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谈印章及抄本

 历史探奇 2021-02-07

作者 |千卷花萼楼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在之前一篇我浅谈印章收藏的短文里,书友提醒我,或可研究一下民国时代学校、图书馆及其他社会机构的印章,其形制、大小及印色,皆与解放后的有所不同,我也正有此意,只是最近无暇统计研究,聊作小短文先述梗概,择期再以专题论之。目前我所藏民国时期出版的线装书或平装本,确实有些是某学校、某图书馆的旧藏书,其所钤印之图章,多为篆书大方印,精美庄重,也有长条章、椭圆章,偶见蓝色椭圆章印文,如:鄱阳县立图书馆图章。窃以为颇有民国邮票的神韵。如昙花一现的民国学府、图书馆,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由于不可知的历史原因,这些带有单位图章的藏书流出,分散在民间,若要追根溯源,研究资料却十分匮乏,即便是民国时期的书店或出版社,除商务、中华、三联之外,也多已幻灭。感兴趣的书友,可参考《百年书业》,可窥近代书业之一斑,此不赘述。

再谈印章及抄本

另一类特殊的专用章是商号章,相当于店铺商标,有防伪功能。取材多选用水牛角,常见的是梯形造型,边阔饰以枝蔓纹或回字纹。中心图文,有的是博古图,有的财神进宝,有的是纯文字,又分楷书或楷篆双文。偶见古玩圈一枚民国“德源厚记”商号章,注明店址在“迁安沙河驿镇”,不仅印章完好,纹路清晰,且尤让我念念不忘的,是我与此地有太深的旧情,那段今生最难忘的青春记忆,与这枚封印一般,所有的故事,都烟消天之外,无人再知晓。德源厚还好有此物留在世上,凭物思悠悠,追寻商贸风云,而我已无所凭。

再谈印章及抄本

再有就是一些古籍善本的首页藏家印章,最近十分偶然,得到一批古籍校订资料,虽是当代的东西,却也可当作版本目录学的学习内参,颇为难得的,是这些手抄本的影印件,保留了篇首,故而能见到一些珍贵的书章,作一时雅集,玩赏之趣,当在影印件本身的价值之上。

再谈印章及抄本

古籍善本,世间多不可见,藏书家多奉若至宝,秘不示人。古籍是自古就有的称呼,并非只针对今天我们而言才把古代的书称之为古籍,明清时期达官显贵也热衷收藏古籍,并筑建自己的藏书楼,比如天一阁、汲古阁、八千卷楼等。其中古籍称为善本者,不止是符合张之洞厘定的标准:足、精、旧,大藏书家缪荃孙则认为,抄本不论新旧皆可称善本。余以为然。

再谈印章及抄本

我独爱旧手抄,乃有一种对当代书法恨铁不成钢之意在其中。抄本固然不能等同于书法作品,但就书写而言,毫不客气地讲,窃以为当代书法充其量是在写大字报。但凡涉及公文、笔记、抄录、通信等场景,这些处处可以用毛笔书写来完成的事,当代有几位书家在实践呢?至于默写《兰亭序》、《心经》、《金刚经》,写什么“天道酬勤”“禅”“道”,何其肤浅幼稚!民国的文人信函、商务旧书信,或者普通人家的家书,都要比当代多数书家写得好,写得有韵味。当代书法太浮躁,火气旺,不耐看。更现实的情况是,书法早已从旧时的大众窄化为今天的小众,富人与高官都不写毛笔字,只靠几个老师带着一群娃娃练字,是等不到风,起不了浪的。因此,我爱好收藏旧手抄,目的很单纯,是在感受那个一去不复返的时代遗存,文人的基本涵养:写一手好字。文化断层,使得旧手抄更加珍贵。旧手抄里的治学之风,文人之光,值得当代学人研究与反思。当看到这些影印件,我不禁感慨,我们的民族性格里失去的书法之美,诗性气质,还能找回来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