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第251期】《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原创散文《红旗渠拾情》

 智泉流韵原创 2021-02-07

【郭进拴原创】红旗渠拾情

   1993年9月,我与著名青年作家常文理先生受《东方艺术》杂志社姚金成主编的委派,到林县采访。

   9月22日下午,我们从郑州出发,夜宿林县林虑宾馆308房间,见了林县县委宣传部的李科长,并和林县著名作家崔复生长谈到凌晨1点多钟。9月23日,林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运山接受了我们采访,并派办公室刘主任将我们送到史家河,采访了王发水、郭双成、郭起福等著名企业家。

   9月27日下午,史家河企业集团总公司总经理王发水派人派车,领我们参观游览了红旗渠的青年洞,我们还兴致勃勃地登上了一线天,游了凌云亭、神仙路、凤凰台、聚仙洞、双龙洞、修行洞等景点,返回时又参观了红旗渠分水闸和红旗渠纪念馆。

 土生土长,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太行山的林县人民的作家崔复生在他的长篇小说中写道:“你见过太行山吗?它在地球上屹立了亿万斯年,无数次的地壳运动,无数次的大地裂变,无数次的日锤月锻,无数次的雨蚀风化,坚韧,坚毅,坚强,坚定,这就是太行山的性格,这也是世世代代与太行同在的林县人的脾气。”

    20世纪7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河南林县红旗渠。红旗渠开辟难度非常高,所以人们把它和中国的长城及埃及的金字塔等七项并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据介绍,红旗渠是林县人民于1960年2月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盘山开凿修建的,它的总长近2000千米,从山西省平顺县侯壁断下引漳河水入林县,渠高约4.3米,宽约8米,引水量约18.3立方米/秒。整个工程持续了10个春秋,勤劳勇敢的林县人民,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硬是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座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1640万立方米,用工14000多万个。有人打了个比方,如果把所有挖砌土石垒筑成宽2米,高3米的墙的话,可以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和哈尔滨连接起来。全县形成了引、蓄、提相结合的水利网,建水库、池糖400多个,建中小型水电站80多个,灌溉面积40万亩,解决了人畜饮水的困难,并提供了工业用水。

古有“愚公移山”的故事,现有林县人开辟“红旗渠”的精神,这条人工天河向世界展示了林县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丰功伟绩,闪烁着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风采。

   红旗渠构筑在风景如画的太行山悬崖峭壁之上,达到了“雄者愈雄,险者愈险”的审美高度,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其工程量之大,工程之艰巨,工程美学价值之高,堪称世界奇迹中的奇迹。

   红旗渠是一条英雄的渠,文化的渠,历史的渠,伟大的渠。

红旗渠两岸有很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名胜遗迹还有很多,几乎每走一步都可能踏上一个典故,如果详细说来,可以著一部厚厚的书。

我们慕名拜访红旗渠的时候,只见人造天河绕山腰,碧波映蓝天。山山相连,像一本小说不再平铺直叙,主人公的命运扯出了悬念。渠蜿蜒,路蜿蜒,水与路紧紧揉在一起,像两根扭着劲的绳缠在山脚。渐渐看见山崖陡峭,山势崔巍,乔木、灌木用不同的颜色把山野浓妆艳抹。

红旗渠流在田园诗里。

红旗渠流在山水画里。

诗里画里的红旗渠古老而又青春,内敛而又张扬着生命力。

当我们登上凌云亭,只见山腰白云缭绕,有的从容,有的急促。我们脚下的红旗渠在奔流,在歌唱,渠水流经青年洞,奔腾而下,摸爬滚打一番,立马成了壮汉,有了宽阔的胸怀,雍容的气度,和跋涉千里不知疲倦的豪迈精神!

难怪林县人民说,红旗渠里流的不是水,而是一渠粮,一渠油,一渠喜欢泪,一渠庆丰酒。三十多年过去了,红旗渠以她的无比巨大的魅力和无限的激情,把林县2046平方公里的土地挥洒成了一片锦天绣地。

今日之林县是何等的美妙啊!到处生机勃勃,满眼蓬勃向上。无论是林县人还是外地来客,尤其是我们这些第一次到林县来的,我们无论是在大地上行走,还是在高山上攀登,无论是沿着红旗渠赞叹,还是面对太行山思索,我们时刻感觉到当年开凿红旗渠的炮声仍在耳畔轰轰隆隆地回荡着,铁锤仍在丁当作响,那大山压不倒他们,他们却要压倒大山的千军万马仍未散去,红旗渠似乎仍未修完,红旗渠还在继续修建之中。

     这就是今日之林县。今日林县是今日之河南、今日之中国的一个缩影。巍巍乎,峨峨乎,林县的山水间激扬着一种浩然之气。1993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到林县考察工作,这是他第四次在林县的大地上奔走。此山,此水,此情,此景,李长春兴奋着,感奋着、振奋着,他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诗人般的赞叹:这里有一种精神,这里凝聚着民族魂!

