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常见病毒PPT课件
2021-02-11 | 阅:  转:  |  分享 
  
第五节其他病毒机体的天然防御机能及获得性免疫在对抗乙脑病毒致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乙脑病后或隐性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三)免疫性
第五节其他病毒乙型脑炎病情重,危害大,主要为对症治疗预防措施①防蚊灭蚊②流行季节到来之前,对易感人群(9个月至10岁
)进行乙脑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脑流行的重要环节③同期对流行区的猪接种疫苗,可降低猪和人发病率(四)防治原则第五节其他病毒
第五节其他病毒手足口病第五节其他病毒第五节其他病毒临床表现:发热、口腔疼痛,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
溃疡等,有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重症手足口病的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脑炎、无菌性脑脊髓膜炎、心肌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并
发症,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预防为主,目前尚无疫苗及特效治疗药物第五节其他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DNA、球形、有包膜
呼吸道传播原发(儿童):水痘复发(成年人):带状疱疹EB病毒DNA、球形、有包膜唾液、输血传播上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单核
细胞增多症、鼻咽癌、恶性淋巴瘤登革病毒RNA,有包膜伊蚊叮咬传播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小结狂犬病病毒是狂犬病的
病原体,为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死亡率极高内基小体具有诊断价值。经患病动物咬伤、抓伤或舐伤引起感染。典型临床表现为:神经兴奋性
增高,躁动不安,肌肉痉挛,又称恐水病,转入麻痹期,最后因昏迷、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病死率几乎达100%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染源主要
为家畜和家禽,幼猪是主要储存宿主和传染源传播途径:通过带病毒蚊虫叮咬人体而传播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脑流行的重要措施第三节肝炎
病毒宿主体内的免疫病理反应是引起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因素损害程度取决于病毒的毒力、数量及机体的免疫应答状况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呈多
样性,可表现为1、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2、急性肝炎3
、慢性肝炎4、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等HBV的致病机制第三节肝炎病毒病
后机体对同型病毒可产生免疫力,干扰素、NK细胞、杀伤性T细胞对细胞内HBV可发挥重要免疫作用。免疫性第三节肝炎病毒常
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HBV的抗原抗体主要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俗称两对半)
必要时需检查HBV-DNA,检测HBV-DNA是了解血液中有无Dane颗粒存在的直接依据抗原抗体检查第三节肝炎病毒HB
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结果分析-+---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有免疫力+--
--HBV感染或无症状携带者+-+--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或无症状携带者+-+-+急性或慢性肝炎(传染性
强,“大三阳”)+--++急性感染趋向恢复或慢性肝炎(“小三阳”)-+--+感染恢复期抗原抗体检查
第三节肝炎病毒控制传播:严格筛选献血者,医疗器械应进行严格的灭菌;对乙肝患者及携带者
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和用具等要严格消毒处理。加强对妊娠妇女HB
sAg的监测,及时阻断母婴传播人工主动免疫: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治原则第三节肝炎病毒
人工被动免疫: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可用于紧急预防药物:尚无特效药物和方法。广谱
抗病毒药、免疫功能调节药物与护肝药物联合应用治疗防治原则第三节肝炎病毒三、其他肝炎病毒名称所致疾病预防原则
HCV丙型肝炎,可转为慢性肝炎,约20%可发展为肝硬化,少数可发展为重症肝炎和原发性肝癌。是输血后引起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主要原因
检测抗-HCV筛选献血员避免血源感染HDV可与HBV混合感染或重叠感染,导致乙肝病毒感染者的症状加重与恶化预防措施同乙
肝。由于HDV是缺陷病毒,如能抑制乙肝病毒,则HDV亦不能复制HEV粪-口途径传播,症状与甲肝相似,不发展成慢性目前尚无
