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刀中有拳之真意!知刀,方能练刀!耕耘者说刀

 tjboyue 2021-02-07

说到兵器,当以十八般兵器为代表,而十八般兵器里面,刀,枪,剑,棍,排在前面,而刀排在第一位,是百兵之首。

我们徒手对打训练,一般都不会太紧张,因为拳脚威力有限,一般不会致命。但如果手里有兵器,或刀或剑,对打训练的时候就要提起十二分小心,集中注意力,因为兵器伤人,根本不用多大力量。使用者不需要练什么武功,用什么内劲,刀尖轻轻一刺,就足以伤人性命,刀剑在手,可以将自身的攻击范围从一米范围扩展到两米范围,凡范围之内,均可轻易伤人,古时用以战斗或者保命。

用刀就要有用刀之法,刀法属于武术范畴,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器械练用之法。如今冷兵再无用武之地,仅作为健身器械练习。但是不懂刀的优势,和各种刀的特点,难以将刀法练好,研究难尽其健身功效。因此酝酿了很久,写写对刀的理解和对刀演变历史的想法。这次我希望顺着人类发展的历史,把刀的发展过程和原因跟大家做一个分享,领略一下蕴藏在其中的刀之精神和文化魅力。

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面临着填饱肚子的问题。要填饱肚子,就要采集渔猎,而猎,是最为简单的工作。但是人类想要狩猎其他动物,空手是很难达到目标的,因此逐渐的才掌握了工具,而刀,是最早为人类使用的工具之一。

      经过历史积淀,成熟的刀型,由刀首(刀头)、刀柄、护手(又称刀鄂、刀格)、刀背、刀刃、刀尖、刀鞘组成,还可以添加刀彩。国人古来就尊敬天地祖宗,牌位先后顺序为“天、地、君、亲、师”,这种思想对应在刀上,刀刃为天、刀背为地,护手为君,刀柄为亲,刀鞘为师(有的说法是刀彩为师。刀不一定有刀彩,但一定要有刀鞘,无鞘之刀锋芒毕露,携带不便,容易误伤自己或者他人,是以刀要配刀鞘,将刀锋敛藏起来,细节当中彰显着处世智慧,


远古石器·石刀骨刀

刀,在石器时代就已经成行,远古人类在狩猎获得其他动物的时候,如何分离动物的皮和肉,如何切割肉,如何裁剪兽皮等等需求就有了,当然会发现石头打磨之后会有棱角,用这些棱角来完成上面各种工作比徒手要容易的多,石头的棱角相对比较锋利,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渐的形成了刀的形状,但这种刀是石刀,一面开刃,便于切割裁剪,抓着刀背一边,用刀刃一边工作。此时的刀,还没有成型,没有刀柄。受原石形状和材质所限,只能做短刃,用来当做小工具使用,而且形状千奇百怪,各种样子都有,还不能当做兵器来战斗。

后来发现了动物骨头打磨之后比石头工具更加锋利,就有了骨刀,我猜想大概因为骨刀比较锋利,节省了力气,再加上骨头的形状没有特别宽的,都是比较狭长,因此给了远古人灵感,创造出来刀柄,有了刀的雏形。

