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时的记忆

 木香草堂 2021-02-08

儿时的记忆(1)—打家雀

神情专注,弹无虚发。

弹弓我的最爱。

  麻雀在东北又称“家雀儿”、“老家贼”…,男同学都非常喜欢用弹弓打鸟,那个年代家雀儿被定性为“四害”之一,因为家雀儿喜欢吃粮食。学习之余男同学经常用弹弓打鸟玩。

还记得六年级毕业考试前一天,我正与好友拿着自制的弹弓,在校园西侧的树林里弯腰寻觅着小鸟儿的踪迹,我们两人拿着上了“子弹”的弹弓,蹑手蹑脚地走着,我眼尖,首先发现了一只家雀儿站在树梢上东张西望,叽叽喳喳的鸣叫着,我轻轻地举起弹弓,瞄准了那只小家雀儿,刚要放手射击,突然屁股上不知被谁重重地踹了一脚,我不由自主地向前踉跄了几步,险些趴下,家雀儿听到响声,扑棱着翅膀飞走了,我刚想对好友发火,回头一看竟是身材高大的陈老师,只见她瞪着两只大眼睛吼道:“考不上一中,你爸你妈踢你的就不是一脚了!”。此时的我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声不吭,乖乖的上缴了弹弓。

发现小鸟,瞄准目标。

俩伙伴弹弓齐发。

事隔多年后,陈老师遇见我还开玩笑地说:“你能考进市一中(本溪市重点中学)上学是我踢进去的哦!”,我真应该感谢陈老师的临门一脚,终身难忘啊!

儿时的记忆(2)—跳房子

  在那个年代,跳房子游戏女孩子爱玩的多,几乎无人不晓、无人不会,人们常以为这是女孩子玩的游戏。其实,在我们小时候,是没有多少男女界限或者男女性别意识的,大部分男孩子也喜欢玩这种游戏,一起玩的小伙伴男女都有,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既有纯粹由男孩子或女孩子组成的群体,也有男女混搭一起玩的。


跳之前,先在地上划格子,格子就是“房子”。那时,我们划“房子”大多是用尖角瓦片,或者直接用小棍子在地上划,但管不了好长时间,划的线就模糊了。要保持划线清晰而又好看,最好的办法是用彩色粉笔划。然而当时粉笔简直是老师的心肝宝贝,爱惜的很,哪能让你拿去划格子玩游戏?为了偷到彩色粉笔,我们常常辗转于各个教室,与老师打起游击战,趁老师不注意时,好不容易才偷到一支半截,正窃喜时,却突然被老师发现了。实在偷不到彩色粉笔,就等放学后在教室角落里寻找丢弃的白粉笔头。白粉笔头不够用时,我们只好找替代品,砸开废旧电池,用碳棒划格子,划出的线条虽然又黑又粗,但牢实经久,玩上个三五天,格子依然清晰。


记得小时候,一到下课或课间休息,大家就一齐涌入操场去跳房子,那如蝴蝶般翩翩飞舞的柔美身姿,那掌声喝彩声不断的欢乐场面就不用提了。最有意思的是,有些女孩子初学时,显得笨腿笨脚,会引来小伙伴们的一片笑声。

  跳房子是学龄前至小学低中年级玩的游戏,转眼间已过去六十年了。童年早已匆匆而去,而那段欢乐的时光却永远印刻在我们的脑海里,成为最美好的回忆。

儿时的记忆(3)——摔黄泥炮

儿时的记忆(3)——摔黄泥炮

2019-12-09 阅读数 1021

玩的愉快开心

  摔黄泥炮游戏是男生喜爱的游戏,男生聚在一起掼黄泥炮,比赛谁掼的响。将黄泥捏成碗碟状,口朝下向青石板上用力摔去。碗碟口与平整光滑的青石板面瞬间粘合,封闭住了里面的空气,内部瞬间的气压涨爆了碗碟底,并发出不同程度的爆裂声。也有做得不成功而成为哑炮的,这是最为沮丧的时候之一,不过不要紧,可以重新来。手中高举黄泥炮时,嘴里还要念念有词,“黄泥炮、黄泥炮,你不响,我不要!”似乎这是一句有效的咒语,然后咬牙切齿,全神贯注,用尽吃奶力气狠命一摔——噗哧……——又是哑炮!哈哈!


