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肖楠:以石为诗的沧桑悠远 | 原乡诗刊

 原鄉書院 2021-02-09


以石为诗的沧桑悠远题

徐肖楠


每个时代的诗人都有其与时代相适应的特点,胡红拴的《石话诗说》追忆石的世界的前生后世,满怀今天的情思而抒写石韵诗意,以诗歌演绎石头与历史的沧桑变幻,以诗石相遇的电光火石撞击出千回百转的人间无限风流。如果说,石韵石情象征了历史的久远沧桑,那么,诗歌就代表了生命

灵动多元的意趣:

说那亘古的沉思

谈这心中的密语,以及

那些情话堆砌的书页和画面

衷肠的影子

就这样

默默地浓缩在这方石头之中

——《乳源彩石》

在《石话诗说》中,人类厚重的历史与胡红拴独有的时代情怀催生了层层叠叠的咏石之作,诗歌中石头的五彩缤纷让人目眩神迷,石的延伸和变幻给人历史如歌的感受:妩媚的石头、坚韧的石头、沧桑的石头、悠远的石头、轻灵的石头、个性的石头、时尚的石头。胡红拴让石的世界五彩斑澜,既现实又梦幻,既有沧桑生命和柔软心灵,又有无尽活力和坚韧个性:

几亿年的修炼

就为这一朝

为这

惊艳的心跳

为这一刻

黑发已化为资深的金黄,为这

躯体的皮肤

让茧的风筝飞高

也许

这就是大地为苍天厚土的祭祀

血铸的香妒

早已飞过爱的虹桥

檀香也罢

花香也好

精气的结晶,早已

拥有岁月风骚

无须再等待

敞开心扉

享受这人间的温暖

庙堂的礼誉

才会

帮你想起

久违的歌谣

——《铁胆石》

显然,《石话诗说》中的石头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石头,它们的意义已经因美学化性情和诗歌的形式而意象化了,石头所散发出来的意象气息和味道与沧海人间如此吻合,超越了仅仅作为物象的石头范畴。石头不仅生发了诗歌的灵感和素材,而且形成了诗歌本身多姿多彩、灵性飘动的风貌,现实与象征、浪漫与严谨并存,形成了诗意情境,照亮了每一块石头,也照亮了此刻正在生活的人们,飘溢出对生活的多情想象:

借一点竹韵

借一点兰的清香

根的符号

画在了这面玉化的石墙

图腾的意念

已融进骨血的神髓

温暖的阳光

为她写下

永恒的思想

——《韶关青花石》

坚实而悠远的石头曾是世界的起点,石头已先于人类存在了几十亿年,而人类一开始自己的文明,便与石结缘:以燧石取火、以玉石佩戴、以坚石劳作。几千年的中国生活和文学中,已多有对石的吟咏,当《石话诗说》重新诉说、重新咏叹石头时,突出地呈现了一种以诗咏石、以石诉说的时代特色,在诗石相遇的时尚生活中,让千古之石有了可以从中仔细体味生命的诗意感觉,并且将这些感觉引入人们的身边生活:

听着

这远古播放的曲调

似乎

瞬间回到了从前

回到

混沌的地球向太阳学语

回到

三叶虫、恐龙那些畅意的玩伴

一根藤

可牵出亿万年纷扰的事

一块石

铭文中镌刻着史海的深

厚厚的书

我哪里还会读懂

唯有

这天籁的乐音

让心尖的花

烂漫在

这个醉人的三月

——《题藤化石“聆听”》

漫步在这片古老而又时尚的石与诗构建的街巷和广场,畅想大地和天空,随时都会与不同时代的细腻感受、悠远情怀不期而遇。石头早已先于人类存在,历史走过,石头还在,而今,在胡红拴的诗歌中,石与人的情缘再续、风情依旧。在《石话诗说》中可以看到,时间的洗刷给石的世界和人间世界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而石的世界在人间世界不断挺立出现,显示了因石而生的变化万千的生存情意,也突出了人们在这个时代关注诗歌与石头的生活特点:

