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选征文.散文】蔡进步||家乡的芦苇

 颍州文学 2021-02-08

题字:周振华(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

题词:王剑冰(著名作家,《绝版的周庄》作者

《家乡的芦苇》

文/蔡进步


“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这是唐代诗人雍裕之描写芦花的一首诗。
在诗人笔下,白天的芦花飞舞起来,每一枝如流动翻滚的浪花一般,而夜晚的芦花在月光的照耀下像雪一样白。
我没有见过夜晚月光下的芦花,更不知道是不是像诗人所描写的那样“像雪一样白”。我看到白天的芦花,确实像诗人笔下所描写的那样,每一枝都如流动翻滚的浪花。
我对芦花的喜爱始于四十年前。我的老家在皖北皇藏山区一个小山村,村西不远处有一条倒流河。倒流河发源于濉溪县蔡里镇南庄村山脚下,沿路流经二十多个村庄,滋润着两岸几万亩农田,养育了倒流河沿岸两万余村民。
倒流河河床平坦,两岸不少地方长满了芦苇。这些芦苇有的是自然生长的,有的是人为栽植的。芦苇的生命顽强,折一节节芦苇插到浅水中或者淤泥里,不久便能长出不少新的芦苇来。这些芦苇多生长在河两岸的浅滩上,郁郁葱葱、枝繁叶茂,俨然成了河边的“森林”。
我小的时候,每年冬季,家乡的人们便趁着芦花还没有飞舞的时候,就用剪刀把芦花剪掉。剪到一定的数量时,乡亲们把芦花带回家,开始用芦花和麻绳编制成一种“草鞋”,且美其名曰“毛窝”。这种“草鞋”大多数是木底,先用钻头在“鞋型”木头四周钻一些眼,在每个眼里穿进去一根麻绳,人们便开始编制“毛窝”。一双“毛窝”从开始准备到编制成品,技术好、速度快的人,一天就能完成。速度慢的人得两天,甚至三五天。这种“毛窝”穿着十分暖和,比棉鞋和皮鞋还保暖。
那时的冬天,倒流河两岸的人们,人人都穿“毛窝”,户户都编制“毛窝”。有编制精美的“毛窝”,编制者往往会送给亲戚朋友,也有的亲自登门“预约”,而这种“预约”,往往都是无偿的。编制者也不会斤斤计较,都是欣然应允。
生长在倒流河畔的芦苇,从上到下浑身都是宝。芦苇花可以编制成“毛窝”,芦苇叶可以包粽子,芦苇杆可以编织成芦苇席、折子(一种屯粮的工具),还可以用来盖房子,而芦苇的根,据说是一种中药。
二十年前,我离开家乡走进煤矿后,再也没穿过“毛窝”了,可家乡的人们依然制作“毛窝”,依然编织芦苇席,依然用芦苇盖房子。每次回到老家,我都喜欢一个人到倒流河边走走,去看看那一片片茂密的芦苇,欣赏那“芦花漫天飞”的“美景”。我知道,那一片片茂密的芦苇丛,是倒流河畔一道最美的风景线。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突然发现,最受乡亲们青睐的“毛窝”淡出了我的视线,芦苇席和折子也淡出了我的视线,倒流河畔那一片片芦苇再也无人问津了,只能“荒芜”在河岸边。
是啊,如今的冬季,各式各样的保暖鞋应有尽有,谁还会穿“毛窝”呢?人们纷纷住上了气派的二层楼,盖房都用楼板、预制板,再也没人用芦苇来盖房了。从地里收获的粮食,不少农户不进家就卖了,留下的少部分自己吃,都有铁皮制作的“粮屯”盛放着。
岁月像倒流河的河水,日夜不停地向前流淌着。家乡的那些芦苇,依然守候在河岸边,守候着那片热土,它们曾经用自己的生命呵护着倒流河两岸的人们。但愿家乡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倒流河两岸的芦苇......
家乡的芦苇,永远让我魂牵梦绕,它们是我生命中最美的记忆。我多么希望,哪天冬季能回到老家,穿一穿“毛窝”。可我知道,“毛窝”跟煤油灯、算盘、秤、石磨等物件,再也不会重返家乡人的生活中......

作者简介蔡进步,安徽萧县人,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淮北市烈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在《阳光》《小说月刊》《天池小小说》《金山》《奔流》《小小说大世界》《微型小说选刊》《微型小说月报》《领导科学》《幽默讽刺.精短小说》《华文小小说》《中国煤炭报》《羊城晚报》《内蒙古日报》《安徽日报》《淮北矿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小小说千余篇。有小说入选多个选本。 


热文榜

 关于继续征集《2020年度颍州文学年选》作品的启事  

关于表彰“融入长三角,共铸新辉煌”  主题征文活动先进单位和优秀作品的决定  

【年选征文.散文】郭天蓝||初游乌镇

【年选征文.散文】司萍||再见,2020

【年选征文.随笔】郝志清||阿伟戒烟记                 

【年选征文.散文】庄有禄||散步   

【年选征文.散文】刘勇||蒙园傲吏御经卷

【年选征文·散文】赵克明‖登香山

【年选征文.散文】老迟到||三河古镇

【年选征文.散文】刘千荣||思咸肉,念咸肉

【年选征文.散文】端木家红||往事并不如烟·母亲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