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707期】【郭进拴原创】报告文学《大山作证》【之二】

 智泉流韵原创 2021-02-07

第2章

思源小学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周恩来

       1995年9月1日。

      两辆小车驶进了汝州市大峪山口,只见壁立的岩石,屏风般从车前飞过。山涧里,清泉潺潺,绿水悠悠,银瀑飞挂。山上枫叶如火,柿叶似霞,在青翠欲滴的松柏林中,一丛丛、一簇簇的野菊花,恣意怒放,鲜艳夺目。

       早在1994年的8、9月份,平顶山市老促会会长段松会、副会长路保勤等,先后三次来到地处深山的汝州市大峪乡同丰村调查研究。大峪乡是老区乡、贫困乡、特困乡。同丰村曾是我党在当地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民主县政府所在地。1944年9月下旬,党锋随皮徐支队来到大峪开辟抗日根据地。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支队决定成立中共临汝县委会和临汝县抗日政府。党锋任县委书记兼县长,张清杰任县委副书记兼县政府秘书,陈其双、牛占元任县委委员。县抗日政府成立后,迅速掀起了新的抗日热潮,首先发布了《临汝县抗日政府施政纲领》和《临汝县抗日政府训令》;宣传抗日县政府成立的重要意义;教育和发动群众不向日本鬼子和伪军兑粮、兑款、出人、出物;建立村抗日政权;组建县、区抗日武装;建立抗日群众组织,如妇女抗日救国会、青年抗日救国会等,发动群众捐献鞋袜、布匹支援部队。县政府还协助皮徐支队在路泉村建立起一个拥有25间房屋,20余人组成的“八路军路泉战地医院”,在镦子坪村建立了保证军需的“八路军供给处”,设立缝纫、修理、染坊三个作业组,为部队制做被服、修理枪械。1945年4月,在大峪西北,登封县西南部的边远地带又开辟了一个新区,建立了l临汝县抗日第二区政府,区政府设在登封县附近的和沟村,由李青韶任区长,管辖东西60华里。从此,在大峪店周围形成了一块拥有156平方公里面积,1万余人口的汝州抗日根据地。在斗争中,大峪店抗日根据地成了抗击日寇侵略者的坚强堡垒。党领导根据地的广大军民,对日寇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武装斗争,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扫荡”和“围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

       汝州抗日根据地,从1945的3月到5月,还是豫西抗日根据地和河南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1945年2月,中共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和河南人民抗日军司令部王树声、戴季英、刘子久等领导同志,从延安到豫西敌后,与皮徐支队会师,传达了中央关于建立中共河南军区党委、河南军区、河南人民抗日军的决定,并宣布将皮徐领导的豫西抗日先遣支队改为河南人民抗日军第一支队兼第一军分区,建立第一专署,由徐子荣任地委书记、第一支队和第一军分区政委,皮定钧任第一支队和第一军分区司令员,范惠任第一专署专员。因为大峪店抗日根据地建立较早,基础较好,而且山大林深,便于活动,1945年3月,王树声、戴季英等同志到大峪店驻扎,在这里指挥着皮定钧、徐子荣、韩钧、刘聚奎、陈先瑞、张才千等领导的六个支队的抗日斗争。仅一年的时间里就和日本侵略者作战三次。最鼓舞人心的,要算1945年2月的一次战斗。日寇组织了数千人扫荡豫西根据地,从登封出发向南,路经大峪店。临汝县、区抗日武装和民兵,分别埋伏在大峪店以南的孟窑山上。当时日军一个五人小队,在山上担任警戒,大部队已过,我军避其主力,包围了这个小队。战斗一开始就击毙了三个日本兵,经过肉搏战又活捉了二名,缴获了他们的全部武器,大长了抗日军民的志气。

