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第573期】《特别推荐》【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最新原创文学评论:催人泪下的《娘》

 智泉流韵原创 2021-02-07

【郭进拴原创】催人泪下的《娘》

        最新网购了一册著名作家彭学明的《娘》,读得我泪如雨下,思绪翻滚。
        我觉得,我们每个 人是否都应该以为镜鉴,对照自己而深刻地反思 和检讨:我们是否也
过类似的想法:“我总是自 私地认为欠我的,从没认为我欠的。我埋怨 把我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让我吃尽苦头;埋怨 老跟人吵架打架,让我丧尽尊严;埋怨固执偏 激,不考虑我的难处,让我伤透脑筋。多深的情, 讲一句白话,我就嫌多管闲事;为我做每一件大事小事。我都嫌她多此一举,自找苦吃。”当母亲已经辞世而去,作者才如此恍然大悟: “我给的磨难从我尚未出生时就开始了,我似乎 生下来就是为了折磨的。吃尽的千千万万苦, 都是因为我。受尽的千千万万罪,也是因为我。 命中注定,我是一生都要背负的孽债!”
        母爱伟大,而母子之情又格外复杂,作者在文中表现这样的关系时,并未单一地叙述纯粹母 子之间的爱与恨。而是将其置放在十分广阔的社 会历史背景当中,从而在一篇题目为《
》的散文 作品之内,纠结缠绕着千丝万缕、盘根错节的社会 历史情态。 首先,复杂的母子关系,从根本上说,是受制 于复杂的社会关系的。马克思早就说过,人的本质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 么,在母与子的这样一种最为亲密的,血肉相连的 “人的关系”中,当然也不会是完全超乎于现实社 会关系的纯粹自然与血肉关系。
     

        在彭学明长篇散 文《》所表现的母与子爱恨错杂的种种关系中, 归根结底,都是与其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密不可 分。一生命途坎坷,四次出嫁也就改变了四处以 上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而一直随母流转漂泊 的“我”,自然也就着超乎一般常人的社会接触 面。正因为如此,对于这种特殊的母子关系,尤其 是以此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也就更加着特殊 的敏。在湘西古丈县的彻土库,一对孤儿寡母被 队里人毒打欺负;在茄通公社的上布尺,“我”的学 习成绩最好,却遭嫉妒险些不能读书;而由于继父 整个家族的残害欺凌,母亲只能寻死上吊;甚至到 “我”高考落榜回到故乡熬溪,还要在能不能迁回 户口的问题上被自己本家族的人们百般刁难…… 在各种利益关系和家族构成中,一对弱小的母子, 处处时时事事都只能处于弱势和劣势。母亲一人 之躯,舍命呵护幼子,不仅难于遮风挡雨,还常常 带来更大磨难。于是,对于母亲的误解甚至怨恨也 就在所难免。更严重者,如文中所说:“家庭苦难带 给我的变态的自尊,已经让我彻底沦为了一个不 孝之子。”其实,在这背后,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一 张强大的网,对于一个弱小者的笼罩和挤压,所不 能不导致的心灵畸变。 其次,复杂的母子之情透露着更为复杂的人 性结构。毫无疑问,母爱是人的一种天性、一种本 能。而在人性的全部构成当中,又并存着各种性格 因素。先就母子之言,母爱天然,那么,既为天然,就常常被无限放大到要为受爱者提供所最 好的条件。一旦无力满足,时即遭怨怼,所以, “伤害最深的人往往是自己最亲的人”。而且,在子 一方,如何爱母护母,却常常被完全忽略甚至走向 反面。正如文中所言:“作为一个长大成人的男子 汉,我不是用男人的血性和孩子的孝顺去保护, 而是胆怯别人的白眼。……一寨子阴冷歧视的白 眼,不但让我失去了血性,也失去了人性。我对的 冷漠和粗暴,何尝不是一把寒光闪闪的刀呢?…… 我知道,我对的冷漠和粗暴,的确是插在心口 上的一把刀。”再看母子与他人之问,当每个人的 天性需要同时达成时,个体之间的利害关系就产 生了。因此,文中多处写到为爱子护子与他人发 生争斗,许多时候需要拼尽全力甚至以生命为 代价,这依然是天性使然。天下为人子者又是否能 深刻悟母爱的这种复杂处境呢! 此外,作品更为丰富的意义,还在于其表现的 复杂的母子关系,也极其深厚地映射着复杂的历 史文化面貌。娘所为我遭受的种种苦难,娘的几次 出嫁的深层原因,都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息息 相关。娘的所有经历当中都背负着一个民族沉重 的历史。当然,从散文整体的叙述风格、语言格 调,亦能又读出沈从文的小说味道。
   

