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饭为啥那么慢,你要是快,我早就写完了!” 一位妈妈批评女儿做作业太慢,没想到,却被孩子“狂怼”。 妈妈压着火批评女儿:“就三篇,写了两小时吧?” 女儿却翻着小白眼顶嘴:“1999小时。” 小女孩写作业跟妈妈神顶嘴火了 妈妈讲一句,女儿能顶十句:“要不是你们做饭慢,我早就写完了,早就看电视了,谁在那磨磨唧唧呢?” 被孩子顶嘴的经历,估计很多父母都曾有过: 你跟孩子说关掉电视,对眼睛不好,他说:“你不让我看电视,你自己怎么看手机?” 时间不早了,你催促他赶紧睡觉,他说:“明天不上学,我不睡……” 你内心的火苗已经蹭蹭往上冒了,他还在犟嘴:“为什么我要听你的……” 孩子一顶嘴,我们忍不住怒火中烧,甚至想要狠揍他一顿。 有时候,我们忍不住想,如果孩子不顶嘴该多好。 01 能“顶嘴”的孩子有主见,更独立 在亲子节目《放学后》中,一个叫赵艺钒的小朋友,同样因为写作业跟爸妈顶嘴了。 开始,爸爸写了一排数字,让女儿照着样子写。 女儿随随便便地写了一遍,被爸爸挑出了很多毛病,爸爸就要求她继续写,写到好为止。 第二次,孩子认认真真又写了一遍,妈妈都称赞说写得不错。 孩子很得意,可没想到,爸爸要求她继续再写下去。 这下,孩子不同意了:“你不是说写到好为止吗?为什么又要让我写呢?” 妈妈忙打圆场:“你多练一下,不行吗?” 但,这次,孩子就是不写,并且一脸倔强地顶嘴说:“爸爸答应我的,长辈就可以不守诺言吗?” 很多时候,我们都只关注孩子顶嘴的事实,却忘记了解他们顶嘴背后的原因。 其实,父母眼中的“顶嘴”,只不过是孩子在为自己申辩。 德国有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 把两岁至五岁的孩子分成两组,一组反抗性较强,另一组反抗性较弱,一直跟踪观察这些孩子到青年期。 结果发现,在有反抗倾向的孩子中,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能独立分析、做出决定。 而没有反抗倾向的孩子中,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74%的人遇事犹豫不决,无法独立承担责任。 相比顶嘴的孩子,那些不敢表达自我,没有主见的孩子,才是最让父母担忧的。 课堂上,不会说出自己的想法, 上大学时,不能决定自己喜欢的专业, 工作中,不敢拒绝同事朋友的请求....... 扪心自问,我们真的想要一个事事听话、从不顶嘴的孩子吗? 02 不许顶嘴,对孩子伤害大 孩子表达自我的“顶嘴”并不可怕,不允许孩子说“不”才是真正的可怕。 一位知乎网友曾经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如果我妈出门前我拿着手机,回来后我抓着手机,那完蛋了,我一整天都在玩手机。 如果她出门前我没拿手机,回来后我抓着手机,那完蛋了,她一走我就开始玩手机了。 如果她出门前和回来后我都没拿手机,那一定是我玩完了手机然后故意装模作样给她看的……” 只要他争辩两句,矛盾的焦点就会变成——“你竟然敢顶嘴!” 怎么说都是错,久而久之,他不再和母亲争辩,也很少主动与她交流了。 父母不允许孩子顶嘴,容易导致孩子越来越逆反不听话,抗拒和父母沟通。 美国维吉尼亚大学做过一项研究,结果证实:会顶嘴的孩子,比温顺听话的所谓乖小孩,更善于调解情绪,长大后不容易产生喝酒,抽烟等不良行为。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才华横溢,却一辈子怯弱自卑、对学业失去热情,甚至恐惧结婚。 幼时,面对他的辩解,父亲都当成“忤逆”,总是狠狠责罚他,命令他“不许顶嘴”,否则就“把他像鱼一样撕碎。” 长大后,卡夫卡写了一封3.5万字的控诉信《致父亲》描述了他在童年所受的创伤:“我的写作,不过是在哭诉我无法扑在你怀里哭诉的话。” 在父亲的严苛训斥下,表达自我和亲子沟通的途径被阻断了,卡夫卡把情绪压在心中,惧怕与外在的连接。 尹建莉老师曾说过:“如果家长在任何事上都想让孩子按大人的想法来做,整天要求孩子服从自己,必然教会孩子在无意识间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他人。” 