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秉的甲骨文写法中, 可以明显看出由两部分组成,从又持禾。 又,即是右手,表示与手相关, 禾,就是带穗农作物的象形。 经典中的六谷或者五谷中: 稻粱菽,麦黍稷, 除了菽,剩下的都是带穗作物。 自然农耕是国家的基础, 所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甲骨文中保留了一些和农业生产相关的文字, 就不以为奇了。 今天说的这个秉就是其中之一。 【秉,更多甲骨文写法】 【商周时期的青铜铭文,秉,比甲骨文更形象】 从金文的写法中,秉的象形更生动。 而且字形和线条很美,每次看到这么漂亮的金文, 都想马上动手写一写,临一临, 金文当中的手,大拇指的刻画简直太细腻了。 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 秉的写法中的手,有左手,也有右手, 但是总的来看,右手的写法占多数。 从这一点推断,3000年前的人的右手偏好习惯已经确立。 也就是,人类的大脑发展也基本定形。 这个话题这里不做深入,不过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留言。 在这里只说一点,人类的近亲猿猴也没有明显的左右偏好, 人类的行为和大脑发展,什么时候形成左右偏好的值得探讨。 【甲骨文台历,第十二字,秉,字义和文献出处】 根据《甲骨文字典》和《说文解字》的解释, 秉的字义非常清楚: 秉,会意字,从又持禾,像持禾形, 说文中,还说,秉是名词,就是一束禾的意思。 朱骏声还进一步说:秉,从又持禾,兼,从又持两禾。 【《金文形义通解》,兼】 【国学大师,秉的演变】 我们从秉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几个信息:
【甲骨文台历第十二字,秉】 在秉的用法中,有的表示名词,即手里拿着的禾, 比如:彼有遗秉,此有滞穗。 秉和穗对应,词性相同,字义相通。 有的地方表示量词, 比如:冉子与之粟五秉。 这里是八百斗的意思。 到了春秋时期,秉的意思随着社会发展也产生了新的意思。 依然和庄稼相关。 有的表示动词。即手握的意思。 比如:左手执龠,右手秉翟。 左手拿着竹管(乐器),右手拿着野鸡翎子。 这个情景像不像佾舞? 有的也表示动词,引申为把持或者顺从的意思。 比如:不乱民功,秉时养人。 这句话引自:《管子.势》, 原文如下:
在现代汉语中,秉的用法主要与动词把握有关。 比如:秉烛夜读,秉公办事,秉笔直书等。 但是有一个用法,秉赋,或者,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有没有感觉很奇怪?秉赋,禀赋,天赋异禀,禀性,秉性。 两个字:秉和禀,词义基本一致。 其实,我们来看看字形,也有相通的地方。 【字源,禀】 这个禀,有一个异体字:稟,从禾。 本意就是粮仓意思。也是仓廪之廪的本字。 从秉,到禀,再到廪,都有相通的含义, 都和庄稼有关系。 也许,从这些字当中,我们的祖先想给我们传达一个信息。 永远让我们记住食物是怎么来的。 也要记住农民。 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 如果漠视了农民的存在, 那可真就是忘本了。 所以,下面再让我们看几个和农业生产相关的字。 【甲骨文字典,艺】 史记,五帝本纪中有记载:艺五谷, 千字文中,有句:我艺黍稷。 这个艺,根据《甲骨文字典》的解释, 就是种植的意思。 甲骨文写法非常形象: 就像一个蹲坐的人的侧面形, 而且双手捧着刚长出地面的草或者禾苗, 显然是一个耕作中的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农村生活经历, 或者是否理解农民耕作时候的心愿, 那就是满怀期望,都是对丰收时的憧憬, 种植就是为了丰收,就算农耕时有多累多苦, 都会随着汉水挥之而去。 留下的只是对丰收的期盼。 繁体字变成了藝,多了云和草。 本意不变, 综合理解,艺,就是种植, 这个种植到收获之间还要付出很多必要的劳动, 比如除草,捉虫,浇水,除了这个, 还要有一定的时日,最后得到相应的收获。 这是艺的本意。 所以,孔子办学: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里的艺,包括六艺, 这里之所以用艺,就是希望学生们能够从开始学习, 经过一个学习历程,并且学有所获,学以致用的含义。 显然,艺,离不开几个元素: 第一,要开始一种劳动或者学习, 第二,要有一定的劳动和付出, 第三,要有一定的时间积累, 天时地利人和,水到渠成,最后有所收获。 【甲骨文,夙】 这个夙的写法和艺的写法大同小异, 只不过,夙就是一个人加一个月亮, 艺,一个人加一颗草或者禾苗。 那么,这个夙,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劳动中的人, 劳动的时候,天还没亮。 后来引申为天还没亮,比如夙兴夜寐。 夙愿,不就是耕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有愿望, 但是一定要结合必要的劳动和付出。 【甲骨文,利】 通过甲骨文利的写法, 我么就可以看出来,利所表达的是收获的场景。 利,从禾,从刀,即用刀收获庄稼。 场景是固定的,但是有不同的角度或能指, 可以指刀,即表示锋利, 可以指收获的庄稼,即利益。 回过头来理解,秉,可能指的就是手里拿着收获的庄稼。 【秉,金文临摹】 相关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