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兽形象新解:炸与不炸,我都要填肚子,这些年我们或许冤枉它了

 山家往事 2021-02-09

中国人聪明,没有受过文化熏陶的村干部更聪明,他们做事雷厉风行,当然,这种“雷厉风行”往往是顾头不顾腚。

他们如同太上老君,有一件同样的炼丹炉,这个炼丹炉可以包治百病,就像东北乱炖的大锅,无论什么东西都可以扔进去,比如那个返乡方案,这些天生的厨子觉得不够味,又扔进去一些佐料,这道大餐,又一个共同的名字:滚!

于是,家乡回不去了。

其实,即便是回家过年,就气氛上来说,回家也是一片“死寂”。临近春节,按照传统,真的不应该出现“死”这个及其不吉的字体。

昨天,给我妈打电话,她告诉我,村里那个王二蛋前些日子被抓了,也不知道在里面关了多少天,刚放出来。

我就问,他这是犯什么事了?

还不是因为卖鞭炮。

他不是有证?有证还能被抓起来?

谁知道呢,反正过年不让放鞭炮。

从去年开始,县里通知就不允许放鞭炮了,到处安安静静的,也不让各家各户拜年了,我怎么有一种偷偷摸摸过年的感觉?

就不怕“年兽”出来溜达?

年兽,这是一个神奇的、邪恶的怪兽。按照目前主流的说法,年兽有四个版本,有的叫“年”,有的叫“夕”,但无论怎么变,他们的本质其实一样,都是吃人。

站在生物钟的角度来看,年兽其实是一个作息相当规律的怪兽,它只在每年的除夕晚上出来溜达,而且只去自己熟悉的那个村庄。

所谓天上一天地上一年,一天只吃一顿饭,年兽实在是有些“节俭”了。村民也摸到了这个规律,在除夕晚上会携家带口的潜逃以躲避灾难。

从年龄上看,年兽出道时间太晚,也就一千多年吧,为何这样说呢?

我们知道,驱逐年兽的有效办法就三样东西:灯光、红纸(对联)、爆竹。

灯光好说,什么烛光了篝火了都可以,这个从远古时代,人类就会玩火了。

春联,这个出现的时间可没那么早,首先得有字吧?说明年兽比仓颉都年轻。按照现在的考证,春联大约出现于秦朝前后,当时主要是用来驱避鬼神的。

爆竹,只要有竹子的地方都可以制备出来,在年限上不好考证。

根据这三者的年龄来推测,年兽顶多也就一千多年,毕竟,各地风俗不同,形成统一的“年兽”理念也需要磨合期。

此外,关于年兽吃人的故事,还有一个细思极恐的细节,它只在除夕这天晚上的子时出来,也就是说,年兽对历法非常熟悉,关键是,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地上一两个时辰换算到天上,也就是一两秒的样子,更诡异的是,人们也知道年兽具体来的时间,怎么感觉是年兽和人在做双簧表演呢?

通过上面这么一分析,关于年兽,我们就有个大概的印象了:

1、年兽没地位

年兽年龄不大,虽然位列仙班,已经一千多岁,但是它在那些上万年的诸神面前实在是个“后生”。

传统文化讲究尊卑有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论资排辈。一个“后生”,即便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但是在话语权方面,实在是“人微言轻”,也就是说,年兽是一个没有什么地位的家伙,处于仙班中的最底层,甚至说它地位卑微都不为过。 

2、年兽没势力

年兽这货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节约”的。古人讲究过午不食,一天中一般吃两顿饭,只吃一顿的几乎没有,这个规律其实也可以放到仙班上。但是从年兽的行为来看,它是夜里偷偷地找吃的,一天就吃这一顿,这样说来,甚至有点“可怜兮兮”的样子了。

这也能从侧面说明,年兽其实混得很差,身边甚至都没有个打手,就连伙食都要自己去弄,至少能看出来,这货在朝中没什么势力,更不要谈别人给他送好处了。

3、年兽很善良

大过年的,年兽出来吃人,这能叫善良?

从年兽的行为上来看,它甚是“讲究”,出来吃人的时间,能精确到时辰。人们也知道它来的具体时间,是以在它进村前,村民就溜之大吉了。

一天十二个时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这就是四千三百八十个时辰,你非选这个点来,不能早点,不能晚点?或者说,什么时候饿了随时出来吃就是了,它偏不,就是这个点来!

这摆明了就是告诉人们,你们赶快跑啊,再不跑我就真的吃你们了。

摸到规律的人们老早就跑了,年兽焉能吃到他们!

这么一折腾,年兽还真不一定吃到人。

上述这三点综合起来看,年兽并没有吃到人,只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

我们可以得到,年兽其实是这样的一个形象:朝不保夕,经常饿肚子,没什么权势,游离于仙班最底层,明知道人间在放爆竹,但还是要硬着头皮出去。

咦,这个形象好熟悉,如果换位思考的话,把年兽替换成农民,这不就是王朝时代最苦的下层人吗?

如此说来,年兽其实是社会最底层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他们希望自己来年能吃饱穿暖,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的一个年终总结,盘点一下今年有那些收成,不足地方又在哪里,争取来年做出更大的成绩。

所以,年兽的存在,其实是一种鲶鱼效应,从客观上讲,它就是一种规矩,一种促使人不断反思不断进步的激励。

规矩破了,还能成方圆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