做黄泥炮要把底儿做得薄而不漏气。摔黄泥炮儿要站起来,便于用力。扬手时注意手指齐并,小心手指把底儿顶破。摔下时口儿要正着落地,使一大股气流冲上黄泥炮的底部,冲击爆破。黄泥炮的物理原理,当年我们都不懂得,但心眼儿很细的孩子们都知道必须这样。玩黄泥炮的规则谁也不知道是谁制订的,但是大家都遵守得很好,从不发生纠纷。规则粗略得不像有规则,比如人家的黄泥炮儿炸开了洞,该谁赔,赔多少,没有规定。这也许正是为慷慨留下的空间,那炸开的洞总是补得厚厚的,高高的。

看谁的黄泥炮摔得最响亮

  那时我们玩的摔泥炮是为了找乐而已,赢了就上蹿下跳的,输了就急头白脸的。有时闹僵了几天相互都不说话,过了几天又是没脸没皮的,又串掇在一起开玩了。有时和泥时没有水了,急中生智就把尿呲在黄土上和泥,也不在乎什么尿骚味了。

       对于童年那时玩的各种游戏,我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还真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儿时的记忆(4)—跳皮筋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五彩缤纷的童年 ,童年是人生最珍贵的东西,它是你一生的开始;拥有着它,你就拥有一生。童年似一杯浓浓的咖啡,暖到你心窝;童年似一杯淡淡的茶,让你回味;童年似暴风雨的彩虹,五颜六色,炫丽无比;童年又似那晚霞后的余光,那么让人怀念……

  成长于五十年代的我们没有什么像样的玩具,女孩跳皮筋、跳房子,男孩滚铁环、玩泥巴……都是自制的玩具,但玩的很开心,我们可以在外面随意玩耍,家长也不会担心;我们可以在水龙头上咕咚咕咚喝凉水,也不会拉肚子;我们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任何兴趣小组,都是自己报名;我们的童年不是太富足,但是很丰富;我们的童年不是太受家长的关注,但我们很自由;我们的童年没有太多的玩具陪伴,但我们不孤独……

  小的时候,我尤其喜欢跳皮筋,夕阳西下,几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在细细的皮筋旁跳跃翻飞的画面已经定格成为我记忆中最温馨的画面。跳皮筋对很多女孩来说,应该不陌生。我的小学就是伴随着皮筋度过的。别看就是一根小小的皮筋,却总能被我们玩出百般花样,深深的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女孩子。其中最有意思的要数念着儿歌跳皮筋了。一群小姑娘一边叽叽喳喳念着“小皮球,香蕉梨,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的儿歌,一边在两条三四米长的皮筋之间快乐跳跃时,就像一群欢快的小鸟。

  那时候,我们常常一跳就是一个下午,乐不思蜀,到吃晚饭时还迟迟不肯散去。我们那群小伙伴中真有那么一两个跳皮筋跳的特好的,能从脚腕一直跳到大举(大举就是把两手臂高举抻着皮筋),身轻如燕,看得我们目瞪口呆,实在佩服极了!我至今能回忆起最好的皮筋跳手的面孔和跳姿,她们灵巧的身姿和娴熟的技巧令人叹为观止。这话说得一点不过,跳到大举,腿要呈180°直举头上,才能够到高举过头的皮筋,这样的高度不能不说是一种皮筋芭蕾啊!

  跳皮筋其实是非常好的游戏活动,它能锻炼人的坚忍不拔的意志,要胆大心细,动作要特别灵活,才可以玩不坏。它也是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大家协同合作,同甘共苦,增加团队合作精神。在欢笑中让彼此的情感变得更加深厚。

1972年,广州第61中学女学生课间休息跳皮筋。

  曾经伴随着几代人走过快乐童年的“跳皮筋”游戏,现在已经快“失传”了,大部分的孩子都不知道跳皮筋是什么了,随着岁月的流逝,童年时代虽然离我很遥远了,但是跳皮筋所给我带来的那份快乐却每每想起来还感到特别怀念!

儿时的记忆(5)—打嘎儿

儿时的记忆(5)—打嘎儿

2019-12-09 阅读数 1075

  在我们小时候,流行一种游戏----打嘎。东北、山东、河北、陕西、新疆、甘肃等地叫打尜(音ga,嘎),河南叫打苏,宁夏叫打梭或打苏。打嘎(ga)儿是一种最简单易行的游戏了。通常是2个以上的人玩儿,分成两队,每人自备一约2尺长、4厘米宽的木板。嘎儿是用长约4厘米粗2厘米的木段,两头削尖,形成橄榄状。


玩这种游戏事先选一宽阔场地,先用手中的木板敲击嘎儿的尖端令其跃起,然后乘嘎儿落下的瞬间,用木板将其抽打出去,打得越远越好。在嘎儿落地时,另一方的人可以接。因那嘎儿比较小,接嘎儿时,多是男孩子两手端着帽子、女孩子提起半边裙子,张张惶惶,判断着嘎儿坠落的地点预备着“捞”,要是被接着了,打嘎儿的人就输了,换下一个继续打,如此几个人轮流往返坐庄。


玩打嘎儿时很危险的,需注意安全,防止嘎儿嘣到脸上。所以,当我们孩子玩打嘎儿时,大人们都忘不了叮嘱一句:加小心,别嘣着!

