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孩子一个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

 袁占舵 2021-02-09

给孩子一个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

在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中三个孩子家长的苦恼与困惑。

苦恼与困惑一:“在没有接触到学习的时候,他完全正常,非常可爱,和人沟通都非常好。上学一考试,全班下90的都没有,人家全是双百双百,他65!”

苦恼与困惑二:“孩子学习痛苦,我们教他也很痛苦,最痛苦的是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

苦恼与困惑三:“我问老师,她是不是笨啊?学习很费劲,真的是没有办法。老师说哪有笨的,就多努力吧!”

近日,这部由中央广播电视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出品,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与心理学部联合制作的三集纪录片在央视热播,引发广泛关注。

热议话题背后 是父母的人生大课

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中的三个孩子,上学之前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聪明伶俐,讨人欢心。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转折出现在上学之后。问题最初出现在识字上,无论看多少遍、写多少遍,孩子依然记不住,读不出,更写不对。他们可以绘声绘色地口头描述一件事情,但是却没有能力将它们变成文字,因为识字困难,三个孩子的语文成绩很差;因为读不懂题,数学成绩不好,因为记不住字母的顺序,英语成绩也上不来……这些孩子最常听到的评价就是笨、懒、不努力,家长因此痛苦不堪,老师感到无能为力,而孩子们日常面对的,还有来自同龄人的嘲讽,小小年纪就经历着外人难以想象的煎熬。

其实,这是一群特殊的孩子,将他们陷入樊笼的是阅读障碍。阅读障碍是学习障碍的一种,发生率约为5%10%,特指儿童拥有正常的智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正常的学习动机,却不能在学龄阶段顺利地习得阅读技能。

《我不是笨小孩》通过对三个阅读障碍儿童家庭长达三年的系统追踪跟拍,真实而深入地反映了他们的生存困境和成长变化,以及家长、教师和孩子们的不懈努力。这部纪录片在讲述主人公生命故事的同时,也为公众普及了相关科学知识。通过案例,传递给父母一种积极健康的理念。让父母明白,有一节重要的“人生课”需要和孩子一起来补,那就是学会接纳生活中的不完美。

接纳不完美 学做“宽容型”父母

父母该如何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专家建议,不妨尝试做“宽容型”父母,这样更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们看到家长不再是严厉的苛责和惩罚,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

首先,理解孩子的不足。作为家长,看到孩子不完美的地方,不仅需要引导孩子纠正,而且也要学会理解孩子的不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缺点,正视孩子的缺点,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问题。

其次,尊重孩子的选择。任何不成熟的建议和想法,都是孩子在自我表达和认知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和感受而形成的。面对孩子的选择和看法,家长要学会尊重,即便是在大人看来,这样的方式十分“幼稚”,比起扼杀孩子的积极性,不如陪伴孩子一起进行。

最后,引导孩子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孩子的培养和引导有很大的作用。当发现孩子的不足和不完美时,不要着急抱怨和惩罚他们,而是要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全面看待事物的发展,不要被一时的不如意而击败,为孩子营造积极乐观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走向完美。

把心中“别人家的孩子”请出去

曾经有人做过一项调查,随机在街头采访父母和他们的孩子。当问到父母“如果给您的孩子打分,您会打多少分”的时候,一些父母先是想了想,然后便开始细数起孩子的不足,最后迟疑地回答“70分”“85分”“我觉得90分吧……”但当问到在一边玩耍的孩子们“如果让你给爸爸妈妈打分,你会打多少分”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会扬起稚气的小脸,骄傲地回答“100分!”“我给妈妈100分!”

对此,上海开放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副教授董丽敏认为,孩子们接纳了父母的缺点、错误、失败、平庸和平凡。同样,父母也要学会接纳孩子的缺点、失败,“每一个缺点其实都是孩子成长的起点。家长要把自己心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请出去,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对孩子过多的责怪和批评,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距离感,怀疑父母不喜欢他,导致亲子关系疏离。至于“对比”,董丽敏给家长们的方法是:自己跟自己比,今天跟昨天比,这次跟上次比。

要放平“管教和爱护”这把“水平尺”,理解孩子在每一个成长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给孩子足够的私人空间。给他们试错的机会,接受孩子的平凡甚至平庸。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一个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