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史之乱揭秘:鏖战河阳 之(五)许叔冀投敌,汴州失守

 金色年华554 2021-02-06
安史之乱揭秘:鏖战河阳 之(五)许叔冀投敌,汴州失守

乾元二年(759年)九月底,叛军从河北分四路渡过黄河:令狐彰率兵五千自黎阳渡河取滑州(今河南滑县);史思明自濮州、史朝义自白皋、周挚自胡良分别渡河,三支部队于汴州(今河南开封)会师。(黎阳渡在滑州东北,白皋、胡良渡均在滑州西北)

李光弼正在汜水以东巡察黄河沿线守卫部队,得到消息,立即加快行程,进入叛军登岸后即将攻击的汴州(今河南开封)。汴州守将是汴滑节度使许叔冀。李光弼对许叔冀说:“大夫若能守汴州十五日,我必率兵来救。”许叔冀答应照办。

安史之乱揭秘:鏖战河阳 之(五)许叔冀投敌,汴州失守

叛军南下进攻路线

李光弼离开不久,叛军开始进攻汴州,许叔冀进战不利,投降叛军。同时投降的,还有濮州刺史董秦等若干将领。《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七》乾元二年九月条记载了许叔冀投敌及后续处理的整个过程:

思明至汴州,叔冀与战,不胜,遂与濮州刺史董秦及其将梁浦、刘从谏、田神功等降之。思明以叔冀为中书令,与其将李详守汴州;厚待董秦,收其妻子,置长芦为质;使其将南德信与梁浦、刘从谏、田神功等数十人徇江、淮。神功,南宫人也,思明以为平卢兵马使。顷之,神功袭德信,斩之。从谏脱身走。神功将其众来降。

许叔冀是叛乱期间唯一投敌的在任节度使。在此之前,宰相张镐就提醒过肃宗,说许叔冀“性狡多谋,临难必变,望追入宿卫。”事实证明张镐确有知人之明。

同时与许叔冀投敌还有濮州刺史董秦(唐室后来赐姓名为李忠臣)。董秦曾任平卢兵马使,至德二载正月,董秦率平卢步卒三千由雍奴(今天津武清)以苇筏过海,收鲁城(今河北黄骅)、景城(今河北沧县)、河间等地,后辗转移师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乾元二年官拜濮州刺史、缘河守捉使,移镇杏园渡(今河南卫辉东南)。

董秦是史思明在平卢节度时的同僚(史思明在安禄山造反前任平卢兵马使,比董秦要早)。因为这层关系,董秦归降时,史思明表现出异乎寻常的亲热,“抚忠臣背曰:‘吾比只有左手,今得公,兼有右手矣!’”话讲的很肉麻,事却做得一点儿也不客气,不但将董秦的妻儿扣为人质,还将其部下田神功、梁浦、南德信等一干人支到江淮去发展。在大历七年颜真卿为纪念宋州吏民为田神功祈福所作的《宋州官吏八关斋会报德记》中,记载了史思明派田神功等人南徇江淮的真正用意:

许叔冀降而陷焉,思明惧忠臣(即董秦)图已,令公(即田神功)佐南德信随刘从谏收江淮。

安史之乱揭秘:鏖战河阳 之(五)许叔冀投敌,汴州失守

颜真卿《宋州官吏八关斋会报德记》

可见,史思明在董秦投降以后采用了两面手法来对付他:一方面甜言蜜语使其放松警惕;另一方面将其妻儿扣作人质、骨干将领遣散,吞并了他的部队。

时隔不久,董秦在河阳临阵起义,回归朝廷。

与董秦相比,史思明对待同样投降的许叔冀可谓优厚,不但让他做伪燕的中书令,还允许他保留自己的地盘,继续坐镇汴州。这种待遇,是叛军对待投降唐室高官的一贯优待政策,但也同时反映出史思明吃准了许叔冀对开出的价码是满意的,可以放心让他继续保存实力——他笃定不会反水。

从许叔冀、董秦投降以后受到截然不同的待遇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史思明是如何操盘这次招降行动。

先讲许叔冀与董秦之间的关系。许叔冀的职务是汴州刺史兼汴滑节度使,管辖滑、濮、汴、曹、宋等七州。董秦的职务是濮州刺史兼缘河守捉使。董秦是许叔冀的下属。前面已经说了,董秦出身于平卢节度,所率部队主体为平卢镇兵,战斗力非常强。而许叔冀长期在河南任职,与董秦之间没有任何渊源。朝廷这样搭配,很有可能是有意为之(朝廷还曾经给许叔冀配过一个性格“刚强自用”的副手刘展,即后来江淮“刘展之乱”的主角),目的是造成强将弱帅的格局,牵制住“性狡多谋,临难必变”的许叔冀,使其不敢在非常状况下有异动。这样的搭配,也很容易造成以下克上的局面。可以想见,许叔冀与董秦之间的关系不会太和谐,这也给史思明的招降活动提供了可操作空间。

史思明的招降活动可能是这样操作的:以故旧的名义,极力拉拢濮州刺史董秦,争取他在叛军渡河南下过程中不会有过于激烈的抵抗,这也给许叔冀造成董秦与史思明私下勾结的假象——对许叔冀是一种无形的威逼。这种心理战对付像许叔冀这样狡猾多变的人无疑是最有效的,足以摧垮他本来就不够坚定的抵抗意志。接着,就是做许叔冀的工作,很简单,就是给好处。史思明开出的价码不由你不动心:中书令——中书省的首长,这是许叔冀这样一个普通节度使想都不敢想的高位;保留原有地盘不变,同时将掣肘的董秦挪开。这样一来,许叔冀既摆脱不了诱惑,也怕董秦捷足先登把他出卖,所以干脆半推半就抵抗一阵归顺了史思明。

(未完待续)

著作权声明:本文属本人原创,未经允许,禁止任何媒体擅自转载,或任何媒体(或个人)以复制形式发表。

参考文献:

[1]宋 司马光等 《资治通鉴》

[2]五代 刘昫等 《旧唐书》

[3]宋 司马光等 《新唐书》

[4]唐 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

[5]宋 王钦若等 《册府元龟》

[6]吴廷燮 《唐方镇年表》

[7]清 董诰等 《全唐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