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暖泉头村委鱼水情深心系群众力拔穷根

 寻荀文化 2021-02-06

原标题:青山着意化为桥

作者:国网汾西县供电公司  刘红芳 

        位于汾西县城西60华里、勍香镇西南5华里的暖泉头村委,与姑射山风景区毗邻,辖三个自然村(暖泉头、佐木掌、靳家庄),面积约3平方公里,典型的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暖泉头村不大,但确是个有故事的村庄。

       村中有一眼水泉,泉水急涌,清冽可鉴。因水因势而自然形成一泓大畔池,水溢则沿西北蜿蜒而流,形成“倒流”,滋养着一方村民繁衍生息。村庄也因泉得名,是否为“暖泉”却无从可考,不得而知。但暖泉头村有着红色基因却千真万确、有据可查。抗战时期,晋西南抗日根据地的新闻工作者在暖泉头成立了战斗剧社,创办《战斗周刊》,出版《战斗小丛书》,传播红色文化,鼓励群众奋起抗日。1939年12月,八路军晋西支队参谋长刘明德率部队在村东岭上,阻击了阎锡山第61军的进攻,战斗惨烈。驻扎暖泉头村的*****学员牺牲7人、受伤8人。为纪念此次战斗中牺牲的革命战士,当地在暖泉头村修建了一座革命烈士陵园。

      这样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美的村庄却是汾西县120个贫困村之一。全村共有427户1118口人,其中贫困户252户695人,贫困人口竟占到一半以上。2015年,按照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国网汾西县供电公司结对帮扶暖泉头村,一场脱贫攻坚战役在曾经抗日的战场上再次打响。

      治病先识病,治穷先寻根。面对暖泉头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经济来源单一的现状,国网汾西公司不等不靠,李跃鹏经理亲任扶贫工作队队长,1名党员骨干任村第一支书,同时抽调3名年富力强的脱产工作队员,组成国网汾西公司扶贫工作队。与村委干部一道进村入户,逐家排查。田间地头,茶余饭后,到处留下他们访贫问寒、促膝谈心的身影。通过一段时间的摸排,逐渐理清了暖泉头村每家每户的致贫原因。252户贫困户中,因病致贫的67户;因残致贫的8户;因学致贫的17户;因缺乏劳力致贫的25户;因缺乏技术致贫的100户;因缺乏资金无法扩大再生产的35户。工作队员将每户基本情况及摸排结果登记建档,作为因户施策的依据。

       对症再施治,重症下猛药。针对暖泉头村致贫原因,国网汾西公司扶贫工作队与村干部反复研究,拿出三套脱贫方案,经群众大会讨论后,最终决定以村级光伏带动、普及户用光伏作为该村脱贫突破口,以进一步完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为主要抓手,同时结合电网改造、劳务就业、易地搬迁、小额信贷、政策扶贫、社保兜底等措施,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治疗方案敲定,医治刻不容缓。公司上下立说立行,发挥行业优势,投资40余万元对暖泉头村实施了电网改造,建设了100千瓦村级光伏电站,按照户均5千瓦的标准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建设了户用光伏。为满足光伏电站和户用光伏并网需求,供电公司出全款10余万元,对暖泉头村的配电变压器进行了增容。为确保贫困户及早受益,供电公司在2018年春节期间,顶风冒雪,连续作战10个多小时全面完成了配变接火。与此同时,多渠道介绍村中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36人;对佐木掌、靳家庄2个自然村173户467人实施了整体易地搬迁(其中贫困户130户352人、同步户43户115人),统一建设,统一安置。目前,入住率已达到   85%。

     输血变造血,扶贫先扶志。为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国网汾西公司在全力开展脱贫攻坚的同时,扶智、扶志下结合。依托党建学习日和脱贫攻坚周例会,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学习活动。宣讲扶贫思想和有关扶贫政策,号召村民相信*,相信*,相信自己。利用电视宣教片和身边创业致富的事迹,鼓励群众树立脱贫的决心和信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村民贺富祥早在十几年前就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女儿23岁患有先天性残疾,没有自理能力;大儿子为了减轻家里负担,早早辍学外出务工;二儿子还小,但也早想退学,赚钱贴补家里营生;一家五口人,里里外外全靠贺富祥妻子郭贵英一人苦苦支撑。郭贵英参加了几次学习活动后,死活不让二儿子终止学业。她说:“这些日子与扶贫队员接触,我总算想明白啦,人穷志不能穷,再穷再苦,我也要让家里出个文化人。要不,那才叫扎下了穷根,这辈子别想脱贫。”

      听着扶贫工作队讲山里的扶贫故事,看着扶贫队员晒得乌黑却精神焕发的面孔,我心痒难耐。2019年6月,带着对革命烈士的敬仰和对这个红色小山村的好奇,随驻村扶贫队员贾建敏一行奔赴了暖泉头村。临近村庄,远远看见几头牛在河滩边悠闲地吃草,两只小牛在草地上不停地撒欢,一股自然质朴的气息扑面而来。小贾老远就喊:“郭大姐,放牛呢。我给你女儿带的轮椅可好用?。”郭大姐回应道:“哎,来啦?好用!好用!可把妮子高兴坏啦。”  小贾说:“大姐,把鞭杆给我,我来替你。你回家推妮子到处转转吧。” 零距离的熟络,一家亲的感觉。小贾娴熟的挥着鞭子,给我介绍着这一家子的情况。原来这就是郭大姐,小贾和徐宝斌帮着改造入户电线的是她家,给找买主销售积压玉米的是她家,帮助卖黄牛的也是她家。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站在这洒过烈士鲜血的土地上,我心潮起伏。当年“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如今*人初心不忘,鱼水情深,心系群众,力拔穷根。有这样的引领,有这样一支扑下身子、****的扶贫队伍,贫穷的“帽子”一定会摘,贫困的“瘟神”照样会被我们送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