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洱茶熟茶的“傲慢与偏见”

 糖是甜 2021-02-07
以“茶”会友

普洱熟茶从1975年试制成功,1984年工艺成熟,至今四十余年的发展史,大部分都是在传统的逻辑里打转,其发展稍显不温不火。这也源于人们对熟茶“偏见”与熟茶的“傲慢”。

“偏见”的起源

首先,“偏见”是缘于熟茶传统家庭作坊式的制作工艺。在高端生茶收藏最狂热的几年,熟茶的品饮价值被一些古纯派贬低,在这些“专业茶人”看来,“熟茶既不好喝,又不卫生,且是没品位的表现。好料都去做生茶了,熟茶是用大量施放农药、化肥的台地茶做的,是低档劣质茶的代名词”。

其次,因为一些历史原因,以前一些出口的熟茶是用较粗糙的级外茶来发酵,因为越粗糙的材料,越好发酵。

再者,有些企业为让资金迅速回笼,往往将未经仓储转化的新茶直接投入市场,致使市场上不少新熟茶存在堆味重、口感差等情况,也导致大众消费者对好熟茶的“稀缺”感到失落。

“傲慢”的工艺

熟茶的“傲慢”则在于:熟茶的加工工艺难度、原料耗损要远高于生茶,生产中重要环节——渥堆发酵。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主要依赖发酵师傅的经验与判断。发酵过度或不到位,都极可能浪费了一批好茶,所以,采用优质原料来发酵熟茶,如果技术掌握不准确,则存在较高风险,这就要看企业的技术、胆量和财力了。

一个工厂既要做出好熟茶,又要控制得住成本,这就要真功夫,使出看家本领,因为熟茶的口感忽悠不了人。

面对熟茶的“傲慢与偏见”,2007年以后,一些追求高品质的人士开始走熟茶中高端化道路,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实践,由过去的粗制工艺转变为精细化制程。

调整工艺技术和原料

一些实力企业会将熟茶存放一定时间再投入市场,上市时已达到较舒适的口感,更具有消费吸引力。更有甚者是将熟茶存放半年以上再进入市场。

以前很多人用夏茶、秋茶、甚至次一点的原料来做熟茶,但熟茶同样可以用春茶来制作,同样可以走高諯,如,老班章熟茶,一公斤也是上万元,关键要掌握技术,多做尝试,走自己的路线。

不同的茶厂,在熟茶的发力点也不同。有的厂比较注重发酵茶叶的水质,大益在很早的时候是一直用自己院内的那口井水。

此外,外地老板(如、广东、福建、湖南等)进入勐海等地办茶厂,他们的经验和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当地茶企的发酵水平、卫生水平等。以前用水泥地发酵,现在有些企业采用木地板、竹筐等多种手段进行发酵。

提高熟茶生产比例

国艳茶厂董事长董国艳表示,以前生茶和熟茶的比例各占一半,从去年开始,熟茶占一半以上。

六大茶山贺刚厂长说,历年来广州熟茶市场比较好,消费者在刚接触茶时都比较愿意喝熟茶,厂里熟茶和生茶比例接近50%。

龙马同庆号总经理林木强介绍,过去熟茶只占其生产20%左右,但没想到熟茶的受众那么多,特别是对于北方人和一些刚入门的消费者,但很多人的追求路线是:从熟茶到生茶,再到山头茶、纯料,最后到很高端的发烧级茶,去年出现一个苗头:经过对这么多山头茶的追捧后,开始回归纯粹的消费者体验,很多人又开始接受熟茶。所以,他们今年也将调整熟茶比例,预计占40%,同时,将用更好的原料发酵熟茶。

广隆茶厂生熟茶生产比例几乎对半,张元武表示,熟茶属于消耗性,他还是很看好熟茶的发展,相信熟茶市场肯定会回来的。

此外,据悉,云河茶厂熟茶生产占70%,象山茶厂熟茶占80%。

茶树王茶业的熟茶生产约占80%,其董事长蔡辅亮认为,今年熟茶销量会很大,预计厂里订单将比去年增加百分之二三十。

就连大圆普洱张副总裁也认为,未来熟茶估计要占整个普洱茶市场70%以上,因为它能让大家很快地接受普洱茶。熟茶,主要是肯定它的品饮价值,而熟茶收藏就看个人爱好了。生茶则升值空间相对较大些,特别是老生茶。衡量“好茶”有三个标准:一、原料好,二、工艺好,三、仓储好。

注重个性化定制

如今,随着个性化、小众化时代到来,定制茶日渐受宠。象山茶厂杨蓉经理告诉我们,其厂以做中端茶为主,且定制茶比较多。据了解,有些茶企的定制茶,甚至是一件起订,部分理性的茶叶粉丝也会去普洱茶源头进行定制。

“普洱茶第一人”邓时海教授坚持的“喝熟茶、存生茶、品老茶”观点,其实具有一定前瞻性,他说,改变普洱茶市的局面,让市场正常健康发展,一定要有熟茶作为普洱茶广泛基础的内涵,熟茶应占80%,并把它消耗,留下20%的空间做生茶,让它慢慢变老茶。

熟茶玩什么

玩味普洱,生茶品山头,熟茶玩什么呢?