     从娘背着刚有点记忆模糊的儿子去向生父生活的湖南湘西保靖的一个土家族山寨熬溪,讨要生活费开始,最终父亲由于赡养叔叔和婶做不了主,一分钱、一斗粮也没给,生父要强行留下孩子,母亲生生的把儿子抢了回来,钱粮都不要了,母亲说:“就是讨饭也要养活儿子”,从此一跑就是十六年。母亲带着儿子开始流浪到古丈县的一个寨子彻土库,为了养活儿女,娘的四次婚姻都是为了活命,娘和继父的战争也都是为了儿女“盘书”,继父为了自己孩子的生活稳定性,不答应“盘书”娘却执意的和继父离了婚,开始独自承担生活的重压。我国的六十年代初期,正是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乡里的村民为了讨生活,拼死拼活的在土里刨食吃,吃饱肚子都那么难,还要供一双儿女读书,这是多么的坚韧和伟大。在乡村一个女人几次改嫁,会被人看不起,带来的孩子也会受歧视,母亲和儿子在寨子都受尽了无尽的屈辱,这给少年的彭学明带来了深重的创伤,他把这些归罪于母亲,心理责怪娘的改嫁、娘同寨子人的纠纷他不理解,反而抱怨娘丢人,娘嫁人、缮粮都是为了孩子能够读书最后终于供到儿子大学毕业,成为“国家干部”,而儿子在娘去世之后却深深的忏悔,忏悔对娘的伤害,本篇就是向卢梭《忏悔录》中那样深刻的剖析自己的灵魂的好作品,成为当今文坛上的经典篇章。

      这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娘瘫痪好了之后,拄着拐杖到荒山野岭去“缮粮”的情景。“正值秋天,娘选在这个时候出去,就是去跟秋天要生活、要生存、要活命的。看到田园,娘停下来,捡拾遗落的苞谷和稻穗,一粒一捧。看到庄稼地,娘停下来,捡拾红薯、黄豆……天快黑时,娘就找一户人家,跟人家讨一口水喝,讨一口饭吃,如果人家不给,娘就换一家。附近没有人家,娘就只好挨饿,实在饿得不行了,娘就点一堆火,把缮来的粮食或红薯烧一个,就着泉水充饥,然后找一座风雨桥或一处遮风挡雨的地方,铺一捆稻草,住下。”吃这么多苦的娘,就一个坚定的信念,供儿子读书,在娘的期望中,构成最高点的就是孩子的未来,支撑她过河穿山四处缮粮的动力就是脑子里孩子们读书的身影。娘的高大处就在于娘自己虽身处贫贱,但从未须臾放弃为孩子的未来“战斗”,正因为这一点,娘才能够在“历史沉默”中光耀熠熠地走出来,毫不逊色地为我们昭示生命的意义。儿女们虽然长期处在饥寒交迫和各种凌辱中,但都活了下来,长大并成家立业了,但在与儿子的战争中,“娘”差点被儿子的“子弹”击穿,“我总怪娘跟人家打架,却从来没想过娘吵架是为了我们兄妹不被人欺负。当我爱一个人而感到没有资格时,我对我的家庭又增加了一份厌倦,对娘又增加了一份埋怨。后悔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慢慢的,这种悔恨越来越强大,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穿透了我本很脆弱的心灵,击溃了娘赋予我的所有亲情。”儿子后来将自己放在自我批判的烈火中拷问,追问自己为什么在面子、荣誉、前途面前将“娘”的心踩在脚下蹂躏。彭学明自我忏悔到“作为一个长大成人的男子汉,我不是用男人的血性和孩子的孝顺去保护娘,而是胆怯别人的白眼,”娘去世之后,彭学明悔恨的说“我把娘弄丢了,我无家可归了”。

