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的枷锁(插图本)(毛姆文集)

 Daweb_YN 2021-02-09
Ashes点评

为这本书写书评,实在不能算是一个聪明的行为。 就连毛姆自己也在序言中说:对于这部作品本身,我什么都不打算说。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人性的枷锁》这部小说没有留下丝毫可以评说的空间。书评大多会从讲述作者生世开始,想知道孩子长什么样,总会先关心一下他的父亲。毛姆的小传不难写,难的是如何才能写得比原书更有看头。要知道《人性的枷锁》作为自传,毛姆把自己前半生的点点滴滴都融入到了菲利普凯里的故事里,而作为小说,书中所表现出的人物形象和戏剧冲突又比普通的传记要生动得多。在这样一部自传体小说面前,我真的没办法再写作者介绍了。《人性的枷锁》用的是一种平淡到不能再平淡的语言写成的。有点像老舍,但连北京味儿都被抹去了(当然这可能是翻译的原因)。整本书就是一句大白话接着一句大白话,一章节接着一章节。毛姆彻底收拾起他的文采,为的是让读者把注意力全部停留在他所讲的故事身上。当他在展示自己内心和人生时,毛姆不需要用语言挑起你阅读的欲望。《人性的枷锁》篇幅较长,那是因为三十年的经历本身就是如此漫长。《人性的枷锁》中不少章节内容沉闷,那是因为人生的大部分,原本就是如此沉闷。既然作者和写作技巧上说不出些什么,那么读了这么长的一部小说,感想总能写不少吧。很遗憾,我做不到。虽然我逐字逐句地把全书读了两遍,我仍然写不出任何感想。不论是对于菲利普起伏的半生,还是米尔德丽德疯狂的作为,或是书中其他人物的境遇,我都没有任何感想。因为我发自内心的感到,人生就是这样,我无话可说。最后,我仿照书里的语气,为本书写了一段内容摘要,供大家参考。伦敦哈灵顿街上一家有家小餐馆,他们的鸡蛋总是煎过火候,面包也很不新鲜。但是,只要在那儿花上六个便士,我就能听一位非常有趣的客人聊上一晚,这让我感到无比地满足。邂逅他的那晚,我一边写作一边等我的咖啡。“对不起女士,您介意和我拼桌吗?”我没有抬头,但似乎瞥见一位穿着礼服大衣的男子站在面前。“请便。”我把稿纸挪了挪,看见一顶礼帽放在了桌角。过了一会儿,侍者送来了我的咖啡和一杯啤酒。咖啡很烫,我没有马上喝,而对面的男子则端起了他的酒杯。“能告诉我你在写一个怎样的故事吗?”他的口音和周围的人明显不同,似乎带着点法语的腔调。我觉得这个问题有点唐突,于是信口编了一个关于年轻牧师和富有的医学院学生同时爱上一位漂亮女招待的故事。“嗯。”他听完后说,“我想这样的故事最多能卖两便士一本。”我放下笔,抬起头看着他。“你看,我对这种小说的读者很熟悉。”他说,“如果你半年前光顾议会街上的一家点心店,你就能见到一位名叫罗杰斯·米尔德丽德的女招待,她的身边总有一本这样的小说。”他喝了口啤酒开始讲起米尔德丽德这个人。她市侩,庸俗,平日里总是穿着廉价的衣服,却对各种奢侈服饰的价格了如指掌。她吹嘘自己良好的家世,但只有艳俗的音乐剧才能让她笑得前仰后合。她每次去餐馆吃晚餐,都要点一杯香槟,她并不喝酒,只是把它一直放在桌上。如果你和她通信,寄去四封长信,才能换回一封像便条一样的短信,词汇空洞贫乏,句子前言不搭后语。但是,当她相中一顶插满羽毛的新款帽子时,她会毫不犹豫地给你发电报,索要五英镑。“我不但熟悉你的读者,”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还认识一位你的同行——诺拉·内斯比特太太。她和孩子被丈夫抛弃了,不得不自己谋生。诺拉每写出三万字才能换回十五英镑,远不够房租和生活开销,所以一有机会她就去剧团兼职跑龙套,有时还要靠典当来贴补日常的花费。但是诺拉开朗乐观,精力充沛,从不把生活的苦难放在眼里。和她在一起的时光真是让人轻松愉快啊,她与米尔德丽德完全不同……”男人突然停下了喃喃自语,瞥了一眼我光秃秃的左手,“也许你不久以后也会和某位出版社的总编订婚,就像诺拉那样。毕竟这就是生活。”他喝干最后一口啤酒站起身:“我必须走了,如果不在十一点前赶回宿舍会被罚一个先令。晚安。”我迷上了这位会讲故事的男人。他每晚都准时现身,点一杯同样的啤酒,聊着完全不同的话题。我渐渐得知,他自幼父母双亡,在特坎伯雷一个牧师的家庭里长大。