对于喝生茶的茶友而言,只需认准山头,心里便有了底。近年来的熟茶,也往往注明山头,这说明人们对一款熟茶的原料是越来越看重。而熟茶的滋味,也因山头的细分而更可把玩。

再者,离地发酵、竹筐发酵、单株发酵、罐裝固态发酵、古树发酵、春茶发酵等概念的涌现,说明生产者对于发酵工艺的提升更加注重。

熟茶领域力求创新,另辟蹊径者不乏其人,比如巅茶的天脉发酵技术、润元昌春茶发酵,市场接受度如何,消费者如何反应,还需进一步印证。

不过,关于熟茶的工艺问题,向来就存有传统与创新之争。老班章下水“风波”何来?

2018年,新锐普洱茶团队“山国演绎”在某直播平台放岀一吨老班章熟茶发酵的视频,一时众声质疑,在勐海茶圈和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风波,风波何来?

一为老班章本就多是非,颇惹物议。从9.9元、99元到9999元都是老班章,可以说,茶行业发展到今天,老班章已经成为茶友们信任危机最薄弱的一环。

二为熟茶,一部分新派茶人认为,传统的熟茶发酵多选用粗老底料,或因时代局限、工艺弊端,致后期陈化乏力,因此有所谓“熟茶靠碰”,市上好熟茶难寻。所以,敏感的老班章熟茶,难免被质疑是最先吃螃蟹,喜欢被夹之举。

争议点大致如下:

古树茶发酵一定比小树、台地茶好吗?

舂料发酵一定比雨水茶好吗?

小堆一定比大堆好吗?

老班章古树料发酵一定比其他地方的料好吗?

2009年,勐海鸿福茶厂的洪裕普洱茶勐海大树茶熟饼一经问世,受到普洱茶发烧友的追捧,成为行业标杆产品,曾被搜录进某普洱茶杂志。

好原料是支撑普洱荼陈化的根基。

撇开老班章不说,市场不认同用名山古树料去发酵熟茶,是基于对技术上的存疑,此前很多的熟茶发酵,并没有解决生茶发酵成熟茶以后,还难得地能保留山头口感特征的问题;

古树原料内含丰富,茶多糖含量高,虽然口感更加醇厚甘甜,但发酵难度加大,损耗也更大。所以用好料发酵熟茶,简直有点像把好钢用在刀背上。

随着熟茶市场的理性化,消费者对熟茶的品饮要求已经有了质的提升。

往往生产者眼中的好熟茶和消费者所持观点不一,许多茶友对于普洱茶的认知都是由一款干净的熟茶开始,这样的熟茶堆味不明显,容易上口,这也是现代熟茶派和传统熟茶派的分歧点之一,传统熟茶推崇的“勐海味”,源出于勐海茶厂传统、经典的拼配料、大堆子、地面发酵,这样的熟茶有着独特的堆味,茶汤较厚,但初入门的茶友不大能接受,所以新生代茶企才萌发离地发酵小堆发酵等技术改良。

越来越多的茶人意识到熟茶品质的升级颇多受益于近年来山头茶的兴起。优质山头的茶叶不仅因其百山百味的山韵,适合制成生茶,用于制成熟茶,在5~10年的陈化期间,往往有着令人惊喜的表现,单就好喝这一层面来看,已经超越了早前许多下关、勐海出品的经典熟茶产品。

但考量一个茶品的优劣,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

由于山头料发酵熟茶是近年兴起的风潮,一是价格高昂,受众狭窄;二是名山古树熟茶的接受度并不是很高,很多资深茶客倾向于大厂和拼配料产品,目前仍抱观望态度。

到底它们的陈化空间有多大,陈化的后续表现能否超越曾经的“勐海味”还未敢断言。

对于商家来说,用上等原料发酵熟茶不仅增加了成本,也有不小的风险。从原料、市场、成本、品饮习惯等方面看,高端原料和高端熟茶能否具有价值对等关系,小筐发酵、春茶发酵等PK传统型拼配发酵技术,是否更胜一筹,山头熟茶是一次产业上的进步,抑或是又一个噱头,尚需时间检验。