    他这样不留情面的拷问自己、鞭挞自己,也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灵魂的拷问,我们将自己异化给了心灵之外的物质,异化给了大爱真情之外的浮华虚伪,当诚信、真情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稀罕物时,悲哀就成了常客。作者最后认识到,娘给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坚韧、顽强、博大、无私、善良、宽容、勤劳、质朴、勇敢、真诚、真实……这虽然是娘一个劳动妇女的本质,更是一个民族的财富。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我身边的人,他们把父母当做“摇钱树”“保姆”,吃老、啃老、还要呼来唤去,不是为老人尽孝心,而是老人在整天的为儿女操劳,看孩子、做家务、四处奔波,而作为儿女一点都没有羞愧感,反而认为都是父母应该应份的。这些人面对彭学明的忏悔,是不是该低下头呢!

       这篇散文最大的亮点是真诚,作者记叙了自己的生命历程,又拿起刀,深刻剖析自己的灵魂,对娘的不解,偏狭、怨恨、伤害使作者深深的懊悔,他发出了这样的呼号“世界上有很多有钱有势的母亲,我只要我娘这样贫穷卑微就够了。世界上有很多伟大高尚的母亲,我只要娘这样弱小平凡就够了,我娘,是天下母亲的缩影。我不知道世间是不是真有天堂,如果有,我祈祷娘的来生不再是一只无脚鸟,而是天堂鸟;祈祷娘跟那些善神、福神、和所有的好神住在一起,平安幸福;祈祷娘和所有的好神都保佑娘的子子孙孙。百年以后,我们这些儿女也会像一只只天堂鸟,飞回娘的身边,做娘千年的孩子,万年的子孙”。他把娘永远的留在了身边,留在了文学的殿堂里,找回了真切、真实、真诚,给我们以感动和温暖的力量。这不是一个儿子心灵的独白和忏悔,而是整个世界儿子的心声。相信每一个人读了之后,都会有一种感动中的震撼,在泪水中反思自己的行为,我做了些什么?我该怎么做?这就是作品的教育意义。

     我曾读过朱德、胡适、邹韬奋、矛盾、徐懋庸……写过自己母亲的文章,但是彭学明的母亲给我带来的震撼太大了,这位乡村母亲经历了人世间所有的苦难、饥饿、歧视、屈辱、贫穷、疾病、和为了儿女一次次的改嫁和来自亲情的伤害。可母亲依然以博大的胸怀,坚韧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善良的力量,宽容的本性,走过了苦难的一生,伟大的一生,她的伟大集中了中华民族女性所有的优秀品质,她不仅把她的儿子培养成了知名作家,成为了社会有用的人,儿子又通过母亲的形象,向我们展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人性中所放射的光芒和阴暗。彭学明笔下的娘,一生都是磨难,一生都是传奇,娘万劫不死的生命历程,百折不挠的精神斗志,舍命相护的舔犊之情,海纳百川之心,都是一部写不完的书,母亲太卑微了,只想通过改嫁找一片能生长旺盛稻穗的田园,养活儿女,母亲太弱小了,在强大的世俗面前,只能通过挨打维持自尊,母亲太宽容了,到城里以后,原谅了所有伤害过她的人,这样的母亲将永远闪耀着母性的光辉,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母亲的代表人物,是女性抗击命运的典范。