        抗日武装,大多数时间是和汉奸武装作战的。禹县日伪县长兼维持会长、自卫团团长席子猷、登封县县长、顽匪杨香亭、临汝自称保安团长黄万镒,经常骚扰抗日根据地。抗日武装就把他们作为打击的重点。席子猷最猖狂,抗日主力部队先进人禹县境内,利用各个击破的战术,拔掉了席匪的几个据点,把敌人围在上、下官寺据点之内。然后,与抗日独立团、区干队、民兵切断了敌人的退路,堵住了敌增援部队。经过六天的围攻,终于打下了上、下官寺,俘敌100多人,缴获了一大批武器弹药,席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又一次,杨香亭以一个团的兵力侵犯大峪店,党锋带领区干队和民兵与新从泰山调来的主力部队一个连,向敌人进行反击,夺回了乱石扒村,攻下了小红寨山,击毙顽匪孙长海,俘敌400余人,缴获步枪100多支,机枪1挺。当杨香亭撤到登封境一条山沟时,又遇上了抗日主力部队,当即将其围起来,打得他们落花流水。黄万镒这个不知好歹的土匪,自以为了不起,一次带300多人进攻根据地,还没接近大峪,就被伏军打得四零五散。这次还把配合黄万镒行动的叛匪梁小舟、梁须臣一举消灭,从而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就是这样一块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红色革命根据地,解放几十年了,这里的老百姓仍然没有脱贫。当段松会走到同丰村的村办学校时,他的脚步停住了。这是一座四合院的建筑,土坯墙、茅草顶,墙壁多处裂缝,房顶几处塌落,教室内还有几天前漏下的雨水。看着看着,段松会老人的眼睛又一次湿润了:怎么能让孩子们在这样的教室里上学呢?据村干部介绍,这个学校是五十年代建成的。早就该重建了,就是村里没钱。听,树干部的介绍,段松会立即决定:由市老促会投资13万元,帮助村里重建一所学校。他说:“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打井人,咱们就把这所学校叫做'同丰思源希望小学”。

      筹建学校的一年时间内,段松会先后五次来到同丰村,帮助村里选校址,搞规划……

       1994年9月16日,筹建“思源希望小学”的捐赠仪式在同丰村举行,段松会和时任市委常委、市政法委书记候邦出席了捐赠仪式。

       1995年9月1日,新建的两层24间,633。6平方米的同丰村“思源希望小学”举行落成典礼和新学年开学仪式。段松会和时任市委副书记赵玉亭前往祝贺。

      亲们敲锣打鼓,欢庆“思源希望小学”的建成;欢迎段松会们的到来1200多名小学生高高兴兴地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告别了土坯房。

学生们高兴!

老师们高兴!

乡亲们高兴!

段松会更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1999年5月至10月,段松会又带领市老促会副会长路保勤、市扶贫办主任王德清、市老促会常务理事杨明言、理事苏志端等先后三次深入老区汝州市大峪乡调查研究,发现该乡棉花、赵楼、下焦、拾岭、玉皇、大泉、后坡等7个村的小学校,大部分是年久失修的危房。为了彻底解决这7所学校的危房问题,他们同汝州市政府、大峪乡党委、乡政府商定,采取上级扶贫专款补助,汝州市动员市直单位支援,乡、村发动群众集资,大峪乡政府组织实施拆建的办法,对这7所学校重新修建。为了督促修建工作的落实,调查组又深入现场组织协调,使各项措施得到了落实。

       2000年8月9日,由市老促会、市扶贫办组织协调,各方面援建的大峪乡老区7所小学举行落成典礼。市老促会会长段松会、副会长路保勤、李明鼎,市扶贫办主任王德清、常务理事王翠萍、杨明言,汝州市委书记张遂兴等出席典礼仪式。已经落成的这7所小学教学楼总建筑面积达3168平方米,总造价为89万元,新学年已全部投入使用。

       这8所小学的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标志着平顶山市老促会又为老区人民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

      春节刚过,段松会又和夫人王翠萍拿出自己省吃俭用积攒下的3000元钱,买了200多件学生服装,专程送到同丰村的“思源小学”。

        为老区人民多办实事,成了段松会们的重要工作。他说:做好老促会的工作,首先要有深厚的感情,时刻想着老区人民的疾苦,千方百计为老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办善事。这也是我们老同志对老区人民的一种回报。“段松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段松会心系老区!

         区人民也没有忘记段松会!