   姚村镇史家河企业集团总经理王发水,是一个用小推车为红旗渠推过上千方石料、对小推车一往情深的“老太行”。他对我们说:“俺林县人推小车有个脾气,只要你前边的一停下来,后边的非放到你前边不可。这就叫做:林县人生性犟,后边来的前边放。”

   红旗渠是被“连年大旱”逼出来的,浩浩荡荡的修渠大军连1960年的大年都没有过完就走出家门,开赴太行。那场面曾是何等的壮观啊,夫妻并肩,父子同行,几代人走在一支队伍里,全家人编在一个施工队,锣鼓喧天,红旗漫卷,尘在飞,土在扬,不是去打仗,胜似上战场。

我们在红旗渠纪念馆里看到了几十种野菜和树叶的标本,这些标本完全可以视作是当年修渠民工们肠胃的展示。当今天的少先队员们面对那些苦涩的米谷菜、红萝卜英、车前子、灰灰菜、麻丝菜、桑叶、柳叶、红薯叶,瞪大吃惊的眼睛的时候,他们用自己所学过的数学公式,是无论如何也计算不出修渠的先辈们是怎样地把这些低热量的野生植物转化成巨大的能量的。

      这能量留给后世子孙一个镌刻在山崖上的神话。牛岭山东边的那座号称“小鬼脸”的险峰是如此地青面獠牙,而由300名青年男女组成的突击队却硬是笑着向它走去,他们硬是要在“鬼脸”上打出一条隧洞。只要这个窟窿戳通,红旗渠就可以前进616米。前边是险峻的你永远也感动不了的峭壁,后边是冷酷的冰冻三尺的悬崖,突击队腹背受敌。风钻每掘进1米,就要磨秃133个钻头。青春,一寸寸地磨损,隧洞,一尺尺地推进。青年们吃在洞中,住在崖下,当千家万户春节的鞭炮声噼噼啪啪炸响的时候,他们却在山上用双手创造的“炸药打炮眼”的轰轰隆隆的交响乐中欢度自己的“红旗春节”。当500多个太阳被他们送去又迎来的时候,当他们从太行山的肚子里掏出15400立方米的石头的时候,当我国当代最伟大的诗人郭沫若亲笔题写的“青年洞”镌刻在隧洞上方的时候,青年们来不及认真地欣赏一番自己的杰作,便悄无声息地扛起铁锤转战下一个工地去了。

   整个太行山壁全是英雄们的雕像。

   啊,林县人,可亲可敬的林县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林县人啊!

   啊,红旗渠,可歌可颂的红旗渠,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啊!

                      2008·3·23·于湖光花园

【郭进拴原创】游了两个湖

  1993年7月,我与妻子赵新节、次子郭向敏从上海复旦大学取行李回来,又拐到南京的《钟山》杂志社取一部中篇小说《春妞儿和她的姐妹们》的稿子,顺便游了位于南京水西门外的莫愁湖和东北城墙外的玄武湖。我跟这两个湖都是初相识,这回只是浮光掠影地看了看,写不成名副其实的游记,只能随便谈点儿感受。

   莫愁湖在风光秀美的清骧山脚下,六朝时称横塘,在宋、元时即有盛名,明清以来,莫愁湖就有“金陵第一名胜”、“南京第一湖”、“金陵四十景之冠”等美称。新中国成立后,莫愁湖畔原有建筑整修一新,并扩大了游览园地,增建了长廊、水榭、湖心亭、露天舞台等设施,遍植花木。今日莫愁湖,松林掩映,繁花似锦,成为南京的一座大型古典花园。现园内有胜棋楼、郁金堂、奥军阵亡将士墓等。公园两端为花卉盆景区,每年4月举行海棠花会,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我们首先来到了莫愁湖大门,只见这座牌楼式的大门,檐牙高琢,斗拱细密,为一个充满古代英雄和美女故事的园林做了最好的标题。很久以来,莫愁湖以“莫愁女”而闻名。“莫愁女”是洛阳人,乃我的老乡。梁武帝萧衍的乐府诗《河中之水歌》这样写道:“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莫愁湖牌楼横额“莫愁湖公园”五个大字,是现代大书法家、大文学家郭沫若的亲笔。胜棋楼是明初朱洪武皇帝与中山王徐达下棋的古地。向西走即为莫愁古居及赏荷轩。西沿湖边小道向前,有民国初年为保卫新生的共和国而捐躯的粤军烈士墓。

