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国古代史总结
2021-02-11 | 阅:  转:  |  分享 
  
中国古代史



一、政治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

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度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演变及其影响

春秋战国:初现雏形

秦:确立形成

汉唐宋元:加强完善

明清:空前强化

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宋元,强化于明清

3.秦国商鞅变法

社会转型,质跃

4.北魏孝文帝改革

民族融合,汉化

5.北宋王安石变法

封建社会中期,调整

6.秦始皇

统一,建制,功过

7.唐太宗

贞观之治,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

8.康熙帝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9.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三公九卿制

两汉:汉武帝任用身边亲信,设中朝、外朝

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中书门下:参知政事(行政权)、枢密使(军政权)、三司使(财政权)

元:中书省、宣政院

明:废宰相权分六部、内阁

清: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10.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西汉: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以州为监察区,设置刺史

东汉:州郡县

隋:州县

唐:道州县、藩镇割据

北宋:派文臣做地方官、路州县

元:行省制度、路府州县、宣慰司

明清:废行省设三司

11.关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问题

⑴注意分析、理解其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存在着的两对矛盾: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君权不断扩大;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⑵评价: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基本上是起积极作用,有利于社会安定、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应辩证地评价;元朝的行省制度,应充分肯定其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方面的积极作用;明清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虽然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抵制外来侵略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了科技文化的进步,阻碍了社会进步,基本上起的是消极作用

12.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核心)

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影响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13.“大一统”政治推动中华民族的形成

⑴秦汉时期“大一统”政治形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⑵秦汉时期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有共同的经济、共同的地域、共同的文化的中华民族基本形成,中华民族形成反过来巩固“大一统”政治

⑶江南经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14.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的贡献

⑴元朝统治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有特殊的地位

⑵清朝统治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15.古代杰出君主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大有作为

⑴秦始皇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作出贡献

⑵唐太宗为促进民族团结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⑶秦始皇与唐太宗的比较

秦始皇 唐太宗 时代 战国后期秦朝,封建社会初期 隋末唐初,封建社会盛期 主要贡献 灭六国统一中国,

建立中央集权制 制度调整,善于用人,

统治开明,贞观之治 局限 暴政 晚年骄奢 根源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局限,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约,人治 ⑷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①巩固国家统一:平定三藩之乱和蒙古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叛乱,打击分裂势力;重新统一台湾设立台湾府;尊重喇嘛教,加强对蒙藏地区的管辖

②维护国家主权:抗击沙俄侵略,组织雅克萨之战,与俄国签定《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二、经济

1.经济内容

⑴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基本特点

⑵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发展特征

⑶商业:发展概貌,发展特点

⑷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⑸政策: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2.朝代及其经济发展特征

夏商周:走在世界前列

春秋战国:小农经济产生并开始发展

秦汉:小农经济初步发展,开辟丝绸之路

魏晋南北朝:北方经济历经破坏和恢复,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隋唐:农耕经济繁荣,城市商业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宋元:商品经济显著发展,城市繁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明清: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农耕经济达到顶峰

3.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铁犁牛耕→耒耜耕作→刀耕火种

反映了生产工具和技术进步,即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4.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⑴经营方式:小农经济(家庭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⑵生产技术:精耕细作(犁耕技术,耕作方法,水利灌溉)

⑶所有制结构: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

⑷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⑸世界地位:自成体系,长期领先

5.中国古代手工业

⑴经营形态

商周时期,与土地国有相适应,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小农经济的形成,开始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

此后,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成为封建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⑵发展特征

官营手工业发达,曾占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比重;民营手工业艰难,后来居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⑶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商: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唐: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宋: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各地

元:青花瓷

明清:瓷器种类丰富,彩瓷、珐琅彩,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

⑷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距今五六千年前:已有养蚕和丝织品

商周:已有织机,斜纹提花织物

汉:官营丝织业规模大,技艺精湛,提花技术成熟,花色品种多,丝绸开始远销亚欧

唐:轻盈精湛,吸收波斯织法和风格

宋:品种繁多,织锦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清:鼎盛时期,苏杭成为丝织业中心,民营丝织业兴盛,工艺精巧,细密精致的缎

6.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特点

我国商业兴起较早,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

汉至明朝前期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清时期受到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

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6.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西汉:兴起,陆路为主

唐:发展,水陆并举

宋:发达,水路为主

明清:受闭关锁国,政策影响

特点:受官府控制,受交通制约

古代对外贸易的启示

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

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亡;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7.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8.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

政局(统一稳定),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交通(内外),货币(统一、纸币),政策

9.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其保护了小农经济,保障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也抑制了富商大贾势力,巩固了封建统治;

在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其压制破坏正常的商业经营,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10.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及其特点

产业结构:农业为主,手工业、商业为补充

农业:小农经济,精耕细作

手工业:多种经营,领先世界

商业:有发展,受制约

生产关系结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主体

空间格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11.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的认识

农业是古代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一靠政策,二是科技,三靠民力(人民的辛勤劳动);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三、文化

1.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演变

2.中国古代的科技文艺

科技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文艺成就及文学艺术与政治经济的内在联系

3.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建立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推动了农耕文明发展;属于传统科技,强调应用性,没有从现象深入到本质,进行原理探索

4.中国古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专制统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闭关锁国政策不利于引进外国先进技术;

儒家思想中重人伦轻自然、反对创新的倾向,对科技进步产生了消极影响







四、明清时期的中西对比(17-19世纪中期)

中国 西方 政治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确立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经济 封闭落后的自然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思想文化 统治者的文化专制、普通民众深受封建思想的束缚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使人们追求财富和幸福生活 对外政策 闭关锁国 在全球范围抢夺殖民地

献花(0)
+1
(本文系紫气东来2ze...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