  如今的孩子们已有先进的玩具了,这种像打嘎儿的游戏早已成为了历史。

儿时的记忆(6)—撞拐子

  在我们上小学时期,玩具相当的奇缺。天生好动的我们怎么耐得了那份寂寞?于是一种新的游戏产生了——撞拐子。

  撞拐子不要任何器具,只要场地稍平坦即可。拐子撞得好,在同学们心目中就是英雄,是能人。有个别女生不甘示弱,也参加这种游戏。


撞拐子受到亲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受人数限制,两个人可以一决高下;如果人多,就分组开展混战。


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对撞双方一手紧紧抱住蜷起的右腿,左腿(或右腿)着地,眼睛死死地盯住对方,单腿不停地跳动,寻找合适战机,意欲一举将对方置于死地。紧张之情决不亚于两个拳击手决斗。难度更大的是,单脚着地几分钟不跳动。


有时候遇到双方实力相当,久撞不分胜负。你超上一撅,看看对方就要滚落时,他身子几晃,又凭着过人的弹跳力稳稳地落地;你超下一砸,眼见得他就要摔个跟头,几个踉跄后,又保持了平衡。这个时候,大家往往会惊呼不已,为进攻者叫好,更为接招者喝彩。就这样你来我往,只到一方累得挪不动身子,放腿认输。


有的同学个子不很高,但是非常机灵,先假意进攻,到了跟前时,虚晃一枪,等对方抬起的右腿拐子下落到一定程度时,迅速起抬右腿,尽全力居高临下砸向对方拐子,借着对方下降的势头,很容易让对手措手不及,在强大的撞击下右腿落地,乖乖地认输。或者瞅准机会,等对方拐子朝上撅高时,突袭到他拐下,猛用力超上一撅,将对方“挑落马下”。


那时侯,学校不提倡这项活动,但也不明令禁止。老师们知道孩子们天生爱动、好斗,加上确实没什么活动场地、器材,所以经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撞拐子游戏虽然有一定的危险性,但那时的同学们很泼辣,撞滚了摔在地上,不仅不哭鼻子,反而哈哈大笑,即使疼得倒抽冷气,但谁也不服输,揉一揉腿再战,一定要斗胜为止。即便撞得腿脚淤红青肿,甚至皮破血流,也毫不在意,任它结个痂,过几天一掉就又好了。


在撞拐子的伙伴中,没有谁会因为疼痛而结仇带怨,也不会出现家长吵骂的现象,大家反而在高强度地对撞中撞出了友谊的火花。

  撞拐子南方叫“斗鸡”,这种游戏不受场地、器械限制,竞技性强。长期参与斗鸡运动,能有效锻炼身体平衡力、运动心率、肺活量等各项身体素质以及意志力,尤其适合青少年参与。

儿时的记忆(7)——弹玻璃球

  弹玻璃球:最刺激的游戏。小巧美观、晶莹耀眼的玻璃球,是我童年最酷爱、最热衷、并最常玩的游戏之一。还有就是因其道具小,玩起方便,所以无论是校园、庭院、树下、或街头、田间......到处都留下了我们游戏的踪影,和飘荡着那欢乐与纯真的笑声!

  打弹珠,又称“打玻璃珠”、“弹玻璃球”、“弹球儿”、“打弹子”、“弹溜溜”。即玩的人各出数枚,输者将丧失对玻璃珠的所有权。玩法通常是“出纲”或“打老虎洞”:在地上画线为界,谁的玻璃珠被打出去就输,叫“出纲”;或在地上挖5个小圆洞,谁先打完5个洞,就变老虎,然后打着谁,就把谁的玻璃珠吃掉,这叫“打老虎洞”。男生大多热衷这类纯技术性的游戏,在玩时彼此之间还常互相攀比谁的弹珠较多,对他们来说,那可是一笔值得炫耀的财富。


玻璃球分为两种:一种是嵌花玻璃球;一种是白玻璃球。嵌花玻璃球价格稍贵,白玻璃球次之。一颗嵌花玻璃球价格在一至二分钱左右。在那时孩子们手中有几个嵌花玻璃球就算是奢侈品了,都感到很自豪。


弹玻璃球玩法比较多,比较常见的是在地上划一条横线,然后两个孩子将玻璃球用力往墙上一磕,玻璃球滚动后,离线最近的为先,可拿起自己的玻璃球向离线较远的对方球击去,如果击中,对方的玻璃球就归自己了。


弹玻璃球也有“玩真的”和“玩假的”玩法。“玩真的”,输的一方可将自己的玻璃球送给赢的一方。“玩假的”比较普通,一方赢了,输的一方可将自己用红胶泥制作后晒干的球送给对方。这种泥球孩子们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没有成本,输了也不心疼。

  这些美好又纯真的画面正在渐渐离我们远去,当回想起来时却依旧能够带起心中的点点涟漪,关于这些美好的回忆,你又能记起多少呢?

