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第385期】“天晟杯”报告文学征文初评入围作品【之五】

 智泉流韵原创 2021-02-07

大爱无痕

  ◎邱利刚

  “领奖后,一定要替我谢谢领导,别忘了给人家鞠一躬……”躺在病床上的王秀芝对家人不住地唠叨。二儿媳听着听着,眼泪再也忍不住了,哭着说:“妈,您放心,我一定给领导和台下的观众多鞠几躬。”说完,含泪转身离去……

  因操劳生病缺席颁奖典礼

  “你用百姓最朴素的方式回答了生活中最深奥的问题,有比亲情更坚固的情感……”2016122日下午,在平顶山市第三届道德模范颁奖典礼现场,当主持人念出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王秀芝的颁奖词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典礼现场放着照片,一个房间里有两张床,一个头发花白、身体瘦小的老太太躺在床上,床边,一个满头银发、身体微胖的老太太正在削苹果。削苹果的老太太就是王秀芝,因为生病住院,她没能参加典礼,由二儿媳代替领奖。颁奖典礼前的一个月内,她接连失去了两位亲人,一位是她赡养了30多年的谭凤兰老人,一位是她近60岁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的大儿子。

  20151220日,106岁的谭凤兰去世了。按照她生前叶落归根陪伴丈夫的心愿,王秀芝带领全家给老太太办理了后事。

  一提到谭老太太,王秀芝的眼泪就止不住。弥留之际,谭老太太拉着她的手不放,可王秀芝内急要上厕所,就俯下身子贴到谭老太太耳边说:“娘,我要上厕所,马上就回来。”谭老太太这才松开手。王秀芝匆忙上完厕所,回来赶紧握着谭老太太的手,只见老太太泪珠在眼眶里打转,王秀芝帮她擦去眼泪,老太太的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就再也没有睁开眼。

  谭凤兰在世的时候,常常和王秀芝说:“你好好活着,我家里也没啥人了,我怕你走我前头。”王秀芝安慰老太太说:“我活一天就照顾你一天,要是我走到你前面了,就让孩子们照顾你,还有孩子的孩子。不管咋样,一定把你养到最后。”

  一句承诺坚守半个多世纪

  上世纪50年代,在驻马店市西平县权寨镇葛庄村,王秀芝和谭凤兰是邻居。谭凤兰是王秀芝的远门婶子。谭凤兰无儿无女,与老伴儿相依为命。因为两家关系不错,1956年,王秀芝的大儿子曹丰收出生时,谭凤兰主动过来照顾母子二人。

  1957年,王秀芝和丈夫双双到原平顶山市皮革厂参加工作,无暇照顾年幼的儿子,于是想到了身在老家的谭凤兰。

  当时近50岁的谭凤兰犹豫了——虽然她喜欢孩子,但从没想过离开家乡。“等你老了,我和孩子们照顾你。”王秀芝向谭凤兰承诺。于是,谭凤兰便和老伴儿来到了平顶山。

  王秀芝接连生了3个孩子,谭凤兰不但帮她带孩子,还帮着操持家务。起初,王秀芝每月给钱时谭凤兰还象征性地拿一些,后来干脆就不要了。王秀芝对谭凤兰似亲娘,谭凤兰对孩子们也亲,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这位“姥娘”。

  王秀芝的女儿1岁多时,有一天生了病,抽风抽得差点断气。谭凤兰发现后,赶忙抱着孩子往医院跑,还托人给正在上班的王秀芝带话。谭凤兰抱着孩子出门后就下起了大雨,她脱下自己的衣服包着孩子,淋着雨将孩子送到医院,因为就医及时,孩子脱离了危险。

  上世纪80年代,王秀芝主动在老家料理了谭凤兰老伴儿的后事,对老太太说:“现在我就要兑现当初的承诺。咱娘俩回平顶山吧。”

  谭凤兰有些迟疑,怕以后连累“闺女”,更怕“孙辈”抱怨。但令谭凤兰没想到的是,王秀芝带领全家接她回平顶山,而且将户口簿上的户主改成了谭凤兰。

  王秀芝的丈夫去世后,她又独自照顾谭凤兰近20年。谭凤兰97岁那年摔伤了腿,王秀芝不离不弃照顾了好几个月,老太太才能下床活动。谭凤兰爱吃牛肉,王秀芝就经常买,而且每天给谭凤兰吃两个鸡蛋,老太太的头发看上去比王秀芝的还黑。

  2006年,王秀芝所在的棚户区开始改造,由于孩子们先后下岗,家里的生活紧张了不少。万般无奈下,王秀芝只能将谭凤兰送回西平县自己侄女家一段时间。王秀芝外出给人当保姆赚钱,加上自己每月千元左右的退休金,作为她们俩的生活来源。

