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联“东和尚,西尼姑,两厢情愿,糊糊涂涂”,下联该怎么对?

 皇家书库319 2021-02-06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对联绝对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我国的对联文化,从古至今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虽然对联看起来不怎么起眼,但是对联也曾经耗费过无数文人墨客的才智。一般而言,在普通人家的大门之上的对联,只是为了图一个吉利,只要对仗工整,说的都是一些好话,便就可以了。

但是,在一些名山大川或者名楼之上的。对联可就不能马虎了事,在旅游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地方的对联可以算得上是别出心裁,极富特色,有的十分的长,并且与当地的文化情景融为一体。而有的还是请名家书写,同时还极富哲理韵味。

对联除了有一些实际用途,在施展文人墨客的才情之中也有着别样的功能。这又如何解释呢?

实际上,这里的对联主要是指对对联这一活动,即由一人提出上联,然后再由其他的知识分子来对下联,对得出对得好者便是才情超人之人。

一、中国古代的对对联活动

在这种对对联的活动当中,这种对联并不一定非要写出,并且挂在门上,更为重要的是,有人提问有人回答,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活动。比如我们经常听见的苏小妹以及清代郑板桥。对对联的故事,便是这一类活动的突出代表。

在古代,要想对好这一个对联可并不容易,我们知道唐诗对于韵律平仄字词之间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这主要是由于唐朝的诗不仅是诗人们抒发感情的工具,而且还承担了一定的政治职能,这便是科举考试。

唐代之时,科举考试并不普遍,那时候的读书人需要怀牒自荐,也就是拿着自己创作的诗文前往那些已经拥有一定名声的人家中,自己举荐自己,这比九品中正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与后代的科举还有一些差距。

如果能得到这些名声在外之人的举荐,那么他们便可以去参加科举中而获得当官的可能。既然存在了人才选拔的功能,那么诗文就必须相对复杂一点,这样才能筛选出一定量的人才。

相比之下,对联其实一点都不输于唐诗的要求。对联同样讲究平仄字词,更为重要的是对联还讲究意趣的相同。也就是说,上联出的内容,在下联之中要么进行了相应的提高,要么就是进行了完全的对仗,绝对不会允许在这之中有任何跳脱的存在。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对联完全就是诗词的浓缩版。

如果仅仅只是吉祥的韵味,那绝对不是一副好对联,一副绝佳的对联应当是立意高远而且言之有物的。

所谓立意高远,就是指出于生活情趣当中却又能跳脱在情趣之外,表现出一定的哲理性,对人生有所感慨或是对时事有所抒发。要想做到这一点,已经极为的不容易。

而要做到言之有物则更加的困难,言之有物的意思就是对联不是高大上的空话,而必须有相应的生活经验或者历史例子作为支撑。这样才能避免言语空洞的现象。

中国古代社会当中,对联甚至成为了文人墨客之中一种时髦的行事方式,因此还流传下来了一个机会出名的故事,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事实上,这件事情发生在明朝的万历年间,主要是当时的一位知府创造出来的。

二、明朝万历年间对对联的故事

这个故事说的是:在明朝的万历时候,在江西有一位知府上任,这位师傅平时便就已经作威作福,依靠着他自己在朝中的巨大势力,完全不把老百姓放在眼里。如果我们知道明朝时期科举盛行,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而当官的读书人,没有哪位不是学富五车的,这位知府同样是进士出身,因此他肚子里还是有一些才华的。

在平日里,这位知府比较喜欢写一些诗词歌赋,他还喜欢与他人对对联打发无聊的时光。由于他自己对联写的好,同时又十分喜欢对对联。

于是,手底下的人便就抓住了这一爱好,平时通过对对联的方式。对这位知府不断的巴结风云,这位知府也就在下属们的夸奖之中变得信心爆棚,越来越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有一天,这位知府带着手底下的一群人前往一座寺庙上香祈福。既然是进入寺庙烧香祈福,有求于神,自然便要低头行事。可谁知这位知府非常狂妄,虽然有求于天上的神仙,但是依然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在经过一番探查之后,这位知府惊奇的发现在这座寺庙当中,居然有一些奇特的地方。他发现这座寺庙里,东边一侧的房屋当中居住着的竟然是一群和尚,供奉着的正是和尚们信奉的弥勒佛。而在西边一侧的房屋竟然居住着一群尼姑,而这群尼姑供奉着的正是观世音菩萨。

由此,这一现象让这位知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他心中便有了一副对联。他兴师动众的将寺庙中的和尚与尼姑通通找了出来,并且当着所有人的面大声的说在他那里有一副对联,他想让在座的各位对出来,如果他们对不出来,他便派官兵拆了这样一座寺庙。

在座的和尚与尼姑面面相觑,都不知道这位知府大人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在众人惊讶的眼神之中,这位知府大人这才将自己刚刚想到的绝佳对联说了出来。

上联便是:“东和尚,西尼姑,两情相悦,糊糊涂涂。”这很明显便就是在侮辱这座寺庙当中的和尚与尼姑。众人也很快明白了这知府的意思,可是由于才能有限,大家一时半会也无法对出知府的这一个对联。

就在大家感到十分焦虑的时刻,一位书生走了进来,并对这位知府行了一个大礼。然后他对知府说道,他可以对出下联,只是要确定一下,如果下联答出,知府是否还会拆这座庙宇。知府也是一个爽快人,他对书生的下联十分的感兴趣,于是便脱口说道,只要书生答出了下联,他便不再强行拆这座庙宇。

于是,书生这才缓缓地对出下联:“上观音,下弥勒,各保其主,清清白白”。书生的这一下联与知府的上联针锋相对,而且又能够将知府的意图反驳了回去,绝对算得上是最佳的答案。现场的众人听见了书生的这一回答,以后无不拍手称快,这可帮在场的和尚与尼姑解了围,帮了他们一个大忙。

知府在听见了书生的回答以后,他的内心也在不停的叫好,知府虽然有一些傲气,但是对于真正的才华,他也不由得从内心叫好。本来而言,知府觉得自己的对联几乎没有人可以看得出来,而眼见这位不知名的书生将他的对联完美的回答了出来,知府便知道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也就不再纠缠,带着自己的手下离开了寺庙。

小结

综上所述,对对联绝对算得上是一个难题,关于知府的这一个上联,大家又想到了怎样的下联来对呢?关于书生的回答虽然好,但是其实并不是没有超越书生下联的回答。

毕竟,从字面意思上来看的话,知府道出了和尚尼姑杂乱的局面。而书生的对联之中并没有给出相应的回答,从而产生了一定的漏洞,也就是说,其实还有更好的回答存在,聪明的网友们,大家又会想出什么样的对联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