青铜商周·剑为王者 

随着演练技术的提高,人类进入了青铜时代,剑迎来了黄金时代。人类已经将剑配备军队,用来战斗了,但是刀还是在生活工具阶段。按照我们习惯的思维,人类在石器时代做成了刀,那有了新的材料,肯定首先制造自己熟悉的工具,怎么会让剑这种武器登上历史舞台呢?其实我们能想到的,古人也一定想的到,青铜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工匠们制造武器的时候肯定首先想到的是刀。但是刀是单面开刃,利于挥砍,这个挥砍也是人的本能,身体结构决定的。我们在战斗中,想给对方最大的杀伤力,最原始的本能就是挥动胳膊,从上往下或者横着挥动,这样的力量最大,杀伤力也是各种动作里最强的,即便是几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跟人打架的时候,都是保持着这样的本能,即便是现在登上擂台赚眼球的号称“武术大师”的,一着急都是抡王八拳,而不是打直拳,因为这是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本能而已,是个人都会想到的动作,这是身体结构造成的本能。而刀是最符合人体挥砍的兵器,可是青铜比较脆,韧性硬度都不够,稍微力气大一些就砍断了。然后才发明了剑,两面开刃,锋利,尚巧不尚力,因为一旦硬碰硬挥砍,青铜材料的剑就会断裂。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武术大师,只要握着剑做使劲挥砍的硬动作,那一定不懂剑,最起码不是真正懂剑的。剑从成型的那个时代,创立这种兵器的初衷,就是要利用剑尖便于刺击的优势,两面开刃,是利用锋利,从而减少不能用力量硬砍的局限性。做成刀,一砍成两半了,那既然不能砍,只能拖拉割锯,那一面开刃肯定不如两面开刃的好,于是才有了剑的成型,剑登上历史舞台之后跟刀一样,随着演练技术提高不断发展,根据个人使用的重量、长短、技能,调整剑的重心,增加配重,从而形成各种形状,可以说我们看到的形形色色的剑的样子,最初不是光为了好看,而是在调整重量重心的时候匠人把使用便利和艺术思维融合到一起,又美观又实用。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要说看到很多大师舞剑的时候是大批大砍的,实际上剑的砍和刀不一样,刀厚重,刀背沉,刀的砍可以用最简单的最习惯的那种硬砍,而剑不行,剑的砍不是硬砍,而是砍中有拖拉,若非此,不能尽剑之轻灵。后来士人都喜欢配剑,而不是刀,就因为剑的灵魂中就是尚巧不尚力,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文化内涵。这里的巧,是大智慧,谋略,而不是小算盘。

西汉铁器·战刀锋刃

刀作为兵器配置军队使用,是人类有了铁器,进入封建社会之后。冶炼技术的提高,使得刀可以加长加重,重要的是可以承受大力挥砍了,即便是硬碰硬对砍,也不会轻易断裂,冶炼技术到这个时候,刀才真正发挥了它的作用,登上了战斗的历史舞台。练剑很难,而练刀容易,应用到军队当中,自然每个士兵条件 不一样,练剑的技巧不一定都能成为高手,而练刀比较容易,军队的战斗力形成就更快。

  在西汉武帝之前,剑装备于军队,这个时期的军队以步兵为主,剑作为短兵武器,可以发挥刺击灵活的优势。等到武帝要攻击匈奴,训练骑兵的时候,发现骑兵在马上,刺击的优势不好发挥,借助马的优势,劈砍会更有优势,但是剑的优势不是劈砍,即便是当时汉剑的工艺水平也很高,还是会在大力劈砍中断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骑兵的武器用剑已经不合适了,需要改良。而刀,单面开刃、厚脊,在当时而言是最利于砍杀的兵器,加上强弩铁戟的长短程配合,大大加强了汉骑兵的攻击力(当时世界上尚未出现马镫)。

于是,刀作为最早发明的东西,作为武器之用才登上了历史舞台,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期。此时的刀是环首刀,刀头是环状,出于实用和美学的双重原因,既可以起到平衡配重效果、又可连绳套挂手稳定握持、作配饰用还能坠挂饰物和刀彩。其实环首刀的造型出土的文物里最早的是商代,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便是以环首刀为型来制作钱币,称为刀币。可见在这段时间里环首刀的使用还是比较广泛的。这一时期,偶尔也会出土铁质环刀。但总的来说,在青铜时代剑是王者,环首刀依然不是主角,它更多的作用只是一种生活工具。并且由于青铜本身性能的限制,注定了近身兵器只能以刺击为主,劈砍则容易导致武器的断毁。一直到了西汉,青铜环刀的型制开始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刀身越发的纤长(基本已经确定了钢铁环刀的型制),同时钢铁技术的普及推广、对匈奴战争的势在必行,一切都在蕴酿着一场华夏近身格斗兵器的华丽大变革。 

