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智泉流韵》特邀作家贾宏文最新原创散文《走 进 欧 洲》【上】

 智泉流韵原创 2021-02-07

                      走 进 欧 洲【上】

贾宏文

行走红尘,应该说,是一解读万物、曼妙有趣的过程。多年来,随着各种有关的信息断断续续的输入,欧洲在自己头脑中自然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但欧文的一句话更激发了我前往了解的欲望——“在传奇和诗意的联想上,欧洲别具魅力。”于是,丁酉年的九月初,我随团参加了长达半个月的欧洲八国游,在比利时的列日机场入境后,行程五千多公里的游旅,借助波兰司机开的那辆奔驰牌大巴车便拉开了序幕。一路上,从导游小孙的娓娓介绍来看,这块大地在地理上应是一广袤的疆域,在风物上应是一奇异的渊薮,在精神上应是一丰富的矿藏…… 

欧洲,也称“欧罗巴洲”,名字源于希腊神话人物“欧罗巴”。面积1016万平方公里,人口7亿多,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1%。位于东半球的西北部,北接北冰洋,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东有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东南以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与亚洲为界,西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域内有近50个国家和地区,在地理上习惯分为北欧、南欧、西欧、中欧和东欧五个地区,是人类生活水平较高、环境和人类发展指数较高、适宜居住的大洲之一……欧洲的历史同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0年的旧石器时代、公元前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以及有文字记载的、公元前1200年后的青铜时代、公元前700年古希腊文字再次出现的古典时期。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化,并对欧、亚、非三大洲的历史发展有过重大影响。罗马共和国于公元前509年建立,尔后将疆域逐步拓展至整个意大利、地中海周边和西欧。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开始侵略希腊,并在前168年左右征服了这片土地。而同时,希腊文化则渐渐征服着、同化着罗马人的生活。年复一年的互渗、碰撞、交融……渐渐催生、哺育出了一种新的、主宰欧洲的文化……从时间而言,周公比荷马,孔子比苏格拉底大约早了半个世纪。从历史意识、文化功用来看,周公的政理与荷马的诗性各有千秋,孔子的伦理与苏格拉底的真理异曲同工,自有一种与古希腊文明异样的东方风味。 

一旦走进来,原来想象中有几分神秘、几分奢华的欧洲,在亲临目睹后便徐徐褪去了虚幻的面纱……脚踏着坚硬的石板路,抚摸着厚实的墙垣,聆听着悠缓的钟声,浏览着中世纪风韵犹存的繁华……透过其兴衰荣枯的历史风烟,品味着其前身今世的变迁……一个真实的、厚重的、复杂的、别具魅力的欧洲便全方位地袒裎在眼前。我们此行游览了中欧、西欧的八个国家。兴致盎然地一路走来,在连绵不断、如诗如画、意象交融的视野中,其间每个地域、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风物形质尽收眼底……我觉得,十几天走马观花的一个个瞬间不能仅仅收获一些感性的凝视与欣赏,还应有些知性的解读和回味……


走进德国的第一感觉是整洁和有序,无论是在科隆、法兰克福,还是在慕尼黑、富森;无论是在郊区村镇,还是在市区街衢;无论是商店、酒屋、教堂、学校、车站……还是广场、雕塑、厅台、花坛、栏杆……蓝天白云之下的一切干净和燮,井然不紊,现代气息与古老文明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透着一种新鲜、随意与亲切……你不由得不从心底里赞赏、认同日耳曼民族勤劳务实、认真严谨的优秀特质,你由此可知奔驰、宝马、大众汽车,以及西门子电器、蔡司镜头、拜尔医药……等产品能够享誉世界绝不是偶然的;你也可理解了康德、席勒、海涅、歌德、尼采、舒曼、高斯、欧姆、伦琴、黑格尔、费尔巴哈、贝多芬、瓦格纳、施劳特斯、爱因斯坦、马克思、恩格斯……这些大师巨匠为什么会产生在这片热土之上;你也明白了为什么——二次大战前45位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中,德国人占10名;40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德国人占16名……二次大战后,德国在废墟中迅速崛起,并且很快在经济上征服了许多国家,其活力和强劲都是名列前茅的。美国历史学家克莱格曾说:“德国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体。”是啊,德国虽然版图不大,历史不长,但太弘毅、太复杂、太奇妙、有太多的不可预料……