  2014年初,由于双腿骨质疏松,谭凤兰很少下床,但衣服干干净净,身上没有一点异味。谭老太太爱干净,在床上吃饭时就用布围着脖子,怕饭菜掉到床上,王秀芝每隔几天就给把围布洗洗晒晒。冬天,王秀芝有手指关节疼痛的毛病,谭老太太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一次,王秀芝去买菜,谭老太太自己下床洗围布,一不小心在卫生间滑倒了。王秀芝回来看到老太太在地上躺着,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赶紧给大儿子打电话,两个人一起把谭老太太扶上床,老太太哭着喃喃自语道:“闺女呀,我错了,以后听你的话,不再下床了。可我心疼你啊!”听到这里,王秀芝哭得更厉害了。

  言传身教子女向上向善

  王秀芝家相册里有一组照片,记录着谭老太太过生日时的样子:衣服干净,精神抖擞,满脸笑容,头戴生日帽,一家十几口人把老寿星围在中间。

  家里两个“重孙女”陆续参加工作,无论谁回家都忘不了给谭老太太带东西。王秀芝的女儿曹新梅定居澳大利亚,她和谭老太太感情最深,每次回来探亲都会到“姥娘”怀里撒娇,逢年过节和家里人视频,总要和“姥娘”聊几句。

  曹丰收早年下岗,后来身体不太好,平时和母亲一起照顾老太太,有时就住在母亲家中。和全家人一起给谭老太太办完后事,没过几天他就因突发心脏病去世。他的妻子悲伤过度住进了医院,王秀芝就变着花样给儿媳做好吃的。出院后,王秀芝把儿媳接到自己家。在婆婆的开导下,她逐渐走出了心理阴影。

  一年多来,王秀芝又消瘦了许多,患有肺病及心脏疾病的她强打着精神,为这个接二连三遭遇不幸的家庭撑起一片天,以坚韧的母爱帮助家人笑面人生。

  2016,王秀芝被评为平顶山市第三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2017年,王秀芝一家被湛河区马庄街道华西社区评为十佳文明家庭。在今年713日华西社区开设的“道德讲堂”上,王秀芝老人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现场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很多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201791日,王秀芝在睡梦中为她81岁的人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生活中,总有一种力量,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总有一种感动,见证着身边的美丽。小善成就大爱,大义触动心灵。一句承诺,王秀芝坚守了半个多世纪,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信仰的力量

    ——记坚持普法三十三年的义务普法员周清选

  ◎梁永刚

  他普通得像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却用一堂堂法制教育课,在鹰城这片热土上,谱写着一段延续了三十三载的义务普法情。他像一支蜡烛,更像一束火把,燃烧着自己,发出的每一分热,亮出的每一分光,都坚毅而执着地照亮着漫长的普法之路……

  他就是被称为“编外老师”的新华区关工委执行副主任、区人民检察院退休干部周清选,一位年逾八旬、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33年来义务讲授法制课1600余场,听课人数达50多万人次,他的足迹遍及全市100余家机关、厂矿、学校,撰写的讲稿达50多万字。他融针对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讲课形式,引领许多青少年学生走出了法律盲区。

  “讲课不仅是乐趣,更是价值的体现”

  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车把上挂只磨损严重的公文包,这就是周清选义务普法的全部行头;中等身材,衣着朴素,精神饱满,说话幽默风趣,快言快语,笑容中透着温和,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这是周清选给笔者留下的第一印象。2017年深秋时节的一个周日下午,笔者来到位于新华区家属院2号楼的周清选家中采访,一进门就看到他正在查找资料、编写讲稿,准备下周到新华区一所小学作法制报告。环顾56平方米的一室一厅,简朴的居室中书架上全是各样法律书籍,桌子上分门别类地安放着厚厚一摞手写的备课资料。

  “我看起来不像80多岁的人吧,这都是托义务宣传法律的福啊!”搁下备课的笔,周清选风趣地拉开了话匣子。他告诉笔者,下周要到新华区和湛河区的两所学校去上课,近来讲课任务排得满满当当的。谈话中,当我问起2014年他喜获河南省“百姓学习之星”的事儿,周清选憨厚一笑说:“这个荣誉的含金量真是不低,都是组织上鼓励我哩,实际上我做得还远远不够,活到老学到老,啥时候我都甘当一名小学生。”

  义务普法,源于心中有情。交谈中,周清选讲述了自己走上义务普法这条路的心路历程,在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背后,彰显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崇高使命,一位老检察官的责任担当。

  19822月,周清选从空军驻辽宁某部转业到新华区人民检察院,负责渎职、侵权案查办工作。19843月,他在当时的市邮电系统办案时,看到几名20岁左右的青年职工,因妨害邮电通信罪被判了刑。此事对周清选震动很大,他深感作为一名执法人员,不仅有责任拿起法律武器同犯罪分子作斗争,更有义务让广大市民学法、懂法、守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发生。于是,周清选主动请缨,精心备课,当年年底,为市邮电系统的职工讲了一堂生动的法制课。结果,第二年全市邮电系统各种违法事件就比上年减少了许多,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从此,周清选一发不可收,毅然决然地走上了义务普法之路,经常有机关、厂矿、学校等单位慕名而来,请他讲课,渐渐地许多人认识了这位法制课讲得娓娓动听、妙趣横生的检察官,并亲切地称他“周老师”。

