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节笔记:当消费作为一种能力的时候

 df7086 2021-02-11

梁东方

春节之前,超市里天天人山人海,大家在大门外就都推上了小车,个个都跃跃欲试,一副蓄势待发大干一场的样子。在年节的其余仪式性的诸如团圆、放炮、拜年之类的习俗因为种种原因而退场之后,采购就愈发成为年的仪式性的重要成分了。

进场都需要排着大队等待,超市里面更是小车碰小车,所有的小车不在最后满满当当之前都不大肯离开,离开货架去十好几个结账口中找一个自认为比较短的去排上大队,才算是告一段落。

春节的采购就是节日气氛本身。这大概在全世界都是通例,在我们自己,不管是过去没有多少钱的时候还是后来逐渐有了些钱以后,也无不如此。区别仅仅是环境和场景在变:从过去的集市到后来的马路市场再到现在的网购快递、大型超市,万变不离其宗,不变的始终是年前的集中采购。

今年很特殊,因为疫情的原因,整个舆论都主张就地过年,也就是不回乡,不去外地,就在工作地本地过年。据说火车春运的客流量减少了75%。这样一来,不管是买的还是卖的,都没有了回家回乡的迫切,都一直可以继续买卖。

在超市里偶然听到一位已经累得腰都弯了的服务人员说,今年一天都不休息,三十初一都照常营业。可是她的话是很难起到劝导人流的作用的,人们都还是要集中到年前来买东西。

这时候人们买的主要是肉蛋奶、牛羊鱼、水果蔬菜糕点、米面油干果、点心小吃瓜子花生各种主食,外加对联福字红灯笼中国结之类的装饰品;因为种类繁多包装各异,所以小推车里满满当当的一大车就成了大多数人的标配,好像不这样买就不是过年,就对不起进来一次的不易。

不过,我还是觉着没有什么可买的。

以自己一向的够用即可的购物原则,少而精,每一样东西都是近期之必须,才是采购的准绳。因为家人都不能回来过年,自己也不能回家去和孤独一人的老父亲一起过年,所以完全没有必要买很多东西。在人流一步步的簇拥下,自己很被动地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之间移动着,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头脑里蹦出来的想买的东西居然就只有平常自己买的最多的那种商品:小本。不过这毕竟是春节采购,不能再买什么小本子了吧,还是需要买点瓜果蔬菜副食品之类才好。可是家里现有的那些菜还吃不完呢,不能买新的了。

那就买点江米条,这是自己爱吃的;可是也不能多买,因为太爱吃,很难控制自己,买多就会吃多,吃多显然于健康不利。同理的小食品还有鱼皮豆、葡萄干……

买一箱牛奶吧,虽然从来都不大放心,但是大家都买也就买吧,不买也喝不到别的牛奶。

嗯,料理机是应该买一个的。在超市柜台现场打馅儿的话,就总是会把原来储存在机器里面的一点不知道什么时候残余的馅料给顶出来,顶到自己的袋子里……

买到这里,手里的小购物筐已经满了,也实在找不出另外一种需要买的东西了。

在众人一人一车的队伍里排了很久才结完账,从人海里游了出来,看见几乎所有的人都满载而出,只能感叹自己的消费能力实在是不及常人。一个人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实在有限,既没有必要每天购物,也更没有必要集中大量购物。这绝非矫情,可能是真正的消费能力低下。

曾经有朋友说,如果天下有不消费罪或者少消费罪的话,你很可能已经犯法了。我始终没有被触及,说明我们的罪与非罪的设定机制,在这方面一直是正常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丰俭由人的自由,另一方面倒也是可以有自我反省的警醒。

不知不觉之间,社会发展已经到了这样一种状态:不仅工作和挣钱需要能力,就是消费也需要能力。消费能力低下,有很多表现:或者是不能很好地运用自己现有的钱,以让它最大限度地满足生活的需要;或者是拿着钱不知道买什么,不懂衣服鞋帽的尺码,不明白摊开的服装穿上身的效果,不尝试不习惯吃的食品蔬菜……

不过,这样的问题虽然不能不说不严重,其实要改也不难。只需要在这样的问题上多用一些心,也就逐渐会将所谓消费能力提升起来。对于大多数普通人都不成问题的问题,在自己这里也不应该是什么大不了的困难。

关键就是肯不肯用心,而肯不肯用心的前提是以为然否。哲学观人生观指导下的生活观对之不以为然,那就很难改变。根深蒂固的不为物累的观念之下,对于外物对人心的投射从来都不太在意,就很难改变。

当然,在不改变人生观的情况下,将消费的丰富性适度提升,大抵也是一种多个角度看世界的体验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