儿时的记忆(8)—丟手绢

 

  总是有一段记忆伴随我们长大,也许不是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样的,但是有一些真的一直在记忆中,或许因为一些已经消失了。童年的单纯让我们玩什么都觉得好玩,哪怕是一种小小的游戏都能让我们玩上半天呢。而丢手绢也是其中的一种游戏。

  “丢、丢、丢手绢,轻轻的放在小朋友的面前,大家不要告诉他”。一首小时候做游戏的儿歌,现在回味起来都会让我们心头一暖。


丢手绢估计没有人没玩过,蹲在地上,笑着看着小朋友在围着圈跑,那时的我们笑的那么肆无忌惮,那么纯真自然。每次我们都那么调皮,总是把手绢放在她的身后,让她来追我。看着她生气皱着眉头和抓到我后开心得洋洋得意的样子,那可是我们的整个童年啊。


开始前,大家利用“石头剪刀布”或其他的方法推选出一个丢手绢的小朋友,其余的人围成一个大圆圈蹲下。游戏开始,大家一起唱起《丢手绢》歌谣,被推选为丢手绢的人沿着圆圈外行走或跑步。在歌谣唱完之前,丢手绢的人要不知不觉地将手绢丢在其中一人的身后。被丢了手绢的人要迅速发现自己身后的手绢,然后迅速起身追逐丢手绢的人,丢手绢的人沿着圆圈奔跑,跑到被丢手绢人的位置时蹲下,如被抓住,则要表演一个节目,可表演跳舞、讲故事等。如果被丢手绢的人在歌谣唱完后仍未发现身后的手绢,而让丢手绢的人转了一圈后抓住的,就要做下一轮丢手绢的人,他的位置则由刚才丢手绢的人代替。


因此游戏是大家围成圆圈进行的,所以丢手绢的人和被丢手绢的人跑动时圈数不能太多,防止因跑动圈数太多而头晕跌倒。

玩丟手绢游戏的小朋友。

  丟手绢游戏能有效促进幼儿身体基本动作的发展,提高大肌肉的运动机能。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并保持着身心愉悦的精神状态,这对形成幼儿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格具有积极的意义。丟手绢游戏可锻炼孩子的应变能力,身体的灵活性和在公共场合的表现能力。

儿时的记忆(9)—溜铁环

  滚铁环,是儿时盛行的游戏。滚铁环,对于生长在上个世纪50、60、70年代的人来说,那是再也熟悉不过的游戏了,也是这些人美好的回忆。


  铁环的制作,非常的简单,用较粗铁丝,做一个直径50-60厘米左右的环,整个铁环的结头尽量要小而光滑,再把一根弯成“U”形的铁丝,绑在一根小木棍上,作为掌握方向的“车把”,手握木棍推动着铁环在“U”形铁丝圈内滚动着,“车把”可控制铁环左右滚的方向,可直行也可拐弯,铁环滚动时,可听见铁环与地面及“车把”那“U”形的铁丝,相互之间摩擦的声音。听着那特有的清脆悦耳的变奏曲,那才算是人世间真正的享受。


  经济条件好的孩子父亲,用钢筋焊的铁环,中间没有接口,十分的光亮光滑,滚动起来速度较快。在那个年代里,拥有一副与众不同的铁环,是何等的风光和荣耀,也让众多孩子们羡慕不已。


  滚铁环,不是随便可以滚好的,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其技巧的关键是用左手提着铁环的顶部放在前方,然后将铁环与地面接触的那个点,到右手握的“车把”与铁环接触的点,要在45°——55°之间,然后左脚在前,右脚在后,提铁环顶部的左手往前一推,右手握住铁环钩要紧贴着铁环,铁环在前滚,人跟着往前跑。假如掌握不到技巧,铁环是一滚就倒,那只好孤独地站在一旁,看他人滚铁环了,滚铁环,不仅玩的是乐趣,更是对耐心与平衡技巧的一种考验。


一大早,还没抹掉嘴边的饭粒,上学的孩子就急匆匆地抓起书包奔出门去,有的趁父母不注意,顺手拿上铁环,三步并作两步,到了马路边上就溜开了。几个孩子低头滚动着铁环穿梭在街巷、菜市和弄堂间,闪躲着来往的行人,活像泥潭的泥鳅,铁环声从远处隐隐而来,一转眼,就只能瞧见小书包跃动的背影了。

看谁溜的好。

  为了提高滚铁环的技术,我和小伙伴们,经常进行各种比赛。大家集合起来,找一些崎岖道路,进行“越野赛”,以“途中不断、不用手扶”,完成整个路程者为胜。


  为了加大难度,将赛道上摆一些“砖、石头、杂草、泥巴”等作为障碍物。开始比赛的时候,指派专人作为裁判,等到了决赛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成了裁判。


  参加比赛的人,一般都是神情专注,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手里紧紧地握着铁环和钩子,在裁判一声令下之后,开始启动铁环,嘴里还发出汽车发动机的声音,遇到上坡或者泥泞的道路时,嘴里那模仿发动机的动静会变得更大。