牧师是他的伯父。他上过皇家公学并且成绩优异,却并没遵从伯父的安排升入牛津大学。他固执的去了海德堡,“当时我只想摆脱身边的一切,我渴望自由。”他说。在海德堡度过了浑浑噩噩的两年后,除了一位善于夸夸其谈的朋友外,他一无所获。伯父煞费苦心地送他去会计师事务所,可他却非要去巴黎学习绘画。他花着父母的遗产,在巴黎结识形形色色的人物。老师说他在绘画上不会有多深的造诣,不如及早转行。在巴黎,他目睹了同学普里斯小姐因穷困而自杀,和诗人克朗肖探讨人生的价值,还学会了以天空为背景观察房屋和树木。“父母留给我的遗产只剩一千英镑了,我必须学个能谋生的技能。”他说,“我去了圣路加医学院。医学生的学习生涯很漫长,我得靠一千英镑熬过六年。”圣路加医学院离这儿隔着半个伦敦城,而且我从没在这附近见过医学生。“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他说,“我辍学了。我在米尔德丽德身上花光了全部的财产,她怀孕了。”看着我惊讶的表情,他补充道,“孩子不是我的。”我差点被呛得咳出声来。他告诉我,米尔德丽德爱上了一个德国商人,怀了他的孩子,却被无情的抛弃了。“这和你又有什么相干呢?”“我爱她。愿意为她付出一切。”“甚至养她和别人的孩子?”“人性就是这样不可理喻。”他轻描淡写地说,“好在一切都过去了。”“她嫁给你了?”“她和我的朋友私奔了。”我一时回不过神来,可他却说得波澜不惊。无论说起什么,他总是那么冷静客观,好像这些事和他毫不相干似的。这口吻让我想起了福楼拜和莫泊桑。“我想,皇家公学的那些同学,不少已经成为了助理牧师。而圣路加医学院的朋友们也都快拿到行医执照了。你猜我是干什么的?”他指了指自己的礼服大衣,“我在林恩-塞德利服装公司为客人指路。右边第一个拐弯,夫人,左边第二个拐弯。”“但这并没有什么分别。在人生毫无意义、一切都微不足道的思想背景下,一个人可以从那宽阔无垠、起伏不平的人生中随意选择几股不同的丝线,编织成某种图案,从而获得个人的满足。有一种图案,最显而易见,最完美无缺,同时也最漂亮好看。在这种图案中,一个人出生来到世上,渐渐长大成人,结婚成家,生儿育女,为生活而辛苦工作,最终死去。可是人生也有其他样式的图案,既纷繁复杂,又相当奇妙,在这种图案中,幸福并没到来,人们也不力图取得成功,但从中可以发现一种更加乱人心思的韵致。”他说,“用幸福的标准来衡量,我的人生似乎是可怕的;可是如今,当我认识到人生可以用别的标准来衡量时,我似乎浑身充满了力量。幸福和痛苦一样微不足道,它们的降临,跟人生中出现的其他细节一样,都被编织进了那精心制作的图案里。眼下,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过是使人生的图案更趋复杂而已,而且当生命的终点临近时,我会为这种图案的完成而充满喜悦。那会是一件艺术珍品,仍然会那么美丽,因为只有我才知道它的存在,而随着我的死亡,图案也就立刻消失了。”我来不及思考他话里的意味,只是尽力把它们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我不知道有朝一日是否能把这段话写进我的小说里,如果成功的话,也许就能卖出超过两便士的价格。“那你今后的打算呢?”“谁知道呢。也许不久我能从年老体衰的伯父那里得到一笔遗产来完成学业。为了通过实习,我不停地为穷人接生。最后一例病人,生产时大出血,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死去。然后我毕业了,幸运地在法恩利的索斯大夫那儿获得一个代理医师的职位。索斯大夫性格古怪但和我却很投缘,他邀请我和他合伙行医,可我还是选择回到伦敦,成为圣路加医院的住院医师。我放弃了前往东方地夙愿,娶了如今地同事阿特尔涅的女儿丽莎为妻。”“所以,你最终想成为一名医生。”“或许吧,也可能成为一名二流的作家。”“你完全放下米尔德丽德了吗?”“如果她执意要向看着艳舞的男人们兜售自己,我实在无能为力了。”“我很好奇她究竟长什么样?”他拿起我的笔和纸,不假思索地勾勒出了一个女子地肖像。她相貌小巧端正,眼睛很大,脑门低而宽阔,头发看上去十分浓密,经过精心梳理,有意让几缕被她称作“亚历山大刘海”的青丝垂在额前。嘴唇削薄,脸颊清瘦,嘴里的牙齿长得倒很整齐。她戴着一顶夸张的帽子,露出一副厌烦的神色。我发现速写的右下角有一个签名:菲利普·凯里。当我抬起头,他已经不见了,这时我才想起,他走路的姿势似乎有些怪异。

