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秘||(涂电林)承载六百年沧桑的叙永摩尼

 馨梅居士 2021-02-07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摩尼”地名的由来

文/涂电林 

叙永县摩尼镇在“百度地图”上仅是乌蒙山脉中一个小小的圆点,但它昔日曾是川滇黔边陲重镇,是通往毕节、大方、威信、镇雄等地古驿道必经之地。现全镇辖十二个行政村,一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约3.5万,总户数8.8千户,全镇有苗、彝、壮、白、蒙等少数民族共三千多人。

摩尼,发音源于古夷语,古曾名摩泥驿站、摩泥千户所、磨泥场、摩坭、金泥,建制于元末明初傅友德调北征南之际,距今约有六百多年的历史。1949年前民国时设有金泥乡,1958年改为金泥公社,属古蔺县管辖,原红军长征时中央纵队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朱德等在“石厢子”会议(1935)前一晚住宿过的“万寿宫”即为金泥公社旧址(现已改建为摩尼社区广场)。1983年划入叙永县管辖为摩尼大区,下辖营山、麻城、赤水河、海风等地,1992年拆区并乡建镇。从大清开设邮局起,摩尼邮局很久以前的邮戳均刻为“摩坭”,近年来改新式邮戳才改为“摩尼”的。古蔺、叙永一带带“泥”字音地名较多,诸如古蔺县有白泥乡,叙永县有黄坭乡、本地有黑泥哨、白泥塘、箐泥村等地名相互辉映,真是有“坭”为伴、与“泥”有缘啊!

《明史》卷四十六、志第廿二、地理七中第一次对摩尼明确记载道:“……赤水卫洪武廿一年十月置,领所四,距布政司六百二十里。摩泥千户所(卫北)、白撒千户所(卫东南。二所俱洪武廿二年九月置)……)”

从蛮荒文明到与大时代逐渐同化,历经大明王朝的变迁,再到清朝、民国,军阀混战,成王败寇,摩尼这个赤水河边的云贵边城小镇,在乌蒙大山中静静地历炼了它的历程。

解放前的摩尼街虽然不大,但有几座大庙与大建筑雄列其间。现位于平街社区广场的即为“万寿宫”,为当年的江西会馆,气势森严;紧挨着“万寿宫”左侧几十米的是摩尼大团总何述凯的“官店”,是专为接待南来北往的社会名流的地方,类似现在的VIP私人会所;位于现老街老税务所的为原“真武山”供养真武大帝,有上殿下殿,现在还依稀可见当年雄伟气概;现在摩尼镇政府所在地名为“大佛地”,曾供养有弥勒大佛等佛像,“大佛地”又名“校场坝”,是解放时期的刑场;现位于小路坪古盐马驿道右侧处为气势恢宏的“观音寺”供养观世音菩萨,原址早已荡然无存,现在新的“观音堂”位于原址下的小山凹中;“龙君庙”补建于老庙原址,文革期间老庙被毁,神像被一些信众移到小岩的洞中供养,有摩尼耆宿何宣禄《龙君庙序》云:“……龙君庙数次易地,历尽坎坷,人世沧桑,金身幸存……”;位于原农业银行摩尼营业所旧地即为“湖广庙”,即湖广会馆,在1991年时已彻底翻修,不可见当年原貌,现已出售给私人,现我们只可通过占地面积想象当年的规模之宏伟(江西会馆与湖广会馆疑为清时盐帮所建);位于现在摩尼粮站下木仓为“何家祠堂”,虽经多次改建,但大概囊括依稀可以领略当年的崇祠巍焕;位于金榜木鱼山下的是“曹氏宗祠”占地一千多平米,除有祭祀堂外,还设有礼堂、会议厅、膳堂、厨房、客房宿舍等,并还设有曹氏子弟学堂,但都在解放后随着频繁的运动荡然无存。通过以上建筑,我们可以想象摩尼集市当年香火之鼎盛,邑人之风采。