  等到比赛结束了,大家会把铁环斜挎在肩膀上,按照第一名、第二名的顺序排好队,绕着赛场一周,进行颁奖仪式。之后,大家排成一队,一齐滚动着铁环,心满意足,走在回家的路上。


  那个年代,滚铁环的心情,是无比激动的,大家玩的是敏捷,玩的是刺激,玩的是欢笑。


  有时玩得嗨时,一阵阵叫喊声、嬉笑声此起彼伏,好一番热闹场景,滚铁环伴着每个孩子茁壮成长。

看,女同学也在玩溜铁环。

小巷中溜铁环孩童。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偶尔回忆童年往事时,那段溜铁环的记忆,就会泛上心头,挥之不去。一茬茬的孩子们就这样一天天长大起来。60年后,当年的小孩子都已步入古稀之年,童年的记忆渐行渐远了。

儿时的记忆(10)—小人书摊

  上世纪60年代前后,“小人书”又称连环画的书摊十分盛行。小人书摊一般都摆设在街头巷尾及公园、电影院广场和学校的附近,只要有孩子多的地方常常有小人书摊,在本钢一小附近的十字路口树荫下就有几个这样的书摊。因为它受孩子们的喜欢而有一定的市场,因此,小人书摊那时在我们本溪也成了一个行当。


书摊前一般放上几张大小且长短不一的板凳供借书人坐,有时借书的人多,也会有坐不下的时候,孩子们就会自觉地找一个地方席地而坐,聚精会神地翻阅,小书摊上那些《英雄儿女》、《红岩》、《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和《西游记》等许许多多的小人书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这些露天书摊,在天热或下雨时,就会支起简易的大尼龙布作为遮阳或防雨。


       那时的小人书摊大多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在守摊,在小人书摊上看一本书只需一两分钱且一般只能看一遍,并不能多人一起“共享”,看完后也不能互相传阅。但也有些擅于经营的书摊摊主,他们对一些经常光顾借书的小孩,会额外地赠阅一两本小书以作“奖励”。对一些熟识的老顾客,即便没带现钱也能先记账以后再付钱。有时还有的小孩粘在别的小孩身边蹭书看,摊主也不会狠心地撵他走。更有些调皮的小孩几个人来一起借书,看完后偷偷地相互交换着再看,摊主有时装作没看见或是不以为意地笑着看上几眼以示“警告”。摊主用这些适当放宽“规定”的方法吸引顾客,这样小孩都喜欢到他的书摊借书看。


那年代物质匮乏儿童读物少得可怜,可以说那时散落在大小城镇街头巷尾的小人书摊,在一定的程度上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增长了孩子们的知识。

1、两三张长板凳,五、六张小板凳顺着墙边一溜摆开,小书摊就可开张营业了。

2、厚点的小人书一分钱就可以借读一本,薄的可借二本,这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

3、然而,街边或者弄堂口的小书摊,却是孩子们精神上的至高享受。

4、那个年代没有电视、网络、游戏机,看电影也只能偶尔为之,孩子们空闲时间,要么是结伴玩游戏,要么就去小书摊看小人书。

5、花几分钱租几本自己喜爱看的连环画,笃笃定定地坐在那儿可以看上几个小时。

6、如果说有时候不是肚子叽里咕噜抗议,许多孩子还真想不起回家吃饭。

7、因为小人书受到孩子们的喜欢,从而有一定的市场,慢慢地,这些小人书摊就成了一个街边的小行当。

8、有时借书的人多,也会有坐不下的时候,孩子们就会自觉地找一个地方席地而坐,聚精会神地翻阅。

9、散落在大小城镇街头巷尾的小人书摊,在一定的程度上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增长了孩子们的知识。

10、伴随着高科技文化生活的出现,连环画的辉煌时代也渐渐远去,风靡了半个世纪,填满了几代人精神世界的小人书渐渐地消失了。

儿时的记忆(11)—斗蟋蟀

  “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正得雨声多。”蟋蟀是报秋的使者,在一声声“唧唧”的蟋蟀漫吟轻唱中,凉风四起,秋意渐浓。

  蟋蟀,又名“促织”,俗称“蛐蛐”。“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久客得无泪,故妻难再晨。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每当秋天来临时,我就会想起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这首隽永的诗章。蟋蟀好比一个个天才的演奏家,或单奏或合奏,时断时续,交替错杂,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悠扬的鸣声,清脆响亮,温婉动听,使秋的夜、秋的色在诗人笔下淋漓尽致地弥漫开来。聆听着床下蟋蟀那情真意切的呼唤,伴随着绵绵秋雨,着实也给诗人深思和期盼,也让长期客居他乡的诗人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斗蟋蟀又叫斗蛐蛐儿,谁的蛐蛐儿要是得胜,蛐蛐儿主人的脸上会光彩无比。