臭熊点评

《人生的枷锁》花了大概25个小时,读完了毛姆的自传体小说《人生的枷锁》。这本书其实在去年读过一部分,但是读的迷迷糊糊,书中提到的大量的那个时代的作家、画家、思想家、哲学家的名字,如果不去大致了解,就无法读懂毛姆先生的那些梗(hard to get the point)。今年伊始,读了《月亮与六便士》,书中的毛姆基本是追随者斯特里克兰的足迹去游历的,不论是亲眼所见还是他人转述,可以说毛姆遍历了斯特里克兰的画家生涯,所至之地,所见之人同样是纷繁的。虽然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和自身积累有限,还是难以完全领略毛姆作品的全景,但是硬着头皮读完这两部小说,还是有不少收获的。先说说我读到的毛姆,毛姆总是能冷静、客观的剖析人性的弱点,不论是上层人、中产阶级,还是底层人,不仅剖析他人,也常常自我剖析。他常常言辞犀利,毫不遮掩,绝不留情,就像北京烤鸭店里的片鸭师傅,毛姆的笔就如同片鸭师傅手中那把寒光闪闪、吹毛立断的尖刀,他笔下的人就像案板上烤的焦香的、滋滋冒油的肥硕的鸭子,几句话写下,案板上只留下一具赤裸的骨架。他也常常平静的云淡风轻的撇下几句极尽嘲讽和讽刺的话,人世间的冷暖、痛苦与凶恶、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道貌岸然便一览无余了。毛姆先生的景物描写,人物外貌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尤其精彩,读毛姆的文字,书中人即是眼前人,对书中人的拷问即是对读者的拷问。而就《人生的枷锁》这部小说,我想按照三个阶段、四段感情来理一理。三个阶段分别是:悲惨童年、巴黎学画、伦敦学医,四段感情分别是和威尔金森小姐、菲尔德丽德、诺拉以及莎莉。菲利普的童年无疑是不幸且悲惨的,身体残疾,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受人欺负,他变得沉默、敏感、叛逆、孤傲。他不希望自己的命运操纵在别人手里,他厌烦牧师这种类似于小公务员一样千篇一律的生活,厌恶神职人员的虚伪与虚荣,他渴望自由。也正是这一阶段,他养成了博览群书的习惯。结束中学学习之后,他来到德国海德堡,为进牛津学习作准备。在海德堡他认识了理想主义者——海沃德并和威尔金森有过一段感情纠葛。进入到新的环境,接触到新的人,研读了新的书籍以后,他抛弃了他长久以来的信仰,他明白了“信仰是外界强加给他的”,他“从容不迫的开始了新生活”。凯西莉小姐和宋先生的情事在他的脑海中种下了情欲的种子,回到英国布莱克斯泰勃之后,阴差阳错的和比自己大很多岁的威尔金森开始了一段恋情。情欲之火在看到身穿衬裙、皮肤粗糙、布满皱纹的真实的威尔金森之后逐渐熄灭,他开始厌恶、冷落威尔金森,想方设法摆脱她。暂时送走了威尔金森,菲利普来到伦敦开始了自己的练习生生活。日复一日的重复乏味的工作让他厌恶伦敦,海沃德的来信让他萌生了去巴黎学艺术的想法。巴黎出差一周,让他坚定的认为巴黎才是他“梦寐以求的浪漫之乡”。研读了几本关于画家和艺术的论著,让他深信自己在画画方面颇有天分。回到大伯身边,他不顾大伯对画家这个职业的偏见和对他的训诫及阻拦,毅然决然决定动身前往巴黎追梦。在巴黎的日子过得倒也舒坦,和一帮怀着同样理想的人在画室学习,外出写生,喝酒,聊天,谈理想。然而同样坚信自己有画画天赋的范小姐的自杀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我真的有画画的天分吗?倘若我没有天分,勉强糊口的二三流画家是我所求吗?如果继续学下去,我的结局是范小姐这样穷困潦倒,像劳森一样勉强度日,还是像克朗肖一样碌碌无为,混吃等死?在这期间他认识了米尔德丽德,同米尔德丽德的爱情长跑(卑微癞皮狗生涯)常常让他痛苦万分,心灰意冷,然而每次背叛之后的厌恶都在重新相遇之后化为乌有,更增怜爱。感情纠葛不断,画画的事儿他倒是想明白了,富瓦内先生的一席话让他不得不认清现实,伯母的离世更让他感到人难逃一死,重回故地让他对巴黎那些人的生活方式也心生厌恶。