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名家西利尔•白之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1-02-09
白之十分看重研究方法的创新与运用。其译研所涉领域广博,从唐诗宋词到元杂剧,从明传奇到清代小说,再到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他均有独到见解。
西利尔·白之(Cyril Birch,1925—2018)是饮誉世界的中国文学专家与翻译家,专攻中国话本小说、古典戏曲及20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尤其是他对明清戏曲的研究,执西方汉学界之牛耳。
白之生于英国兰开夏郡,并在英国完成了所有阶段的学习,毕业后供职于母校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长达12年(1948—1960)之久。白之在英国为自己一生的汉学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欧洲汉学对白之有着十分深远的学术影响。白之的汉学生涯恰好见证了英国完整的汉学专业时代,他是一位较为典型的成长于英国、由学院式汉学逐步向专业汉学过渡的汉学家,并成为《斯卡伯勒报告》第一批受益学者之一。无论其身处英国还是美国,他始终以英国第一代专业汉学家的身份,亲历了英国专业汉学发展流变历程。在漫长的译研路上,白之始终恪守以学术为本位的原则,所有汉学成果均由发自内心地热爱中国文化而取得
在1960年移居美国之前,白之作为英国少数几位中国话本小说研究专家,首开中国古典戏剧研究新局面。其博士论文《古今小说考》是英国第一部关于《古今小说》(又称《喻世明言》)的专著(内含小说的译文、论文长达499页);1958年刊行的《明代短篇小说选》使其成为最早将中国神仙志怪小说翻译到西方的人。移居美国之后,白之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学术精神,其编译的《中国文学选集·第一卷》(1965)和《中国文学选集·第二卷》(1972)是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文本汇集并译介成英语的选本文集,成为许多美国大学的指定教材,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进中国代表著作系列。他还是第一位将《牡丹亭》进行全本译介的汉学家,其《牡丹亭》全译本(1980)的译介水准被学界视为无人能出其右,对中国古典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发挥了重大作用。他编撰的《中国文学流派研究》(1974)对中国文学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与哈罗德·阿克顿、陈世骧合译的《桃花扇》(1976)为西方读者呈现出了最优秀的英译本;其晚期译作《明代精英戏剧选集》(1995)被列入《亚洲经典翻译系列丛书》,学界视其为“欧美汉学史上首部较为详细地介绍中国明代古典戏剧的著作”。白之《娇红记》全译本(2001),首次为西方读者揭开了“为爱而死”的主题。除此之外,他还选译过《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镜花缘》等其他诸多中国文学经典。从中国元明巨制到20世纪新文学,白之皆予以专文探究。
白之在毕生挚爱的中国文学研究和翻译领域笔耕不辍,浸淫于斯,在西方汉学史上具有代表性意义。20世纪的中国,文学创作在历经社会动荡的洗礼与淬炼之后,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在文学形式与创作技巧等方面均取得了累累硕果。面对中国文学的林林总总,白之始终表现出极高的学术旨趣,无不竭力研究,可谓穷尽毕生之力。
白之作为学术主体,是中西文学文化双向阐发,以及互识、互鉴、互补的极好范例,很好地响应了“将汉学的发展演变放在各国社会与思想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中去考察”(李学勤语)的学术呼吁。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他作为一名兼具欧美双重学术背景的汉学家,且受日本汉学影响,其学术个性是基于民族历史、个人成长环境及其本人对文学审美的追求等因素共同铸造而成,也由此决定了他在世界汉学中不可替代的价值及意义
白之的汉学评论与译研致力于跨文化的比较视域和方法创新。自20世纪40年代白之选择中文作为自己专业的那一刻起,他便与汉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写下不少书评,多刊于《亚洲研究》《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报》《美国东方学会会刊》《中国季刊》等有着重大影响力的海外汉学研究刊物。其评述往往精练、客观公允,并能适时提出建设性学术建议。他十分重视对海内外汉学研究学术前沿的把握,及时向西方世界评介中国优秀汉学著作,为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打开了另一扇重要窗口
纵观其汉学生涯,白之坚持译研结合,在跨文化的比较视域下,始终以文学为中心来开展汉学译研活动。白之十分看重研究方法的创新与运用。其译研所涉领域广博,从唐诗宋词到元杂剧,从明传奇到清代小说,再到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他均有独到见解。
首先,从其译研内容上看,以中国文学为基础,主要涉及明清白话小说研究,代表作有《明代短篇小说选》等译著,以及被西方学界视为首篇从结构形式角度切入、系统研究中国白话小说的《话本小说的形式特点》等著述。在中国古典戏剧研究方面,代表作则有《牡丹亭》全译本、《桃花扇》合译本、《明代精英戏剧选集》选译本、《娇红记》全译本等译著,以及《元明戏剧的翻译与移植:困难与可能性》等论文。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面,代表作有《“五四”时期的小说》等文章。
其次,从方法论上看,白之作为专业汉学家有着与前辈学者不尽相同的研究路径。他的研究在西方传统文献方法的基础上,注重从思想比较视野阐释学术文献的意义,实现了对前辈学者史迹考察研究范式的转向。值得关注的是,白之在中国文学研究过程中,综合借助文献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对中外学者也不啻为一大启发。
1960年,白之携妻带子移居美国,供职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直至1990年荣休。荣休之后,他继续任该校荣誉教授,虽退出教学一线,实际上却是退而不休,继续进行汉学研究。经修改完善的《中国神话传说》(2000)及《明代精英戏剧选集》《娇红记》全译本(2001)等译著皆是其晚年力作。
白之长期活跃于汉学教育教学一线,诲人不倦。其为人为学对英语汉学界的学术思想抑或对众多汉学新秀的精神涵育,都起到了积极的激发和影响作用
2018年10月30日,94岁的白之在英国安然离世。纵观其一生的汉学之路,从中国古典文学到中国新文学,皆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译研对象,其各类汉学研究成果及长期坚守的一线教学活动,为中国文学与文化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作出了杰出贡献。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