儿时的我,特别钟爱蟋蟀,因为它们善斗,使我觉得非常好玩。每逢秋天,我和伙伴便在天黑时刻去石堆、墙缝处捉蟋蟀。

  秋的夜空,清澈透明,星星满天。乐园杨树林里,我拿着手电筒和同伴屏住呼吸,轻手轻脚,侧耳徐行,一闻其声,只听得“琴声”缓慢、略带沙哑,一个伙伴轻声说:“这是一只大虫”。我轻声问:“为什么?”他说:“琴声急促,其声清脆者、个儿必小,声音缓慢、沙哑才是苍老蟋蟀。午夜后是大虫弹琴时刻。”正说着,虫声停止,我用口哨模仿着虫的叫声逗它再鸣,侧耳细听,此时又鸣叫起来。我猫着腰轻步向前蹲下,拨开草丛,只见一个人头骷髅,吓得我倒退几步。定下神来一看,一虫伏在里面,我用纱布罩,轻轻地罩住洞口、轻吹一口气,这只“白龙驹”便跳进罩子。我们欣喜若狂,如获至宝。斗蟋蟀时,我还会使用一种“蟋蟀草”(蟋蟀草一般指牛筋草)来挑逗蟋蟀争斗。

  第二天,邻家一个玩伴带罐来挑战。启盖观看,这虫紫头皮、金眉额线、青黄厚翅、黑脸蓝牙、腰圆背厚、鸣声如锣,颇具英武之气。入盒后,刚一落草即张牙鼓翅,哪里把我的“玉龙驹”放在眼里,此时“玉龙驹”已张开牙板,贴着地皮等待攻击。他的“紫青头”抢先下手,蹿上一口把“玉龙驹”两牙紧紧咬住,其来势凶猛。这时“玉龙驹”微加气力,只是一夹一丢,像摔跤中的“背包”竟把来将摔至自己的尾后,对方还未清醒,回身直追过来,再次如法炮制,几个回合便轻取对方,因用力过猛、消耗体力过大,几日后这只可怜的小虫累死了。我含着泪水,用杨树叶将它包扎起来,放进几粒黄豆,在乐园一棵柳树下挖了一个小坑把它埋了。

  时过50年了,沧桑巨变,乐园那片杨树林已经不复存在了,每到此地或看到“蛐蛐草”总能忆起儿时的事情。

专心致志捉蟋蟀。

蛐蛐草,专门用作斗蟋蟀。

两只凶猛的蟋蟀,“见敌竖两股,怒须如卓棘。”

伙伴们斗蟋蟀比赛正酣。

儿时的记忆(12)—学习小组

  童年的生活就像一道闪电,在眼前划过。可是,童年的趣事却好像刻在脑海里,抹也抹不去,时常想起就会忍不住哈哈大笑。渐渐地我们都长大了,渐渐地我们都失去了,曾经拥有的那些美好,有多少将会留在我们的心中,一直温暖着,感动着我们……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时候我们上学放学,根本不用父母接送。学生基本都是就近入学,学生大都在学校附近住。中午,学校都放学了,同学们纷纷回家吃过午饭,下午就轮流在指定的学习小组写作业了。


我们每天在学习小组里写作业、复习旧课、预习新课。这些基本上一个多小时就可以完成,然后就是自由玩耍游戏的时间了。


那时我们主要的游戏就是过家家、跳皮筋、踢毽子、欻拐、跳房子、扔沙包。男生还经常把家长抽烟扔掉的烟盒捡拾起来,叠成三角,放在地上拍着玩。


记得当时五、六个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中午放学了,吃过午饭,我们不约而同的来到家住北地工字楼郑莉莉的家。郑莉莉的母亲是一位慈祥可亲的日籍阿姨,我们都称呼她为郑妈妈。那天,郑妈妈正系着围裙在厨房忙碌着,我们一个个认真的趴在桌子上写着作业,很快完成了作业。有同学提出玩“过家家”游戏吧,大伙一致响应,还把一个家庭的爸爸、妈妈、孩子的角色都做了安排,郑莉莉还找来道具装扮一番,像模像样,非常逼真有趣。玩耍中,龙鈺文高兴的跳上学习桌舞起了木制大刀,结果不小心碰碎了头上的白炽灯泡,正在尴尬茫然不知所措之时,恰巧郑妈妈进到屋内取东西,这名同学见状,竟惊慌失措的躲进桌子底下,不知如何是好,忘记了向郑妈妈道歉,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郑妈妈听说后也露出了笑容。

