不能忽视的是,主机厂以及其属下的汽车金融公司,依然会有很大的区别,优势向强势品牌集中的方向不会发生改变。
而银行,势必会通过对结构的设定来选择性的开展业务,与保险公司、融担公司合作分散风险是条不错的通路。但是实际上,由于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专业性问题,以及合作结构的不合理性,这条路将会变得异常的难行。可以负责任地说,专业性和结构性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这条路基本走不通。外需要关注的是银行之间对于业务选择,对于客群选择的差异性。大行对小行的生存空间挤压将会异常残酷。在新车、二手车业务中不占优势的银行,在整个经济环境不佳的前提下,势必会针对车辆抵押贷款业务和消费贷款业务投入重兵,即使知道是劣质客群,但也不得不去趟这趟浑水,毕竟活着比什么都重要。而回到狭义汽车金融业务,我依然坚信,银行最终会逐渐成为单纯的资金提供者,虽然业界有个平安银行,但那是几乎无法复制的现象。
再看看融资租赁公司,此文中单指广大的第三方。由于相关法制的缺失,以及对于融资租赁业务认识的偏差,融资租赁业务将在这个阶段发展的举步维艰。特别是对于售后回租认识的偏差,以及整体资管能力以及法律法规配套的缺乏,融资租赁极有可能在这个过渡期中暂时去掉融资两个字。但其中也不乏机会,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一定是从后往前推演,资产管理能力决定融资能力,在这个领域,还是那句话,请深度学习狮桥租赁进化史。
  • 都是车,但是命确不同
聊完整体市场,再让我们看看乘用车、商用车和新能源车金融,可能会面临什么样的市场局面。
先来看看乘用车,作为消费品的乘用车,直接受到消费者购买能力的影响。再加上整体环境要求回归本源,通俗地讲,就是要只针对符合消费条件的消费者予以金融支持。这也意味着客群的减少,四五线和农村的购车需求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
由此不难判断,乘用车金融的未来势必会以厂家系金融为主,毕竟对于车的掌握和渠道的掌握能力,市场尚无处其右者。
而银行这条线,直营必定难以获得有效的规模,所以商业银行会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把汽车金融作为附加值产品之一,通过与其他金融产品融合据需占据部分高净值客户群体。二是通过与灿谷这样的知名助贷机构合作,相对安全的去分市场的一杯羹。但核心一定是关注客户的风险和客户创造的总价值两个层面。简单地说,不以量取胜,而以质取胜。
总结一下,传统乘用车金融领域,新进入者会很难,建议不要做重点考虑。而作为渠道商,在传统的乘用车领域也面临着被消失的风险。如果出于对风险的有效把控,用主机厂金融举个例子,主机厂的经销商一定会是不断地渠道下沉,原来是找二级经销商,下一步极有可能是从自己的员工中挖掘,从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

再来看看商用车,如果关注商用车市场,想必您会知道,目前的商用车金融市场异常火爆。原因我也说过,一是整体经济不好,国家必定要提振经济,那么商用车市场的需求就会被放大;二是正是由于整体经济情况不好,更多的客户选择了贷款的方式购车。
但请您注意,商用车金融市场整体较好,是因为整体市场参与者较少,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参与者更少。所以也请您不要头一热就扎进来,那将会面临巨大的风险。通俗的讲,还是那句话,没有付出,没有耕耘,躺着挣钱的日子终结了。
建议大家可以关注日用消费品物流市场以及用于新基建投入的专用车市场,在今后的几年中,这两类市场会出现绝对的利好。还有就是商用车后市场的消费,是厂家系和银行极为看好的一块蛋糕,目前布局还来得及。
最后看看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面临着技术升级的局面,今后的发展只靠政策支持意义不大,还需要从性能、使用便捷性和服务上下功夫,大家想必都知道特斯拉成功的要诀,绝不仅仅是外观漂亮。可以负责任的说,特斯拉中国建厂后,未来可期,车的品牌、品质和服务决定客群,而客群的选择决定风险的预期。所以,新能源汽车金融的难操作,绝不仅仅是难以估值和处置这么简单,我也曾提出过一个观点,新能源汽车的二手车处置一定要和传统二手车处置一样吗?
