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天美玉】——春秋养国珍宝 桐柏月河墓出土古玉(2)

 睫毛上的风尘 2021-02-05

上一期栏目中(【每天美玉】——春秋养国珍宝 桐柏月河墓出土古玉(1) 点击蓝字查看原文)我们为大家介绍了桐柏月河墓中出土玉器的材料多样性并结合实物为大家介绍了月河墓中的出土古玉,今天我们继续就月河墓中典型玉器研究成果与大家进行分享。

03

典型玉器研究成果分享

在桐柏月河墓出土的玉器中这件玉戈属于重器。玉戈双面浮雕工,综合运用了细阴刻线、绳纹、蟠虺纹等多种工艺,从拓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大玉戈里面套了一个实用青铜戈的图案,这类纹饰设计在以前的考古发掘玉器中从未出现过。

玉戈整体中间厚,两侧薄,而且从中间开始逐渐减薄,越到边缘越薄,给人一种实用兵器的感觉。

这是一件月河墓中出土的玉勒子,经过3D显微镜放大200倍后我们可以看到,玉勒子浅浮雕上的阴刻线一共有5条,5条阴刻线的总宽度是845微米,1毫米相当于1000微米,也就是说每条阴刻线的宽度还不到0.1毫米。

再仔细看阴刻线形状,典型的砣具工痕,有深有浅,手工作业。有玉友经常会问我,加工这么细的阴线究竟用的是什么样的工具呢?确实到目前为止,考古中并没有发现治玉工具。加工如此精细的纹饰应该使用了金属工具,因为那个时候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铁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而铁制品极易遭受腐蚀,所以2000多年前的铁制工具是很难保存至今的,这可能就是我们至今找不到古人治玉工具的原因之一吧。

关于古玉加工工具和工艺各位玉友不妨也做一些思考,点击文章下方的写留言与我们共同探讨。

到目前为止,这是笔者所见古玉中加工工艺最精细的一件,玉匠将这些不到0.1毫米宽的阴刻线雕刻得一丝不苟,排列整齐,没有交叉和错位。这样的工艺水平,无论是战汉时期的游丝毛雕,还是明清的阴刻线都难以超越。

这是一幅玉鞋底,出土时是分散排布的,考古人员根据出土玉片形状,将其分别命名为半椭圆形器和玉铲。

墓主人头向东105度角,玉片出土在西侧,正好是位于墓主人的脚底下,更进一步证明了它们是踏玉,也叫玉踏,实际就是玉鞋底。我们知道从西周开始就有用玉敛葬的习惯,例如玉覆面、玉握,到了汉代发展到用金缕玉衣把人整个包裹起来。从纵向来看,春秋时代正好是丧葬用玉发展史的承上启下阶段。

这是一支玉剑柄,整体造型为片状。玉质洁白,浮雕满工,端部有一个孔,起销子的作用,这类玉具剑没有实用性,不能当做兵器使用,主要是作为具有象征性和礼仪性的剑饰。其上的满工浮雕具有增强装饰性的效果,使纹饰更加立体、饱满,令人赏心悦目。

1、春秋时期治玉用料仍然保持多样性,琉璃、绿松石、玛瑙、萤石都会用到;

2、玉器造型多种多样:玉璧、玉人、玉矛、玉戈、玉环、长条形玉饰、玉韘、玉剑柄、玉玦、玉龙、玉琥、玉管、珠;

3、玉器加工中铁制工具已经普遍使用,且工艺非常先进,特别是细阴刻线雕刻水平登峰造极,双阴挤阳、浮雕工艺精湛。

版权声明:文字及图片版权属每天美玉及古玉研究联合工作室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