  现在的学习小组早已经没有了,那个年代小小上学郎背着书包上学堂的景象历历在目。童年的点点快乐,如璀璨的星河,至今难忘。

儿时的记忆(13)——踢毽子

  上世纪50年代流行的儿歌,名叫《踢毽子》,歌词大意是:“小鸡毛,真美丽,做个毽子大家踢。你踢了八十五,我踢了一百一。好像花儿朝上飞,好像活泼的小公鸡。大家都来炼身体,身体健康好学习。左脚踢,右脚踢,踢个花样多美丽。要它高来它就高,要它低来它就低。大家踢得出了汗,大家踢得笑嘻嘻。大家都来炼身体,身体健康好学习”,不由得让人回想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一群小孩子聚集在一起踢毽子的欢乐情景。

  那时候,踢毽子通常是小孩子玩的游戏,尤其深得女孩子的喜爱。游戏是在冬春季节玩的,不受场地限制,可大可小,室内室外均可进行,人数也可多可少,常常是几个女孩子围成一圈,有时是一对一的比拼,比谁踢得的个数多、花样多;有时是几个人同踢一个毽子,你踢给我,我踢给你,谁的毽子落地了谁为输;有时在场地中间划一条一米左右宽的“楚河汉界”,两队各站一边,按规则踢来踢去,未踢过界的一方为输。

  踢毽子有许多技巧,无论是一个人单踢,还是几个人变换着花样对踢,均离不开“盘、拐、绷、蹬、磕、挑”等几个基本动作。

“盘”是用脚向内侧踢,又称"盘键子",“拐”是用脚向外侧反踢,又称"打拐拐脚",“绷”是用脚背向上踢,“蹬”是用脚掌踢,“磕”是用脚后跟踢,“挑”是用脚尖踢。

在踢的过程中,这些基本动作形成了许多套路和规矩,最常见的有“盘踢”“侧踢”“跳踢”和“跪踢”等。

  “盘踢”是一只脚踢完,换另一只脚踢,双脚对着相互轮换着踢;“侧踢”是用一只脚的外侧面去踢,可以一只脚重复踢,也可以双脚轮换着踢;“跳踢”是先用前脚踢起毽子,然后跳起来再用后脚跟踢,踢得高高的,高到两三米,等它落下来时接着又是一跳,毽子重新弹起来,在空中划出一条美丽的弧线;“跪踢”是用右脚把毽子踢起来,然后左腿膝盖迅速弯曲,这时右腿弹起来从弯曲的左腿下面用脚内侧把毽子踢起来。

  此外,还有“转体踢”“过肩踢”、“弹跳踢”、“屈膝踢”、“倒钩踢”等多种花样玩法。要完成这些动作花样,不仅需要一定的弹跳力和平衡力,还得靠肩、背、胸、腹、头与两脚协调配合,如此才能使毽子经久不落地,缠身绕腿,翻转自如。

  记得上小学时,学校踢毽子的是清一色的女生,我们男生敢上场踢的少,怕被笑话,只有当观众的份。

每次下课铃一响,我们就追着女生到操场,密密匝匝地围成一个个圆圈,喊的喊,叫的叫,兴奋得像过年过节一样。

  有时踢毽者像跳橡皮筋一样,边踢边唱,什么“里踢,外拐,八仙,过海”, 踢一下,唱一句。有时踢毽者不唱,旁观者根据踢的快慢,边唱边打节奏。只见功夫好的女生,时不时地变换着花样跳,踢起的毽子一会儿落在跃起的脚背上,一会儿落在倒钩的脚跟边,一会儿落在盘踢的脚窝里,一会儿又落在并直的脚指尖,还有舞动的手臂上、仰着的脸颊上,以及肩上、背上、头顶上、手腕上、膝盖上、胳膊拐子上……花式繁复,变化多端,非常讨巧,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哪像现在,一圈人围着一个毽子踢,你一脚,他一脚,干巴巴地,枯燥极了。

踢毽子时,女生个个都得意忘形,不把我们男生放在眼里,说男生天生就笨手笨脚,“你们男生踢1个算10个,敢不敢比?”常常气得我们男生面红耳赤,忍无可忍。

  踢毽子有踢的技巧,而做毽子也有做的门道。毽子由毽铊和毽羽两部分组成,在古代,毽铊多用圆形的铅、锡、铁片或铜钱制成,毽羽多用翎毛。《燕京岁时记》上说:“毽儿者,垫以皮钱,衬以铜钱,束以雕翎,缚以皮带。”

  我们小时候,没有现成的毽子买,孩子们大多自己做毽子,大多是鸡毛毽子,原材料主要是铜钱、鸡毛、鹅毛管、小布条和棉线。

做毽子用的底垫,大多是清代的铜钱。圆形的铜钱中间有一个方孔,如果是康熙、乾隆通宝,则较厚,用两个就够了;如果是光绪、道光的,则较薄,要多用一两个。没有铜钱时,我们就到街上工厂的垃圾堆里找些大小合适的螺丝垫片来替代,或再套一个纽扣,只是踢起来没有铜钱做的那么有“脚感”。

