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雷吟诵讲堂(高)第二十四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阿雷吟诵讲堂 2021-02-11


阿雷吟诵讲堂(高)第二十四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吟咏诗词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欢迎走进阿雷吟诵讲堂。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倾听与陪伴!今天我们要吟唱的这首诗,是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首疾风骤雨的写景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代诗人苏东坡。这是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组诗。这五首诗写作者游览杭州西湖,描述作者乘船在湖中巡游时所看到的情景,展示了杭州西湖奇妙的湖光山色。六下节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最有名的一首。

还是先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首诗吧: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乌云上涌,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 ,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可以说苏轼把游湖时这种疾风骤雨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顿有身临其境之感。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一位感悟天道的苏大仙

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三章里写到: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意思是再大的狂风也刮不了一个早上,再大的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预示着疾风骤雨来势虽猛,但都不会太持久,所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苏东坡的这首诗,正体现了老子的这种天道思想。我们看诗人的诗里,滚滚的黑云,滂沱的大雨,呼啸的疾风,以及雨后山、水、天、地的平静辽阔均是大道运行使然,观此景而悟其道。在苏轼眼里,人生更是如此。

说到此,我们不得不说说苏轼写这组诗的背景,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作者被贬到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遇到疾风骤雨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慨叹自己的身世沉浮,便借着酒意写下这五首七言绝句。

苏轼之所以为苏轼,乃是因为他虽然一生历尽波折,然而却丝毫没有沮丧和退却,他感悟了天道,故此,能够坦然看待这些风风雨雨,而且毫无退意。

一点吟诵方面的小知识

上一节,我们讲了近体诗的特格,了解了格律诗的这一特点。从今天开始,我们说说古体吟诵。

今天我们先说说古体诗的读法。

近体诗你会吟诵了,那么古体诗对你来说就是小菜一碟啦,因为它的吟诵规矩比近体诗要简单许多。简单在哪儿呢?

古体诗的地方,没有了近体诗突出的平长仄短、平低仄高这两条要求。为何呢?我们知道近体诗的平仄是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才形成了平低仄高的吟诵习惯,只有平声能拖长,才形成了平长仄短的。但在古体诗里,平仄出现打破了这个规律,平低仄高就显得无足重轻了,只要根据诗意依意行调就可以啦。长短关系也不是那么明显了,唐代以后的古体诗韵短了,整个诗读得很快,读得快之后长短就差别不大了。

故此,古体诗的毒贩基本上就是下面三点:入短韵长、依字行腔、依义行调。标记符号的时候,古体诗标记只标记入声字和韵字即可,其他的字就可以空着了。空着的,我们就平读,平读就是平平常常地读,不用长短高低去读。

一曲状景抒怀的咏叹调

我们讲这首诗是苏轼被贬杭州所写的一组诗,而且通过前面的解读,我们知道第一首诗表面是一首写景诗,也是表现苏轼那种“感悟天道”的主题诗。

《周易.系辞》中有言: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王五秉承持阴阳之二气相互交感而成,阴阳的变化使王五生生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的世界观。苏轼正是通晓阴阳变化之道,明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所以他能够坦然、豁达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让我们怀着这种淡淡的咏叹之调,来吟唱一下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