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舍临死前,想到了他,一个内心极其矛盾的男人

 猪头兔脑 2021-02-10

1966年8月24日夜,人民艺术家老舍自沉北京太平湖。老舍,一个严肃的男人,一个幽默的文人。后来,他的墓碑上刻着自己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人生最后的总结仍不失谦虚、幽默。

老舍在家中

很难理解这样一位幽默的文学巨匠,却在未完成《正红旗下》就选择结束自己。对于作家,创作是一种精神的依赖,生命的延续,而作品的戛然而止,却是因生命扑朔迷离的离开,这就让人匪夷所思。老舍的死是个谜,而这个谜底大概就藏在他的作品中。

老舍的儿子舒乙曾反复思考过父亲的死。他想到父亲的文章《诗人》。

“老舍在其中流露出,一位诗人、一位文人,如蒙受了巨大的灾难,会以身殓,投水殉职。这也是一位诗人、一位文人,最后的倔强,而这种倔强是以生命为代价的。”

老舍与孩子

在老舍人生中最得意的著作《四世同堂》中,有这样一场壮烈的插曲:诗人钱默吟太太死了两个儿子,却在儿子的葬礼上突然不哭了,眼睛发出异样的光,随之异样的事情发生了,她在儿子的墓地上一头撞死在棺材上。事后才知,那种异样的光是对生命绝望的光,毫无留恋人世的光,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光。而老舍的眼里就曾出现过这种异样的光。当年与老舍一起遭受批斗的难友回忆,当时老舍的眼里发出异样的光时,他们觉得非常可怕,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他要走了。

影视剧中的钱默吟

冰心曾对老舍的儿子舒乙说:“你爸如果死,肯定是跳河,因为他的作品中有骨气的人、好人都是这么死的。”果不其然,老舍如他作品中那些有骨气的人一样,选择投湖结束自己。

据老舍的妻子胡絜青回忆,“那一天,她到了太平湖,鱼场的一个老人说,白天有一个老头,坐在椅子上不动,拿着毛主席诗词一直念了一天,大概是到夜里人少的时候,投了水。”从早上出门,到夜里投水,老舍在这一天里想了什么?那一天,老舍静静地坐在那里,看似平静,其实内心一直在挣扎,想到了他,自己书中一个内心极矛盾的男人。这个男人就是《四世同堂》中祁家的长房长孙祁瑞宣。

《四世同堂》剧照

祁瑞宣,一位传统的教书匠,却恰恰教得是英文。内心的传统,让他除了在学校中向学生们传授英文知识外,绝不会在日常交流中蹦出半句,哪怕一个英文单词。他教英文但并不认为西方文化高居中国文化之上。他从不穿西装,只穿传统的长袍。在那西学东渐,崇洋媚外盛行的年代,瑞宣将两种文化分得清清楚楚,并有着内心的坚守,这是难得可贵的。在当时,有那么一批留学西方回国的洋留学生,他们坚信西方的一切优于东方。东方人不如西方人,西方文化胜于东方文化,西方的空气比东方的甜。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与一个不懂外语的中国人交流时,会时不时地蹦出两句外语,而在与外国人交谈时,又会时不时说出两句汉语,表示自己是一个中西结合的人,实际上更倾向于西方。

瑞宣剧照

还有一批虽曾留学西方,不论在西方留学还是回国教学,他们只在课堂上或必要的时候,表现出自己曾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一面,而在平常他们的东方面孔,会将西方文化隐藏起来。他们认为虽然曾留学国外,但自己拥有一张东方面孔,东方文化深深植根于自己的血脉之中,不会轻易改变,也不敢改变。这种既了解西方文化,又精通东方文化的人,将两种文化有分寸地在适当的场合表现出来,是最受人尊重的。

瑞宣没留过学,但他教英文,所以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要多于其他人,而他绝不会对传统的妻子,传统的父母,传统的爷爷,大谈特谈西方文化。他们不懂,他也不谈,他们懂,他也不会谈。

瑞宣与爷爷剧照

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尚且一生难以领会透,为何要把有限的精力用在西方文化上,那样会让自己感觉与家人渐行渐远。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集于一身,似乎对瑞宣是极其矛盾的,但因为他拎得清哪种文化更重要,所以他内心并未感到矛盾。他的真正的矛盾在家与国之间的选择。

北平沦陷,家园丢失,瑞宣认为自己与家人,还有那些留在北平的人都成了亡城奴。亡城奴有三种选择:一,逃出北平城参加队伍,与敌人斗争;二,浑浑噩噩地生活在沦陷的家园中,时刻等着侵略者的蹂躏;三,蹲在侵略者的胯下,任他们所驱使,成为为虎作伥的汉奸。瑞宣死也不会做汉奸,他不会与自己的国家作对。因此,他不得不在第一种与第二种选择中做出决定。遗憾的是,他无法下决定。

汉奸大赤包一家剧照

长房长孙的身份与责任,让他要为整个家负责,他被这个家束缚了手脚,而他的内心却无时不在驱使他冲破这个枷锁,义无反顾地遵从内心,逃出北平城,实现自己的理想。每当自己的内心冲动时,他看到行将就木的爷爷、重病的母亲、奔波的父亲、辛劳的妻子、快乐的孩子,他又强忍着让自己的内心恢复平静,把心的天平慢慢倾向于家这一边。他在内心想,国家少了他祁瑞宣可以,但这个家少了他,似乎一刻也不行。