    那样的儿子,发自内心的独白和忏悔,给当今的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把母亲镌刻进历史的星空,警醒世人不要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错误。那样的娘,用一生的言传身教,培育了儿女的精神风范。可羡、可赞、可叹……《娘》是母爱最伟大的祭文,是这个时代最珍贵的文学作品,是天下儿女最重要的教育读本。
     《娘》,只名字,就让我魂牵梦萦。

  《娘》的作者彭学明老师,早就是一个文化名人。
  《娘》,我是通宵达旦地读的。好久没有这么疯狂地读书了。
  深春的夜晚,格外安静。每一个字都像一根无形的针,扎上我的筋筋络络。我在字里行间唏嘘娘的故事时,天空中传来一只鸟儿的叫声。叫声凄厉悠长,像一道闪电划破寂寥的夜空,天气干旱了这么久,竟有细细的雨点滴下来,持缓慢的姿势,这是娘的眼泪吧?一定是的。
  雨声带着鸟儿飞翔的声音,这就是传说中的无脚鸟吗?
  读书的心情,可谓百感交集。
  泪水打湿了书页,翻动起来都困难。

  
  
  作家采用插叙的手法,开始娓娓叙说娘的故事。插叙在故事记叙中,没有很大的美学价值,但是却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故事框架。插叙的手法是否灵巧,也意味着开篇是否给读者营造一个更为合理、更为坚实的想象空间。
  秋天。娘背着我,来到一个很小的寨子。寨子里有几棵很大很大的古树,枫香树,几个人抱不过来。“地下是一片枫香叶。金红金红的,金黄金黄的。娘踩着落叶,落叶沙沙有声。一只狗从一户人家冲出来,对着娘和我吠。”
  了了几笔,就把一个小而精致的寨子呈现在读者面前。好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这种自传体散文,不需要重笔涂抹,简洁而有感情性的语言,反而能全方位开拓故事的进展。
  当娘从路边的园圃篱笆上抽了根竹条,挥打狗的时候,被吓退的狗引出了全村的狗。“一个寨子就被狗吵乱了,吠破了。”单一个“破”字,所有的情态尽现,故事自然展开。
  寨子上的人走出来,认出了娘。有的还到半路接娘。娘走到水井边把我放下来,乡亲们都亲热地和娘打着招呼。“每个人还喜滋滋地捏我的脸蛋,摸我的鼻子、扯我的耳朵。”平铺直抒的几句话,就把这个寨子人们对娘的好感勾勒成型,通过几个动词“捏、摸、扯”,进一步体现了我和这个寨子的水乳交融。若不是亲人,谁会做这么亲昵的动作?
  我也从人们的对话中知道了我的亲生父亲的名字——彭家云。
  娘和爹离婚了,娘背着我来这个寨子,是问爹要伙食费来的。
  爹的家离水井很近,娘从水井里舀了一瓢水喂我。井水的清澈是可想而知的,并且清浅,随手可用瓢舀起来喝,寨子的美原生天然。这么小的孩子就可以喝井水,我必是跟娘受了很多苦的。娘的这个动作更是自然,娘受得的苦,更是多多了。
  爹的家在竹林掩映之中,娘叫两岁的我喊爹,我就甜甜地喊了一声“爹”。这是我第一次喊亲爹,也是最后一次。
  娘跟爹来到家中,爹开始做饭,文贵二叔还去家中拿来两个鸡蛋。鸡蛋在那时是极为珍贵的东西,可见整个家族对娘对我的珍重。我还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姐姐,他们都亲热地和娘打招呼,娘还记着两个孩子,还给他们买了一包松子糖。娘在家的时候,一直对他们非常好,他们亲热地喊着娘。
  米还没有做熟,爹就被他们的四叔四婶喊去了,饭熟了,还没有下来。
  当爹回来后,就要求把我留下。留下我,就付给娘这两年的伙食费。娘知道爹养不活我,坚持不给。就在爹和娘争执不下的时候,隔了几十米远的爹的婶娘就骂开了:“养不养得活是我彭家的事,不管你吴家的事(我娘姓吴)!你肯把小杂种留下来,我们就把这几年的伙食费过(给)你,你以后不要到这里踩脚迹!你不留小杂种也可以,赶快死出去,莫到这里耽误我们功夫!”
  爹的四叔四婶没露过面,但是这段话,却暴露出他们恶毒的心肠和丑恶的嘴脸。他们容不下娘,爹和娘离婚就是他们挑拨的。
  “小杂种”是作者设计的第一处伏笔,为什么爹的婶娘骂作者“小杂种”呢?
  最后,娘说:“你家云哥不给伙食费算了,我不为难他了,我不要了。我做叫花子讨米都要把儿养大。”儿子就是娘的心头肉,娘为了儿子,什么苦也会吃,什么难也会受的。从这段话中,也看出娘对爹是一个宽容大度的女人。
  从此,我知道了我的出生地叫“熬溪”。