  鹅毛管是起固定鸡毛作用的,村里很少养鹅的,实在找不到鹅毛管,我们就用塑料吸管替代。管子长4厘米左右,一头穿过铜钱的方孔后,将管子破成4瓣,向外折成一个平面,使之与铜钱底部贴住,并垂直于铜钱,在管子上插8根左右的尾羽和项毛,毛梢像花瓣一样向四面绽开,再用一块结实的布条把铜钱、管子、鸡毛连成一体,然后用棉线缠几圈,扎结实,一个鸡毛毽就做好了。

那时候的农村,除过年过节或来了贵客,家里平常是不杀鸡的,所以要弄到几根鸡毛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听到哪户人家杀鸡,我们就两眼发光,飞奔过去,早早地在一旁守候着,假装给人家帮忙,趁机把最好看的那一小撮尾羽和项毛偷偷留下来。有时看中了哪家气宇轩昂的大公鸡,会紧盯不放,满院子地追赶,像鬼子进村一样,弄得鸡飞狗跳,一片狼藉。所以,经常会见到一只只尾巴被薅秃的公鸡,会听到女人们为自家的公鸡被薅了毛而骂得喋喋不休,没完没了。

  踢毽子运动慢慢地成为我们儿时课间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项体育活动,是孩子们对校园活动最美好向往,也让我们重温了年少的记忆,我和小伙伴们踢毽子玩花样比赛,曾经不慎右小腿摔成骨折,右腿打上石膏,住院三个月。毽子啊毽子!童年啊童年!难以忘怀的童年!


儿时的记忆(14)——叠烟盒、摔三角

  香烟这东西现在太普通了,虽然人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只要有烟厂的存在,烟是永远禁不了的。

今天回忆的不是吸烟,而是儿时与香烟有关的“叠烟盒,摔三角”游戏。

  对于我们50、60、70后这一代,小时候与香烟已经有不解之缘了,吸烟那是少数捣蛋学生的劣迹,更多的男同学则迷恋于收集各种烟盒,那个时代的香烟盒,可不像现在都是硬纸盒的,那时,绝大多数是软纸盒,将吸完的空烟盒展开,收集到一起,给人一种赏心阅目的感觉,回想一下,那时,香烟多是低、中档的简装烟,比较常见的牌子有:荷花、黄金叶、海河、山海关等等,挺便宜,价钱从一毛多钱一盒到几毛钱一盒不等。也有中华、牡丹等牌子的香烟,但是由于档次高、价钱贵,所以并不多见。要是哪个小朋友有一个中华、牡丹、群英烟纸叠成的三角,可算是珍品:由于这些高档烟纸厚实,叠成的三角不飘、扇起来特有劲儿。

  那个年代收集烟盒也是很有一套的,途径也有不同,有的是从家里拿的,看到爸爸、叔叔们吸完的烟盒,总会第一时间给要过来的,有时见还剩几根没有吸完的,干脆将烟取出,提前收走了;也有从大街上拾的,只要有烟民的存在,就不愁捡不到烟盒的,不管是揉成一团的,还是崭新的,只在发现地上有,就会迅速捡走的,更有甚者,直接从垃圾堆中拾烟盒了,小孩子嘛,也不管面子不面子了,捡到烟盒就算成功了。

  用于游戏的三角只允许用烟纸折叠,要是有哪个小孩儿用别的纸凑合着叠成三角,被别的小朋友发现了,就不带他玩了。

叠得好的三角呈标准的等腰三角形,薄厚均匀,边角笔直,四棱上线,不但美观,而且实用。争输赢时得心应手,战斗力超强。叠得差劲,歪歪扭扭,四处张风,战斗中软弱无力,不堪一击,很容易便会输给对手。所以叠烟盒可是输赢的基本啊。

  玩游戏时,两人先猜丁壳决定先后顺序:输者出一张三角,让赢者先打。出三角的方式是站着(不许蹲下),用拇指和食指(或食指和中指)捏着三角,水平着轻轻地一抛,使三角的背面朝下、正面朝上平稳地飘落在地上。

三角的正、背面是在玩以前特意弄成的:将三角的三个边都朝着同一方向轻轻地捋一下,出了沿儿,这个面叫背面,另一面就是正面。将三角捋出背面,是为了使三角能更紧地贴在地面上,不容易被扇过来。出了三角后,先打的小孩儿,要转着圈儿看一遍对手扔在地上的三角,他是为了找一个贴地不紧的角或边,这就是薄弱部位。找好位置后,他便对着此处用自己的三角用力地往地上一摔,借助这一摔产生的气浪,扇动对手的三角。若是他将对方的三角扇得翻了个儿,就赢过来这个三角。否则,就该让人家扇自己的三角了。玩得好的小朋友,一场游戏下来能赢好多个三角。

  回想摔三角的童年,真是一种乐趣啊,收藏烟标,则是摔三角的升华,至今这种收集仍然大有人在,成为我们的美好回忆。

https://www.meipian.cn/2zcskdc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