最终,拖着瘸腿、带着一千六百镑财产,菲利普重回伦敦,决心学医。学习的生活倒也和其他学生没什么两样,和诺拉的感情因米尔德丽德的重新出现而中断,她的重新出现让他不仅花费超支,而且耽误了课程。另外几百镑的投资也在国际局势的影响下血本无归,他几乎破产了,他穷困潦倒,不得不中断学业。海沃德的死和克朗肖的死让他反思人活着的意义,并最终得出结论:生活毫无意义,人生只不过是一种格局而已,幸福跟痛苦同样微不足道。大伯终于在菲利普的心心念念中逝世了,一笔不多的遗产让他得以继续完成学业,菲利普又同莎莉开始了生命中第四段感情,和之前不同的是,现在的菲利普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妻子、家庭和爱情。从牧师到画家最后到医生,从别人的期望到自己的梦想最后到现实的选择,菲利普不断的解下枷锁,又不断被套上新的枷锁。别人期望中的自己,自己理想中的自己,现实中的自己往往是很难有重合的。信仰、梦想、欲望、情感、道德、生活和生命都是人生的枷锁,有的是别人套在我们头上的,有的是我们自己套上的,也并非从一出生我们就被套上这些枷锁,我们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会被套上不同的枷锁,我们正是在不断的打破枷锁的过程中逐渐成长,逐渐强大,逐渐找到自我的。

心有所属之与主相恋点评

2020年4月27日星期一毛姆★人性的枷锁★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海明威《真正的高贵》毛姆在★人性的枷锁★里面描写的主人公菲利普是一个逐渐优于过去的自己的形象。从人生的枷锁里面努力蜕变成长,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菲利普自幼残疾,他的内心饱受歧视。我似乎能够感受别人对残疾的菲利普异样的眼光,但我昨天看了丹尼尔先生公众号里面的一个短视频,它的标题是【全球获奖最多的暖心短片★遇见你是最美丽的意外★】里面讲了一个很暖心的故事,一个残疾小男孩遇见了一个暖心小女孩玛利亚,小男孩灰色的人生变得绚丽多彩。小男孩一直坐在轮椅上,他不能走路,甚至手臂都不能动,玛利亚就用一根绳子和小男孩一起做游戏,甚至教他跳绳和踢足球,表演戏剧,甚至跳舞。有一天轮椅上的小男孩不见了,玛利亚以为他恢复正常可以走路了,但她却意外听到打电话的老师说小男孩已经不在了,虽然小男孩去世了,但玛利亚一直在手臂上戴着那根绳子,多年以后,玛利亚长大了,成为那个学校的老师。我在想如果人性的枷锁里面菲利普小时候的生命中也像视频里面的小男孩那样遇见他生命中的那个温暖的女孩,或许他灰色沮丧的人生就会有了一摸亮色吧!如果人生不幸是因为外在不能改变的环境,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不活在枷锁里面呢?就像活在围城里面的人,如何跳出围城的怪圈,如何摆脱人生的枷锁呢?拿什么来除掉枷锁,重获自由呢?拿什么来赎回我们遗失的美好呢?看到一段评论如下:菲利普对于自己人生方向的探索,也是很多年轻人的真实写照。人总是生于混沌,走向清明。在寻找自己职业方向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寻找人生的意义所在,而最终得到的答案,也不是人尽相同。菲利普在经过一遍遍艰难尝试后终于找到了自己心之所向。正如结尾所言:“可能向幸福投降就是承认了生命的失败,可这样的失败却比任何勋章都更加闪亮。”毛姆借菲利普告诉我们,享受生活的平淡和惬意,就是一种沉稳而充实的幸福。这种幸福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意义?我很赞同这个评论的观点,如果我们活出了我们的心之所向,那么我们就不是活在枷锁里面,也不是活在围城里面,我们每个人的幸福观不一样,有人就是不婚主义,活出了他们向往的生活,那又何尝不是他们认为的美好呢?好好活着好好爱着好好珍惜着没有围城没有枷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