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第1350期】【扶贫书评】嘉禾丨郭方向《鲁山脱贫大决战》的诗意描写

 智泉流韵原创 2021-02-07



郭方向《鲁山脱贫大决战》的诗意描写

作者/嘉禾


郭方向在《鲁山脱贫大决战》一书中把他的敏锐、沉静与诗意呈现在其笔端,淡然、宁静、不急不躁。不管是诗意的景物描写、日常的生活体验还是时代主旋律的抒怀,都不会给人空乏、枯涩之感。在对乡村世界的书写中,不是那种宏观粗疏的概述,而是贴近事物,或在故事中聆听,或在细节中打开,或在想象中呈现。尽管作品有鲜明的主题,但在阅读过程中,却时常会忽视这种主题的存在,而让人沉浸在其审美世界之中,这类文字在作品中可以说是处处皆是,比如在《大美鲁山》一章中,写鲁山的美景,写乡土人情,写大自然的天籁之声与历经生活沧桑的生命歌唱,等等。在这些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鲜明的乡村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扶贫”成为一种辽远的背景,乡村人生的体验与共鸣,“贫民”世界的理解与同情,乡村文明的追寻与期待成了这些故事的核心内容。郭方向通过其成熟的语言艺术,进行耐心陈述、细致打量与文学想象,从而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幅人物丰满、意味深长的乡村图画。


驻村干部大都是从城市到农村开展扶贫工作的,“外来者”视角就成为当下扶贫文学的主要叙事模式。“外来者”如何才能真正进入乡村内部,关联到文学呈现出怎样的乡村经验,如果仅停留在“纯粹”的外来者视角或者扶贫政策层面的“故事”书写,就不可避免地会落入模式化的叙述之中。他的身份也就决定了他的叙事视角,他不是以外来者的眼光打量这个陌生的乡土世界,而是以原乡者的情感去融入、体验他曾经生活过土地上的人与事。一个个乡村“贫民”进入他的眼里和心中,以“扶贫”为引子,切入他们的悲喜人生与精神世界,带着同情、理解与悲悯。在书写这些扶贫故事的同时,展示自己与这方土地的血肉联系,表达自己对乡村大地的深厚情感,以及阐述对“笔下的乡村不是田园牧歌,也不是文明挽歌。它吸附了乡土中国的传统与现代,有着自身的脉动和生机。”在新时代未来与命运的思考。这些内容在《雁归效应》《铿将玫瑰》的篇章中得到了深切的表现,这样的内容,叙述得平静、动人,让我们看到这片土地的厚重与爱之血脉的源流。这几章是和众多“扶贫文学”区别开来的文学存在。
《鲁山脱贫大决战》通过一个个乡村人物,一项项乡土风物,剖解乡村重新迸发的生机,真实地反映了鲁山人的命运曲折和全新希望。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在物质与精神的变化中,作家挑选出富有典型性的人物事件,把各项扶贫政策和政府关怀有机地镶入叙事性文本,从而让村庄的发展拥有历史的深度,使之成为一个有意思的村庄样本。
《鲁山脱贫大决战》的个性化写作风格很明显。作家沉入一线融入乡村是缓慢的、沉着的,因而也更加真切。他的精神生活与乡村劳绩同步运行,真实地反映一个作家走进乡村的心路历程。表明作家努力以文学色彩经营一个新时代的乡村切片,作家最终是想建构一种文学化的乡村。
事实上,当作家走进新农村采风,直观的只是广大乡村扶贫的成果。扶贫是一个国家战略,它是可溯源的,也是应该溯源的,但其实又不是那么容易溯源的。作家采风当然是一种溯源,但那是二手的,是听当事人讲述的,显然也是容易过滤的。这样一来,当事人自己的写作就显得难能可贵。这种溯源既是公共性的,又是个性化的,既是时代记录,又是人生追忆,能够保存更多新鲜、多彩的细节,使一个时代在文字里凸显更细致的纹理。
郭方向是个有理想的作家,在创作《鲁山脱贫大决战》这部长篇报告文学时,自觉地拿梭罗的《瓦尔登湖》来做参照,从中汲取营养。梭罗轻物质,重精神,追求的是他个人内心的平静。“梭罗居于湖边,从物质生活上看是平地,但从精神生活上看是高岭。”扶贫先扶志,脱贫先立志。这也是当下鲁山人在精神上的一种担当。
 


《鲁山脱贫大决战》进入的角度是独特的,没有正面的强攻,也没有罗列枯燥的数字,而是以一个个典型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来说话。每一章都是一篇很有分量的散文。它没有搭建恢宏的框架,但视角是广博的,既有对鲁山人文历史的考证,亦有对民间传说的叙述,还囊括了物产、饮食、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铺陈了一幅绚丽的民俗风情画卷,并结合脱贫攻坚的时代性,展示出乡村在发展和传承之间的复杂、融合,以及前行的光芒。
扶贫,是近些年的“国家主题”,相关的文学书写也就风起云涌。扶贫题材的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成为我们时代生活的一份鲜活记录,也是未来的人们观察我们今天时代的一份档案。但因为是“国家主题”,所以就很容易出现故事雷同、人物脸谱化、精神向度一致的模式化倾向。如何处理好“国家叙事”与“个人表达”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时代的精神内涵与乡村的审美经验,如何摆脱那种浅显的乐观,如何进入到土地的肌理深处,理解土地与人的情感和命运,如何从乡村文明重建、乡村精神提振的高度,深入人的灵魂的深度,呈现其复杂的面相,书写这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乡村变化,为新时代的“乡土文学”提供新的可能,这是“扶贫文学”应该关注的问题。郭方向先生的《鲁山脱贫大决战》在进行着这样的努力,那就是他在这片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深情地守望与吟唱。当然,这种努力还可以继续深入,比如在文章语言枝蔓的删减与力度的营造上,在内敛与沉静特质的铸造上;在书写目的的明确与集中上,在写作内容的舍取上,等等。我们期待着郭方向更多更精美的作品问世!
  
 
征文启事 :
第二届全国“孝贤杯”征文启事


【总第1174期】“智泉流韵”杯全国“战疫”征文各奖项揭晓(上)

【总第1174期】“智泉流韵”杯全国“战疫”征文各奖项揭晓(下)

【总第1123期】【名家大咖】【北京】金思宇丨“战疫”诗书作品之一

【总第1123期】【北京】叶建华丨“战役”诗书之十三

【总第1088期】“战疫”征文【河南】郭进拴|首发文——大爱满人间

【总第1000期】热烈祝贺《智泉流韵》微信文学平台上线3周年出刊1000期

【总第1033期】纸刊《文艺界》免费发稿通知

【总第1033期】《智泉流韵》文学平台免费发稿及稿酬规则通知

【总第1306期】《文艺界》“县慈善专刊”总第六期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