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糖葫芦——”我听到了一声叫卖,寻着喊声望去,我看见一位老农,穿着一件黑棉袄,肩上扛着一根木棍,棍子的上端绑着一圈厚厚的稻草,稻草上插满了冰糖葫芦。这样的卖法我几十年没见了。现在卖冰糖葫芦的都是推一辆三轮车,车上放一个玻璃柜,里面摆着各式各样的冰糖葫芦,有山楂的、橘子的、山芋的、草莓的、苹果的、香蕉的等等,要什么样有什么样,甚至一根冰糖葫芦上,这些品种都有了,一根吃了百种味道,又干净又好吃。冰糖葫芦是北京一大特产,很早以前就有。我五六岁时,东直门的城门楼子还没拆,路边就站着卖冰糖葫芦的人,好像是五分钱一串,那个年代五分钱可值钱,能吃一顿早点。吃冰糖葫芦是家庭条件好的人,我家的经济条件不好,父母养6个孩子,母亲没有工作,全靠父亲一个人挣钱养家,一个月五十来块钱,吃冰糖葫芦别想,只有看别人家的孩子吃,馋水往肚子里咽。我们吃到的是一分钱买些碎糖块,一个月只能吃到一两次。小时候我吃过一次冰糖葫芦,记得很清楚。我的腿摔坏了,庸医在我的腿上开了几次刀,疼痛难忍。母亲心疼我,背着我走到东直门城楼下,给我买了一串冰糖葫芦,那是山楂的,十几个山楂串在一起。那时冰糖葫芦都是山楂的,比较简单,像那时的生活一样比较沉闷,单调。山楂很好吃,甜的酸的融为一体,流进我的心田,吃得好舒服,我忘记了刀口的疼痛,趴在母亲的背上吃得很香。母亲默默地走着路,我不知道她在想什么?现在猜想,她当时的心情一定很疼,生活的重担压得她抬不起头来,我的伤又使她揪心,她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如果弄成残疾,她的心都会死去。她的经济很困难,花钱给我买冰糖葫芦,说明她的心里很复杂。现在生活好多了,冰糖葫芦不再是奢侈品,只是一种小吃,想吃就买。我的孩子吃了无数根冰糖葫芦,冰糖葫芦在他眼里从来不是奢侈品,他挑好的吃,是那种一串里有橘子、山楂、香蕉、山芋、草莓弄成在一起的高价冰糖葫芦。他的童年里决不会想到他的父亲在童年,要想吃上一根冰糖葫芦,会是在一种怎样的情景下品尝到的呢?那里面饱含着人间的酸甜苦辣。 散文集《鲜花摇曳的地方》之《冰糖葫芦》
作者: 刘学友,情感专题作家,现居北京。1986年开始在邢台晨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中国文化报、人民公安报、生活时报、消费时报、北京法制报、劳动午报、天水报、郑州日报、沈阳铁道报;《海内海外》杂志、《民生》杂志、《工会博览》杂志、《赤子》杂志、《金盾》杂志、《人民公安》杂志等报刊发表散文300余篇。出版散文集《春的性格》、《鲜花摇曳的地方》、《听雨》等。出版小说:《爱情才露尖尖角》、《玫瑰在墙外飘香》、《爱情也会变色》、《老王之死》、《李娟的一天》、《李村有一个张二》等百余万字作品。 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丰台区作家协会会员、海淀区作家协会会员、《慈善北京》杂志特邀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