祁老太爷剧照

特殊时期,家与国就像天平一样,一边是孝,一边是忠,而两者不可兼得,必须做出选择。内心的理想倾向于国,而实际的责任又关联着家。一个人真正的矛盾就在于此。瑞宣放不下家,而又想报国,他被心里的矛盾压得喘不开气。他无法向外人倾诉自己的苦衷,爷爷、父母不会答应,妻子与孩子更离不开他。唯一与他有共鸣的就是自己的三弟瑞全。三弟是一个青年学生,有着年轻人的热血与胆气。瑞宣的热血与胆气毫不亚于三弟,但他没有三弟说走就走的勇气。三弟走了,除了让家人心中埋下思念,不会有致命的影响,而瑞宣不同,长房长孙走了,这个家肯定炸开了锅。传统家族的礼教,决定了这件事肯定会发生,所以瑞宣不敢走,也走不成。

瑞宣与三弟瑞全剧照

瑞宣能体会三弟的内心,所以他支持三弟逃出北平城参加队伍与敌人斗争。三弟瑞全却不了解大哥的苦衷,他只知道大哥内心与他一样,时刻打算逃出北平城,却不知道大哥肩上还有一个大家庭。因此,当三弟劝说瑞宣与他一起走,而瑞宣没有解释,只是笑着说道:“你走吧,这个家有我。”瑞宣无法实现的理想,让三弟去实现,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他守护着这个家,让三弟在外面的斗争中无后顾之忧,好像自己无形中也在与敌人作斗争。每当爷爷问起三孙子的去处时,瑞宣不得不撒谎,当看到重病的母亲为三儿子担忧时,瑞宣心里却在滴血,但他不敢说出实情,怕母亲受不了。三弟随了自己的心,却苦了大哥,但瑞宣觉得值,因为战场上多了一个与敌人战斗的兵,何况这个兵还与自己有关。多一个兵,就多一分胜利的把握。

瑞宣的妻子韵梅剧照

瑞宣送走了三弟,家中多了一份危险,甚至会威胁全家的性命。家中出了一个反抗敌人的成员,一旦被敌人知道,可想而知。当然,这也是瑞宣瞒着家人的一个原因,更是他瞒着外人最主要的原因。随着敌人的在北平城内的嚣张,与在外面战争的狂妄,这让瑞宣内心的矛盾再次加剧。保定、太原、南京相继沦陷,这让矛盾的心一次次滴血。他真的想义无反顾地冲上战场,与敌人进行厮杀,似乎只要他加入,就能消灭敌人的嚣张气焰。而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差,他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国家与家庭就像两个人,正在扯着他的胳臂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拽。他的心也被拽得很痛。

瑞宣三兄弟剧照

此时,邻居刘师傅,一个会两下子拳脚的中老年人,向他吐露了自己的心声。他恨侵略者,恨得牙痒痒,但他又不得不屈身家庭。家中还有老婆与儿子等着他挣口嚼谷。他无法选择像那些热血的年轻人,毫无顾忌地冲破北平城门,加入抗战的队伍。他走了,老婆与儿子都得饿死,即使饿不死也会沦为沿街的乞丐。作为丈夫,作为父亲,他真的不忍心。当然,他也斩钉截铁地说:“但凡老婆与儿子能有口饭吃,饿不死,他会毫不犹豫地去参加队伍,与敌人真枪实弹的大干。”

参军抗战

瑞宣听出了他的心中的意思,但没有明说,只是等着他把心里最后一句话说出来。果然,性格豪爽的刘师傅憋不住,他对瑞宣说:“祁先生,你要能每月接济那个女人六块钱,足够房钱和吃窝窝头,我会马上走。”瑞宣想了一会,笑了笑说:“我愿出这六块钱。”这个七个简单的字,对刘师傅是一颗定心丸,而对瑞宣是一种承诺与责任。他无法拒绝李师傅的请求,他自己无法实现的理想,如果通过帮助别人,让别人替自己实现,何乐而不为。瑞宣答应了刘师傅,刘师傅知道瑞宣吐口唾沫是个钉。从此,他离开家人,离开北平,抗战的队伍中也多了一名战士。

老舍创作

瑞宣看着刘师傅匆匆远去的背影,心里真的有种想跟随一起离开的冲动,但他的问题并不像刘师傅那样简单。他知道,只要战争还在,只要侵略者还在自己的家园,他心中的矛盾就难以彻底消除。

老舍在太平湖边,坐了一整天,他大概想到自己曾经写过的这个极度矛盾的男人。瑞宣的矛盾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虽然他身在黑暗中不能脱身,但他通过帮助别人脱离黑暗,能感觉到光明的存在,而老舍内心的矛盾是在黑暗中看不到光明在何处,找不到脚下的路,不知未来会怎样。最后,老舍选择把头埋进太平湖,也是一种解脱吧!巴金则用了老舍《茶馆》中的一句话作为老舍的遗言——“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