德国位于中欧,北邻丹麦,西部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接壤,南邻瑞士和奥地利,东部与捷克和波兰相连,是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联邦州组成,领土面积35.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110万人,是欧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德意志人为主体民族,其祖先为古代居住在中欧的日耳曼人,10世纪时他们建立神圣罗马帝国,后发生分裂。1871年普鲁士王国在“铁血宰相”俾斯麦执政时得以统一,建立起德意志帝国。威廉一世挟战胜法国之余威,在巴黎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这就是德国历史上的第二帝国。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主要是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进行。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属协约国阵营,结果以同盟国战败、赔偿、割地而告终。1918年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庞大的第二帝国在革命的风暴中崩溃,德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魏玛共和国诞生。可好景不长,1933年在希特勒以“合法”方式取得权利成为第三帝国的元首后,德国又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1936年沆瀣一气的德意日悍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战败后德国被分裂为东西两部分,1990年才重得统一。现面积虽是法国的三分之二,但经济实力却名列欧洲四大经济体之首,还是欧盟、北约、申根公约、八国集团、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国,其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国民具有极高的生活水平,科技十分发达,产品以品质精良著称,为世界贸易大国,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贸易关系,出口业以质量卓越、服务周到、交货准时而享誉世界。

其地理优渥,天生丽质,境内既有连绵起伏的山峦,高原台地,丘陵,既又有秀丽动人的湖畔,辽阔宽广的平原。坐在疾驰的大巴车上,望着阿尔卑斯旖旎的山川,绿荫掩映的城堡,悠闲宁静的村舍……听着导游小孙那带有京腔音色的普通话介绍,我不仅感受着异国他乡美丽如画的景色,而且思索着这个民族文化底蕴的形成与人格气度的特征……“公爵之所以成为公爵,只是由于出身;而贝多芬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全靠自己的努力;公爵现在有,将来也有,贝多芬则只有一个。”贝多芬的这句名言是否从一个角度体现了德国人格气度的特征与缘源?我赞赏他们凌厉奋发、认真专注的精神,更钦佩他们敢于面对历史、勇于认错认罪的勇气——其总理在访问波兰时能跪倒在犹太人纪念碑前忏悔,其总统在以色列访问期间能向六百万犹太遇难者认罪……这些做法大气凛然,要比亚洲那个弹丸小国要理智多少、诚挚多少?

我们进入德国的第一站是科隆市,它是德国西部莱茵河畔的名城和重工业城市,也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人口97万多。公元前38年建为古罗马要塞,中世纪时经济已颇发达那时半圆形的城垣总长6公里,开有12座城门,现仅存3座,从中仍可窥见中古科隆城的雄伟气势。当时是德意志首屈一指的大城,人口甚至超过当时的巴黎和伦敦。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此创办《新莱茵报》,向世界发出了唤醒民众、开辟新天地那振聋发聩的声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科隆遭到猛烈轰炸,全城几乎被夷为平地。战后科隆在废墟上重建,这座历尽沧桑的莱茵古城,如同灰烬中飞出的金凤凰,又成为一个兴旺发达的现代化大城市。现今,市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商店比比皆是,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而古城区则恢复保留了不少古建筑,石径苍苍,古韵悠悠……踏着一条又一条的块石路,如同踩在历史的脊背上,有一种说不出的意味。可以想见,若干年来,曾经有多少达官显贵、文人名士且行且吟,用才情和诗意将这古意盎然的石径渲染得无比风情……“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如今,我等黄皮肤的中国人走在这里,能够体味出其历史风烟中那种繁华而惆怅、迷离而清新的感觉吗?