第3章

山路弯弯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是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吉鸿昌

      在一个星期天的晚上,我叩响了他寓所的大门。这是一套普通的住房,整洁而又清新。段松会的书房里,桌明窗净,书架上的书琳琳琅琅,有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类的,还有他喜爱的摄影技术方面的专业书籍,几乎囊括了整个世界。我不敢冒昧侵占他宝贵的时间,只想更多地探寻老人的脚步和心迹。

      “真的没什么好讲的,其实也很简单。我觉得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造福社会、造福百姓是每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人的一生,是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应该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对社会的奉献应该永无止境,从社会的获取只能适可而止。我努力这样做了,有了一点贡献,社会也给了我一定的评价,这就足够了。大概就是这些吧!”段松会看着我,微微笑着,非常亲切和善。这时,我忽然想起了苏东坡的一首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我仿佛听到天籁从遥远的地方传来,如松柏之语,如清涧之音,幽美而深沉;我仿佛看到一只洁白的仙鹤,鹤鸣清远如无言之歌,在蓝天白云间展翅翱翔;我仿佛登上了霞光浴照的峰巅,一览众山,清风徐来,涤澄心胸……

       从春到夏,又从夏到秋,从采访到写作,我寻找着段松会老人的足迹,也探寻着他心灵的历程。尽管如寻找雪泥鸿爪,尽管如拣取断线遗珠,但我一直兴味盎然,就像一页页翻读着一部深深吸引我的书。

        这的确是一部风云跌宕、意蕴深远的书,这是一部才华横溢、光彩照人的书,这是一部启迪心智、激荡热血的书。

       2003年7月10日,我来到鲁山县老促会采访。七月流火,太阳真热、真毒。活像一个盛满钢水的火炉口,直对着你,耀得你刺眼,也像一条巨龙的大口,喷着金云,吐着金雾。太阳快把人烧焦了。烫、烫、烫,烫得要命,任何人都感觉不到自己嘴里还有舌头和牙齿。心脏在激烈地跳动,但是血液仿佛越来越稠,越来越流得缓慢了。

       午后愈加热起来。我们坐在车里,恰如背后的靠背上燃着煤炉一般。车到目的地,我们一下车热气就从背皮上渗入心里,汗便从皮肤里透到背上。用毛巾揩汗,倒像是挤汗一般,越揩流得越多,渐渐,整滴整滴的大汗珠,从皮肤的高处直流下去,溜得皮肤上发痒。

        天空中无一片云,烤在顶上的太阳,正如烈火一般,也没有一点微风。一切树木,都仿佛垂死地挂着叶子。

       鲁山县老促会副会长冯岐敏等同志热情接待了我,他们陪同我来到北来河现场采访。

        在通往北来河的路上,他们向我介绍说:

       在旧中国漫长的岁月里,苛政暴吏,天灾人祸,鲁山疮痍满目,人民日不聊生。盼星星,盼月亮,他们终于盼到了1928年12月,中共党员吴镜堂受组织派遣回鲁山开展革命活动。他给家乡同胞带来了马列主义,指明了争取解放的道路。使鲁山人民在漫漫的长夜里,看到了曙光。在吴镜堂的努力下,1929年3月建立了中共鲁山小组,9月建立中共鲁山特别支部。党组织建立后,团结各界进步人士,向地方反动势力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为了发动农民进行武装起义,开辟伏牛山革命根据地,1929年11月,成立了由共产党员乔文宣直接领导的秘密武装“铁血团”。消息传到开封,国民党反动派即派重兵镇压。不久,乔文宣、吴镜堂先后惨遭敌人杀害。

       敌人的屠刀,没有吓倒千千万万觉醒了的民众。在白色恐怖下,以王复初为首的一部分爱国进步人士,为实现吴镜堂生前拟定的武装起义计划,于1934年4月策动县保安团暴动。这次暴动虽然失败了,但对国民党地方反动当局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经过鲁山,沿途打富济贫,除暴安良。当人们得知这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时,纷纷送水、送饭、当向导,使红军安全离境。

