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涨知识!文化差异原来是这样形成的......

 缘语冰 2021-02-08


在留学生活中你可能会发现,对于西方人而言,一个人坐在校园的长椅吃饭、一个人去上课、一个人逛街和看电影或许是日常。而对于亚洲学生来说,似乎大家还是更倾向于扎堆和抱团。

当你让西方国家的同学用几个词形容自己,得到的答案很可能是“精力充沛”、“聪明”或“工作努力”。但研究发现,在中国或日本,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反应大不相同,出现的是“善于小组合作”“积极社交”和“考虑周全”这样的形容词。

心理学家很早就开始注意到,亚洲人的思维方式与美洲欧洲这些西方国家很不同。东方人更倾向于集体主义,强调合作与人情世故。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成就和逻辑推论。

那么,心理学研究是怎么看待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和产生的呢?

01

什么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西方文化和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的关键词是自给自足、唯一性、独立性和自主性。

个人主义的行为动机主要来自于人们自己的喜好、需要、权利和与他人建立的合作关系。如把自己的个人目标置于他人的目标之上,并强调理性分析与他人交往的利与弊。

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人们应该能够自己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而不需要依赖他人。

欧洲文化的基础是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代表。他认为,人是理性的个体,人的理性来自于对事实的观察和分析,这是西方文化价值理念形成的起源。

中国文化和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的关键词为自我牺牲、可靠、慷慨、乐于助人。集体主义的人认为自己是一个或多个集体的一部分,这其中通常包括了他们的家庭,同事,和国家。

集体主义文化强调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的需要和目标。人们的动机主要是那些集体的规范和义务。他们愿意将这些集体的目标置于个人目标之上,并强调他们与这些集体成员的联系。

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儒家,道教和佛教。这些宗教文化都强调着人是众多复杂关系中的一员,人需要从全局和整体出发,这正是中国文化价值理念形成的根源。

所以不难看出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差异是长期以来的历史和文化以及政治的融合与沉淀。

可个人主义真的只是西方特色吗?

02

同一个文化背景下也可能存在个体差异

很多时候文化差异的成因相当复杂。即使在同一个大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也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比如在中国,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人和以南的南方人之间也会存在着一些有意思的文化差异。

豆腐脑吃甜的还是吃咸的,南方人和北方人主食吃馒头还是米饭?

而对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探究,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系的Thomas Talhelm在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中发现,北方人平均比南方人更具有个人主义色彩。

他在广州任教的五年中深刻地感受到广州人日常生活中的集体主义氛围,而在一次和友人去北方的旅行中发现了北方人更为独立自主。

为了试图解释南北差异的原因,Thomas Talhelm 和他的同事提出了一个基于文化传承的理论,这个被称作“大米理论(The Rice Theory)” 的研究被发表在2014年的Science杂志上。 

他们发现,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是因为中国南方种植水稻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而历史上北方种植小麦。种植水稻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更需要人们与他们的邻居合作,比如需要合用灌溉系统。

所以研究者认为,种植水稻使人们变得更倾向邻里相互依赖,而小麦种植区的人变得更独立。这种文化随着漫长的时间传承了下来,并形成了如今的南北差异。

作者:Helen Liu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