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耕说字-史

 赵文耕 2021-02-06


“史”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历史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二十四史是一部浩瀚的中国的重要历史典籍。它是从西汉司马迁开始,经由2000多年来历朝著名的历史学家精心编撰的纪传体史书合集,全书共3259卷,约4000万字,它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明崇祯十七年长达4000多年里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是我国最详细、最权威的一部历史巨著。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史,尤其青睐二十四史。1952年,工作人员为毛主席添置了一部清乾隆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从此,无论在京还是外出,无论健康还是生病,这部史书始终伴随着他。直到逝世之前,重病缠身的他还用颤抖的手在几册《晋书》的封面上分别记下了"1975.8”再阅、"1975.9再阅"、"一九七五、八"等字样。

风雨春秋二十四载,毛泽东在日理万机之余,用顽强的毅力通读了这部历史长卷,有些史册和篇章还两遍、三遍、四遍地研读过。他在研读二十四史时,用不同颜色的笔写下了大量图画和批语。这些是毛泽东情感和思想的率直流露,它是情怀不能自抑的感慨,是思绪如飞的激越,“五帝三皇神圣事”“一篇读罢头飞雪”这或许就是毛泽东心境的最好写照。一部二十四史所包含的“几千寒热”令毛泽东“东方白”时,却“歌未竟”。唐朝宰相魏征也有: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名言,毛泽东在军事管理中有着超出常人的智慧和他酷爱二十四史也有一定的关系。

大家没时间读二十四史,不妨来认认“史”字。

“史”的演变

史,甲骨文写法

观察史的甲骨文写法,由两部分组成:手和中。这个字的结构与“笔”(或者“聿”)非常相似,可以说也有共通的地方。


这个是笔的演变,其中甲骨文的写法与“史”的甲骨文写法很相似。大家都知道,笔的甲骨文意思就是手握毛笔,准备写字。那么“史”中的手握的又是什么呢?为了更好理解史的意思,不放来看看其他几个同源字的演变和写法。

史的演变

事的演变

吏的演变

从上面三个字的演变中,我们发现,不管是史,还是事,或者吏,他们的甲骨文写法都很相似。关键就是手里拿的到底是什么?

与某些老师交流,他们的提法倒是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说,类似中的这个物体跟毛笔有类似的地方,就是都能够写出线条或者是字符,不同的是,他们的作用不一样,普通的笔只是记录事件用的,而像“中”的这根笔是记录太阳位置的,事关重大,所以,符号也不一样。

史的字义

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史,記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释义基本正确。就是手拿特殊的“中”笔记录太阳的位置,以报农时,农时不能耽误,不能有差错,所以一定要准,要正,故有正意。后来演变为记录历史事件的人,发生了转变,但是保留了中正的含义。历史是公正的,不能被歪曲。

史,小篆写法,显而易见,与甲骨文写法一脉相承。


史,隶书写法。我们今天的简化字(包括之前的繁体字大部分都从隶书的写法演变而来)。

史,楷书写法


中的演变

官和吏的区别

“官”与“吏”的区分,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则。以清朝为例,“官”是由朝廷任命的、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的行政首长,而“吏”只是行政机关的办事人员,吏不属于国家正式编制。
1、从身份上讲,官是上等人,是人民为他服务的;而吏则是下等人,是为官服务的。

2、以工作性质而言,官的职责是根据自己施政理念发号施令,治理辖区,所谓“一朝把权握,便将令来行”是也。而吏的任务则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为自己顶头上司服务,所谓“学成文武术,售与帝王家”是也。
3、官是外来的,吏是本地的。官是三年一任,清代地方官平均一任只在一年半左右。而吏则不然。(以上文本摘自李毅军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504ee0101coif.html)

史的用法

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礼记 · 玉藻》

其中:左史和右史皆为官名。春秋时晋、楚两国设置。《礼记·玉藻》谓左史记动,右史记言。而《汉书·艺文志》又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认为左史记言即内史,右史记事即太史。此说尚难证实。晋悼公十四年(前559年)晋伐秦,深入泾水流域,下军帅栾懕擅自撤军东归,左史因谓魏绛:“不侍中行伯(指中军帅荀偃命令)乎”(《左传·襄公十四年》)。可知左史乃随军记事之官。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魏征

下期预告-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