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益的千古名篇《夜上受降城闻笛》为什么被评为中唐七绝之冠?

 123xyz123 2021-02-09

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他一生所存诗作不多,但却以一首《夜上受降城闻笛》声名大噪,此诗在当时就广为传唱,被明代著名诗论家胡应麟誉为'中唐七绝之冠'

其实除了胡应麟,明清许多文学家都曾盛赞此诗:

明代的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写道:“绝句李益为胜,韩翃次之。……‘回乐烽前’一宁,何必王龙标、李供奉?”说李益的这首《夜上受降城闻笛》,甚至比得过写《出塞》的王昌龄和盛唐文学代表李白。同样是“后七子”代表的李攀龙也在《唐诗训解》中说:“起语雄壮悲切,末接便。” 清代范大士在《历代诗发》中认为此诗“如空谷流泉,调高响逸。” 清代宋宗元在《网师园唐诗笺》中说它是“蕴藉宛转,乐府绝唱。”

能得到后世文论家如此高的评价,这首诗究竟有什么魅力呢?笔者将在下文详细揭示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一、独特角度写乡愁

首先,这首诗的题材很有典型意义,是中国诗文永远绕不开的话题,也是人类世世代代都有的共同情感——乡愁。

但写乡愁的诗歌很多,这首何以在浩瀚诗海脱颖而出呢?关键在于诗人李益所选取的角度。

1、边关将士的乡愁:外刚内柔造就强烈对比

我们熟知的边塞诗一般是像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样的豪情壮志之作,再不然是像高适《燕歌行》那样的激昂豪迈而夹杂讽刺的诗作,再或者就是岑参那样写边塞生活的奇壮的作品。

唯独李益的这首诗,巧妙地将目光放在了边关将士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下那掩盖不去的浓浓乡愁。诗人从这个角度出发,直接写出了将士们内心的柔软,他们虽为国弃家,将生死置之度外,但他们与我们一样,都热爱自己的家乡,思念家中的妻儿。

虽然使命感使他们留在边关守卫祖国,但内心的乡愁是无论如何都掩不去的。这样外刚内柔的对比,给人一种深切的感动,达到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以情真自然取胜:

清代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说:'李君虞绝句,专以此擅场,所谓率真语,天然画也。'李益的这首诗,的确是语出天然,以'真'取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的这后两句,写了一个颇有动感和画面感的情景:不知道哪里吹响了芦笛,征人们听着这笛声,都不由自主地望向了故乡的方向。

这两句,扑面而来的就是一个'真'字。将士们的思乡情是如此的浓烈,以至于听到芦笛,就全都想起了自己的家乡,眼前浮现出自己的亲人,这正是因自然情真而难抑

二、高妙的作诗技法

1、化虚为实

清代李慈铭在《》中说此诗:'高格、高韵、高调,司空侍郎所谓'反虚入浑'者。下'天山雪后海风寒'一首,佳处正同。'

乡愁是人的一种感情,这种感情是难以描摹的,古诗中写乡愁,常常会通过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凸显这种愁绪,就像王禹偁的《村行》结尾处'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明确告诉读者'我如此喜爱这里的景色,正因为它像极了我的家乡啊',略微含蓄地把思乡情融合进对美景的欣赏中,这是古时惯用的手法。

而李益的这首诗,直接化虚为实,以具化的动作将乡愁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明朗化了。诗中是如何体现乡愁的呢?诗人借用了芦笛声,通过征人回望家乡的这样一个动作,描摹了边关将士未明言的心理,诗中这样的一个'望'字,就已经尽显乡情的浓烈。

2、由点铺面

这首诗更为人称道的地方在于诗中点和面的空间对比

'吹芦管'是起于一个点的,这个声音一经发出就开始扩散,这样就从点扩大到了面。这里的面还只是一个隐藏的面,而当征人都听见了这个凄婉的笛声,再纷纷望向家乡时,征人们就组成了一个看得见的外显的面。

再进一步讲,当征人们听听着芦笛声产生了浓浓乡愁的时候,这种普遍的乡愁就成了一种更扩大化的域,也就形成了诗境。此诗也就浑融起来了。

从'点'到'隐面'再到'实面'最后到'境'的这样一个过程,并没有花费诗人太多的笔墨,而只以最后两句诗——短短的十四个字完成,这的确值得令人赞叹。

3、炼字

这首诗在炼字上也是下了功夫的。

首先,来看'回乐峰前沙似雪'一句。沙是边关常有的东西,而为何说沙像呢?这说明了天气的寒冷,和风沙的猛烈。若是轻柔的风和温暖的沙子,是不可能有'雪'这样的感觉的。一个'雪'字,将边地的萧瑟、严寒尽数写出,而且照应了题目中的'夜'。'受降城外月如霜'中的'霜',也与此一样照应了时间地点——边关月夜。

其次,尾句'一夜征人尽望乡'的'尽'字,也是妙绝。清代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说:'征人望乡,只加一''字,耐征戍之苦,离乡之久,胥包孕在内矣。'

4、音乐画面的融合

《夜上受降城闻笛》还以音乐和画面的结合而为人称道。在这首诗里,首先前两句的'回乐峰''受降城''沙''月'已经组成了一幅边关萧瑟的图画,但这还只是静态图,且缺乏生机。清代赵彦传在《唐绝诗钞注略》中说道:'首二句写景,已为'望乡'二字钩魂摄魄,是争上流法,亦倒装法。'的确,此诗后两句一出,画面顿时活了:某处芦管声一起,征人们回望故乡,这个'望',十分具有画面感,多少诗意都在这个动作中了

这首诗是最容易为画家所画出的一首诗,据说在当时就常被画者画进画作中。可见这首诗的确极具画面感。清代的朱之荆就说此诗:'沙飞月皎,举目凄其,下此而闻笳声,安有不思乡念切者。'这样的一首诗,是极容易让人动容的。

小小的一首边塞诗,蕴含了如此浓厚的情感和丰富的诗艺,两相结合,成就此诗非凡的艺术感染力,李益的这首《夜上受降城闻笛》,的确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诗。你觉得这首诗当得起'中唐七绝之冠'吗?(一往文学作者:柳暄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