当然最难的还是人们如何在成品问世后,破除先入之见,客观接受和消费。要刷新多数人固有的观念和思想,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006年吉品陈香普洱熟饼。高端定制,采用新班章原料,勐海天缘茶厂发酵,筛分出的特级茶压制,内外一口料。

一款好茶,最重要的是要符合普洱茶后期越陈越香普遍定律,同时能满足新茶的适口性,老班章也好,冰岛也好,既然都是熟茶,也符合这个规律,具备好原料、工艺过硬,发酵成功,后期的表现就值得期待。名山古树熟茶之所以值得尝试,源于市场有需求,不失为普洱熟茶领域的探索性拓展。

随着熟茶市场的升级,熟茶产品的多面性也逐步被商家发挥到极致,且不说在销法沱时代涌现的一系列玫瑰、茉莉、茴香、金桔等花式混搭的云南沱茶袋泡茶,小青柑、大红柑风行茶界的绝配,至今不衰。人们在品饮上把熟茶提升到玩味的程度,也让人惊讶于熟茶的干人干面,变化无穷的魅力。

但是创新也应该有限度,特别是普洱生茶的出品。现在一些茶厂,采用导致茶青产生前发酵的非普洱茶工艺用于普洱茶生茶生产。比如萎凋、低温长炒、渥黄、渥红甚至摇青等,新工艺虽解决了普洱茶新制生茶适口性的问题,但扼灭了普洱茶存放的基础。而所谓通过创新工艺,使产品呈现出花香、蜜香等香气,并使香气显扬,实际上是工艺做香,抹杀了普洱茶自身的地域香、品种香和陈化的时间香。

2006年红吉彩虹普洱,由云南资深茶人杨行吉和云南农大茶学系教授周红杰合作,采用新原料、新菌种、新工艺研制。

把做熟茶的态度表达得如此纯粹,作为单一产品的企业毕竟只是少数,多数茶企只是把熟茶生产作为产品线必要的补充,无论是资金、人力、科技上的投入都属于谨慎型的商业行为。由于熟茶发酵不仅要求过硬的技术,长期的经验也十分重要的,新手的摸索往往伴随不断的试错,这其中,原料的损耗、资金的积压都须考量,因此,如果不具备相当的把握,多数企业不会轻易涉足熟茶这一领域,不少中小企业的熟茶发酵多是找有经验的大厂代办。

目前市场上的熟茶口碑品牌下关、大益、澜沧古茶等屈指可数,其发酵规模10吨至五六十吨以上,都是大堆子发酵,从长期的产品体验和市场反馈来看,传统的熟茶发酵岀品稳定味道醇厚、气韵长足,已经成为市场检验后的定论。这样的生产模式也就决定了市场上传统型熟茶多是大厂,但据此便断言小堆发酵或是别的厂牌所产制的熟茶品质不佳,确乎站不住脚。

但出于熟茶生产的风险评估,资金较为单薄的中小企业宁愿把好原料投入到生茶类,使得市场上可供消耗的熟茶越发难找。且由于许多人,特別是女性茶友不宜过多的饮用生茶,因此,市场总体上还是熟茶消耗多。这也是近些年熟茶热兴起的原因之一,更是许多茶企持续开发熟茶产品的动力。虽然中国本士的茶叶年产量巨大,但市场之中的熟茶缺口仍然未能被填补。

与多数企业致力于工艺所不同的是,由储存方式着手改良熟茶品质也开始崭露新的苗头。柏联普洱立足景迈打造了原产地茶窖,并与微生物专家陈杰以此作为长期课题硏究,通过微生物技术、菌群培养,为生茶的后发酵模拟岀的陈化模式理论上最终将取得和熟荼同样口感和滋味的生茶,当然,这样的人工培育手段毕竟缺失发酵这一环节,产品不可能等同于熟茶,但从中可窥见未来熟茶发展的一个走向。也许有一天,人们通过培育,便达到年份熟茶的陈化效果也未可知。

很多人至今仍然对于“勐海味”的熟茶存有源自传统的迷信,往往不远万里地把原料转运到勐海进行发酵,同样在这个因循传统的地方,不少人以离地、竹筐、小堆模式进行发酵。

可以说熟茶工艺的业态目前仍是传统与创新并存,熟茶发展的路径有着多重方向,并与未来的生物技术密切相关,但是,说到底,人们对于熟茶技艺的创新改良,基本是保留了传统熟茶发酵的原理,在发酵环境、数量、程度等方面进行人工干预。

无论其技术终将从哪一个层面突破,都需要探寻一种平衡:上市即喝的适口性和陈化价值的最大化,这才可能成就一款包容了过去、当下、未来,呈现出时间魅力的传世经典茶品。

附录:普洱熟茶的四个阶段,能读懂就是大神!