特效防治方法,预防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小结HAVHBVHCVHDVHEV病毒结构+ssRNAdsDNA
+ssRNA-ssRNA+ssRNA传播途径粪-口血液、性、垂直传播粪-口病情轻偶尔严重亚临床,慢性多见
需HBV协助孕妇重慢性及携带者无有无实验室检查抗HAVIgMHBsAg-AbHBcAbHBeAg
-Ab抗HCVHCV-RNA抗HDVIgM抗HEVIgM预防疫苗疫苗无同HBV预防为主第四节人类免
疫缺陷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又称艾滋病)的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有两种,即HIV
-Ⅰ和HIV-ⅡHIV-Ⅰ:引起全球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病原体HIV-Ⅱ主要在西非和西欧流行第四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形态
与结构球形,直径100~120nm,核心内含RNA、逆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其外包绕双层衣壳蛋白(p17和p24)病毒最
外层为包膜,嵌有外膜蛋白gp120和跨膜蛋白gp41(一)生物学特性第四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2.抵抗力
HIV抵抗力较弱,对热、化学消毒剂较敏感加热56℃10分钟或用0.2%次氯酸钠、1%戊二醛、0.1%含氯漂白粉、70%乙醇、
0.5%的来苏尔处理5分钟,均能灭活病毒第四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二)致病性与免疫性AIDS患者HIV无症状携
带者传染源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第四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进入机体后选择性地侵
入CD4+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引起免疫系统进行性损伤AIDS潜伏期长,平均2~10年临床上将HIV感染的
典型病程分为4期: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潜伏期AIDS前期典型AID
S期致病机制第四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免疫性HIV感染后可诱发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仅可限制病毒感染,不
能完全清除病毒一旦感染HIV,将终生携带,成为危险的传染源第四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①建立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的监测系统,加
强国境检疫,对高危人群如同性恋者、静脉药瘾者、血友病患者等实行监测②广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普及AIDS的预防知识③加强血制
品、捐献器官、人工授精等HIV的检测与管理(三)防治原则第四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④严格进行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禁止共用注
射器、注射针、穿刺针等⑤杜绝吸毒、提倡安全性生活⑥加强围产期保健的指导及监测,避免母婴垂直传播(三)防治原则“鸡尾酒”
疗法又称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1996年由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于提出将三种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可减少患者对单
一用药产生的抗药性并能较有效地抑制病毒的复制,从而达到延缓病程进展延长患者生命的目的“鸡尾酒”疗法
小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艾滋病的病原体,病死率高传染源是AIDS患者和HIV无症状携带者传播途径:①性行为传
播;②血液传播;③母婴垂直传播预防措施包括①加强卫生宣教,普及AIDS预防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②建立监测机构,加强国境检
疫③加强血制品、捐献器官等管理,严格筛选供血人员④杜绝吸毒、性滥交,阻断母婴传播⑤严格灭菌医疗器械,推广一次性注射器,防止医
源性感染目前使用多种药物综合治疗,以防止耐药性产生第五节其他病毒一、狂犬病病毒是人和动物狂犬病的病原体狂犬病为人畜
共患传染病其死亡率极高,是一种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致死性传染病第五节其他病毒狂犬病病毒呈弹头状,大小约75×180
nm,为RNA型病毒,中心为螺旋对称型衣壳、外层有包膜(一)生物学特性第五节其他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以大
脑海马回的锥体细胞为主)胞质内增殖时,形成嗜酸性、圆形或椭圆形的包涵体,称为内基小体,具有诊断价值(一)生物学特性第五节
其他病毒狂犬病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易被强酸、强碱、甲醛、碘、乙醇等灭活。肥皂水、离子型或非离子型去垢剂等对病毒亦有灭活作用。
抵抗力第五节其他病毒狂犬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是狂犬病病毒经患病动物(尤其是病犬)咬伤、抓伤或舐伤感染引起的一种中