  
  
  “那口水井,那几棵古枫香树,那一地枫叶,特别是我爹我娘把我抢来抢去我哇哇大哭时的情形”,像胶片一样定格在我的大脑里,我永远都记得这个细节。
  引子式开头后,作者以一种向导的方式,帮助读者很快进入故事的主题。作者这种互相穿插,刻意颠覆的写作格式,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兴趣,这是一个优秀作家多年磨练的结果。
  “娘带着我离开故乡后,就开始了流浪似的生活。”我流浪的第一个寨子叫彻土库,是湖南湘西古丈县断龙乡白家村的一个小寨子。“这个地方并不缺水,反倒水草肥美。彻土库四周是小山丘,中间是好大的一坝子田。而且是肥肥的烂泥田。连起来,上百亩!一条壕沟,从坝子里穿过,壕沟里的水,足够灌溉两边的田。”
  我没有去过湘西,却被作家朴实的描写震撼了。在我的印象中,湘西人都是有个性的,是不是与湘西的风土人情有关?
  娘又结婚了。娘说:“可以养活你和你二姐。只要好讨吃,养得活我们。娘米(没)有做任何考虑就答应了这门亲事。”娘结婚,就是为了养活孩子。这个简单的理由,让人萧然泪下。
  “二姐”出现得比较突兀,也是作者有意设计的一处伏笔:二姐是谁的孩子,二姐从哪里来,我怎么叫她二姐?
  在一个故事中,人物角色的命运总是牵动着读者。只有读者喜欢和接受人物角色,他们才有可能随着作者叙述的故事进行喜怒哀乐的体验。要塑造一个成功的人物角色,成熟的作者会不动声色地牵引着读者,在自己的作品中很成功地塑造出一个充满长久生命力的艺术形象。
  娘的这段婚姻,很短暂。那个人好吃懒做,娘生下妹妹后,就跟那个人果断地离了。
  二姐也留在那个村子,嫁给姐夫时,可能才17岁。
  就在那段时间,发生了娘被人毒打的事。
  那天的集体工是打谷子。不知道怎么搞的,我和几个小伙伴打起架来。我劲大,几个伙伴也打不赢我一个人,就有大人过来帮忙,把我提起来,扔进了坪场下的稻田。“那坎有十多米高,我像一截木桩一样,从高空抛下,栽进田里。幸好是水田,软软的泥巴埋进了我的双腿,也保住了我的性命。”
  娘却疯了。把我从田里背上来,扑上那个把我扔进田里的女人。
  老家有句俗话:看看孤儿寡母的,多可怜。本来就可怜的孩子,再被别人欺负,还是从那么高的地方扔下去,如果伤了性命,做娘的还活不活?小时候,在老家的门前、院子里、场塆里,也时常看到一只老母鸡,领着几只小鸡,在觅食。遇到想伤害小鸡的狗,或者什么动物,母鸡都会立起冠子,做扑斗的架势。不管对方如何强悍,老母鸡都会誓死迎战,即使最后斗得鸡毛一地,它也会翅膀紧紧地护住自己的儿女。
  此时的娘,不就是一只老母鸡吗?此时的娘,更像一只鹰。
  那个女人的男人和儿女,闻讯赶来,把娘打得半死。站在一旁吓得放生大哭的二姐,也被那个女人的丈夫一把拎出老远。
  “满身是泥的娘,晕死在晒谷坪上,很久才被人喊醒。”
  我的泪水已经流干了。充斥我胸中的是无边的愤怒,这些人为什么这么残忍,为什么这么狠心,怎么下得去手?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这种残暴的事情,也见惯不惊了,但还是忍不住愤怒,她是一个没有丈夫的女人,一个苦命的女人呀!
  有人问娘:你怎么打得过人家一家?
  “娘说:‘为了我儿,他有十家,我也得打!’”
  这就是,娘!