对于熟茶品鉴来讲,鼻子、嘴巴是最重要的器官,因为“香甜醇厚滑”这五项指标主要是依靠鼻子和嘴巴来获取的,所谓的愉悦感也主要是通过鼻子和嘴巴来得到的。通过躯干感受到的茶气,则对品鉴中生代茶和老茶十分重要,但对于熟茶来讲茶气不算最重要指标。干茶、汤色和叶底可以作为判断年代和好坏的辅助手 段,但不是主要手段。严格来讲,高明的品鉴家应该可以蒙着眼睛来判断一款茶的年份和好坏。

我们知道了人体五种器官和部位在鉴别普洱熟茶中的分工之后,就可以开始来鉴茶了。

普洱茶是存在在多维空间(原料、 工艺、时间、温度、湿度、微生物种群……)中的物体,而我们 试图以一条最简洁的直线来描绘它,那得到的只能是大致接近的结果。

这是一条以时间为刻度的直线,起点就是现在,从诞生之日起就存在于世的熟茶依时间先后排列在这条直线上。我们的任务就是为手上拿着的茶找到在直线上的位置。

我们可以把排列在这条直线上的茶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生产压制成型后3-5年这个阶段的茶因为在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所以应该引 起特别的关注。应该说,这个阶段的熟茶对一个茶厂来讲确实也面临着资金和技术的双重压力,不像生茶那么相对“简单”。

“香甜醇厚滑”五项指标中,“醇”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只是因为好念好记才放在了后面。大多数人接触普洱茶从熟茶开始,接受普洱者大多因为其“醇”,所以一款熟茶是不是“醇” (也即 纯净,杂味少甚至没有)非常关键。云烟的“醇”靠的是烟页原料的存放,普洱茶的“醇”也靠渥堆起堆后的存放散堆。

“甜”应该跟原料有关。

“香”“厚” “滑”似乎是一体的。所谓“厚”往往被理解为像一种喝了薄薄的粥(或者藕粉)的粘稠感觉,我觉得也可以认为是茶所浸出的内含物质较丰富的原因。“厚”一般是“滑”的 基础,同样也是造成“香”的原因。从实际情况来看,渥堆完成后散堆 1-2年再压制成型的茶似 乎也能达到 3-5年的口感效果。这个阶段的熟茶中,市场占有量 最大的应该是勐海系熟茶,即渥堆车间安排在勐海县境内、利用勐海县特有的气候条件及适宜的微生物菌群再加上当年勐海茶厂 的工艺和生产经验所完成的熟茶初加工。

勐海系熟茶以重发酵见长,即发酵度达到七成以上,并经相当时间(一般半年以上)散 堆后形成所特有的“焦糖香”“蔗糖香”“枣香”的依次排列,愉悦感很强,引人入胜。只是这样的好茶并不多见。这个阶段的下关销法沱的特点是口感带酸,原料的区域特征明显。昆明茶厂从06年开始恢复 7581砖的生产,口感比较中庸、平稳,优缺点都不明显。

第二阶段:生产压制成型后8~10年大概从第五年开始,勐海系熟茶的“焦糖香”逐渐消退,替之以微弱的“熟米香”,也有人称为“糯香”。下关销法沱的酸口也逐渐减弱,如果是南方存储的话酸口会减得更快些。到 8—10 年的时候,“熟米香”占主导地位,熟茶的厚滑度与年份感会比较明显(茶不好,厚滑度出不来也能体现出来)。当初做茶时快速高 温烘干的痕迹基本消退,喝上去不再觉得口腔发干了。

第三阶段:生产压制成型后15~20年存期在10年以上的熟茶,我们一般把它区分为南方仓储(广东、港台)和云南仓储两种情况了。云南仓储出来的茶,一直到94年生产的茶都还没有一点参香、药香,而“熟米香”愈发加重,口感醇厚,比较迷人!同期南方仓储的熟茶,不管是勐海系、下关系还是昆明系,在这个阶段一般都出现了参香和微弱的药香,但是五项指标及其均好性(协调一致性)还有距离,放出好效果来、有愉悦感的茶 不多,容易被人垢病,我称之为“尴尬的第三阶段熟茶”。

第四阶段:生产压制成型后20年以上,以73厚砖为代表,放仓退仓到位,五项指标及其均好性皆好, 药香显,化感十足,愉悦感很强。这个阶段的茶少而价高、可遇而不可求了。

图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