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益的千古名篇《夜上受降城闻笛》为什么被评为中唐七绝之冠?

 123xyz123 2021-02-09



前言

李益(约公元750年-约公元830年),大历四年(769年)进士。李益以边塞诗作出名,尤其擅长七言绝句。不过,题主说《夜上受降城闻笛》被评为中唐七绝之冠,这个说法不知是谁的评价。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一、开元之下 李益第一

李益的七绝,得到明清两朝有不少名家的赞誉。例如胡应麟《诗薮》中,就有如下说法:

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 。(《诗薮》内编卷六)

明朝许学夷在《诗源辨体》中说:

七言绝,开、宝而下,足称独步。

开元(713年12月—741年12月),是唐玄宗的年号,正是唐朝最鼎盛的时候,也是李白、王维、张九龄、孟浩然等名家辈出的时代。

李益大约出生在天宝( 742年 -756年 )末期,也是李白、杜甫、王昌龄、王维等人活跃的时期。胡应麟说其开元之下第一,许学夷说其开元天宝后独步,其实是说,李益是李杜王孟以后新一代诗人中的佼佼者。

在明清学者眼里,有人甚至将其与王昌龄、李白相比肩。清朝沈德潜《唐诗别裁》中说:

七言绝句,中唐以李庶子、刘宾客为最,音节神韵,可追逐龙标、供奉。

李庶子指李益,刘宾客指刘禹锡,龙标指七绝圣手王昌龄,供奉指诗仙李白。

同时,后人对于李益各种诗体也作了评价,认为其最善于七言绝句,清代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道:

大抵益诗深于七绝,律体乃其所短。

二、回乐峰前还是回乐烽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有两个版本: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两个版本,一个是峰,指山峰,据说受降城外有一个山峰叫做回乐峰。

另外的版本是烽火的烽,宋朝计有功《唐诗纪事》说:烽,烽火台也。

这里确实有烽火台,李益还有诗《暮过回乐烽》云:

烽火高飞百尺台,黄昏遥自碛西来。昔时征战回应乐,今日从军乐未回。

三、唐七绝大多是歌词

七言绝句,在唐朝大多作为可以唱的歌词,李益作品中, 《夜上受降城闻笛》就是传唱最广的一首。

唐高彦休《唐国史补》卷下写道:

李益,诗名早著,有《征人歌且行》一篇,好事者画为图障。又有云:“同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天下亦唱为乐曲。

明朝蒋一葵《尧山堂外纪》说:

李君虞长于歌诗,每作一篇,为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词,

在宋朝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卷八十近代曲辞中,这首绝句的曲调叫做《婆罗门》,并用李益的这首诗为例:

《乐苑》曰:“《婆罗门》,商调曲。开元中,西凉府节度杨敬述进。”《唐会要》曰:“天宝十三载,改《婆罗门》为《霓裳羽衣》。”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因此,唐圭璋先生将这首诗选录入了《全唐词》中,词牌名字就叫做《婆罗门》 。

四、《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七绝前两句对仗起。非常的工整。第二句有受降城,有月,点明了题目夜上受降城。

第三句转折,从视觉转为的听觉,萧杀的塞外景物中,出现一曲悲凉的乐曲。引得士兵们纷纷泛起思乡之情。

这里有一个典故,西晋大乱后,衣冠南渡,司空刘琨留在北方孤军奋战。当时数万匈奴兵围困刘琨守卫的晋阳,刘琨在夜晚派人吹奏胡笳,匈奴人思乡而退。

李益因仕途失意,因此客游燕赵。在贞元十三年(797年)但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因此有了一段塞外经历,写出不少优秀的边塞诗。这也是其七言绝句中最优秀的代表作品。

结束语

李益的七言绝句被后人赞赏,认为可以和王昌龄、李白相媲美。但似乎没有那个人特别提到李益的哪一首诗为七绝第一。

而李益的七绝代表作,被各唐诗选本选入较多的就是这首《夜上受降城闻笛》,因此题主说,这首诗为中唐绝句第一。

@老街味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