屹立在莱茵河边、高157多米、雄伟华丽的科隆大教堂是世界上目前最高的双塔教堂,是科隆市的象征和名胜,它的正式名字叫圣·彼德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直到1880年才最后竣工。它包括五个殿堂和一个绕圣坛而建的带有三个偏堂的回廊。整个建筑全由光滑的石块砌成,四周窗户全部镶嵌着绘有圣经故事的玻璃。仰望大殿那高四十多米的穹顶,不由得生发一种庄严崇高之感。教堂内静谧、幽暗的气氛同教堂外五彩缤纷、人声鼎沸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置身其间,不免沉思: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宗教是如何把握崇高与世俗的联接?诸神是如何逐步人格化的?同时,想起了康德的一句话:“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反复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这就是我们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所以说,神的光辉应该就是理想人的光辉,就是人性美好的凝聚和体现,就是与社会达成和燮的精神引领者的品质呈现。所以,古往今来那些忍苦负重、鞠躬尽瘁为人民谋幸福的人不是已然臻达了超凡入圣的境界?譬如苏格拉底、马可·奥勒留、老子、孔子、孟子、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周恩来、王进喜、时传祥、焦裕禄、史来贺……他们不曾经是人们身边的基督耶稣、释迦牟尼、穆罕默德吗?

据导游介绍,科隆不仅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具魅力的古老教堂建筑而闻名于世,同时它还是著名的展览会名城,教堂前的广场还是人们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的场所,每年的5-9月,每逢周末人们都要在此举行民俗庆典活动,场面十分热闹。许多消费行业的国际性博览会常在此举行,其中主要有国际食品博览会、国际图像博览会、国际家具博览会等。如此众多的展览会每年都要吸引大批国内外客商的到来,它已成为科隆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是啊,美是一种自然优势。在人们看来,这里的一砖一石都曾在华丽、高贵与神圣中浸润,仿佛处处缱绻着一种浓浓的紫岚雅意……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里展开当代的琳琅与绚丽何尝不是一种赏心乐事?


第二天我们到达法兰克福,它是德国乃至欧洲重要工商业、金融和交通中心。位于德国西部的黑森州境内,美因河北岸,陶努斯山南面的大平原上。全城拥有300多家银行,经营着德国85%的股票交易,其中有240家来自国外,欧洲中央银行、德国中央银行和三大商业银行的总部都在这里。法兰克福大学是德国排名前列的国际顶尖高校,精英集群数量全德第二。法兰克福学派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批判的社会主义理论学派”,也是西方左翼政治力量社会民主党和绿党的理论支柱,其阵地就在法兰克福大学。全世界大规模的博览会有八十个,法兰克福就占了三十二个。具有哥德式建筑风格的法兰克福大教堂在罗马广场东侧,因为曾是德国皇帝加冕的教堂,又称"皇帝大教堂",已有600年的历史,虽几经战火仍能幸免于难,教堂内陈列有大主教们在加冕典礼时所穿的华丽衣袍。广场旁边有旧市政厅。大文豪歌德、《格林童话集》的作者格林兄弟以及安妮日记的作者安妮·法兰克都出身于法兰克福。歌德才华横溢,但他也是一个“平生只流两行泪,半为苍生半美人。”的性情中人。他曾满怀深情地说:“从父亲那里,我得到一付强壮的体魄和做一个正直人的人生观,从母亲那儿,则继承了她乐观的性格和对于语言的表达能力。”在市区凯撒大街后面有歌德的旧居,是一四层小楼,歌德在此度过了从少年到青年的一段岁月。在这里他写下了著名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浮士德》等作品的初稿,发表后引发了文学界与思想界的狂飙运动。我觉得,环境不仅对一个人的成长、心智的塑造非常重要,而且对文化艺术的创造、鸿篇巨制的形成也影响很大。相辅相成,一个卓越的艺术灵魂的产生,自然也会极大地彰显、烘托所在城市的文化坐标、文化氛围。