       1937年10月,中共党员王象乾来鲁山重建党的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此后,至1942年11月,发展党员70多人,先后建立了中共鲁山县工作委员会、中共鲁山县委,下设6个总支、10个支部,并在一部分爱国进步人士的掩护和协助下,又建立了“鲁山县民运工作团”、“回民救国会”、“妇女救国会”等抗日团体,在全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高潮。

       1945年6月,王树声、戴季英率中共河南区委员会、河南军区、河南人民抗日军挺进鲁山西部山区,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同时,建立中共鲁西县委、鲁西县抗日民主政府和二郎庙区、赵村区抗日民主政府。接着,抗日人民军一支队在皮定钧、徐子荣的指挥下,驱逐了土门、背孜、瓦屋一带的土顽势力,建立了中共鲁山县委、鲁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和瓦屋区抗日民主政府。

       河南人民抗日军在鲁山期间,驻地群众为子弟兵站岗放哨,提供情报,捐赠粮食。部队撤离时,爱国人士李正名和农民李成明、钱振江等,收留不能行动的重伤员30多人,供吃、供药、供衣,在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复搜查下,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背着伤员东躲西藏,为掩护伤员,被抓进牢狱,在敌人严刑逼供下,仍然守口如瓶。八年抗战胜利了,鲁山人民来不及喘息,又投入新的战斗。

       1947年11月至1949年2月,豫陕鄂边区行政公署、豫陕鄂军区和豫西区行政公署、中共豫西区委员会、豫西军区及中共河南省委先后在鲁山成立。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领导人曾在此主持召开过重要会议。是时,鲁山是豫陕鄂边区、豫西区政治、军事、经济的中心,是解放战争中人民军队可靠的根据地。鲁山人民为建立和巩固这块根据地,支援全国解放,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剿匪反霸”运动和轰轰烈烈的“支前”活动,以鲜血和生命换得了同国民党残余势力与土匪进行斗争的胜利。

       新中国诞生后,鲁山县经济建设虽有很大发展,但由于旧社会给鲁山县造成的创伤太深,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未摆脱困境。

       2001年5月l9日,市老促会会长段松会、秘书长杨明言、常务理事王翠萍在鲁山县老促会会长张文祥、副会长于正让、冯岐敏的陪同下,又亲自到赵村乡北来河流域各村进一步调查群众贫困情况。

       北来河源于鲁山县与汝阳县交界岭东麓,顺山沟流向东南,至赵村与沙河交汇。沟长30多公里,河窄谷狭,犬牙交错。河面堆积的卵石,被洪水冲刷的洁净如洗。一条断断续续的羊肠小道沿河、转山通向沟内的各个村落。每逢洪水暴发,这条崎岖的山间小道不见影迹,多日断人往来。一首“北来河,石头窝,抬步乱碰脚。一会蹦石尖,一会得趟河。出山难,进山难,难劲没法说”的顺口溜,在这里流传了很久。

        河两旁沟沟岔岔的褶皱里,分布着5个行政村、28个村民组、2300多口人。这里到处是刀切崖、刮筋板,土层瘠薄,耕地人均不到0.3亩,是自古以来有名的老穷沟。近年来,在党的扶贫政策的指引下,山民们物质文化生活比过去虽有很大的改善。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绝大部分农户自产粮不能自给,直到2001年人均年收入不足600元的农户占80%。

       北来河5个村的群众长期未能摆脱困境,究其原因,除了受自然条件限制外,道路不通是主要因素:一是自然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该地盛产木耳、香菇、柿子、板栗、核桃、桐油、山漆等农副产品,有丰富的莹石、铅锌、重晶石等矿藏,限于运输困难,农副产品只能靠肩背人挑才能运出一部分,矿藏只能小量开采,可谓守着“金山”没饭吃;二是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群众就医、买粮、购物得步行20多公里,雨季河涨水发,故有的羊肠小道被水冲断,与外界隔绝,天大的事山里的人出不来,山外的人进不去;三是这里的人口逐年下降。由于行路难,山里的姑娘往山下跑,山下的姑娘不往山上嫁,单身汉的人数不断上升,不时出现换亲、转亲现象,严重影响人口素质,形成恶性循环。后山村河坪组,十年前有87口人,如今只剩41口人,人口下降率为53010,18年来只娶过一个媳妇。