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致病性第五节其他病毒狂犬病潜伏期一般为1~3个月,也有短至几天或长达数年才出现症状者。早期
症状为咬伤部位有蚁行感、痛感,继而出现发热、头痛、焦虑、流涎等。致病性第五节其他病毒发作期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神经兴
奋性增高,躁动不安,吞咽或饮水时喉头肌肉发生痉挛,甚至闻水声或其他轻微刺激均可引起痉挛发作,故又称恐水病兴奋期持续3~5天后,转
入麻痹期,最后因昏迷、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病死率几乎达100%致病性第五节其他病毒本病病死率极高,预防是关键主
要措施有①捕杀野犬,加强家犬管理,注射犬用疫苗②人被病犬咬伤,应立即用20%的肥皂水、0.1%苯扎溴铵或清水反复冲洗伤口,再用
2%碘酒及70%乙醇涂擦防治原则第五节其他病毒③用高效价抗狂犬病病毒免疫血清做伤口周围与底部浸润注射④特异性
预防是被咬伤后及早接种狂犬疫苗,于伤后第1,3,7,14,28天各肌注1ml,免疫效果好,可大幅度降低发病率防治原则第
五节其他病毒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一)生物学特性呈球形,直径约35~50nm,核心为单股RNA,有包膜,其表面有刺突
乙脑病毒抗原性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抵抗力弱,对热、乙醚等脂溶剂及常用消毒剂均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第五节其他病毒
乙脑的传染源主要为猪、牛、羊等家畜和家禽幼猪是本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和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以蚊虫作为传播媒介,通过带病毒蚊虫叮咬人
体而传播(二)致病性第五节其他病毒病毒在受染蚊虫唾液腺和肠内增殖,再叮咬猪、牛、羊、等家畜或家禽,可导致动物与蚊的不
断循环,若叮咬易感人群则可引起人体感染乙脑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也可感染蚊虫而成为传染源乙脑病毒的传播方式为动物←→蚊←→人(二
)致病性第五节其他病毒人群对本病毒普遍易感,但多数表现为隐性感染或轻型感染,少数表现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导致脑炎。乙
脑病毒首先在局部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淋巴结增殖,继而病毒入血,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多数病人表现为发热、头疼、畏寒等上呼吸道感染症
状,约一周左右可好转。少数病人其病毒随血流播散至肝、脾、淋巴组织内进一步增殖,并再次大量入血,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二)致病
性第五节其他病毒极少数病人,病毒可突破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增殖,引起脑组织病变,出现高热、头疼、昏迷、惊厥等中枢神经系统症
状,病死率较高幸存者可遗留智力障碍、失语、痴呆、失明、耳聋、偏瘫等后遗症(二)致病性第一节呼吸道病毒麻疹
的临床表现潜伏期约10~14天发热、畏光、流涕、咳嗽等症状口颊粘膜出现柯氏斑(Koplik斑,中心灰白周围红色)
红色斑丘疹耳部、颈部开始,然后躯干,最后四肢第一节呼吸道病毒Koplik斑红色斑丘疹第一节
呼吸道病毒麻疹的并发症呼吸道最为常见,如细菌性肺炎迟发并发症——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第一节呼吸道病毒免疫性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血清中抗体有中和病毒作用多见于6月~5岁婴幼
儿第一节呼吸道病毒防治原则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小儿8个月龄时初次接种,7岁时再次进行强化
免疫接触过麻疹患者的易感者,可输注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进行紧急预防第一节呼吸道病毒三、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
病毒(一)冠状病毒呈多形性,单链RNA,有包膜,表面有刺突抵抗力较弱,经飞沫传播,引起普通感冒和咽喉炎潜伏期大约3天,病
程6~7天,病后免疫力不强,可再次感染,多为自限性疾病第一节呼吸道病毒(二)SARS冠状病毒是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综
合征(SARS)的病原体病毒呈不规则形,有包膜,形似花冠核心为单股RNA,有包膜,镶嵌有E、S、M蛋白耐冷不耐热,对乙醚等脂
溶剂敏感,不耐酸,故可用0.2%~0.5%过氧乙酸或氯制剂消毒第一节呼吸道病毒传染源:主要为SARS患者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为主,亦可通过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经口、鼻、眼传播潜伏期1~12天,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伴有头痛乏力,关节痛
等,继而干咳、胸闷、气短第一节呼吸道病毒肺部X线呈双(或单)侧出现阴影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及呼
吸窘迫、休克、DIC、心率紊乱等症状其传染性极强,死亡率很高检查必须在指定的实验室进行第一节呼吸道病毒标
本可采集咽喉部、气管分泌物、痰液、血液等方法是核酸检测、电镜形态观察、血清学检测等疫苗正在研制中。无特效药物,采用综合性支持疗
