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说老青岛《即墨县境图》(1764年)

 日月星辰0532 2021-02-05
乾隆二十九年(1764)《即墨县志》中的插图——《即墨县境图》,为我们记录了清代中期即墨县的辖域概貌。
 “即墨”是胶东半岛上一个古老的地名,早在《战国策》、《国语》、《史记》等历史典籍中已出现此地名。商、周时,即墨属莱夷地。春秋时,齐灭莱后,即墨属齐。战国时期,即墨是富庶繁华可与都城临淄媲美的地方。即墨大夫的辉煌业绩,齐威王的惊人“一鸣”,使即墨之名昭彰天下。稍后,田单借此一座孤城,巧用火牛阵大破燕军,再次提高了即墨的知名度。秦一统天下,实行“郡县制”,即墨始定为县。汉初,高祖刘邦的孙子刘熊渠被封到这里称“胶东王”。此后,刘姓的子孙先后有六七位王子在胶东王的封地里坐享荣华富贵。兼做着“国都”的即墨县城,也成为胶东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清末即墨县官

图中即墨县治所在的位置,亦是今天即墨市所在的位置。隋开皇十六年(596),即墨县城由原址向东南方向迁移了40 多公里,迁至今址。明清时,即墨县城中以十字大街为中心,界分为东南隅、东北隅、西南隅、西北隅;附近居民区划为正南厢、东南厢、西南厢,即所谓“四隅三厢”。城内有县署、孔庙、考院、参将署、城隍庙等13 处较大建筑物和明清石牌坊36座。20 世纪40 年代,即墨县城部分城墙毁于战火。1952 年,城垣被全部拆除。
历史上,即墨的境域一直不断变化。西汉时,即墨县与壮武县、皋虞县、不其县等地尚各自为政。壮武县城在今蓝村镇古城村,皋虞县城在今温泉镇东皋虞村,不其县城在今城阳之北。隋朝,即墨县迁于今址后,原壮武、不其、皋虞3 县故地已悉数被并入即墨境域。在此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壮武城、皋虞城、不其城皆属即墨县。

清末即墨县衙

即墨古城城关街

壮武、皋虞和不其3 城中,不其城距离今青岛市区最近。不其城最初为不其县,置于秦代,属胶东郡。县治在今城阳区城阳镇。西汉改属琅琊东青州治。北齐天保七年(556)撤废,并入长广县。秦置不其县后,始建不其城,城址亦位于今城阳区城阳镇,因毗近不其山而得名。西汉时不其城扩建,以原秦城为里罗城,新筑汉城为外罗城,规模十分宏大。《太平寰宇记》载其 “周长十余里”。据考古探查,秦城系夯土板筑,城墙高4 米,建有东西南北4 座城门。城为矩形,东西宽700 米,南北长800 米,面积为0.56 平方千米。内设县署。西汉太始四年(前93),汉武帝巡幸不其时,将县署改建行宫。行宫东西长150 米,南北宽 30 米。汉城亦属夯土板筑而建,外砌灰色长方形大砖,城墙高6 米,顶宽4 米。城池呈长方形,东西长1700 米,南北宽1500 米,总面积为2.55 平方公里。城池布局宏伟严整,有7 条宽5 米的主要街道,贯联全城。城内分为5 区:内城为官署区,外城中部为商业区,东南为作坊区,西南为库房区,北部为居民区。城中建有地下排水管道,纵横有序,与环绕城池的护城河相通。两汉后,不其城曾作为长广郡治所在地。南北朝时期,发生宋魏不其之战,城池损毁严重。北齐天保七年(556)不其县撤废,不其城亦随之废弃。现仅余遗址可辨。
青岛与即墨,其所辖范围曾经历了此消彼长的变化。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今青岛市内各区及崂山区、城阳区,皆辖于即墨。自从德国强租胶澳地区,随着青岛境域的不断变化,即墨境域渐呈缩小之势,而随着城市的兴起,青岛的境域一直在不断增加。1939 年6 月,日占当局将即墨划为青岛市辖,这是即墨第一次划归青岛。
此后,即墨曾从青岛的市域划出,1978 年即墨被再次划归青岛至今。


摘自《图说老青岛》
 作者:青岛市档案馆  聂惠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