在南岭

聆听过霞光的声音

浓烈的乐韵,竟能

穿透山的脊梁

也许那清溪湖江,也懂

美的滋味

心血的浆液,染红了

一幕幕的石墙

接下来,

就渴望着与赏石人对话

说那亘古的沉思

谈这心中的密语,以及

那些情话堆砌的书页和画面

衷肠的影子

就这样

默默地浓缩在这方石头之中

如同一日三餐中的粥饭

穿肠而过

留下神髓

游走在我的四肢百骸

与岁月对视

与血肉

彻底融合

——《乳源彩石》

于是,当《石话诗说》中诗石相遇,便碰撞出时尚生活的一个个亮点,层层闪烁时代的整体性生活特点,也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化生活特点,最重要的,是突出了诗人连接时代生活与诗石情趣的诗性想象。胡红拴从石头在诗歌中的形象和意趣出发,敏捷而奇妙地建立了诗歌与石头之间的意象关联,以石头变幻重现历史诉说,以诗石之歌让生命如歌,由此深情理解时代,并进入时尚生活:

一方岩石

吸吮了西江温润的江风

一阕宋词

串起肇城雄壮的城廓

端州奇岩

留存着古意飘荡的墨香

似青花游临在

书画诗林的漩涡

我欲乘劲风飘然东下

南海的眸子

填满了太多心事的婆娑

山原的逸气

是那样惬意拂心

醉立案头

笑观史海的磨合

——端砚之二

当《石话诗说》依托这个时代的生活感受和诗人个人的风格情趣,对古老的石头和生活重新定位、理解、抒情,以诗歌深入石的世界时,诗歌就决定了以石为缘的物象世界的审美特性,带来对诸石的审美活动和审美愉悦。

《石话诗说》中诗与石激情而又灵动地将情与思融合,从石头的现实情境和历史意境中获得诗歌意象,让诗中的审美情思和智性张力打开了读者的心灵,照亮了世界的隐秘部分,也升华了石头与人间关联的意象和情趣,给人们提供了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在现代生命情境中展开了石头的新含义:

圆润温柔

妩媚娇羞

内敛轻快的秉性

却造就

清丽 婉约 含蓄和风流

意韵悠悠

感染了春色的步骤

远山近景

装入

瞳仁眼沟

尽管锦袍加身

淡泊与自然

独钓寒江

诠释了诗意的架构

——《台山玉》

沿着有灵性的石头打开的诗性道路,灵动的诗意铺展开石韵,呈现了一个个突出的石头意象,蕴含了诗人对石头的热爱,也在诗歌与石头间、诗歌与生活间完成了审美想象力的自由转换。诗歌的优雅生动让石头的人性魅力呼之欲出,在丰满湿润、明澈清晰却含情脉脉的诗句里,丰富而又灵动的生命经历与人性历史共同逶迤其中,石头因充满诗性张力而充满生命张力和历史张力:

用戈壁的腔调

唱一回大风歌

万年的时光

将心智研磨

登天的路

收藏着一石一壑的足印

澄明的光

使这个晨境

装满

斑驳的史痕

——《题马牙玉“古堡”》

在这些诗歌的语言、韵律、节奏、隐喻的诗性荡漾中,原初的石头、千古的石头重新焕发神采,向人们展示出石头在这个时代的意义,折射出诗人在这个时代的生活情怀,也展示出诗石联袂的诗性魅力。于是,这些对石头的激情和沉思启人心智、动人情意,让石头充满了生命的自由易旷达,有激情的升华和优雅的情怀:

热液,沉积

变质的力

蕴含了你无尽的神秘

黑与白的玄学

淡淡红光写就的条理

构造运动中的岩浆作用

将大地的画

绘制在你的心里

龙川,

为你铺就了锦毯

南岭的峻岭群山

点划着美的意见

——《龙川镜铁矿水晶》

《石话诗说》从诗歌出发而对现实生活进行诗意化处理,激情于石头、沉思于石头,以石为由而让诗歌充满了隐喻,让石头产生象征性生活的意味,诸石成为托物寄情的对象,可以浪漫地追随人的情感而起舞,起舞之石成为人的性情和心性之物、成为人的情感和意志之物。诗歌与石头共同融合成一种美学化生命形象,这样的生命形象将古老与时尚相接,给今天的身边生活赋予古老的仰望和恒久的庄重,在对普通石头的沉思和想象中,日常生活的情趣变得与庄重神圣的情趣相一致:

用万年的意念去打磨

用亿年的心思去雕刻

心中的图腾

就刻在

这块生我养我的大地

刻在

这蓝天下

飘舞的条条大河

——《题广西幽兰石“中华神龙”》

由石之意象挥洒情怀,《石话诗说》同时贯穿着生命真诚和历史延伸、生存思考和家国情怀,时尚的身边生活就与悠远的古典生活以至宏大想象相连相接。这让人联想女娲补天用五彩石,之后遗落了大地人间,而《石话诗说》中的各种石头异彩纷呈,若隐若现几千年文明,以不同的品貌和性质与人类相互映照:

没有心事顾及

世俗的唇红齿白

没有心事去想

那世间的风花雪月

新写的词组

用坚定的语言说话

力量的迸发

用血性挥洒无尽的豪迈

自然的大道

铺满阳光的温馨

天地间弥散

大美的五彩

——高州高凉玉

历史与现代、诗歌与生活在这里交织,让石头成为诗意升起的沃土,它们充满了人间的留恋和风情,石头不同的个性、形态和情状为人们展示对生活的想象与延伸:从对历史的回忆,到对人性的思考;从人们心头永远无法磨灭的情意,到延伸向天际的大漠旷野;从优雅简洁的古典生活,到布满情趣的时尚都市,诗中到处都是石头与诗歌的动人情景,像电影画面一样交叠、闪现、连接、变幻:

是龙是马

写下心的丹霞

玉洁冰清

用恬淡的文字说话

无须刻意

也无须虚张声势地张扬

颗颗醉了的果实

将迷津点化

眼前的龙马

似就是亘古留下的图腾

精神的旗

才是

永恒的家

——《题葡萄玛瑙“龙马精神”》

在层层叠叠、起伏蜿蜒的石韵中,产生了《石话诗说》不断延伸的生命象征意味,石与诗的融合让诸石世界构成人的寓言,变成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象征性表达,由此想起埃里蒂斯所说:树与石是永恒的——石的永恒获得了一种寄寓更高生存的神性。石头与神性相伴起舞,石头不再是沉重、艰涩、生硬、冰冷、无趣、无足轻重的,石的灵性循着诗人的思考和精神递进,抵达生命和生活的核心,让诗歌和石头一起解放人的灵魂,去除生活尘埃对身体感受的遮蔽:

在莲花山

饱尝了莲的乳计

四肢百骸

早已充满清雅的离子

慧光的双眸

翻阅过这片石作的海

波涛之上

当然有古拙的印谱

无须留恋这烟霞红韵

也无须过多

品饮那坛陈年的酒

石的陈香

早已融入骨头

静静地

再次聆听石的心跳

这平淡的音响

正是

心间存放的词符

——《丰顺叶蜡石》

对于胡红拴,以石为诗、以石入诗是生命的美学化机缘,并表达了诗人的生活性情和美学意向,也形成了诗歌的格调和象征。在异彩纷呈的每一个石头构成的角落,都能感受到诗歌的永恒魅力,也由此感受到石头的永恒象征。当我们漫步在诗歌与石头所构筑的高贵殿堂中,似乎仍然能够看到那些以石为证的人类背影,逡巡在诗香四溢的石观石景中,似乎仍然能够仰望那些令后人高山仰止的人类精神和非凡影响:

那么多人从潮州走过

那么多人从潮州的史海走过

惊涛骇浪

莽原荒坡

长寿的蜡石,静静地

在此,一次次地敲击键盘

无止境地输出和检索

慧根的字行

点化了生活

将失败的疼彻底碾碎

将幸福的喜悦揉进纸中

将信念的时钟调到永恒

——潮州蜡石

随石而生的诗歌象征意蕴,既演变为诗歌本身的形式特性,又掩映在时尚生活与古典生活交错的摇曳中,形成了诗歌丰饶的情趣和生命的意义。石的世界是生活世界的象征,所有的沧桑与美好、伤痛与希望都在其中蕴含,让人们无穷想象和体验。从朴素深刻的石头到华美如画的石头,从充满幻想的石头到历史如歌的石头,不同类型品色的石头展示了让人们着迷的多姿多彩的生命,石性与诗性一体而多面变幻的世界荡漾出生活的风情:

一袭青花幽径

月色写意朦胧

圣姿朵朵赛芙蓉

石书写出永恒

春阳剪去愁绪

已悟大地脉动

思绪轻扬漫苍穹

诗意编码凌空

——牡丹石

这样,在《石话诗说》中,石头似乎在不停地诉说,胡红拴灵动地以石生情、以石寓情、以石抒情,写出了以石为对象、以诗为形式、以美为主题的诗歌。石既是生命物象,又是诗歌意象,诗歌意象让石头去除了单调枯干,变得圆润晶莹,变得丰满而有灵性,有张力也有弹性,石头有石性、石品、石意,石性变成了心性,石品变成了人品、石头意趣变成了生命意趣,石头不再变得生硬、不再脱离人的生活和性灵,奇妙地突出了人与石、诗与石天人合一的象征意蕴:

听海,听山

听罗浮紫烟缓释的宁静

西湖畔,西枝江

水样的心思将心境研磨

弄不懂造化的魔力是如何使然

山的体躯为什么不能

与人的骨血融合

凝目,仰观这尤物的醉美

地壳的锦罗

巧绘了如意婆娑

冬行的雪意

洗涤过惊艳的脑海

——惠州东坡玉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诗歌与石头间共同的生命逻辑、生活逻辑和诗性逻辑,深入人性和生命,与深入石品和石性相一致,在象征性意义上,石头与诗歌不是互为参照,而是互为镜子,相互映照,诗与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像水中有月、月中有水,月光朦胧和水色迷离都是诗与石的情致,诗歌和石头都代表人性、象征生命、反映历史、提升现实:

听着这霞韵

听着,这霞的温馨

听着心境的静语

似乎听懂了心的氲氲

玉的冰质

和着这血的心跳

将平静的禅悟拌勻

顿悟的烁光

融化

未必定要在那条设定的路

心的檀香

同样

可以染香月亮

——《题黄龙玉“听心”》

《石话诗说》中的诸石因诗歌而人化、而美化,人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由此起于身边而终于遥远,无限延伸的石的世界与人的世界相互印证,诗代表人类,石代表万物,人与石既有界限又无界限,在铺排渲染的诸石诉说中,诗歌为诗意生存寻找现实的证明,为自然万物寻找各自的归属,石的世界由此变成诗性世界、由此变得晶莹剔透:

听雪听梅

听过

卢舍那的梵音教悔

咸亨的刻刀

并无

刻下魔力般的轮回

岩熔的力量

何止仅仅会撼山动地

艺术的彩笔

挥舞在岁月的沟谷河渠

等着那香雪飘飘寒梅怒放

河洛的魂魄,注入

石的身躯

灵动的淑女,此刻

如出浴的妃子

点点碎花

将惊诧的眸子撞回

——《洛阳梅花玉》

由此,不同时期的石头、不同颜色的石头、不同形态的石头、不同性状的石头,就分别象征了不同的人间情味和千古风流:人性、生命、情感的种种意趣,都被不同的石头加以体味和象征,并不断以这样的象征意向对诗歌进行形式引导、对石头进行主题变幻,构成诗歌中不同石头的隐喻和意象,于是,一片片、一层层石头变得无垠,其中的深意也变得无限:

石窟古窑

笑看人寰风骚

似乎是意念中的青铜器

换了别样的味道

是沧海桑田,还是

大漠千里

石的思想

最终成为

"纲"的自豪

听说过亘古久远的故事

看过逝者如斯水的奥妙

时间的绳索

总是

那么心灵手巧

将沧桑的意境串起来

转换成美的符号

沉重的课题

也会调起愉悦的细胞

哎呀,我的石啊

知心的爱

难道超过了那封情书

图说的话

总会,透着

会心的美妙

——《题古陶石“沧桑”》

胡红拴不单纯是为写诗歌而写诗歌,也不是为写石头而写石头,他以石为镜、以石为媒,让诗歌与生活在美学化意义上统一起来。《石话诗说》既从诗歌出发看石的世界,也从生活出发看诗的世界,既从石头的角度进入诗歌,也从生活的角度进入诗歌,两者在诗歌的美和石头的意象中获得统一,生命情韵由此激发,生命象征由此实现:

这盘棋

惊动过天地

清风自然

曾陪我

与三山五岳对弈

输赢否

只是意念的一个符号

接下来的文字

是山的棋谱

释解着

千古的谜

——《棋盘石》

经过诗歌的抒写和重述,石头发生了一种诗性的和精神的变化,重新产生出一种美学魅力,这便是诗歌呼唤爱与美的灵性所创造的,在诗歌对这些石头吟咏的瞬间,爆发出充沛的情感力量和思想意象,让石头带起人间的一片丰盈润泽的生动情景。让石头发生柔软丰润的变化、发生物理品质的变化,本是不可能的,但在诗歌中却产生了这样的变化:石头的外象之情即是诗歌的内在之质。这其中融合了胡红拴个体的生命经历、生活经验以及诗性资源,这才能让那些石头如此美丽非凡:

用嵩岳的气魄泼墨

使峻极的峰笔刻画

胸中的魂

装盛着朗朗华夏

连绵的层峦叠障

厚重的青铜竹帛

史乘春秋

将亘古的记忆留下

凝目

静观这帧大地送来的天书

激荡的血气

似已融入

这山岳承接着的

漫天丹霞

——《嵩山国画石》

石头的每一状态,都会引发胡红拴的叹息、激情、沉思、振奋,胡红拴对石如此专注和深情,成为当代中国唯一以诗歌钟情于赏石、并将诗与石奇妙融合的诗人。中国的赏石文化悠远,爱石之士甚多,皆因石有情有灵而青睐美石,文学艺术大家如苏东坡、米芾等赏石品石、爱石如痴广为美传,蒲松龄笔下《石清虚》中视石如命的邢云飞更是叹为观止。邢云飞得佳石而失、失而复得,因爱石而散尽家财甚至以身殉石,其起落曲折展现了邢云飞对石的一片痴迷,而代表石头灵性的石清虚则只有和邢云飞在一起才会灵性剔透。邢云飞似乎得了石头的灵性,而胡红拴似乎得了石头的诗性,他以石为美、以石为诗歌主题和意象的衷情如此集中专一,难得一见:

与你邂逅

在这个繁英似锦的季节

醉的眼神

穿透了幕雨

将喜悦

收获在心里

也就是这个季节

这个

可以让人醇醉的烟花三月

亿年前的那封情书

还紧握在手中

用汗

酿造心的情酒

等着

石巷中走来的女子

那眸神

醉心的

一瞬

——《读彩陶“玛雅之神”》

《石话诗说》将石与诗结合似乎天赐良缘,实际上是时代的风云际会:时代给予胡红拴以石抒情的机缘,而胡红拴也以美学机敏抓住了这个机缘。女娲以五彩石补天而天衣无缝,胡红拴以石为诗而巧得天工,似乎机缘巧合,似乎无意间触动了千年的沉默,似乎一步便迈进了诗石奇缘。看似得来全不费功夫,实际上,这些诗歌并非信手拈来语词、随意轻歌曼舞,而是因日积月累的生活与水滴石穿的诗性紧紧凝聚,才风生水起:

坐在这里

观涛起滔落

观峡山的缠绵

江水蹉跎

心间的路

就这么来来去去

轮轮回回

苦涩喜悦

也如文章的标点

停顿跳跃

我喜欢这月夜风高的情调

喜爱这朦胧的心船

在心间荡漾,犹如

眼前西江的醉态

美啊,尽管是在黑夜

山的轮廓也会被她倾倒

倾向江去

随波逐流

倒向我心

燃起

心血的篝火

——《题西江石“西江月”》

一切外在事物皆由心性而生,诗中的一切神圣之眼、一切性灵之源,都既与胡红拴的生活经历有关,也与胡红拴的诗歌经历有关。如果胡红拴没有写诗的经历,如果他没有关注石头的情趣,一切诗石之缘都无从谈起。生活中与石相遇的机会,让胡红拴能关注石与人之间的曲折婉转;对诗歌的教养和写作,让胡红拴能从美学角度去关注石与诗的关联奥秘:

眼前的景色

是亿年前远古的爱

淳朴的真

已无须任何语言的表白

诗文在此

已化为禅乐流水

只剩下"悟"的觉文

在脑海徘徊

走出去

向山原问道

走出来荡漾

看我的山川湖海

为什么星辰的象

总是那么迷离

根的神经

将意象

放置在画外

——《题雅丹石“远古”》

胡红拴以石为美,以诗歌和石头的同一灵性开启这个时代人们对生活的时尚理解、美的感受,以石的世界展开了一个纯粹的生命世界和诗歌世界,由爱石、赏石、品石而关注灵魂生存、高雅生存、庄重生存,由此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对文明的传承。这是诗歌给人们带来的思考,也是诗歌对人的生命的召唤,使人获得一种新的生命向度,进入更高的生存境界:

眼前所见

是亿年前捎来的书信

天地的话

犹如

我至爱的姻亲

精神的图腾

抑或是膜拜的佛

亿万年的风雨

注入了真的灵魂

日月的皓光

照亮了澄明的意象

接下来的事

米芾的行径

又会

有一个当代的版本

——《题鹅卵石“天地造化”》

作者简介

徐肖楠,著名文学评论家,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全国鲁迅文学奖和广东鲁迅文学奖评委,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小说学会理事。活跃于一线当代中国文学研究与批评,对一些重要作家、作品、现象进行及时评论,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国外文学》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重要报刊发表论文和批评300余篇,出版有《将文学转化为生活形式》《从经典气息到时尚风情》《当我们与神相遇:用神性向往改变习性生活》《灵性生存:走向文学与生命的深处》《天空与镜子:广州文学十二家》等。

中国文坛精英盘点之90后专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