     莫愁湖公园的主要建筑都集中在东边,据明初一些史书和梵刹志记载,胜棋楼原有一小刹名曰华严庵,但经500年历史变迁,今天所见到的建筑已经是清朝末期同治十年前后所建的了。门为黑瓦单檐民宅式过堂门,门前有一对英气逼人的石狮子,游人多喜欢转动石狮口中含着的石球。莫愁古居——郁金堂右边墙上镶嵌一块石碑,院墙上还有一石刻莫愁女像,她发鬃高绾,素裙垂地,手挎桑篮,似姗姗而来,体态苗条,轻盈秀丽,一个东方民间美女的形象。相传莫愁女在洛阳时常采桑村野,每遇各种花卉,独喜欢郁金香。远嫁金陵后,在其起居室内布置郁金香。此像乃清代文人马士图游莫愁湖在梦中所见的莫愁之像。墙正中有一月门洞开,门上横额为当代书画名家钱松曲手书“到此莫愁”。在绿树掩映之中是一块巨碑和一座巨大的坟墓。巨碑正面是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的“建国成仁”4个大字,背后为黄兴将军书写的铭文。

   莫愁湖虽然花树繁多,四季花不断,但最令人流连的是海棠。它岁岁占春风,花色最风流。莫愁湖中的海棠品种大致有西府海棠、垂丝海棠,尤以后者为美。荷风芦雪,揽胜四时,故有“花里谁家楼,佳人名莫愁”的美誉。“莫愁烟雨”在清代被列为“金陵四十八景”之首。

    游完了莫愁湖,我与妻、儿又驱车来到了玄武湖。玄武湖由玄武门和解放门与市区相连。1909年辟为公园,当时称元武湖公园,还曾称五洲公园、后湖等。湖波起伏,余韵不尽。

    我们一进公园门,就被几个照像的极其热情地拉去照像,还给我们换上了古装戏服,指导我们做出各种动作,让我们掏了几十元,至今15个年头过去了,我们连一个照片角也没看到。我们在这里大大上了一当,没有游园先被骗。4岁小儿也已长成了19岁的大小伙了,也不知他们把照片给我们寄到哪里去了?

  玄武湖湖岸是菱形,周长约10千米,占地面积437公顷,水面约368公顷。玄武在我国古代文化中为主管四个方位中北方的灵兽,形状为龟蛇合体,五行中主水,又称灵武、元武、真武、北极等,所以历代宫城北门多以玄武命名。但这个玄武门不在宫城也不位于北面,明京城并无此门,而是在清末举办南洋劝业会,在湖内辟建公园。为方便客商游人入园,才开辟此城门,名丰润门,后在1931年改称为玄武门。

     湖内的5个洲各有特色。环洲正对玄武门的拐角处有一座假山,假山旁有两块形状奇特的太湖石,一块形似观音,一块形似童子,名为童子拜观音。环洲的特色是沿湖岸一排排亭亭玉立的垂柳,清风拂过,婆娑飘舞,独具风韵,使人驻足忘返。此景为金陵新四十八景,名为“玄武烟柳”。唐代诗人韦庄《金陵图》诗,就是讲的这一段:“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由环洲向北过芳桥就是梁洲,梁洲东北有两层方型古建筑。楼北边有一平台,四周有铁栏杆围护,是古时点将台。楼西有友谊厅、闻鸡亭、湖神庙等建筑。该洲西北角是一个古典园林武花坛,由黄石叠砌而成,坛间有雨花石铺成的曲折小路,闻鸡亭即在花坛边。此洲的特色是菊、桂二美,每至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沁人心脾,菊花争妍,令人目迷,此景称“梁洲秋菊”。

    从梁洲向东过翠洲,该洲有露天剧场、翠洲舞台、翠虹厅等建筑。其特色为树多、僻静,那巨伞般的雪松,宝塔形的松柏与成片的竹林,十分幽静,是情侣们的乐园,此景称“翠洲云树”。

   从环洲向东过菱桥可达菱洲,洲上有动物园。该洲紧临钟山,钟山宛如游龙,气势雄伟,山顶常有紫金色云霞缭绕,从菱洲观赏千变万化的紫金云霞,神秘莫测,故称“萎洲山岚”。

  从菱洲向南经台菱堤即可以从解放门出玄武湖,樱洲上有500米长的曲折游廊,廊北有喇嘛庙一座,庙旁有七层宝塔,塔名为“诺那”。此洲广植樱桃树,近年又引种樱花,名种繁多,每年4月洲上一片绚烂,稍遇风雨便落英缤纷,迷人之极,此景名为“樱洲花海”。

    玄武湖的翠洲有所工人疗养院,在从前卖力气淌汗水的工人哪有疗养的份儿,害了病还不是咬紧牙关带病做活,直到跟工作、生命一齐分手,至于休养,那更是做梦的事儿。如今党和政府关心爱护工人阶级,让他们在风景优美、气候适宜的疗养院疗养,人民真正成了主人啊!