      北来河是革命老区,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就有党的地下活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此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这里的人民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北来河人的“道路梦”不知做了多久,帮助他人走出低谷,把“道路梦”变为现实,迫在眉睫,责无旁贷。

垂暮年汗洒老区土

       赵村乡从1998年7月至2000年5月,曾先后三次组织北来河群众修筑这条道路。然而,因资金困难,措施不力,呼隆了几阵子便停顿下来。

       2001年夏,该乡党委、政府为了加强全乡基础设施建设,制定《鱼水工程》规划,把开通北来河道路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但因资金问题,无力及时实施。

       2001年5月,平顶山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路保勤、秘书长杨明言和鲁山县老促会的同志到赵村乡进行扶贫开发情况调查j他们听了时任乡党委书记刘朝海、乡长王国锋关于北来河5个村贫困情况的汇报后,即到现场察看实情,走访群众,分析贫困原因,认为修筑这条乡村道路已成燃眉之急,势在必行。当晚,他们不顾一天的劳累,给鲁山县委书记张坤子、县长张国需交换了意见,提出尽快解决北来河道路问题的建议,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

        接着,鲁山县老促会向市老促会报送了《关于请求上级扶持修建赵村至下寺5个行政村乡村道路所需资金的报告》。市老促会会长段松会(原市委书记)看了鲁山的《报告》,一腔关爱老区群众的心情油然而生。这位年近八旬的老领导又亲自到北来河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他回市后,即写报告、打电话恳求省老促会予以支持,又给市长邓永俭写信要求帮助。

       通过努力争取,省里从以工代赈项目中拨给了40万元,平顶山市政府解决40万元,鲁山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张坤子书记想方设法又解决50万元,共争取130万元。

       2001年8月21日,由段松会同志主持,在鲁山县赵村召开赵村至下寺道路工程启动会。市、县老促会,县、乡党委、政府和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上,段松会同志说:“北来河这条沟5个行政村,为何长期不能脱贫?除了山高坡陡,土瘠田少外,纵穿这么多村庄,长达20多公里的地方还未通车,这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我们共产党人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时刻不忘记人民,更不能忘记为革命作出过贡献的老区人民。希望县、乡党委、政府要把修筑这条路作为一项扶贫攻坚项目,作为大事来抓,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要有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以实际行动实践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道路工程启动后,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安全施工等问题牵挂着市、县老促会同志的心。他们冬冒严寒霜雪,夏顶酷暑烈日,不顾年高体弱,先后8次到工地视察、指导,帮助解决具体困难。他们的汗水洒在老区的土地上。

       今年6月25日,段松会、杨明言、王翠萍、张文祥、于正让、冯岐敏等老同志在赤日炎炎,在地似火的气候中又来到了北来河工地。时逢河水大涨,车辆被隔,他们把裤筒卷到腿根部趟河前进。年迈体弱的段会长由年轻同志背着过河,搀扶着走路。

      老促会的老同志们,汗洒老区土,心挂老区人,垂暮年的无私奉献,启迪后来人!

干部群众齐拼搏

      为了加强对道路工程的指导,成立了道路建设指挥部,由乡长任指挥长,4名副乡级干部任副指挥长,抽调乡直单位10名干部为指挥部成员,下设技术、宣传、协调、安全、后勤等5个组,各负其责。他们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住帐棚、睡地铺、不讲吃、不怕苦,终日守在工地上。县交通局派出工程技术人员,穿树林、爬石崖、沿上摸下,勘测竖桩,设计出最佳路线,为工程确立了“准星”。

       开工后,指挥部按照各村的受益人口、劳力多少,划段把任务分配到村,村到组、组到户,建立目标责任制。同时,实行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和组长包户,层层进行发动,把群众渴求路的心愿凝聚为征服自然的动力。这5个村,男女老少齐上路,在20多公里长的区域内,摆开“一字长蛇阵”,劳动的呼号声,工具的撞击声交响齐鸣,幽静的山谷沸腾起来了!