现宝龙村还有一座“宝龙寺”,有谱可查初建于清顺治八年,民国三十三年扩建,现在的上殿与下殿还保存基本完整民国时期模样,旧庙橼柱上解放前由金坭、麻城、赤水、营山四乡乡长捐资修建的墨迹犹存,是现目前摩尼保存得较完好的一处民国旧址。

在封建时代的摩尼人民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善良信仰,在摩尼修建了这么众多的寺庙,有了对“佛”的信仰,逐渐地就形成了以现在这个与佛教“释迦摩尼”“摩尼珠”音形相近的摩尼地名。佛教自从汉代传入中国,便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来源之一。翻开中国古代史,不难发现,有不胜枚举的历史事件话题、哲思话题与文学艺术话题属于佛教文化或与佛教有关的文化范畴。摩尼,这个“人心向善”的地方,历朝历代,永远有那么一批虔诚的信徒……

摩尼更古老的先民又是谁呢?

摩尼一带骂人不讲道理时,有“你怕是苗蛮羿猓出身”之语,这代代口口相传骂人之话,形象地反映了摩尼古老的民族情况。猓,根据《百度百科》中的释义为:“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彝族的旧称”。苗人亦是摩尼从古以来一直居住的一个土著先民,苗族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蚩尤部落,经从黄河流域到湖南,又从湖南到贵州,再由贵州到四川、云南的多次的搬迁,摩尼一带自古以来就聚集了大量的苗人与古彝人,摩尼周围有叫“苗儿沟”“猓罗沟”“苗儿关”“猓罗包”的小地名,后来在明末天启年间,当地的古彝人“猓罗”因“奢安之乱”被明军追杀贻尽。而古老的苗族生活习俗一直薪火相传几乎没改变,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婚俗、自己的栖息方式。摩尼至今每年都要赶两个民族大集,以农历为计年单位的苗人、猓罗、羿子们,在每年的二月初三与七月初三从各自的寨子中拥上集市载歌载舞,这是当地土著民族的两个重大节日称为赶“民族场”,这个民俗经过时光神奇的演变,也变成了当地人现在的一个重大节日。

在明清两代时,摩尼税赋属永宁宣抚司之域,军防归贵州布政司管辖,廿四通碑、候洞、黄金榜、挂旗岩、淹旗屯、烧旗堡、腰屯等小地名,似乎想向我们揭示大明嘉靖年间摩尼伐大木修皇宫的一段历史之谜;摩尼“二龙抢宝”有所“铁丘坟”,就是传说中的崇祯年间的奢王墓所,墓所山顶上有所“东岳庙”,传说当年是用来镇压“草寇皇帝”奢崇明的旧址;在摩尼粮站侧面的山包上就是传说中当年的奢王府第。在隔摩尼不远的马蹄乡有个小地名叫“奢王府”的地方,传说是当年奢王的分府第。几百年风吹雨打寒暑更替后,现在只剩下一片荒凉的田野,昔日繁荣的彝族土司府第,现仅存一公一母两座大石狮子背靠大山、面朝小河,静看王朝的更替、世事的沧桑。

现今,摩尼居住的人口绝大多数为汉族,这些汉族都是随着历史演进从外地迁入的。最主要的迁入者,一为元末明初随军征战者,明洪武“调北征南”与天启年平“奢安之乱”,基本奠定了摩尼汉族的基础。二为清初的张献忠兵乱后,清政府实行湖广镇四川的移民计划,大批的湖广移民进驻了乌蒙山脉当年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这些外地移民有一个共同的习惯就是在客居之地修建会馆,接纳自己的乡人与祭祀远祖,并且以自己的祖姓来命名某某坝、某某沟、某某寨、某某湾、某某山等。经过几百年来的交融与汇合,土人与汉人、外来者与本地人、屯军戌守军人与平民、中原文化与当地土著民风等都深深地融入到了一起。

漫长的岁月沧海桑田,人口的迁徙频繁如川上流水,一个家族的抵达与另一个家族的败亡都是寻常之事,唯一不变的只有摩尼这片当年曾属于“夜郎古国”的热土,这一片当年属于彝汉争战的兵燹之地,正在静看我们这个崭新时代的发展和变更……

了解叙永历史,品味永宁文化。敬请扫码关注永宁古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