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港的"双城记"、“择一城”和“围城”的故事

 新用户5530HxLW 2021-02-07

《临港楼市》设置了2个大栏目;“大城”“小爱”;临港不是个大城,应该是个小城,甚至有时候还有人说这个都不叫城;只能说是个社区。自写《临港楼市》以来已经不再纠结它是什么,更加关注一个个置业临港的生活状态,鲜活而生动的故事。

所以在“大城栏目里设置了3个栏目;

双城记

择一城

围   城

“双城记”想说的是工作、生活分在市区和临港之间的状态;小编就是如此,早上从临港区张江上班,晚上回到临港,周末不出城。

2018年1月2日,小编做了一个决定,改变坚持了2年多的自驾车模式;每天往返张江和临港100公里的风雨兼程。改成周一开车到公司,车留公司,周五再开回家。中间往返靠徒步+摩拜自行车+公交(16号地铁)。

昨天第一次尝试这么做,从公司徒步25分钟到16号线华夏中路站;车厢很拥挤,但还好,最挤的是罗山路站,大量从11号线运来的乘客,几乎快要被挤爆了的车厢。从航头站一开始下车的人多,进来的人少。下去最多的是鹤沙航城站和惠南站;这两站就可以找到位置坐下来了。大家都在看手机,玩游戏,看视频什么的,也可以打瞌睡。从上车到临港大道站,40分钟以上。

出地铁站可以选择公交车回去,也可以找一辆共享单车回去;临港大道站共享单车很少,这一点不知道为何?到处泛滥的共享单车,偏偏这里少得可怜。看看想要乘坐的4路公交没有来,选择走路看看茉莉路哪里是否通了,干脆徒步回去。临港大道上灯是亮的,人也不是很多,但是因为大片的土地没有开发,还是显得有点慎得慌,也许等海昌海洋公园开放后这个片区会得到大大的改善;走到铃兰路路口时候,保利铃兰公馆的会所在寒风里显得很是温馨;说实话尽管我不是哪里的业主,昨日我感觉有到家的感觉。路上人还是不多,正好路口停了两部共享单车,扫码了一辆摩拜,沿着铃兰路向南,一路骑行想通过新修好的茉莉路回家;遗憾的是茉莉路延伸段还是没开放,路已经修好了,只能绕行;沿着杞青路往上海中学东校区的方向,沿路的社区正好是宜浩欧景社区。全部不久正好看了一篇凤凰网写的一篇临港为空城的文字,说宜浩欧景人少,灯少。感觉没有他们写的那样悲惨,尽管现在的入住率还不是很高,2018年将会是改变宜浩欧景的入住率关键年,这是繁华前寂静。而远眺花柏路上的宜浩佳园和保利蔚蓝林语已经是灯火辉煌的状态。路上的行人还是很少,到三环路上海中东的时候,有一辆电瓶车逆行,差点相撞。骑行还是很辛苦的,已经是大汗淋漓。竹柏路左转后,一下人就多了起来,沿路两边宜浩佳园的商铺基本都开起来了,一下子就感觉到了生活的气息。当我骑行到家,足足花了40分钟,走路15分钟,骑行25分钟,全身都是汗;健身房都不要去了,绝对的有氧运动。从临港大道站到申港社区,如果茉莉路开通估计要缩短一倍的时间。选择徒步也是最佳的方式。今天早晨从家门口乘公交4路,到达临港大道站的时间是10分钟;可是等待公交的时间太长了,今天又在下雨,在寒风中衣服都是湿了。差不多要15分钟以上,这个希望能得到改善。作为一个胖子,想通过运动减肥的方式,我最期待还是茉莉路开通后的徒步地铁站,只要是30分钟以内的就是最好的路程。因为小编是自己开公司,在时间上有优势,这个体验只是个人感受,仅供大家参考。

综上所述,我期待自己的2018年就是这样的方式往来于家和单位之间;可以避免长期高速开车带来的风险,毕竟年纪大了。也是一种更加经济的方式。又可以利用徒步,骑车来健康身体,减少体重,不做一个油腻的中年。这算是我的双城生活的一个期许和愿望。希望自己能坚持下来,记录这路上的故事和临港的变化。这就是我的“双城记”;忽然觉得很美好!

顺道就说说“择一城”的本意,无论你来临港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置业临港都是选择了这座城,来过你人生的一段时光或者是一生,我们每个置业者都是做出了选择,这是一种决心,也是一种适应,更重要的是钟爱一生的城。就如汪峰歌词里说的,“

我在这里欢笑

我在这里哭泣

我在这里活着

也在这死去

我在这里祈祷

我在这里迷惘

我在这里寻找

也在这失去。。。

临港、临港”。这一定是一座和你有缘分的城市,所以它给你安身立命的家,还要安放你的灵魂,让它从此有处停歇。

“围城”就经典就是“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当你选择了临港,你会发现我们心里还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有形的城之外,也放着一个无形的城。那日在晨光文具帮孩子买文具,听到一个妈妈跟孩子说:“别闹了,我带你去上海玩”。去上海,临港难道不是上海吗?我想这个妈妈一定是个本地人,早早的南汇和上海就是两个地方。

就像我们这样的小镇青年,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进城,县城。进城,意味着某种高攀和上进的意识,也是小时候爸妈的奖励的方式之一,带你进城。

但是现在的临港不是千年历史的南汇,它才14岁,而且在行政上还是由市区的直接管理,比如临港是由管委会的。那么这样的传统的地域概念的只存在本地人心里。作为一个外乡人,来上海读书工作20年,我跟孩子说的城里不是叫做上海,二是说“市区”。

这是我心里的城里城外,城里等于市区,市区是包括浦东浦西的概念,是等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拥堵和雾霾。是无论你如何努力在那里都很渺小找不到自己的地方。是我愿意在哪里赚钱但不愿意在哪里生活的地方。城外才是我生活的地方,城外应该是环境好,教育不差,不堵车,没有雾霾,白天可以和自然嘻戏,晚上可以看看星星月亮的地方。

这就是小编要表达的关于城的故事;描写双城生活的喜乐;讲述选择临港的主动和被动;知道城市发展的最终都会分城里和城外,而总是有人希望从城里走出来,又有人希望从城外走进去。

也许这些个点滴汇集起来的故事,这就是一座城的活力之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