老区迎来富民路

       路线沿河穿山而上,所经之处大都是火焦石、青石崖,坚硬如铁,只有爆破方能开通。中午、傍晚时分,炮声隆隆,硝烟滚滚,大大小小的石块如冰雹纷飞!一阵惊天动地的响声过后,山民们在各自管理的路段上,排石除渣,大石头砌路堰,碎石渣垫路面。举目远眺,这通长的路面是清清净净的一色,犹如一条青龙盘旋,景象异常壮观。

      实冻腊月,大雪连绵,给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加快工程进度,村民们鸡叫三遍就吃了早饭,天未亮到达工地,中午啃干馍、喝冷水,在冰天雪地里劳作,一直干到黄昏才收工。火神庙村支部书记郭玉高患“耳囊肿”,一个耳朵肿成大鼓包,医生对他一次抽出脓血10多CC,他咬紧牙关,依然天天带领群众上工,坚持苦干到底。

炸崖填谷破天险

       路线中部有个地方叫“石圪节”,双峰夹峙,中间又窄又狭,溪水从中流湍。南面的悬崖有40多米高,崖头向沟中倾斜。一条石径从石梯上通过。人们行走至此,无不提心吊胆,生怕错步跌人深渊。这里是通往火神庙、下寺两个村的咽喉,工程最艰巨最险要。为了突破这段天险,指挥部组织一场大会战。

      “石圪节”工程主要任务是爆破。在悬崖下,那炸飞的乱石定然要砸坏机器;要架到崖顶上,千斤重的机器抬不上去:崖壁上无立足之处,高空作业困难,他们把机器零件拆开,分别背到崖顶再组装。打炮眼人用绳索系腰,像壁虎那样伏在崖壁上操作,下寺村支部书记王强担任此项任务,他在崖顶树林里,搭棚露宿,住在冰天雪地里,化雪水做饭,日夜守在那里。

       由于工程任务艰巨,分散爆破的威力太小,消磨时间。指挥部调上去6部空压机,2部猫头钻,集中力量在横排500多米的崖壁上打炮眼1000多眼,同时装足炸药,组织一场空前未有的大爆破。

       大会战那天,雪过天睛,满山遍野银装素裹,在阳光的映照下闪耀着洁白晶莹的光辉。市老促会段松会、县老促会张文祥、县长张国需等领导同志非常关心,又亲自到现场察看。报纸、电视台的新闻记者也云集在警戒区外的山嘴,注目凝视这一场大爆破的奇观。

       待警戒员发出信号,指挥长高擎红旗用力一摆——几个爆破手同时扭动放炮器,刹那间1000多响的炮声连续轰鸣,滚滚烟雾遮天盖日,阵阵回响,山摇地动,万余立方的石块铺天盖地往下飞落,把那段深谷填的沟满河平,围观的人们兴奋高呼,欢欣若狂!

        这次大会战,把500多米长的崖壁炸开一条道路的雏型。

少见的安全施工

      北来河路的战线长,崖头多,天天都有爆破作业。加强对炸药、雷管、导火线“三品”尤为重要。

      指挥部按照公安局关于使用“三品”管理的要求,首先对爆破员进行技术培训,使每人都掌握爆破作业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爆破员所领的“三品”物资,建立登记手续,用后剩余的“三品”要及时交回,不准私人保存。为了节约开支,保证安全,每逢载炸药的车辆到来,卸车、背药箱的任务全部有指挥部的干部承担,不让外人插手。施工以来,已使用炸药35000多公斤,靠经常值班的5个同志搬运,往返l公里,人均背炸药在7000公斤以上。

      乡纪检书记兼副指挥长王占文具体在工地上负责。他吃住在工地,如出外开会,只要不隔夜,时间再晚也要返回到自己的岗位上。他终天在石牙路上跑来跑去,几个月来皮鞋、球鞋已蹬破4双。一次,他发高烧打吊针,听说运炸药的车来了,拔掉针就去扛炸药,一口气扛了16箱。

