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梦回故乡

 冬歌文苑 2021-02-08

梦回故乡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我的生活更是如此,虽然身处繁华热闹的首都北京,但日子却一下子变成家与单位之间单调乏味的两点一线。大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川流不息的车辆、熙熙攘攘的人群,此时不但丝毫激不起我的兴奋感,反而让我感到阵阵压抑与束缚,我仿佛被囚困在一个钢筋水泥制成的牢笼之中。

在一个寂静的深夜,我独坐书桌前,朦朦胧胧之中,跟着思绪和记忆回到了我那千里之外可爱的故乡。

我的家乡是华北平原上一座普通的小县城。我在这里出生、成长、上小学,一直到12岁离开,前往外地求学、工作。这里是我人生最初生长的地方,是我年少时美好回忆的载体,在我心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所以后来无论我去过哪里、遇见过什么人、经历过什么事,故乡始终都像一个巨大的磁铁,以她那独特的魅力来吸引我、召唤我、影响我。

我的家乡是温馨祥和的。

如果说我国的农村是熟人社会,大城市是陌生人社会,那么县城就是半熟人社会。县城人大都来自本县的十里八乡,虽不像同村人那样同姓同宗同源,但相互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浓浓的人情味。在县城,邻里、同事之间来往频繁。走在大街上,时不时都能碰到熟人,大家会停下来打声招呼、聊句家常,然后再继续向前。这不像大城市里,为数不多的同学、同事、朋友被稀释在天量的人口基数之中,形成一座座人际孤岛,相约一次尚不容易,若是偶尔在地铁、商场、餐厅里意外碰到,则会惊喜的像中了彩票一样。

我父母那一代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国家提倡“人多力量大”,鼓励多生育,所以他们的兄弟姐妹都很多,五六个是常态。长大后他们都从农村来到县城,组成各自的小家庭,又组成一个大家族。平时他们在县城里互相关照、互相帮助,有时候谁家有事出远门,就把孩子扔到其他家待几天。周末和过节则常常带着孩子回到村里,帮着老人干干农活、做做家务。

这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每年春节回老家拜年。上午,一大家子从县城集体回到村里,向长辈们拜年之后,这里就秒变孩子们的美好乐园,大家一块打打扑克、做做游戏,热热闹闹的;中午,大人们准备好烧鸡、酱牛肉、藕片、煮花生、饺子等美味佳肴,我们小兄弟们饱餐一顿,有时还会喝点小酒。

饭后,我们跑到村南边的土丘上玩。北方的冬天,土地上一片光秃秃,看起来了无生趣,但那时我们却无拘无束地奔跑着、玩耍着,尽情地融入到农村的广阔天地中。有几年,等我们刚一拿到长辈们给的压岁钱,就集体跑到村小卖部里挥霍,买来玩具枪和鞭炮,边走边玩。此起彼伏的枪声、炮声、呼喊声、欢笑声,交织成我那一去不复返的童年……

我的家乡是清新自然的。

我家乡的县城不大,东西、南北大约都只有四五公里。如果你以县城任何一点为中心向四周开车,不出十分钟,就能看到成片的树林和田野,听到阵阵的鸟叫和蝉鸣。在我小时候,甚至县城内部还有一片片未开发、原生态的土地,这里长满树木和野草,里面藏着许多可爱的小生灵。

在这里,回归大自然是多么容易的一件事啊,出门走几步就是了,哪像大城市需要什么刻意建造的公园、绿地。

在我的记忆里,家乡一年四季都是美的,春夏秋冬各有生趣。

春天来了,学校组织大家去春游。怎么去?步行去!去哪里?一个花儿盛开的地方!怎么吃午饭?自己动手准备!同学们提前从家里带来各种零食,有拿面包的,有拿蛋糕的,有拿火腿的,有拿苹果的,在学校集合后,排成一列列纵队步行出发。

这一天不用上课、不用写作业,这让小学生的我们心情格外轻松愉悦,一路上欢声笑语。趁着好兴致,这时班长会组织大家唱歌,必唱曲目是那首《快乐的节日》,此时真是太应景了——“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向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鲜艳的红领巾/美丽的衣裳/像许多花儿在开放……”。