  

  
  随着阅读的加深,我悲叹娘的命运,更多的是对作家的不满,有好几个章节,我不想一一叙述。叙述,对我是一种痛苦。正像作家自己反问自己:“做儿子的,难道就不能好好跟娘说几句贴心话吗?难道就不能好好顺着娘的心去做点什么吗?孝顺,就是要自以为是、以火药味和枪炮声来威逼父母服从?”
  
  作家又是个难得的孝子,刚参加工作,就把娘接来城里同住。他在保靖工作,就把娘带到保靖。他到张家界工作,就把娘带到张家界。为了娘的身体,他武断地阻拦过娘的很多事情。难道男人示母爱的方式都别具一格?
  可是,彭学明老师有勇气说出对娘的愧疚,要把这种愧疚变成文字,得需要多大的男人勇气?
  他的心,在滴血。比娘流的血,要多吧?
  人,最可怜的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成了所有天下可怜的人。
  我们心中的愧疚,是文字可以弥补的吗?什么都弥补不了,会折磨我们一生。人生也正因为有了愧疚,文字的永恒性和真诚性,才真心可鉴。
  
  
  作家是个遗腹子,是娘和爹离婚后出生的。是一个不准出生的人。作家出生的时候,只有二姐和娘在一起,二姐去城里给娘买红糖了。娘一个人爬到床边,等待我的降临。当我顺利出生时,羊水血水流了一地,幸好一个路过的姑姑救了娘。我给娘的磨难,从没有降生就开始了。
  读到这里,前边的第一处伏笔“私生子”,终于有了交代。这也是全书的最后一个章节,作家对娘的歉疚、对娘的孝道、对娘无尽的指责,都是娘命中的磨难吧?

  
  
  传说中有一种能够飞越森林的无脚鸟,因为没有脚,没有家,没有终点,到处漂泊,只有选择飞翔,没有停止的翅膀。累了的时候也只能在梦中休息。无脚的鸟一辈子只能落地一次,那就是死亡的时候。活着时候的娘,就是一只无脚鸟,为了儿子漂泊了一辈子,为了儿子飞翔了一辈子。天堂里的娘,早就变成天堂鸟了。儿子以前不叫娘自己诉说,现在他用笔写下这些心灵的文字,其实,就是娘的诉说。作家把娘想说的话都写了出来,说了娘一辈子要说的话。作家的文字,让娘留在了文学殿堂里,作家把娘留在身边,作家留住了我们所有人的娘。

  娘,不需要伟大,只要拥有一颗爱儿女的心都足够了。娘,是我们天下所有人的娘。
  所有,在天堂里的娘,都变成无忧无虑的天堂鸟吧!

  天有多高,地有多阔,母亲的爱就有多大。

  读《娘》一书后,我为“娘”身上那种无论经受什么都无比坚毅勇敢的精神所折服。为了能让儿女活命,三次改嫁,却不顾自己丝毫,什么青春,什么贞节都抛下,就为尽一个母亲的责任。何其强大的内心,才可跨越一道又一道的鬼门关。

  我一直认为,有些感觉,比如“娘”带给我的震慑力,是文字所无法企及的。它只能留藏在心底,化作一股温热的暖流,感动着我,熏陶着我,激励着我。不会将书中的片段一个一个捏来分析讲解,亦不会大张旗鼓地礼赞“娘”的大爱,更不会严厉斥责作者年轻时对母亲的不尊不敬不孝,我只想表达我的心声,我的———只属于我自己一个人的。