  1998年退休之前,因工作太忙,周清选只是把义务讲授法制课作为“第二职业”,利用星期天、节假日或工作之余,进行普法宣讲,年平均讲课40场左右。1998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后,周清选婉言谢绝了一些单位的聘请,放弃了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的生活,因为他一门心思想着自己的“移动法制课堂”,这下终于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了。风雨无阻外出讲课,没想到这一干又是二十个年头。周清选说:“讲课不仅是乐趣,更是价值的体现。”

  余晖尽洒普法路,责任涂抹夕阳红。几十年如一日,周清选用坚守诠释了责任担当、乐于奉献,用行动诠释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样本。

  

    “人家专家学者是著作等身,我是讲稿等身”

  “只要往讲台上一站,看着台下孩子们的笑脸,我就把自己的年龄忘得一干二净,一连讲上几个钟头都不嫌累。”周清选告诉笔者。每一次讲课,周清选总是以极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力的话语来打动听众的心。经过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他摸索出一种通俗易懂而又引人入胜的讲课方法,让听众在轻松愉快中受到教育。为了让学生对一些常见的法律知识和一些不良习惯导致的危害有一个准确、清醒的认识,周清选还以填空、简答、名词解释等形式向学生提问,使整个报告会气氛热烈,充满互动。新华区光明路小学校长王凤云说:“周老师的课有个特点,就是‘三贴近’: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基层,孩子们很乐意听,我们学校每学期都要请他做报告。”

  在周清选的授课对象中,在校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占了80%。让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周清选觉得作为一名老党员,自己更应该尽一分义务,献一分爱心。目前,周清选被全市20多所中小学聘为法制副校长,被市内6所大中专院校聘为校外法制辅导员,定期为学生辅导法制课。他还订阅了《法制日报》《检察日报》《平顶山日报》等报纸,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搜集的典型案例和法律知识编成好记易学的打油诗、顺口溜、法制谜语和小故事,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中受到教育。同时,为了提高讲课质量,周清选花了大量的时间读书、看报、听广播、查资料、选案例、搞调查,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层次、不同时间,前前后后写了300余篇、50多万字的系列讲稿,摞起来有一米多高。

  由于不会电脑,周清选的讲稿都是手写的,每天晚上11点前他从没睡过,每年仅墨水就得用五六瓶。周清选曾和别人开玩笑说:“人家专家学者是著作等身,我是讲稿等身!”

  “我是在党旗前举手宣过誓的”

  三十多年义务普法的生涯中,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寒冬,一个招呼、一个电话,周清选便马上出发,路近的骑车,路远的坐公共汽车。他给自己定下“不要接送、不吃招待饭、不管人多人少”的“三不”原则,并始终坚持做到“有求必应,有请必到,场场见实效”。用他的话说就是,“既然答应给人家讲课,就是下黑雪也要去”。熟悉的人都说,周清选并没退休,他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即使没有出外讲课,他也会待在家里读书、看报,整理资料。

  周清选坚持义务普法,天天忙得不可开交,却从来没有收过讲课费。周围很多人不理解,说他恁大年纪了,放着清福不享,整天风风火火外出讲课,一分钱没得住不说,还得倒贴钱搭功夫,图啥哩。对于这些,周清选却是无怨无悔。他说:“我搞普法,一不要钱,二不吃别人的饭,目的就是让大家懂法、守法,减少犯罪。作为一名老党员,我是在党旗前举手宣过誓的,只要是对社会和人民群众有益的事情,即使没有一分钱报酬,我都会坚持干下去”。

  虽近黄昏,夕阳却灿烂夺目。凭着满腔的执着和热爱,周清选把自己的晚年全部奉献给了普法事业。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无论平凡普通,也无论古稀耄耋,只要心中有情、胸中有爱,就一定能够发光发热,为他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今,周清选已年逾八旬,但他仍干劲十足。每当有人问及周清选还要坚持义务普法多久时,他总是笑着说:“生命不息,普法不止。我将一直讲到讲不动为止!”

  采访完周清选老人出来,已是华灯初上,外面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细雨,老人执意要把我送到路边。临别时和他那双有力的大手握在一起,我的脑海里突然跳出了杜甫那首脍炙人口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想,“润物细无声”或许最能表达周清选33年如一日义务普法的真实心愿,在这段艰辛漫长的普法之旅中,老人不图名不图利,坚守一颗执着的心,支撑他不忘初心一路前行的正是信仰的力量——“我是在党旗前举手宣过誓的”。

  • 评论

  • 转载

  • 分享

  • 复制地址

  • 编辑

已经是第一篇 下一篇:【郭进拴原创】读...

个人日记 | 公开 | 原创:郭进拴

我的热评日志

本文最近访客

设置

《智泉流韵》微信平台

(3)     投稿者除了文章正文以外,必须随邮件附上作者简介和生活照一张。投稿者专用邮箱1493061055@qq.com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