不到一个小时,我们来到县城南边的一个小村庄。在这里,粉红的杏花、洁白的梨花、金灿灿的油菜花,五颜六色竞相绽放,阵阵香气扑鼻而来。在这里,蝴蝶翩翩起舞,蜜蜂辛勤采蜜,有时候还能见到几只铜老包(金龟子)慵懒地趴在树上。此时,随着老师一声令下——“解散”,同学们便三五成群,或追逐嬉闹,或赏花合影,或分享美食,把一切烦恼抛诸脑后,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这是春天该有的模样,这是童年该有的模样。

夏天来了,我们期待已久的暑假来了。那时我家房后还是一片野地,杂草灌木丛中隐藏着一个小池塘。几次大雨过后,池塘的水有了一米多深。我们个个小伙伴按捺不住,边跑边呼喊着跳到水里游泳、戏水、纳凉,哪管它水干净还是脏。这样的小水坑练不出那些标准的国际泳姿,但小伙伴各个都练成了“狗刨”这种民间泳姿,却也心满意足。

在水里,不时会有小鱼、泥鳅、蝌蚪游过,其中蝌蚪虽然尾巴摇得快,游得却是最慢的,最容易被捉住。这时,轻轻地把手插进水里,瞄准目标,从下往上猛地一托,一只小蝌蚪就被捉住啦!我们把蝌蚪捉回家里、养在盆中,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先长出后腿,又长出前腿,后褪去尾巴,终于变成它们爸妈的模样。这时我们会重新把它们放回池塘,好让它们完成生命的轮回。

秋天来了,收获的季节到了。农民们忙着掰玉米、刨花生、摘苹果、打红枣。粮食成熟,瓜果飘香,这是丰收的味道。

冬天来了,万物冬藏。一场大雪过后,整个世界银装素裹。虽然外面很冷,但小伙伴们都在家里呆不住,出门堆堆雪人、打打雪仗,嘴里呼哧着白气,心里却都乐开了花!

我的家乡是安宁恬静的。

华北的县城很多都不大,和大城市比起来,这里楼不多、车不多、人不多。尤其在我小时候,整个县城也就几万人口。那时候房地产还未兴起,单元楼还凤毛麟角,家家户户大都居住在平房里。

上小学时,我家搬到一处带院落的平房。那时的我放学后经常爬上房顶,一待就是一小时。春风和煦之时,有时我会站在这里放风筝,有时会仰望天空,眺望着成群的鸽子在高空中飞翔,有时会静静地躺在房顶上,让春风吹拂着我的脸颊。此时此刻,闭上双眼,耳旁只有轻微的风声,仿佛四周的一切都消失了,整个世界变得安静下来……

那时的县城,生活节奏很慢,安宁恬静;那时的我,时间过得很慢,整天无忧无虑,从没有想过自己以后会到哪儿、会做什么、会遇到什么人;那时我的人生充满了无穷的未知,同时也正因为这无穷的未知而又蕴含了无限的希望。

窗外“嘀——”的一声汽车长鸣,把我从家乡的小县城拉回到北京这座国际大都市。这些年来,我为了求学、为了工作,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来到北京已十多年。在这座大都市,我兴奋过、落寞过,喜悦过、彷徨过,习惯过、厌倦过,心里已起起伏伏很多次,兜兜转转很多圈。

我想,在中国,像我一样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的人还有很多。一起来看组数字吧:200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仅有36%,2011年城市化率达到51%,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2019年城市化率首次突破60%。这些数字在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但其背后却是数以亿计的人口背井离乡、远离亲人。他们为了求学、为了生计、为了爱情、为了梦想,从农村来到城镇,从县城来到城市,甚至从国内来到国外。从此,他们进入了一个新环境,开启了一段新人生,开始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人生,用自己的双脚来丈量未来,用自己的身心体会着外面世界的精彩与无奈。

如果你要问,大城市和小地方究竟哪个好?那么我想会因人而异吧。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好,这里有良好的教育、丰富的资源、放飞的梦想;小地方也有小地方的好,这里有浓厚的亲情、清新的环境、安逸的生活。关键看自己想要什么。

我国的城市化率还在继续向上攀升,还将有一批批“小镇青年”选择是去是留。要选择去留的年轻人啊,无论你们最终选择了哪里,我都想发自内心地祝福你们:祝愿来到大城市的梦想成真,祝愿留在小地方的生活安逸。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卢川,男,1989年出生于河北省巨鹿县,现在北京工作。在平淡的生活之中,逐渐对阅读和写作产生了兴趣,想用文字来记录生活的点滴和社会的变迁。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