  

       也许是因为在山里边待过,所以对书中乡村小景的描写尤为有感触。我想起艾青的那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是的,我也爱,爱那无穷无尽的山川河流,爱那肥美的水草和绿油油的田野,爱那晨曦的鸡啼和黄昏的狗叫,爱那笨拙的黄泥瓦屋和满山果树,爱得深沉,爱得热烈,爱得肺腑———我的故土。

  无论身在何方,我总能忆起故乡的脸庞,憨厚而温柔。18年后,作者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他说:

  18年,我在他乡异地从没流过眼泪,哪怕再大的委屈,我都没有流过眼泪。那些苦难和委屈,早就变成了坚强的骨头,支撑在我生命的历程。可是,当我踏进故乡的土地,看到故乡的瓦房和炊烟时,我的泪居然决堤似的汹涌而来,怎么都抑制不住。故乡是可以让游子尽情流泪和安放悲伤的地方。我出生时远走他乡的第一滴泪,漂泊了很久,落回了故乡。

  我怎可不为他的这番话而动情?归家急,念乡切,游子心,故乡情!这是根与土的情谊。而我还想说,故乡啊,落地时,我哭了;离开时,我哭了;回到时,我还是哭了。如今远游的我,也无比眷念着那里。

  安妮宝贝说,“一个孩子拥有在乡村度过的童年,是幸会的际遇。无拘无束生活在天地之中,如同蓬勃生长的野草,生命力格外旺盛。高山,田野,天地之间的这份坦然自若,与人世的动荡变更没有关联。一个人对土地和大自然怀有的感情,使他与世间保持微小而超脱的距离。会与别人不同。”是的,我一样坚信。记得儿时,屁颠屁颠地跟着奶奶到山上割草,戴顶小草帽,挥一把小镰刀,看花瞧草,望天看地,那是怎样的一种惬意。傍晚时分,和姐姐到田里插秧,笨笨地踏着田泥,小心翼翼地将秧苗插下,周围都是田野,山风吹来,秧苗打了个喷嚏,腰都贴到泥上了。待到秋收的季节,稻杆堆得老高老高,和几个小伙伴冲上去又蹦下来,夕阳投照的晚云,霞光悠长悠长……那种纯真,那种不掺杂一点世俗的快乐,我是多么的怀念。嗯,因为拥有与故乡的那些特别的记忆,我相信,我会与别人不同。

  如果说,故乡的怀想是油然而生的,那么母亲的爱是怎么都无法忽略的。

  是的,我的母亲不像“娘”那样为我改嫁,为我打架,为我挨家挨户讨吃,为我做许多常人不能经受的事情。但是,我相信,普天之下,所有母亲的爱都是一样的,没有说谁的母亲更伟大。

  “娘”这个醒目的书名,时时刻刻提醒着我念起,我的母亲。

 

  冰心有言: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搁天空下的荫蔽?

 

 

  看过《娘》这本书的人都被“娘”所感动折服,惊叹于一个平凡而又顽强的生命竟可背负起无法掂量的苦难。在礼赞“娘”时,孩子,别忘了想想自己的母亲,那位一样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普天之下,所有母亲的爱都是一样的。不是“娘”的种种伟大便衬托得自己母亲的渺小。

  我也想我那多灾多难的娘了,就在此刻,很想很想……

《智泉流韵》微信平台

 原创版权声明

         凡是作者投稿《智泉流韵》的各类文章都属原创首发,因不是原创而造成平台封号的,后果作者自负,并赔偿平台相应的费用。本刊严打剽窃,拒绝抄袭,若有侵权行为,文责自负,《智泉流韵》公众平台概不负责。刊发文章的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相关图片由作者提供给平台。

(3)     投稿者除了文章正文以外,必须随邮件附上作者简介和生活照一张。投稿者专用邮箱1493061055@qq.com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