      爆破作业责任大,工作艰苦,容易发生事故。指挥部的同志和各村、组干部,坚持安全生产天天讲,时时说,装药、接线、放炮、排哑炮处处小心翼翼,防患于未然。

      何永仓同志是出色的爆破手,他手脚利索,技术熟练,除完成自己的爆破任务外,不时在崖壁爬上摸下,反复检查,指导各爆破组施工,确保万无一失。施工以来,他先后放炮8000多响,从未出现过一次差错。2002年元旦节假日,天刚亮他就到达后山村的工地上忙来忙去,那天他放炮400多响,忙到下午四点半钟才吃上了午饭。

       北来河道路建设工程,经历了炎夏寒冬,在地势恶劣的环境里爆破了50000多炮,由于措施得力,技术过硬,安全教育贯彻始终。从未发生过大小事故。

       北来河道路工程于2001年l1月启动。八个多月来,投入550000多个工日,动用土石810000多立方,穿通大小山岭八十条,凿开石崖20处、架桥4座、修涵洞46个。截止2002年7月,一条全程29公里,横跨60多道深谷的乡村道路主干工程告竣,天堑变通途。

       北来河人朝思夜想的“道路梦”得以圆满,村民脱贫致富有望,故路以“革命老区富民路”定名。

       在北来河,我和鲁山县老促会的同志沿着幽幽的山间曲径,气喘吁吁地登上了一座山峰的半山腰。山虽不高,但几处陡峭的崖倒也有些峻拔的气势。抬头望去,满眼山峦远近重叠。远山青青,虚虚缈缈;近山滴翠,绿岚沾襟;那不远不近的诸山,林木葱茏,将远山近山连在了一起,层层叠叠,笼罩在乳白色的雾霭里。我们眼前出现了一道悬崖峭壁,刀砍斧削一般笔直挺拔,崖上披散下来几条翠绿的藤蔓,好似少女秀额前的“刘海”,与苍穹白云相连,下面是一些澈人心田的清清溪流,溪水微妙地发出古琴般的轻歌。新修的北来河公路,就从我们脚下九曲十八湾地通向大山深处……

       鲁山县老促会的常万举、尹崇智告诉我:“北来河道路的胜利通车,加快了这里扶贫开发的步伐,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首先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过去,由于交通困难,许多农副产品运不出来,矿产品停滞在山上。通车后,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向山外运销,农村经济贸易日趋活跃。开采的铅锌矿矿石,以前依靠身背肩担运出一部分,成本高收益低,积压600多吨,现在用汽车载运,销售红火,吨价500元,短短时间内就增收30多万元。煤窑井下被覆用的柞木梢子,以前因运输困难,大都沤烂在树林里,今春以来销售窑梢子65万多公斤,仅此一项农民增加收入10万余元。

        ——交通运输工具猛增。北来河路通车后,这里出现了“买车热”。近5个月来,村民们已购买大货车.14辆、昌河车3辆、三轮车45辆、摩托车15辆。这些车辆除了服务当地外,车主们又往外地经营运输业务,扩展了创收门路。

       ——巩固提高了“普九”教育成果。北来河5个行政村由于居住分散,学生离校远,加上群众生活困难和道路不通等因素,以前学生辍学率很高。现在,这里备有接送学生的三轮车,按半价收费。星期五下午专车到赵村中学接学生,星期天下午送学生。最远的学生离校20多公里,过去孩子们到学校须步行5个小时,现在坐车不到1个小时,从此解决了学生辍学问题,“普九”教育得到了落实。

       ——给群众提供了许多方便。一是坐车方便。过去因交通困难,很多人常年不出山。现在,他们外出在门前可乘汽车,不少人说:“我们杨眉吐气了”;二是购物方便,那些小商贩们,看中了北来河群众的购买'力,用三轮车把米面、蔬菜、水果、猪仔、化肥、农药、种子等商品直接送到农户家里,减去了群众很多身背肩担的劳动,节约了往返奔波的时间;三是搞建筑方便。过去,群众修房盖屋买砖瓦、水泥、石等最难的是运输。如:一块水泥砖价0.7元,不通车时,雇人背一块劳务费2元,这样实际上买一块水泥砖要花2.7元。现在,用车运到家门口,一块水泥砖价0.9元,比原来便宜3倍以上。因此,新建房的农户日趋增多。今春,群众新建两层小楼、平房14所、76间;四是通讯联络方便。这5个村已安装电话143部、手机16部。乡政府开会用电话通知,不到l小时人就到齐,不须派人跑几十里山路传唤。