匈奴人不会冶铁,而当时世界上其他民族更不懂得渗碳技术、热处理技术等这些复杂的钢铁加工技术,这就使得环首刀和强弩一样,成为了汉军独步天下的利器。

隋唐·横刀

到了隋唐时期,冶炼技术进一步发展,用刀的经验也不断进步,环首刀到了隋唐逐渐改良,将刀头的环去掉,加长了刀柄,原来需要在环中穿个绳套来加固握持,现在干脆改为双手握刀。但是刀身还没有变化,保留了直刃造型。随着锻造工艺的进步,唐横刀的造价非常昂贵,网上查阅了一下,有人考证说当时一把横刀价值420斤大米。粮食为王的农耕时代,这个价值真的很高了。既然价值高了,那作为军队制式的武器就不合适了,遂逐渐成为彰显身份的配饰,作为近身战护身兵器的作用就慢慢淡化了。另外为了战争需要,唐朝有了障刀和大名鼎鼎的陌刀,此外还有仪仗用的仪刀。

唐朝强盛,日本派遣唐使学习,潮流如此,唐横刀的造型工艺自然被日本学了去,但是据说当时日本匠人的锻造技术赶不上中国,锻打的时候不够精准,打不成横刀的直刃,刀身有了弧度,这本是工艺水平低下的遗憾,但却造就了日本武士刀的名声。因为打不直,只好用弯的,实战中竟然发现了有了弧度的横刀劈砍威力更大,于是日本刀就干脆设计成有弧度的了。 

宋朝·手刀

到了宋朝,由于缺失了养马的河套地区和幽云十六州,骑兵不成气候,一直都是用步兵战骑兵,所配军刀也以长柄为主,而且刀型根据用途产生了很多刀型。武经总要里记载有八种刀,称“刀八色”。除了手刀之外,剩下的七种刀都是长柄刀,分别名为:掉刀、掩月刀、眉尖刀、笔刀、屈刀、凤嘴刀、戟刀。

这是中国目前现存典籍中关于长柄战刀的最早记载,七种长柄刀的刀头形制各自不同,后世的不少长柄刀的形制都脱胎于这七种形制之一。长柄刀刀法是宋军的日常训练内容之一,南宋建炎元年,枢密院制定的教阅法规定,使用长柄刀的士兵需要手持一丈二尺以上的长刀,“引斗五十二次,不令刀头至地”方为合格。

   我们着重说短柄的手刀,宋刀与传统直刀明显不同。从《武经总要》里的插图来看,手刀与后世常见的砍刀类似,特征包括:刀头较宽,刀背更厚,刀尖上斜,刀身弯曲,有刀镡,柄首无环。

   这种刀刀柄短粗,单手持握,刀身短且刀头宽阔,厚背薄刃,刀尖较锐,可砍可刺,能破厚甲,是当时士兵的近战利器。由于其使用灵活且易于携带,很适合狭小空间内格斗或攀墙攻城使用。

   宋、金、元时期,士兵普遍着厚甲,手刀在近战中发挥灵活性的同时,还要兼顾破甲功能,这就要求刀身不能太薄,但太厚又会增加刀的重量,且如果尺寸过长就会加大使用者单手持握时的疲劳感,影响使用稳定性和操作性,因此,手刀在保证牢固度的同时,为减少重量,不得不缩减尺寸,长度明显短于后期出现的明清腰刀。根据人物与刀身的比例来看,其刃长应在50厘米左右。由于长度过短,不适合单独使用,宋代手刀应是长兵的辅助兵器。

元·蒙古弯刀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蒙古族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但是蒙古族最早战斗用的不是弯刀,是长刀,源自契丹。战斗中直刃的长刀一旦刺入敌人身体则很难拔出来,影响速度和威力。后来贸易得来阿拉伯弯刀,从弯刀和中原朴刀的灵感,再加上得到叙利亚的乌兹钢锭,有了相应的材料,便制造出比阿拉伯弯刀更加厚重的蒙古弯刀,适合骑兵用。由于骑兵强大的惯性,蒙古骑兵甚至不需要自己用力,光靠马匹冲击的力量就可以轻松的砍伤敌人,将刀具改成弯刀后,刀具更加符合流体力学的原理,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战马的速度和惯性优势,根本不用自己的体力去挥刀。据说这种弯刀,一直流传到清朝,康熙与准格尔部终极之战,骑兵使用的武器始终都是弯刀。有辉煌就有低谷,有强盛就有衰落,如今的和平盛世武器发展何止千里,当年战马嘶鸣,杀意横行世界的蒙古弯刀已经转变为家用工具馈赠礼品了。

