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拳之余门拳

 聰哥的寶藏 2021-02-09

以武学打开世界

四川地方拳种之一,属南拳类。清乾隆四十年(1755)四川东乡县(现宣汉县)人余有福首传。相传魏明帝十一年(公元237),华佗弟子吴普、樊问结伴去云南研考医学,路经四川东乡县,因予一农户医病而传授“五禽戏”功法,自此宣汉县就有练“五禽戏”之说。后历经几代人传习,至明朝中叶,逐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余氏家族世袭的拳术。余有福为第八代传人,他继承了“五禽戏”中的绝妙功法,并向名师求教,融会贯通,勤奋研习,成为当地技艺超群的武林高手,闻名于东乡各地。有福在东乡县南坝镇下场口泡桐树(现南昆大桥下边)设馆授徒,当地向他拜师学艺者甚众,余有福始将余氏家族世袭武功传予外姓,人称“余门拳”。熊学为余门拳的主要传人;后熊又传向平,向再传丁承寿。丁承寿不传外姓,只授其子侄,传至丁举高后,他将余门拳中各套路精华熔于一炉,创编了“马步双劈拳、支子、挂印封侯”三套拳术,进一步丰富了余门拳。该拳在宣汉县传承了10代。

余门拳拳术主要套路有一马三箭(2套)、火盘架子、大燕青(2套)、小燕青、连掌(又名四箭,2套),铲手、掺手、长捶、七星链、二路黑虎链、马步双劈拳、支子(2套)、栀子拳、挂印封侯、精华拳、返风、正桩、游城、翻沉子、总拳、头路拳、波浪拳、余门拳、三战、蜘蛛爬壁、三路盘拳(九滚十八跌)等;器械套路有余门挑刀、老八刀、小环单刀、滚龙花枪、滚蹬剑、余家棍、齐眉棍、余门右手棍、南征棍(又名拦路虎)、少林双头棍、南阳刀(又名关公大刀)、沉香拐、青龙双刀、滚螳双刀等。基本步型有弓步、马步、仆步、并步、箭步。步法稳健,脚踏实地,套路中采用原地变换步法较多,人称“拳打卧牛之地”。击法要求出手要稳、准、狠、疾,充分发挥拳、肘、肩、胯、膝、脚、腿各部位的作用,提砍砸压、宰剁勾挂、沾贴沉碎、封闭擒拿,做到眼到手到,出手有风,出脚有坑,手脚并用,以巧打快,以快制慢。其总体特点是:架势低矮,手法多,腿法少,短小精悍;发劲刚脆,多短手,发寸劲,借力还力,刚在力前,柔在力后。

其主要流行于四川达县、宣汉、万县、云阳、开县等地。

作为优秀的武术拳种之一,余门拳基本功、铁掌功、铁肘功等功夫,共有80余路。余门拳主要基本功之一是桩功,桩功分站桩与吊桩等。站桩以马步桩为例:四平大马站立,双手伸开,两掌心相对约1米,呼吸缓慢细长,双目内视。呼气时两掌拉近,吸时两掌拉开还原位。练功要循序渐进,时间逐渐递增。

铁掌功,分为劈(砍)和插,劈:开始是堆沙约1米高,马步站立面对沙滩,以掌力劈之,力点主要放在掌缘掌根处,练到能一掌劈到底功成;插:主要是用内空80公分的碓窝(石质,土家人用作舂米,形如巨型窝窝头)内装黄豆或黑豆,用掌插,之后豆子换成河砂,再后换作铁砂子。一碓窝铁砂子插透功成。

铁肘功,人体俯卧,双肘、脚步点地,全身悬空,吸气入丹田,呼气直冲肘尖,呼吸以6为倍数递进,收势时翻身为罗汉睡觉,以调节气息。

铁腿(脚)功,在桩功过硬的基础上,先直立静养,调节气息,进入运气状态,用脚踢沙袋,蹬墙,交替反复练习。余门拳传人向平即以铁脚功著称,人称'铁脚板'。

铁板桥功,练功仰躺在凳子上,以臂部与腰部的连接为支点,其它部位悬空,形成一条直线,保持静止,用腹呼吸,脏腑与筋骨、腰、颈、四肢相合一体,内气随意念调整,贯穿全身。实现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同时由于内气的调配,气血流畅,贯通了七经八脉十二经络,增强五脏六腑的功能,从而达到强骨增髓的目的。同时气血贯穿四肢、躯体时,达到肌肤滋润,肌肉发达,增内力承受和肌肤的外表抗击力。属外功与内功合一的练功方法。10分钟合格,30分钟达标,时间长更好。

余门套路分徒手套路和器械套路,徒手套路是余门拳的主要内容,《四川武术大全》载有30路徒手拳。土家余门拳产生于百里峡地区,是土家人山地文化的一部分,起源于'五禽戏',所谓'五禽'主指四种高等动物和飞鸟,它们是虎、鹿、熊、猿、鸟。器械套路主要有余门棍、余门刀、余门枪、余门剑等。余门套路主要是练'手眼身法步',内可强身健体,外可御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