       ——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交通发展的高屋见瓴,把人们的思想意识提高到一个新地境界。过去,他们认为穷山沟,扎穷根,穷日子天定山里人。现在他们认为道路通,百业兴,树立了住山、靠山、养山、建设山的信念。山民们开始以种植、养殖为两项支柱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中药材、养牛、养羊、养猪、养鸡……,拟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在婚嫁问题上,开始转变旧的观念,以前山里的姑娘都往山外跑,山外的姑娘不往山里嫁,后山村十八年只娶过一个媳妇,单身汉越来越多,不时出现“换亲”、“转亲”的现象。道路通后,已出现平原姑娘往山里嫁,下山的姑娘返嫁回山。近来,有15对男女在山里结婚。河南村青年赵宏涛,原定去县城北张店村“倒扎门”,由于交通条件的变化,他的未婚妻主动要求到山里结婚。

        吃水不忘谁打井,走路铭记开路人。党和国家的扶贫攻坚战略措施,给北来河人“送来了金钥匙,打开了富裕门”。这里的群众无限感慨的说:“一条路打开富裕门,共产党恩情比海深,老促会本是牵线人,子孙后代记在心”。

       这里的同志告诉我:“没有段松会会长的支持,也就没有这条路!”

他们回忆说:从修路开始到现在,段松会已先后13次到北来河。为了修路,段松会又是写信,又是打电话,还亲自到省里找领导反映,终于争取到40万元资金,他又协调平顶山市政府和鲁山县共争取到130万元。

       每到关键时刻,段松会就会及时出现在修路工地上。正在工程进展的节骨眼上,原先有关部门承诺的20万元资金没有到位,工地上买炸药没有钱,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这时候,段松会送来20万元的汇票,解了燃眉之急。他的确是一位活生生的有爱有恨,有血有肉的人,他爱人民、爱事业,恨不为老百姓办实事的贪官污吏;在北来河道路的修建过程中,段松会既是运筹帷幄的将军,又是冲锋陷阵的士兵,既是横刀立马的战将,又是激情澎湃的诗人,他有着农民一样的憨厚,母亲一样的慈祥,父亲一样的威严,又有着儒将风度和大丈夫的气慨。我被他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

       山路弯弯,路回峰转。

      段松会和这里的老百姓结下了鱼水深情,他把北来河当成了自己的家,北来河人也把他当成了自家人。他每次进山,老乡们一句“老书记,回来了!”道出了沉甸甸的乡情。他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为山里人办的一件件实事。如今,他又在上下奔波,多方筹措资金,打算把这条路再铺上水泥,修成高质量、高等级的“富民路”。

       我们坐车返回途中,司机一路放着音乐,充满浓浓地方泥土气息的旋律,高亢而又感奋,悦耳而又抒情,在巍巍群山里回荡:

看着我生,盼着我长,

老百姓是我亲爹娘。

菜窝窝养我一身胆,

石疙瘩给我铁脊梁,

粗布衣裳挡风寒。

穿着布鞋走四方。

水有源,树有根,

养育之恩不能忘,

敢不做个好儿郎!

看着我走,盼着我闯,

老百姓是我亲爹娘。

摔倒了把我扶起来,

朝前走替我拍巴掌。

大树能长三千尺,

石缝里树根万丈长。

山有情,水有情,

鱼水之情不能忘,

敢不做个好儿郎!

看着我哭,盼着我笑,

老百姓是我亲爹娘。

化作小草报春晖,

笑看人生风雨狂。

给爹一个甜甜的梦,

替娘抹去脸上霜。

不图名,不图利,

百姓的嘱托不能忘,

敢不做个好儿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