   我们在莫愁湖和玄武湖都划了船,湖光山色,亭台楼榭,园林花影,一一尽收眼底。

   在玄武湖,我们上了一艘快艇,随着马达的轰鸣,游艇像离弦的箭似的驶向湖心,越走水色越深,一阵又一阵的凉风,向我们吹来,提岸上如烟的垂柳,翠缕长条,随风摇曳。

     游艇转过一道弯,湖面显得更加开阔,浩浩淼淼,分不清哪是湖哪是云了。身旁只有重重叠叠的波涛,水声哗哗,犹如弦管齐鸣,枪弹齐发。

在夕阳的映照下,玄武湖五彩交错,七色辉映,画面映在湖水中,闪烁着神秘诱人的光芒,湖水如画师调成的五光十色的颜料,似溶未溶,朝水底沉去,深绿、深蓝、银白、血红……我们的游艇劈风斩浪,向烟涛中驰去,船头激起浪花,星星点点打在我们身上、腿上,身后留下了一条银白色的水路,把一幅彩色画卷揉碎了……

      天上堆着朵朵闲散的白云,含有许多暖意。岚气重重,雾渐渐横过树梢。我忽然想起两年前头一次游西湖的情景:在西湖里朝东看,正像在玄武湖里朝西看一样,一带城墙分开湖和天。当初筑城墙当然为的是防御,可是就靠城的湖来说,城墙好比园林里的回廊,起掩蔽的作用。回廊那一边的种种好景致,亭台楼馆,花坞假山,游人全看过了,从回廊的月洞门走出来,瞧见前面别有一番境界,禁不住喊一声“妙”,游兴益发旺盛起来。再就回廊这一边说,把这一边、那一边的景致合在一块儿看也许太繁复了,有一道回廊隔着,让一部分景致留在想象之中,才见得繁简适当,可以从容应接。这是园林里修回廊的妙用。湖边的城墙几乎跟回廊完全相仿。玄武湖边那城墙的线条,那城墙的色泽,跟玄武湖的湖光、紫金山复舟山的山色配合在一起,非常调和,看来很美,换个样儿就变味了。

  我们的游艇终于到达了对岸。回望玄武湖,已被晚霞烧成了火红,金黄,又变成一片绛紫。夕阳的半个脸儿落进了湖水里,若沉若浮,湖面变成了一幅绚丽巨大的油画……

                     2008·3·18于湖光花园

《智泉流韵》微信平台

 原创版权声明

         凡是作者投稿《智泉流韵》的各类文章都属原创首发,因不是原创而造成平台封号的,后果作者自负,并赔偿平台相应的费用。本刊严打剽窃,拒绝抄袭,若有侵权行为,文责自负,《智泉流韵》公众平台概不负责。刊发文章的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相关图片由作者提供给平台。

       《智泉流韵》平台上的任何文章不得在任何公众号或媒体上擅自刊载,违者必究。但是欢迎转发,媒体转载请注明出处。

         有文字的地方就有江湖,若由于私怨而用卑鄙的手段肆意报复诽谤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规定,这是一种犯罪行为,必将交于法律制裁。

特此声明

投稿通知

       微刊《智泉流韵》从2017年1月1日起执行新的投稿事项,具体如下:

(1)   凡是给《智泉流韵》投稿的作者必须首先要加主编郭进拴的微信wxid_qum74fzwx9zd22,以便了解详细情况并及时发放稿费。

(2)   《智泉流韵》要求投稿者必须是原创首发,严格强调是首发。不是首发一律不刊登。

(3)     投稿者除了文章正文以外,必须随邮件附上作者简介和生活照一张。投稿者专用邮箱1493061055@qq.com 。

(4)     平台实行稿酬赞赏制,赞赏费的50%发放给作者,另外50%留给平台运作经费。没有赞赏费就没有稿酬。

(5)   稿酬按自然月发放,满一个自然月后结算,一个自然月过后一律不再做任何结算。稿酬以红包形式发放,月累积稿酬不足10元的就不发放了,留给平台做运作经费。

(6)     平台实行阅读奖励制,凡是作者的作品点击阅读量在一个月内超过500,留言点评达到50条奖励10元,一个月内阅读超过1000,留言点评达到100条奖励20元,依次类推。  

(7)    平台实行文章采用奖励制,凡是每月用稿20篇以上的作者奖励100元。

(8)优秀作品推荐给《智泉流韵》合作媒体发表并组织研讨活动和结集由国家级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同时举办评奖活动,对获奖作品颁发证书和奖金。

 合作支持媒体与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

    河南省平顶山市文联创研室

  《平顶山日报》落凫文艺副刊

  《鹰城》杂志

    中华网络作家协会

    中国作家协会精品电子旬刊

   《鹰城企业家》杂志

   《晚晴诗词》杂志

   《鹰城炎黄》杂志

                 主编:郭进拴    

                 稿费:郭进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