明清·八大名刀

明清时期,刀在整个社会都流行开来,按照各种用途产生了不同的刀型,大家现在耳熟能详的刀型,都是成型于这个时期。比较出名的有明清八大名刀。分别是大刀、单刀、明官刀、清官刀、雁翎刀、柳叶刀、牛尾刀和戚家刀。

大刀。刀中霸者,是在宋手刀的基础上扩大,刀身加重,刀背加厚,可带环加大惯性,劈砍威力更强。刀头很宽,环柄,利于劈砍,胜在沉重,非力大者不能用,一刀在手,硬砍硬进,挡者披靡。抗日战争时期我军装备匮乏,大刀便是替补武器。赫赫有名的十九军喜峰口战役,打出了大刀的威名,脍炙人口的名曲《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说的就是这种刀。

单刀。民间习武和江湖中人使用的一种短刀,单手使用,故名单刀。工艺简单,价格亲民,因而广为民间使用。这种刀自宋代手刀演化而来,后成为练家子的一种武器。武术单刀的长度以直臂垂肘抱刀的姿势为准,刀尖不低于本人耳上端。刀形与官刀有所区别,质量也没有官好。练习单刀时,一手执刀,另一手随刀法变换而做伸缩,开合、缠裹等相配合,以助刀势,所以有“单刀看手”之说。单刀特点:勇猛快速,气势逼人,刚劲有力,如猛虎一般。武术界名人形意门李存义每战手持单刀一马当先冲阵杀敌,人送外号“单刀李”,所用单刀应是这种刀,但是形意门刀法精髓却不是劈砍,而是刺击,用刀的刀尖制敌,刀用剑法,奇正相生,威力无边。练形意刀的时候,当时感觉只要手里一握刀,自己的神意就变了,许久没能悟透的暗劲,瞬间就通透了,刀里有真意呀!但是就形意刀法的特点来看,个人认为,雁翎刀更适合。

雁翎刀。明清步兵刀,出现于明朝中期,流行于清朝晚期到民国,单刃,利于砍杀,刀身狭长,刀末端略有弧度,刀尖尖锐,又利于刺击。刀尖部分的刀背开反刃,上挑挂末一样伤人。因形似雁翎而得名。刀身为铁质,嵌钢结构,经反复锤打而成,刚柔相济,双道血槽,使此刀的杀伤力更加强大。

柳叶刀。据说骑兵配备,长93厘米,重900克左右。在原本直刃的基础上刀尖微微成弧形,形似柳叶而得名。

牛尾刀。出现于明朝中晚期,流行于晚清时期,因刀刃朝上斜放着很像牛尾而得名。刀身宽而薄,手感较轻,便于携带,比雁翎刀、顺刀更具威慑力。此刀开双血槽,同时刀身重心后移,劈砍更加有力,轻薄的刀尖可以留下较深伤痕。

戚氏军刀。戚继光专门针对倭刀制造的刀,在柳叶刀的基础上,刀刃弧度加大,刀刃宽度缩小,刀尖带有一个小小的弧度,刀刃中间起一条镐线,刀背也有一条栋线,刀尖保留和刀身基本相同的厚度,刀背采用削栋,减轻刀刃整体重量但不减少刀刃的强度。这种刀是明清时期战术性能最好的刀,在此刀之下,倭刀十之九断,打碎了倭刀无敌的神话,将其劈下神坛。

      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随着应用需求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细化,刀的演化远远不止我所列出的这几种,刀型的变化都会根据个人的特长加以适当改变,加以匠心独用的美学造型,更是数不胜数,其背后的文化属性更是灿烂若星河,今一时兴起,略表一二,作为抛砖引玉之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