法和对症治疗,如早期氧疗及适量激素疗法等恢复期血清有一定疗效四、其他呼吸道病毒名称形态结构所致疾病防治
原则流行性腮腺炎病毒RNA型,单链球形有包膜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麻-腮-风三联疫苗风疹病毒RNA型
,单链球形有包膜风疹,孕妇可引起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腺病毒DNA型,双链球形无包膜急性上呼吸
道感染、肺炎、咽炎、等尚无理想疫苗鼻病毒RNA型,单链球形无包膜成人感冒、儿童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干扰素有一定
防治效果小结流行性感冒病毒是引起流感的病原体。流感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高,常造成局部
流行,曾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麻疹病毒是麻疹的病原体。麻疹多发于儿童,病后可获终身免疫,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SARS
冠状病毒是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病原体,传染源主要为SARS患者,传播途径飞沫传播为主,其传染性极强,死亡率很高。主
要采用综合性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恢复期血清有一定疗效第二节肠道病毒共同特点呈球形,直径20~30nm,无
包膜,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型,核酸为单股RNA1病毒在细胞浆内增殖,经粪-口途径传播23多数为隐性感染;少数能侵
入血液、神经系统及其他组织,引起多种临床表现24耐酸,耐乙醚,不耐热第二节肠道病毒一、脊髓灰质炎病毒是脊髓灰质炎
(又称小儿麻痹症)的病原体传染源为患者、无症状的带毒者或隐性感染者多数人呈隐性感染,病毒存在于鼻咽分泌物和粪便中,通过粪-
口途径传播5岁以下儿童易感第二节肠道病毒经口侵入局限于肠道,仅有轻微发热、咽痛、腹部不适等出现发热、头痛、恶心等症状
约1‰患者,病毒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轻者引起以下肢多见的暂时性肌肉麻痹重者可造成肢体瘫痪、残疾,极个别发生延髓麻痹,导致呼吸、
循环衰竭而死亡第二节肠道病毒抵抗力较强,56℃30分钟即被灭活,对化学消毒剂敏感。预防应及时隔离患者、消毒排泄物、加强
饮食卫生管理。5岁以下儿童主要通过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预防脊髓灰质炎。密切接触者,可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以预防
疾病的发生或减轻症状。第二节肠道病毒二、其他肠道病毒名称所致疾病防治原则柯萨奇病毒引起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
综合征、流行性胸痛、心肌炎、类脊髓灰质炎、普通感冒等尚无理想疫苗埃可病毒主要引起病毒性脑膜炎、婴幼儿腹泻、儿童皮疹等
尚无理想疫苗小结脊髓灰质炎病毒是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传染源为患者、无症状的带毒者或隐性感染者。多呈隐性感染,通过粪-
口途径传播,5岁以下儿童易感柯萨奇病毒引起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综合征、流行性胸痛、心肌炎、类脊髓灰质炎、普通感冒埃可病毒主
要引起病毒性脑膜炎、婴幼儿腹泻、儿童皮疹等第三节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丙型肝
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第三节肝炎病毒一、甲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性球形,无包膜,只有一个血清
型第三节肝炎病毒HAV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温度:60℃条件下可存活4个小时100℃维持5分钟可
使其灭活化学消毒剂:对甲醛、氯及次氯酸盐敏感耐受乙醚、酸(pH3.0)、氯仿自然环境:在淡水、海
水、贝类中可存活数月生物学特性第三节肝炎病毒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传染源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水源、食物海产品(毛蚶、贻贝、牡蛎)致病性与免疫性普遍易感易感人群第三节
肝炎病毒甲肝的潜伏期平均为15~50天HAV侵入人体口咽部或唾液腺、小肠淋巴结内增殖继而入血,形成病毒血症
到达肝细胞内增殖、致病致病性与免疫性第三节肝炎病毒感染HAV后,主要表现为隐性感染或急性肝炎主要症状为疲乏、食欲
不振、厌油腻、发热、皮肤及巩膜黄染、肝大、肝区压痛、功能损害等致病性与免疫性第三节肝炎病毒1988年上海市暴发甲型肝炎
,发病多达30余万例原因就是食用被HAV污染的毛蚶上海人有生食或直接进食半熟毛蚶的习惯尤其是进食未彻底煮熟的牡蛎、翡翠贻贝(
俗称青口)和毛蚶等贝类海产,因此食用前必须煮熟致病性与免疫性第三节肝炎病毒感染HAV后,机体可产生抗-HAV,对病
毒的再感染有保护作用,免疫力持久接种甲肝灭活或减毒活疫苗可获得长期的特异性免疫力免疫性第三节肝炎病毒二、乙型肝炎病
毒(HBV)是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病原体我国人群中HBV感染率约为1.2亿乙型肝炎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第三节肝
炎病毒生物学特性1.形态与结构:电子显微镜下HBV有3种形态即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和管形颗粒第三节肝炎病毒2
