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文字发展中的分化融合现象管窥
2021-02-10 | 阅:  转:  |  分享 
  
文字发展中的分化融合现象管窥对于文字的发展我们常常有一个错觉,似乎文字是线性发展的,就汉字而言,从甲骨文到大篆,到小篆,到隶书,楷书。实际上
,文字的发展要比这复杂的多,往往不是线性发展,而是不断分化和融合,多线条发展的过程。一种文字可能分化出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书体,两种
书体在发展中可能融合,其中的一种可能从分支发展成主流,其余的可能消亡。1、圣书体和僧侣体并行不悖圣书体和僧侣体是古埃及的文字的
两种形式。现在的考古不能确定哪一种形式出现的时间早,只是一种文字的两种书写形式,就像汉字里的行书和楷书一样。二者的区别是,圣书体运
用于神庙和墓穴中,是在很正式和神圣的场合才会采用的字体,这种字体优美、典雅、规范,是身份的象征,对书写有着很高的要求,不利于日常使
用。从字体特点讲,圣书体还没有脱离图形,文字由点线面组合而成,文字还没有完成线条化,书写比较繁琐。和圣书体同时存在的是僧侣体,这种
字体是是古埃及日常使用的书体,相比于圣书体,僧侣体已经脱离了图形的束缚,完成了文字的线条化和简洁化,使用起来比较方便,满足了日常的
需要。从形体上看,好像是僧侣体比圣书体的发展的更完善,但是考古上不能证明哪一种出现的更早。很可能是,圣书体和僧侣体源自共同的起源,
那就是图符文字,图符文字在发展中,一方面是不断典雅化和规范化,发展成了圣书体,另一方面是不断简洁化,线条化,发展成了僧侣体,在古埃
及,两者字体并行不悖,可以互相转化使用。2、甲骨文和金文材料影响圣书体和僧侣体的特点,在后来的甲骨文、金文和中国的鸟迹书中均有
体现。甲骨文和金文是同时期的文字,只是由于材料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甲骨文中,由于材料的原因,文字彻底线条化了,原来的点线面结合的文字
全部用线条勾勒出来,但是在金文中,由于是用青铜铸成的,适合于点线面的表现,所以在金文中还在很多地方表现出来点线面的组合,如下图中的
“丁”字。鸟迹书则是完成线条化的文字。3、小篆和隶书各自流行小篆通行于秦代,隶书通行于汉代,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汉字的发展先后经历
了小篆和隶书一样。实际情况是,在小篆通用的时候,隶书在下层人民中也在使用,隶书甚至比小篆产生的还要早。如同圣书体和僧侣体共同源自图
符文字一样,小篆和隶书也是源自同一源头,那就是大篆。大篆多直笔,笔画繁琐复杂。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是变直为曲,趋向于典雅,另一方
面是删繁就简,趋向于实用。前者发展成了小篆,后者发展成了隶书。秦代时间短,小篆和隶书并行的时间短,如果秦代时间长,那么小篆和隶书并
行的时间将会比较长,就像圣书体和僧侣体一样。从大篆到隶书的变化,是从线条化到笔画化的转变,在大篆中均匀的线条,演变成了隶书中有点画
,有波折的笔画,这是文字演变的重要一步。4、隶书和章草产生楷书草书是正书的一种快写形式,章草是伴随隶书而产生的一种书体,本来
只称为草书,后为了与今草区别,称为章草。后人把章草的笔法运用到隶书的书写中,就产生了楷书。汉字从图符文字一路发展而来,到楷书已经是
一种成熟的现代文字,一方面,从形体上,从图符到线条,从线条到笔画,完成了从图形到符号化的历程,从数量巨大的图符,发展成为一组规范的
笔画,有利于学习和掌握。另一方面,从何语言的结合度上,从一开始的只表示具体的事物,到表示抽象的事物,从表示事物到表示虚词,通过转注
和假借,使得文字和语言完全吻合。因此,汉字是一种完成成熟的现代文字。5、楷书和行、草产生简化字楷书的快写形成了行书和今草,
行书和草书在书写过程中把很多复杂的笔画一笔带过,形成了很多固定的写法,这些固定的写法经过规范和定型,用到楷书中,成为简化字的重要来源。1
献花(0)
+1
(本文系华夏文明七...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