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仨》里,藏着一家人相爱一生的秘密

 泰荣林黑皮 2021-02-11
文 | 甘蓝蓝 · 十点读书原创

经营一个家庭越来越不容易,很多人说,婚姻到最后,爱情就变成了亲情,爱人就变成了家人。

最好的婚姻,大概就是《我们仨》里所描述的,一对志趣相投的夫妻、你是最好的妻、我是最好的夫,一个阳光好学、愿意和父母分享心事的孩子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单纯而又温馨的家庭生活,让世人羡慕。

而其中的奥义,用杨绛先生的话说:“夫妻该是终生的朋友,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是知心的朋友,至少也该是能做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


两个人能做朋友,意味着你们有共同的兴趣。

一个爱看书,另一个从来不看书;一个喜欢外出,另一个喜欢宅在家里,就很难成为朋友。

很多夫妻,年轻时忙着打拼、教育孩子,各忙各的,等到孩子长大了,生活节奏慢下来了,就不知道能一起做点什么。

钱钟书和杨绛最大的共同爱好,就是读书。

因为志趣相投,所以懂得彼此。

两人初遇时,互相试探。

杨绛给钱钟书写信,信中只有一个字:“怂”。

普通人看了,肯定以为是在骂人。

但是钱钟书读了就秒懂她的意思,回了一个字:“您”。

原来,杨绛的意思是写信问他:“你心上有几个人?”

钱钟书用“您”字答:心上只有你。

二人在英国读书时,常常展开读书竞赛,比谁读的书多。

一次,钱钟书和杨绛交流阅读心得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许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会发现。”

杨绛不以为然,说:“这是你的读法。我倒是更随性,好书多看几遍,不感兴趣的书则浏览一番即可。”

这个读书竞赛的习惯成了家里一直延续下来的活动,自然也影响了钱媛。

杨绛回忆,“一次,两人在家讨论古诗,圆圆在一旁听得如痴如醉。第二天女儿便要求父亲为自己再讲讲古诗。

她见我和钟书嗜读,也猴儿学人,照模照样拿本书来读,居然渐渐入道。

一起灯下阅读,谈谈笑笑,是《我们仨》中最温馨的画面。

钱媛长大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后来留校任教,成为一位博士生导师。

钱钟书和钱媛相继去世后,杨绛将她与丈夫的部分稿酬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

杨先生说:

设立’好读书'奖学金是我们一家三个人的意愿。在1995年钱钟书已经病重时,我和钱瑗到钱钟书的病榻前,我们商量好了。

将来我们要是有钱,我们要捐助一个奖学金,这个奖学金就叫好读书奖学金,不用我们个人的名字。

共同的爱好——读书,给了他们丰满的一生,也给了这个家最好的家风。

长按识别二维码,收听《我们仨》精讲

和家人做朋友,意味着我们可以不掩饰自己的幼稚和笨拙,舒舒服服地做自己。

就像在家人面前,钱钟书一直保持着骨子里的孩子气:

他趁杨绛睡着,在她脸上画花脸,害得杨绛的脸像纸一样快被洗破了;

他趁女儿睡着,在她肚皮上画上一张大脸;

他半夜操起竹杠帮自家的猫打架;

还会趁着杨绛出国,不铺床不收拾,和女儿一样嘀咕着:“狗窝真舒服”……

每晚临睡前,他还要在女儿被窝里埋置“地雷”,把大大小小的玩具、镜子、刷子,甚至砚台或大把的毛笔都埋进去,等女儿惊叫,他得意大乐,恨不得把扫帚、畚箕都塞入女儿被窝。

钱媛常说:“我和爸爸是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

其实,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会把父母当做自己最好的朋友,每天叽叽喳喳讲个不停,但是长大了,跟父母的话却越来越少?

为什么?

他们有了和自己更有共鸣的同学,认识了更多玩儿到一起的朋友,而父母往往总是站在比孩子更高的角度上去规范他、教育他,慢慢地不再是孩子最好的朋友。

有段时间,钱钟书和杨绛经常各自随代表团出访,一家人常常不在一起,但他们会记得为对方带回路上的“石子”。

杨绛写到:

钟书每和我分离,必详尽地记下所见所闻和思念之情。阿瑗回家后,我曾出国而他和阿媛同在家,他也详尽地记下家中琐碎还加上阿瑗的评语附识。

这种琐琐碎碎的事,他们称为“石子”,就像海边潮退潮落,滞留海滩上的石子。

夫妻俩偶然出门一天半天,或者阿媛出差十天八天,回家必带回大把小把的“石子”,相聚时搬出来观赏玩弄。

作为家人,我们常常会忘记一件重要的东西——独立。

家人之间彼此依赖,从生活方式到精神世界;夫妻要共享手机密码,谁也不能有秘密;父母可以看孩子的日子,因为“你这么小,有什么秘密可言”。

但一个人不管走不走进婚姻,自始至终都是独立的个体,一个人得到的最大尊重,不是作为谁的妻子、谁的妈妈,而应该是他自己。

钱钟书和杨绛在精神上始终保持独立。

钱先生一生的著作不计其数,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上更是成就显著;而杨绛也不甘落后,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

即便不是钱钟书的妻子,她依然是思想独立、事业独立的杨绛。

在对女儿的教育上,他们也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她足够的爱,严格地以身作则,却不会干涉她的选择。

没有威严的父亲,没有严厉的母亲,有的只是三个好朋友,相知相守。

有一种爱情叫“杨绛和钱钟书”,有一种亲情叫“我们仨”。

杨绛的这本回忆录里,有哪些聚散离合?蕴含着哪些关于爱情、亲情、生命的意义?

他们如何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相濡以沫过一生?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又有哪些必不可少的人生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