下午驱车至慕尼黑市,它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德国第三大城市,德国主要的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之一,德国第二大金融中心欧洲最大的出版中心,分为老城与新城两部分,位于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伊萨尔河畔,保留着原巴伐利亚王国都城的古朴风情,既特立独行又有皇家气派,常常是一个新与旧、保守与革新发生激烈冲撞的地方。下车行走在这块土地上,遥想当年感慨良多——1923年希特勒和他的支持者在此发动了"啤酒馆政变",率冲锋队逮捕了当地的长官,企图推翻魏玛共和国。1933年纳粹党在德国掌权后,纳粹党总部就设在这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一年,德意英法四国首脑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在此签署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但天律凛凛,因果自有报应,尔后的历史风云使这几个当事人各自品尝了始料未及的苦果与恶果……

我们首先游览了玛利亚广场。竖立着巴伐利亚守护神——玛丽亚圆柱的玛利亚广场是步行街的中心、大型活动的舞台。新哥特式风格的新市政厅在广场北侧格外引人注目,其钟楼里的报时钟声悦耳洪亮。尔后我们参观了维特尔斯巴赫王宫,这是融合了文艺复兴、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和古典主义的风格的宫殿,曾经是帝侯和国王的行宫。这座恢弘壮丽的统治者官邸彰显着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艺术鉴赏力和政治主张,1920 年开始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原有的10 座宫廷划分为130 个展厅,是当今欧洲最重要的宫殿艺术博物馆之一。慕尼黑全城有3000多家画廊、50多座博物馆、4座歌剧院、3个世界级交响乐团、众多书店……数量庞大的文化艺术设施,可以看出慕尼黑人对艺术的热爱。这里理查德·施特劳斯卡尔·奥尔夫等许多杰出作曲家活动的领地,也是莫扎特、易卜生、歌德、福特、马克思、列宁、普朗克、爱因斯坦……获得灵感的地方。1900年,列宁创办的全俄马克思主义的秘密报纸《火星报》创刊号就是在慕尼黑出版的。漫长的岁月中,文化艺术的坚守与承传,升华了慕尼黑的魅力,也使莅临者耳濡目染,感动莫名,沉醉其中,仿佛历史上的这些场景刚刚隐去,依稀恍惚……其中凝聚着人生、人性、历史、艺术的诸多内涵,令人咀嚼品味。


 第三天上午前往富森的梦幻城堡——新天鹅堡、旧天鹅堡。坐在驶往富森的车上,听着导游的解说,沿途的风景犹如人间仙境,一幅幅延展涌来:原始森林、嶙峋山峰、宽阔清澈的湖泊,以及绿野上悠然自得的牛羊………其中蕴藏着有关国王,骑士……古老的民间传说轶闻……一切都那么令人遐思神往。新天鹅城堡建1869年,是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行宫之一,因具有迪斯尼城堡的原型,也叫白雪公主城堡,位于慕尼黑南边的阿尔卑斯山麓,距离富森镇约4公里,主人是路德维希二世。据说,这个与铁血宰相俾斯麦同代的国王,虽无治世之才,却充满艺术气质。他的感情生活充满悲剧色彩,童年是与他年轻的表姐,后来的奥地利王后——茜茜公主一起度过的,在他开始对爱情产生朦胧的感觉时,15岁的表姐却远嫁奥地利。但表姐——茜茜公主那美丽的倩影、非凡的气质,留给了他难以磨灭的印记,此后他一生未娶。因对现实的失望,后来他致力于创造自己的童话世界,他亲自参与设计了这一寄托他梦想的城堡,倾心于音乐欣赏,倾心于城堡这一让他感到快乐与自在的世界……不料,此举却遭到朝野上下的斥责反对……当这个城堡快要落成的前夕,而他却猝然离世。与新天鹅堡毗邻的是不远处的旧天鹅堡,城堡的主人和建造者是施万高的骑士。后来人殁时迁,城堡濒于坍塌,当时的王储马克西米连,也就是后来路德维希二世国王的父亲,就将废墟买了下来加以重新修整。现城堡内有祈祷室、游戏房等14个房间及大量丰富的馆藏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怡然浏览之余,我十分感慨那位——倾心于音乐欣赏、充满艺术气质的——国王的命运……“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参透我的音乐涵义,谁便能超脱常人难以自拔的一切苦难。”看来,同世间不少人一样,这位国王是没有参透贝多芬音乐的内蕴的,否则他的人生将会是另一番景象吧?人在尘世,除了爱情,还应有立身的物质基础和寄寓精神的东西,似乎把那些浮如飘絮的思绪转化为思想、智慧和境界更为重要。