孩子顶嘴,父母用权威去镇压,孩子与世界的关系也会变得矛盾起来。 03 孩子爱顶嘴,我们这样做 那么,接纳孩子的“顶嘴”是否就意味着,可以随便任由孩子顶嘴? 当然不是。 俗话说:心有戒尺,行有所止。 既要让孩子在“顶嘴”基础上,形成有主见、敢表达的品质,又不能让孩子变成一个人见人躲的杠精。 在孩子顶嘴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来引导: 1.给孩子时间“缓一缓” 孩子小的时候,把语言内化成行为的能力并不是很强,比如爸妈让孩子去睡觉,不要再玩了。 孩子无法一下子从原来的活动中脱离出来,做不到立即停止,如果这时爸妈立即过去强制停止,他们多半会反抗,随口就说“不要”了。 所以我们要给他们时间过渡,可以告诉他,马上要睡觉了,再玩5分钟就要停止了。 点击播放 GIF 0.0M 在国外影片中,当孩子和爸妈发生了争执时,父母们总会耸耸肩,平静地告诉孩子”我希望你再想一想,怎么和我说话“,然后转身离开。 其实,这也是给孩子时间去过渡,让他们自己去反思刚才的行为。 儿童心理学家黛博拉·麦克纳马博士说:“让孩子将脾气发完,而不要阻止孩子发脾气。发脾气本身是无害的,阻止发脾气才是。” 2.对孩子好好说话,做倾听的榜样 很多爱顶嘴的孩子,父母的说话方式常常也是“抬杠”型的。 如果爸爸妈妈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动怒争吵,甚至违背本意,说出伤害对方的话,孩子也会习惯用顶嘴的方式“怼”回去。 试想,孩子拿了一张60分的卷子回家,如果我们劈头盖脑一顿骂,孩子可能会立刻顶嘴:“60怎么了,还有人考50呢!” 如果我们放下自己的情绪,真正去倾听孩子,他会告诉我们:“这次考得不好,我也很难过。” 只有耐心倾听,我们才能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才会做出合适的回应。 父母都好好说话,孩子自然也会慢慢懂得,在顶嘴之前,应该先听完别人的意见。 3.鼓励孩子冷静地争辩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做过一个跟踪调查,他们选取了157名平均年龄为13岁的孩子,针对他们与父母在生活中发生的争论,进行了记录和分析。 三年后,研究人员惊讶地发现:那些跟爸妈有矛盾,但能保持冷静的孩子,应对外界的意见分歧时,能够更轻松地处理情绪,温和而坚定地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 心理学博士安格利卡·法斯说:“争执能帮助儿童变得自信和独立,知道在对抗中怎样才能贯彻自己的意志。” 这对孩子来说,顶嘴也是一个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 我们可以多问问孩子:“如果我不同意,你还有别的办法吗?” 告诉孩子,想要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就要开动脑筋,想一想怎么说,才能回得有理有据,让别人心悦诚服。 04 在亲子关系中,最忌讳的就是,父母不允许孩子有不同的意见。 当孩子歇斯底里顶嘴时,看起来剑拨弩张,实际上,是他们在呼唤理解和关注。 真正融洽的有效沟通,是不存在某一方绝对正确,而另一方绝对服从的。 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说:隔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一个孩子,能对自己负责,敢于表达自我,又懂得尊重别人,用温暖的态度,合理地说出“不”时,才是父母真正的欣慰。 本文转自公众号:家庭教育学习平台,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全方位指引您培养优秀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