同时,特斯拉的到来也会大幅的拉动国内品牌的进步速度。这一点上,从近期比亚迪推出的刀片电池就可以管中窥豹,所以说,新能源汽车金融未来可期,但确实需要一个过程,而其中的关键是要找到和传统车金融的不同点并予以解决,这里的关键就是厂家,所以如果要参与新能源汽车金融,就要找到好的婆家,新能源汽车金融,需要的是整体解决方案和使用方案。
  • 观其发展,知其利弊,能与我用,方得始终
今天的文章有点长,可能是和上一篇文章间隔太久,但是既然已经构思好,那就写个痛快,今天全部写完吧。最后的这一部分是对行业的一些成功或失败的企业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见谅。
难以复制的平安银行
平安银行汽车金融业务,是银行系汽车金融业务的一面旗帜,从它的发展轨迹来看,今天的规模绝非一撮而就。从风险相对较低的豪华车客群入手,从新车到二手车到车抵贷再到商用车,这是一条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由简到难的路。
在广大资方依托渠道展业的时代,平安银行走了一条最难走的路,由自己的客户经理进驻门店展开服务,形式很重,但效果明显。团队得到了培养的同时获取了第一手客户信息和市场信息,这也是平安银行强悍的金融科技能力的基础。
有了规模和高质量的客群与渠道,下一步自然就是产业协同,通过对单个客户贡献度的裂变营销,从而产生低成本的附加收益。一个庞大的,以汽车金融为导流口的多方位金融产品体系呼之欲出。
不走寻常路的狮桥
熟悉狮桥的人都知道,狮桥的发展历程绝不简单,经历了几次面临生死的抉择和考验。而目前的结果足以验证,一切的心血和付出都不会白费。在厂家系金融绝对强势的商用车金融领域,狮桥租赁为第三方融资租赁业务发展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样板。
专注商用车领域,注重人才的培养,自建物流,率先布局二手车金融市场,一个个抉择和走过的路都不会像文字描述的这么简单,因为它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路,所以最终看到的风景也就必然会与众不同。
总结一句,狮桥租赁所凭借的恰恰是专注和对于基本功的修炼,通过自建物流不仅仅有效控制了风险,同时也熟悉了行业,获得了另外一个利润的获取点。创业初期的狮桥也没有什么显赫的身世,它能做的我们为什么不行?
助贷的榜样灿谷
灿谷和晓俊总是行业中我很为敬仰的对象。一出身名门的行业领袖,带着他的团队,在创业路上去选择了一条最为难走的路。在助贷机构总体陷入迷茫的时代,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可以走的通的路径。
我们可以看看灿谷的发展战略,不能看出是一场精准的降维打击,以三线以下城市和农村为主,以国产品牌为主,以当时尚不知名的晋城银行为主,以二级渠道为主,这在当时是最难啃的一块骨头,他们缺乏的是规范,是影响力,是产品,而以gmac为主要班底的灿谷团队,恰恰形成了互补。这种组合,有战略高度,有人脉资源,有落地能力,只要组织管理的好,想不成功都难。
与其说是灿谷在做金融服务的助贷业务,不如说是他们在搭建一套体系,需要时间,需要付出,需要汗水。在最容易挣钱的时代选择了最难的一条路。但一旦成功,就极难复制。路有千万条,条条可通罗马,关键的是你选择了怎样的走法。金融服务业务想要做的长久,根本就是不要投机取巧。

时机决定成败的第一车贷
第一车贷在我眼中看来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型。成于对时机的把握,败也败于对时机的把握。作为最早进入二手车库存融资业务的企业,不得不钦佩第一车贷的眼光和勇气。短短几年成为行业的翘楚。
而问题也在于此,难啃的骨头必定有难啃的理由。二手车库存融资的主要问题在于对车辆流转速度的掌控,也就是说,二手车库存融资最终的成功,一定要依托对于终端出货量的速度和具体情况的把控。然而第一车贷布局零售金融业务的时机,其实离机会窗口的关闭只差了一年,而这一年就会最终决定生死。
二手车库存融资业务难,也难在资金的获取,所以不难发现,第一车贷的资金获取也是以互联网金融企业为主,互联网金融的崩溃也导致了它的最终崩盘。
简单总结一下,全局观的设计以及对实际的把握决定企业最终的走向。居安思危的特质决定了金融企业的最终命运。明星总有衰老的一天,再高的颜值最终都无法掩盖人老珠黄。
慢不下来的美利车
对于美利车的天堂地狱一线之隔,着实令人惋惜,作为二手车金融的一面旗帜,我们没有理由不对其的倒塌抱有深深的遗憾。再去详细的找原因没有什么意义。我只想说说共性的问题。
二手车金融市场,谁都知道是一块肥肉,但是也是一块难吃的肥肉。法制不健全,流通不顺畅,市场不规范,车辆难以标准化都是痛点。正因为种种问题的存在,所以一旦规模化就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对于二手车金融的从业者,我的建议是做大不如做强。金融的核心是风险控制,是发展稳定,想做成长久的生意,规范性是必不可少的。我想美利车出现问题的一部分原因,也正在于此吧。而其他几家苦苦挣扎的二手车龙头企业,我认为深度原因也在于此。
在这一点上,其实二手车金融面临的问题和商用车金融面临的问题所不一样,但也异曲同工,都需要先把最难得问题解决掉,而不是迅速的做出庞大的市场规模,根基不稳,楼盖的越高,倒塌的可能性越大。而互联网企业的性质就是一个“快”字,一旦上了轨道,慢都慢不下来,只有不停的融资,不停的制造故事,不停地往前冲,似乎才能看到一线生机。而这强悍的外壳下,实际上包裹了一颗脆弱的心。有时候轻轻的触碰一下,一下子就会全部的垮掉。
结语
    今天一下子码了太多的字,很多东西还是不能慢慢地展现开来,为大家还原一下更为深刻的原因。但并不影响这是一篇信息量极大的文章,而且在这篇文章中我并没有标注重点,只是希望读者们从这篇文章开始,慢慢地将它读完。我的文章从来都不是快餐性质的,我更多的是想引发您的思考,路有千条,各不相同,关键是找到适应自己的那一条,然后不管有多难,咬紧牙关走下去,让自己变得强悍,只有过程的不易才能让我们更好的珍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