随后去德国南部小镇——上阿莫高壁画村游观。当车进小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又一栋带壁画的房舍,你会顿时被这种氛围所感染:充满了童话色彩、洋溢着艺术气息,五彩缤纷呈现的是宗教和童话的主题……而这些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精美壁画都是当地的居民自己所为。这种古朴传统的画法雅俗共赏,怡情悦目,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据说在德国十八世纪就非常流行。沿街的商店琳琅满目,而且有不少栩栩如生的木雕工艺品,据说也是这里的居民在附近的山上就地取材,自己加工的。这里还有一个不能错过的地方,是位于村东面的教堂,它外表看不够高大,也没啥特别之处,但走进去却令人吃惊,其内部结构与装饰出乎意外的精美绮丽。另外,我们还惊讶的发现,村中住房周围竟有大块的墓地,整洁、恬雅、宁谧,各式各样的墓碑前鲜花簇簇,芳草茵茵……可以看出其家人可像日常串门一样随时来眷顾祭奠,仿佛阴阳界限已然淡化,仿佛辞世安眠此处与在世居家生活没有多大差异——不过是换一种形式过日子而已……这种对亡故亲人的安置做法,使人感到很欣慰,很亲切,甚至很羡慕,很向往。罗马著名的"帝王哲学家"马可·奥勒留教人对死坦然视之,他说:“我按自然之道进行,等到有一天我便要倒下去作长久的休息,把最后一口气吐向生我养我的大地……”你看,多么自然,多么雍容。环境美、空气好、人平和、家温馨……殷实的物质基础与厚重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小村独有的氛围与魅力——清馨、优雅与恬静,倘若人间真有天堂,这个壁画村应该算一个。

下午前往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市区参观黄金屋顶。奥地利共和国是一位于欧洲中部的内陆国家,东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意大利斯洛文尼亚,西面是列支敦士登瑞士,北面是德国捷克国土面积8.38平方公里,人口800多万。奥地利虽然不大,但从中世纪开始到一战结束前曾是欧洲列强之一,更是统治中欧650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所在地,78%的居民信奉天主教。是当今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2012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6330美元。其人类发展指数在2011年排世界第19位,其工业特点是国有化程度高,国有企业控制了95%的基础工业和85%以上的动力工业,产值及职工人数均占其总数的70%,1955年宣布为永久中立国,1995年加入欧盟。奥地利历史上产生了众多名扬世界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舒伯特约翰·施特劳斯,还有出生德国但长期在奥地利生活的贝多芬等。这些音乐大师在两个多世纪中,为奥地利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奥地利萨尔斯堡音乐节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古典音乐节之一。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可谓世界上听众最多的音乐会。建于1869年的皇家歌剧院(现名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世界最有名的歌剧院之一,而维也纳爱乐乐团则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交响乐

