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扉别集(45)此路曾经不通 | 张国领专栏

 原鄉書院 2021-02-09


柴扉别集(45

此路曾经不通

张国领

北京西站南路,顾名思义就是北京西站南边的一条路。

这条路很短,短得只有三站地儿。

但这三站地儿,还是后来打通拓展的。我刚从六郎庄搬到马连道时,从北京西站南广场向南,只有一站路的距离,再往南走,就走不通了,只看到一堵砖墙,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几个字:此路不通。

不通的原因,是因为前方的道路还没有修好,严格地说是还没有开工修建,仍是一大片菜地。菜地还是阶梯状的,虽不像广西那种落差很大的梯田,但每一块菜地之间,都有着明显的落差。也许是菜农也看出来菜地即将要被修成马路,菜都种得要死不活的样子。倒是地边堆了不少的垃圾,污水流得到处都是。

那时我们单位的小区宿舍楼,还在建设之中,我是无房户,住新房心切,周末就忍不住赶三十公里的路程,来看看将来入住的房子,盖到何种程度了。 

每一次来都要颇费一番折腾。首先是到这里没有直达公交车,得从六郎庄坐公交到六里桥,到六里桥后下车,再转乘一站公交车,坐到莲花池公交站后,再向南徒步走一站地,才能到马连道小区。

我去看房子时一般都是空手来去,一身轻松,除来回转公交外,倒也不觉得有多麻烦。等分到房子领了钥匙准备装修时,才真正体验到了这段只有一站路距离的艰辛。

房子是自己的了,每次从六郎庄坐公交车来,都忍不住要带些小物件。手里有了东西,肩上就有了负担,无论是转车还是走路,立即就显得不那么方便了。那时候,我想着要是能有一辆自行车骑,可以解决我带东西的困难,也不至于如此狼狈。

现在的城市里,大街小巷都有了智能单车,解决了市民们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所以受到公交上班一族的青睐。

很多时候,就是这不通公交的最后短短一公里,却难倒了无数英雄汉。一公里虽然看起来短之又短,若没有急事,若徒手而行,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当你要赶时间、当你带着沉重的行李时,这一公里就变成了拦路虎。

打车吧,距离太近不划算,走路吧,累的时候又觉得它太远。而智能单车的出现,正是针对这最后一公里的烦恼,应运而生的。

不过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智能单车的出现是十八年以后的事了。

北京市的规划者好像有意要锻炼我的意志,在我从看房到住上新房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任何打通北京西站南路的意思。

我估计他们不急着修,并不是要给我出难题,因为我是刚调到北京不久的小人物,没有人知道刚刚分到这里一套房子的张国领是何许人。若是专门为了给我找别扭而不打通这截马路,那对我来说就显得过于隆重了。我的理解是,这一截马路市政不着手去修通,是因为它还不足以影响首都北京的道路通畅。

不畅通的不光是西站南路,就连西站南广场,当时也是一片狼藉。

我还没调入北京前就听说过,北京为了迎接1997香港回归,专门修了一条通往香港的铁路,这就是有名的京九线,人们把这条线比作是一条长龙,而龙头正是北京西站。

当时我曾想,中国是龙的国度,既然称得起是龙头,哪怕是一条铁路的龙头,也肯定是要修建一座雄伟壮观、光鲜亮丽的标志性建筑。

当我第一次从河南乘火车进京时,是从西站北广场出的站,等走出迷宫一样的出站口和地下通道,急匆匆看我心目中那壮丽的西站时,确实让我惊叹了一番。高大的建筑,别致的设计,明亮的色彩,完全可以称得上高大上。

但是,直到我知道了马连道,知道了北京西站南广场,我才发现北京西站原来并不如我想象和看到的那般光鲜,在亮丽的外表下,它还隐藏着几分破烂不堪。

去北京西站南路有时会走南广场,这里垃圾遍地,施工还没有结束,地下广场像是烂尾建筑,地上广场周围竖着很多挡板,建筑材料堆得随处可见,没有一条正式的路可走,抄近穿行的人们只好不顾危险,随意在杀机密布的工地上挤身而过。诸多禁止通行的牌子形同虚设。

那时西站已正式投入使用两年多了,当我看到南广场的模样,首都北京在我心中的形象一下子黯淡了许多。

其实,无论你所在的城市有多大,和你有关系的,只是一小段。

而所谓的关系,就是与你的日常生活有紧密联系,比如你上班的路段,购物的路段,休闲散步的路段,接送孩子上学的路段等。

本来与我没有多大关系的北京西站南路,之所以引起我的关心,是因为单位将住宅小区建在了这里,于是它四周的道路是否拥堵、布局是否合理、未来规划是怎样的,就与我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就必须去关注它。

就拿这一截西站南路来说,它直接影响到了我的出行,说细点是影响到了我的房子装修。

离我最近的建材市场,是六里桥南边、三环路内侧的亿客隆和兰天建材市场。如果西站南路是打通的,这两个市场距我住的小区就非常近,开车最多五六分钟,走路不过半个小时。

但现在道路没有打通,这便成了天堑。由于菜地仍是菜地,梯田仍是梯田,只有一条被人踩出的小路,既不能过大车,也不能在上面骑自行车,每次去建材市场买材料,我都只能采取步行方式。 

市场门口有蹬三轮送货的,他们开始听说目的地是马连道,报价十元钱,当听说要绕道六里桥时,马上改口要十五。

那是我分的第一套住房,由于房子小,又急于入住,所以装修极其简单,购买装修材料也就很有限,真正阻碍我的好像还不是出行的路,后来想想我对那段无头路的耿耿于怀,是缘于我心路的堵塞。

如果那本身就是一堵墙,或压根就没有路的迹象,我便不会对它充满期待。现在明明知道那是一条路,却无法走通;明明知道那是一条路,却无人去将它打通;明明知道那是一条路,目光望到那里时都要转个弯;本来是一眼就能望到尽头的路,却什么都看不到。

这就使得我的某种愿望和欲望,受到了阻止、无法实现,于是就把我对其它地方的、其它方面的、其它行业的怨气,发泄在了这段没打通的马路上面。

我知道路是无辜的。世界上又有哪条路不想畅通呢?可就是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理儿,却一直那样拖了近一年时间。

后来当它终于被打通了之后,似乎是要弥补迟迟没有满足我而造成的损失,这里专门增设了一条公交线路,从小区门口上车,便可直达我的单位,如果想坐到终点站,那就是颐和园东门,也就是我租房子的六郎庄。这条线路的站点设置,都是我走过的、正在走的路线,

不过这一切都是在北京西站南路,向南全线贯通之后才有的。

看来一个城市的整体规划,是从一个个细节开始的,无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带来道路和心路的不畅。

如今我早已不再每日往返于北京西站南路了,它的堵与不堵,都和我没有了直接的关系,然而它毕竟让我闹心过。有时候闹心也是一种加深印象的方式,甚至比顺心时的记忆更加深刻。 


原鄉書院总目录(点击可直接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