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人们会觉得捐钱比赚钱更道德?

 亮叔经济学 2021-02-08

 
赚钱和捐钱,本质上都是帮助别人的方式。
 
都是提供给别人想要的,让对方获得满足。区别在于前一种“帮助”收费,后一种“帮助”免费。
 
赚钱是帮助别人的复杂方式。要辛苦干活,分工协作,参与激烈的竞争,承担风险和责任。如果你的产品和服务不好,“帮助”别人帮助的不好,会得到差评,甚至在市场中一败涂地。
 
捐款是帮助别人的简单方式。零竞争,零风险,零责任。哪怕帮助的不好,也不会被取消捐款资格,用户也不会对你提出严格的标准。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捐款可以给我们带来巨大的道德满足,而赚钱却不能?为什么大部分人会认为捐款是道德的,却不会称赞赚钱是道德的?
 
原因主要有3点:
 
01
边际效应递减
 
物以稀为贵,无论是客观物品还是主观体验。
 
偶尔坐一次过山车,惊险刺激;天天坐,你就只想吐。偶尔捐款一次,道德感爆棚;在公益机构工作二十年,你也会麻木。
 
虽然捐钱和赚钱都是帮助别人。但捐钱只是偶尔为之,赚钱却是你每天的工作,也许上班第一天想着自己是在为用户创造价值,并因此充满了道德满足。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边际效用递减,再也不容易因为自己赚钱是在帮助他人而自豪了。
 
02
道德收益不同
 
科学尚未普及,“商业就是最大的公益”目前还只是少数人的认知。
 
现代劳动分工是复杂的,很多人的产品卖到十万八千里外,他们看不到对方使用自己产品时的满足与快乐,不容易想象到自己赚钱其实就是在帮助别人。
 
当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人都认为捐钱比赚钱更道德的时候,捐钱才能获得更大的“道德收益”,比如媒体的报道、无数人的掌声和点赞。
 
道德往往是由他人来评价的。哪怕你为了赚钱用伟大的产品造福了全人类,可能也没有你捐出一百万赢得的掌声多。多数时候,这种来自他人的认可和赞美,才会让你产生强烈的道德满足。
 
03
反馈不同
 
赚钱是一种劳动,捐款是一种消费。
 
劳动使人痛苦,消费使人快乐。
 
人都是好逸恶劳的,人都是懒惰的。否则自古以来父母和老师以及无数鸡汤作者为什么要教育大家要勤奋要努力?
 
因为缺什么才强调什么。
 
米塞斯就说过:“懒惰的天性是非常强大的,正因如此,从没有历史记载的时代起,父母和教育者就一直希望向后代教导勤奋的哲学。”(《货币、方法与市场过程》)
 
劳动带来的巨大负效用常常让人身心疲倦、痛苦不堪,活在这些负面情绪中的打工人和创业者往往只关注自己,忘记了自己赚钱其实是在帮助别人,相反,会觉得客户太难缠,甲方是XX(一个著名的脏话词汇)。
 
“工作真是让人厌恶,我再也不想努力了。”
 
人性好逸恶劳,也就意味着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不劳而获。如果不能理解这一点,想一想我们收到礼物时的惊喜和快乐。(本文中用“不劳而获”这个词毫无贬义,谁不想不劳而获呢。我也想。)
 
人同此心。不管是捐款给路边乞丐,还是捐给十万八千里外的非洲儿童,无论是乞丐的感恩戴德,还是公益网站上非洲儿童拿着盒饭灿烂的笑脸,这种反馈都很容易让你体会到那种不劳而获的快乐。
 
相反,你耗尽心力创造千百个就业,在非洲投资几千万,都不一定能给他们带来如此简单直接的快乐。
 
这种快乐也会感染到你,让你获得巨大的道德满足。
 
04
结语
 
为什么人们会认为捐款比赚钱更道德?

因为理解前一种观点只需要本能,不需要学习任何知识,哪怕是幼儿园小朋友和文盲都可以理解;后一种观点却需要学习经济学知识,需要稍微复杂一点的逻辑思维,需要消耗心力去思考一会儿。
 
相比竖起大拇指点赞,相比感动的热泪盈眶,那是有点困难的事情。

今日荐书:米塞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