因斯布鲁克是奥地利西南部城市,蒂罗尔州的首府,濒临因河,这座美丽的小城坐落在阿尔卑斯山谷之中,意为"因河"上的桥。它是一个位于中欧十字路口的城市,工业非常发达,还是一座大学城,并且经常举办各种展览会,全球最大的慈善组织SOS儿童村总部也设于此。著名的水晶制品制造商施华洛世奇公司,于1995年在城市郊区的总部建了一座多媒体声光的水晶世界。它又是著名的滑雪胜地,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曾于1964年和1976年两次在此举办,每年都吸引了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成千上万的冰雪爱好者。奥地利的高山同其音乐一样,是世界知名的。透过车窗玻璃,放眼就能看到阿尔卑斯山连绵起伏、白雪覆盖的山峦,静静的茵河穿城蜿蜒,别墅般的农舍碧翠掩映……处处透着一股莹莹的灵气。这里气候宜人,至今仍然保持着中世纪城市的容貌,走在狭窄的小街上,哥特风格的楼房鳞次栉比,巴洛克式的大门和文艺复兴式的连拱廊也时时展现,可以看到很多昔日皇亲贵戚留下来的宫殿、墓地与建筑群。不远处那迈希米连大帝在位时所盖的黄金屋顶,已成为因斯布鲁克的一种象征。这座著名的建筑建于1500年,以前曾是公爵的府第,其非凡之处就是阳台上装饰华丽的金色屋顶——雕梁画栋非常讲究……这个迷人的城市处处散发着一种洒脱委和的韵味,仿佛时时在演绎着一则格林童话故事。是的,人类之苦,常常靠理性难以解脱,而审美,则可能是一条通路。这里旖旎优美的境氛,仿佛与中国江南的某些城邑类似,致使人们近悦远来,因而其观光客量每每居奥地利之冠,这自然符合事物的因果逻辑。


第四天前往威尼斯。威尼斯是意大利东北部著名的旅游与工业城市,也是威尼托地区的首府,享有"水城""百岛城""桥之城""水上都市"等美称。它四周环海,仿佛一颗精致的水晶,在亚得里亚海的波涛中熠熠生辉。其风情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因水而名。蜿蜒的水巷,流动的清波,宛若脉脉含情的少女,默默倾泻着亘古不变的曼丽与温柔。其城区包括亚得里亚海沿岸湖的118个岛屿和邻近一个半岛。其西北角有一条四公里长的长堤与大陆相通,是意大利最大的港口之一。历史上,十字军东征时也曾于此集结。全城有117条纵横交错的大小河道,凭400多座桥梁把他们连结起来。城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小艇就是来来往往的“公共汽车”……朴素明朗,如诗如画,其魅力与我们中国的水乡周庄、同里有异曲同工之妙。

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和温煦的海风,我们六人一组分乘一艘小艇开始游览 。波光粼粼,桥身奕奕,水中的大街小巷各式船只往来穿梭,船上的游客拍照录像、忙得不亦乐乎,岸上的游客络绎不绝流连忘返……别有一种熙来攘往的水域风情。400多座桥梁的造型千姿百态,风格各异:或如游龙,或似飞虹,有的庄重,有的小巧……其中最著名的是利亚德桥,造型独特,为单孔拱形之上架层叠屋,气宇不凡,非常抢眼,它曾出现在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沿岸的宫殿、豪宅和教堂栉比而立,其地基深矗水中,岁月的磨砺与风雨的浸染使它们苍老而斑驳,看起来就像水中升起的一道道古韵熠熠的艺术长廊,彰显着昔日的典雅、辉煌和繁华……恍惚之间,令人觉得仿佛时光已经逆转……

