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浒传》里并无英雄,只是一百零八个妖魔长大了/于小燕

 于小燕 2021-02-06


《水浒传》里并无英雄,只是一百零八个妖怪长大了

于小燕

我从小是特别喜欢看《水浒传》的,不论是连环画,还是电视剧,我都喜欢看。

什么“林冲雪夜上梁山”、什么“鲁提辖拳打郑关西”、什么“三打蒋门神”,什么“花和尚倒拔垂杨柳”,等等等等,没有我不爱看的。

当然,那时只限于电视剧和连环画,并没有读过真正的《水浒传》,甚至我那时候都不知道世上有《水浒传》这样一本大书(唉,我好歹也上了个初中,真不知道那时候咋念书着来)。

一看见《水浒传》开演,眼睛就镶到电视里拔不出来了。

我爷爷和父亲都是爱讲故事的人。爷爷不识字,但天下的书只要是说书人讲过的,他都听过了。

父亲对《水浒传》的章章节节都很清楚,但他和爷爷一样,从来不给我们讲《水浒》,对于我们的疯狂爱看《水浒》,爷爷和父亲总是不以为意地说:“都是一帮子贼,竟看啥着呢!”

我们笑着,满脑子都是电视里的情节。爷爷和父亲说的个啥意思,也没听来。

一直到三十多岁了,我才买了一本《水浒传》,看了几章就看不下去了。全是杀人的呀!完全打破了我小时候关于《水浒》的美好记忆!所以,就撂下不看了。

后来女儿大了,我觉得《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之一,文采优美,通俗易懂,看起来又热闹,想念给她听听,结果读了几页,就念不下去了。

这上面的英雄,全是强盗、小偷、杀人犯啊!出来的最多的字,不是“打”,就是“杀”,每个人都脾气暴躁,一言不合就要提刀相向啊!我于是就不念了。

我常常想,为什么《水浒传》上的英雄那么爱杀人呢?为什么他们那么的残暴、没有人性呢?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生活在元末明初,最乱最乱的世道。他十三岁入私塾,十九岁中秀才,二十九岁中举人,三十五岁中进士。做了两年官就不做了。张士诚请他他也不去,朱元璋当了皇帝,请他,他也不去。

读了半辈子书,只为了当官,却只当了两年官。余生一直在乡间教书,写书,最出名的就是这本《水浒传》。

可以看出,作者已经看破官场,看淡名利。不管是朝廷,还是起义军,他都不愿染指。

我觉得这本《水浒传》,作者并不是想歌颂起义军,也无意说哪个人是英雄,他只是就事论事,记录下了当时那种乱糟糟的世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人不把人当人。女人没有丝毫的社会地位。就像元曲里唱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书中开篇就说了,这一百零八个是妖魔来到了人间,他们不是人啊。

按说,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应是神将,道士在斋醮作法时,常召请他们下凡驱鬼。即使在民间传说中,他们也极为厉害,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常常与二十八宿联合行动,降妖伏魔。

而在《水浒传》中,他们却作为妖魔,被人伏了。你看这世道乱不乱?

假如他们是神将,他们要降临人间,应该是从天上施施然降下来,而不是从地下急慌慌钻出来跑了。

所有的仙侠小说都告诉我们,即便是普通神仙要降临人间,或者说是转世投胎,都必是霞光缭绕,仙乐阵阵。而怀他的那位母亲房顶,必然是一道红光,照亮天地。

何况一百零八个神将呢!那不把天空照个通明才怪呢!

其实才不呢。

作者开篇就讲了,这一百零八个,虽然也是天罡地煞,但却是妖魔,被道教老祖降服住,道道封皮,重重朱印,镇压在龙虎山伏魔殿。却被洪太尉误放出来。

你看他们生存的环境:昏昏默默,杳杳冥冥,数百年不见太阳光,一万载难瞻明月影。不分南北,怎辨东西。黑烟蔼蔼扑人寒,冷气阴阴侵体颤。人迹不到之处,妖精往来之乡。闪开双目有如盲,伸出两手不见掌。常如三十夜,却似五更时。

就这么阴森黑暗的地方,都不是他们住的地方。他们住在哪里?洪太尉让人把石碑放倒,掘出石龟,又掘了三四尺深,看见一片大青石板。扛起石板,下面却是一个万丈深浅地穴。

只见穴内刮喇喇一声响亮,一道黑气,从穴内滚将出来,掀塌了半个殿角,直冲到半天空里,散作百十道金光,往四面八方去了。

他们出世的时候,冒的是黑气。我们都知道,冒黑气的是妖怪。

虽然散作了“百十道金光”,但终究还是妖怪。

妖魔跑了!

跑哪去了?都到四方投胎去了!

二十年后,妖魔们长大了,就有了这本《水浒传》上说的事。

(原来如此!怪不得他们那么残忍!)

因为他们都是妖魔转世,不像唐僧是金蝉子转世。他们就像《封神演义》里的苏妲己一样,是来为祸人间的,不是来济世救人的,所以他们张口“杀杀杀”,闭口“打打打”,胖的剁馅蒸包子,瘦的扔河里。杀人要剜个窟窿,掰开胸脯,掏出五脏六腑,再剁下头。要不,怎么能称为妖魔呢?

即使,他们真的是神将,在那黑蔼蔼的地底下呆久了,也已经“闪开双目有如盲,伸开两手不见掌”,不分南北,不辨东西了。

所以,笔者以为,作者生活在乱世,以他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编撰了这本书,呕心沥血,辛苦执笔,虽是虚构的故事,也多少反映了元末明初时期,天下纷乱,强者为王,奸佞小人当道,百姓生活的苦难、没有话语权、懵懂、无奈、迷茫、盲从、吃人、被人吃的社会现状。

如果喜欢,就关注我吧

文/于小燕甘肃酒泉人,喜欢书香,忙时种地,闲时写作,在《中国社区报》、《中国审计报》、《检察日报》、《甘肃日报》、《山西日报》、《教师报》、《大河报》、《山东科大报》、《大众日报》、《京华时报》、《北京晚报》、《燕赵晚报》、《小小说选刊》等报刊杂志发表小小说、散文、诗歌三十多万字。个人微信号:jqyxy6,个人公众号:酒泉于小燕的农家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