.抗原成分HBsAg(表面抗原):是机体受HBV感染的标志之一抗-HBs(表面抗体):保护性抗体,能防御HBV感染HBcA
g(核心抗原):不易从患者血清中检出抗-HBc(核心抗体):非保护性抗体,检测出抗-HBcIgM
阳性则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HBeAg(e抗原):HBV复制及血清具有强传染性的标志抗-HBe(e抗体):有
一定的保护作用,提示病毒复制速度减慢,血清传染性降低第三节肝炎病毒HBV对低温、
干燥、紫外线、70%乙醇等抵抗力强高压蒸汽灭菌法、100℃处理10分钟、0.5%过氧乙酸、5%次氯酸钠、3%漂白粉液及环氧乙烷
处理等可使HBV灭活3.抵抗力第三节肝炎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源:1)乙型肝炎患者2)无症状病毒携
带者传播途径:1)血液传播等传播2)性接触传播3)母婴垂直传播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基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常见病毒目录第一节呼吸道病毒…………………6第二节肠道病毒……………………30
第三节肝炎病毒……………………37第四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58第五节其他病毒…………………68
重点与难点重点1.流感病毒的生物学性状与致病性。2.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及预防。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传播途径
及预防。4.狂犬病病毒的传播途径。难点1.流感病毒的变异与流行的关系。2.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检测及临床意义。3.人类
免疫缺陷病毒的致病性及预防。4.狂犬病的防治原则。学习目标1.具有常见病毒引发传染病的防控意识和基本能力。2.掌握常见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3.熟悉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性。4.了解病毒所致疾病的治疗原则。5.学会甲型、乙型肝炎、艾滋病的综合预防
措施。呼吸道病毒HIV病毒其他病毒肠道病毒肝炎病毒第一节呼吸道病毒一、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
uenzavirus)简称流感病毒是引起人类和动物的流行性感冒(流感)的病原体。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多次引起人类流感的
反复流行。第一节呼吸道病毒(一)生物学特性1.形态与结构球形,结构分三层内层:核衣壳
核心为分节段基因易发生变异中层:基质蛋白(M蛋白)外层:包膜,双层脂质其上有刺突血凝
素HA神经氨酸酶NA第一节呼吸道病毒2.分型与变异分型:根据流感病毒核蛋白和M蛋白抗原的
不同分为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丙型流感病毒A型B型C型第一节呼吸道病毒变异:甲型流感病
毒的包膜抗原HA、NA最易发生变异抗原转变抗原漂移幅度小(量变)、点突变局部中、小型流行幅度大(质变)、基因重
组世界性大流行第一节呼吸道病毒3.抵抗力流感病毒抵抗力较弱,耐冷不耐热,56℃30分钟即被灭活,
-70℃以下或冷冻真空干燥可长期保存。对酸、干燥、紫外线、乙醚及甲醛敏感。传播途径飞沫、气溶胶经呼吸道进入密切接触病
毒后再触摸自己的眼、口、鼻第一节呼吸道病毒(二)致病性与免疫性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感
染的动物传染源感染流感病毒或接种流感病毒疫苗后对同型病毒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免疫性第一节呼吸道病毒(二)致病性与免疫性冬春季好发,发病前2~3天的鼻咽分泌物中病毒含量最高,传染性最强。潜伏期一般为1~4天临床表现: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局部症状;也可引起全身症状,如病毒产生的毒素样物质进入血流可引起发热、头疼、全身肌肉疼痛等第一节呼吸道病毒年老体弱、婴幼儿和慢性病患者可继发细菌感染而导致肺炎。无并发症,病程一般为5~7天可产生中和抗体,对同型病毒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呼吸道黏膜局部的SIgA抗体在防止流感病毒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二)致病性与免疫性第一节呼吸道病毒预防为主室内环境注意通风清洁,公共场所可用乳酸加热熏蒸对空气进行消毒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平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三)防治原则第一节呼吸道病毒(三)防治原则药物治疗盐酸金刚烷氨、干扰素滴鼻、板蓝根、大青叶接种疫苗最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必须使用与当前流行的病毒株型别一致第一节呼吸道病毒(二)致病性与免疫性所致疾病——麻疹人是麻疹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传染源为急性期患者(出疹前后4~5天)主要通过飞沫或鼻腔分泌物传播第一节呼吸道病毒(一)生物学特性呈球形,RNA型病毒,有包膜只有一个血清型抵抗力弱,56℃30分钟即被灭活,对热、干燥、紫外线、化学消毒剂敏感二、麻疹病毒
献花(0)
+1
(本文系紫气东来2ze...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