岸边的圣马可广场东西长170多米,其南、北、西三面被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环绕,西面是严整华丽的总督宫,外墙用粉红色和白色的大理石砌成。它曾是威尼斯国家元首的府第,也是大议会和政府的所在地。东面耸立着融东西方建筑艺术为一体的圣马可教堂,它始建于829年,重建于公元1043~1071年,可谓威尼斯的骄傲与荣耀。整座教堂的结构呈现出希腊式的十字形设计,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其最引人注目的:一是内部墙壁上用马赛克镶嵌的壁画;一是大门顶上正中部分,雕有四匹金色的奔驰着的骏马。东方拜占庭艺术、古罗马艺术、中世纪哥德式艺术和文艺复兴艺术……在此结合得无懈可击,十分完美。据说,当年拿破仑进占威尼斯时,垂涎这里的景色,曾下令把广场旁边的总督府改为其行宫。码头长街上、广场上摊位簇立,商品琳琅,人流如潮,声浪鼎沸,像一熙熙攘攘、花团锦簇的舞台。广场上97米高的钟塔每到整点的时候,两个机械人就会用槌自动敲钟报时,整个城市都可以听见一声声浑厚悠扬的钟声……有数不清的鸽子在蓝天碧水和宏阔广场间飞起飞落……

连结着总督府和旁边的地牢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叹息桥,其造型属早期巴洛克式风格,桥呈房屋状,上部穹隆覆盖,封闭得很严实,只有向运河一侧有两个小窗。据说它建于1600年,当犯人在总督府接受审判之后,临刑死囚走向刑场时经过这座密不透气的桥时,透过小窗看看蓝天白云、碧水游艇,想到家人在桥下的船上等候诀别,自然悲怆哀凄,百感交集,不由得会发出深深的叹息之声……现今,肩摩踵接的游客或上去走一遭,或在此驻足浏览,与其说是探奇与赏景,倒不如说是在接受一次来自于古代异域的警示熏陶与法制教育。

威尼斯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451年,当时人们为了躲避匈奴王阿拉提的入侵伤害来到这些岛屿上,泻湖的淤泥中先祖们建起了威尼斯。从此以后,水--这道天然的屏障,使得他们世代在这里安全地繁衍生息……可以说,是自然和历史多少年因缘际会的融合,造就了威尼斯这座风光奇特的文化名城。13世纪以来,威尼斯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商业艺术重镇,其建筑、绘画、雕塑、歌剧等在世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在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就独树一帜,乔尔乔涅、提香、丁托列托等都是画坛著名大师。城区分布有120座各种建筑风格的大教堂,120座钟楼,64座修道院,40多座宫殿和众多的海滨浴场。做为驰名全球的旅游胜地,歌德和拜伦都曾对威尼斯城赞扬备至,拿破仑则称其为“举世罕见的奇城”。每年前往的游客达1000万人以上,旅游业使这个仅有36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变得十分富有。这里,还是中、意两国人民的友好使者马可·波罗的故乡。“金鳞岂是池中物,不遇风云也成龙。”这位13世纪的旅行家和商人,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沿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东方,历时四年到达元朝大都(今北京)。后在中国游历了17年,并担任了元朝官员,走访游历了当时中国的许多地方……后来那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使中意两国人民长期建立起来的友谊长存,1980年威尼斯与我国的苏州市结为亲密的姊妹城。

水,可谓威尼斯的灵魂,威尼斯的保护神,但遗憾的是——现在似乎成了威尼斯最大的敌人。据导游介绍,意大利是非洲板块的一部分,非洲板块一直在向北漂移,这种漂移引起了阿尔卑斯山的上升和威尼斯的下沉,每100年威尼斯就会下沉1.3厘米。2001年威尼斯遭受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水灾,洪水持续了4天4夜,城市的大半部分都淹没在水中……现在,只要洪水发生,圣马可广场就会浸入水中10厘米……而且情况还在不断恶化,这就迫使政府目前将防洪列为头等大事。自1951年起,每年都有不少人离开威尼斯居住,现今真正的土著居民大概只有五万人左右。——没有完美,这不仅是人生的真相,也是自然的真相。这种状况的确令人遗憾!不过,现实与历史都在反复地告诫我们:自然的“道”往往比社会的“理”更为弘大有力,已进化到十分强大的人类在许多时候还是只能微笑地顺应承接、明智地因势利导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