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丧文化流行的背后是什么?

 小天使_ag 2021-02-12

01“丧文化”流行泛滥

近段时间,不论是朋友圈、微博还是现实生活中,许多年轻人开始崇尚“丧文化”,常常用“我好丧啊”,“我和一条咸鱼没什么区别”,“不是我不努力,只是老天爷不帮我”,“这个世界只是看起来很大,实际上我哪也去不了”,“ 我不是忘记一切,我是一无所有”等极具颓废色彩的词汇,再搭配几张佛系表情包,毫不掩饰地表达着自己对生活的消极情绪。一些中学生也深受这样的流行文化影响,不知不觉中,“丧文化”已然成了他们的标签之一。

据观察,“丧文化”起因是90、00后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生活、学习、事业、情感等的不顺,在网络上、生活中表达或表现出自己的沮丧,反映了当代部分年轻人的精神特质和集体焦虑,在一种程度上是新时期年轻人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的一个表征。

02“丧文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颓废类:“人总要犯错,否则正确之路人满为患”,“日出只要在日落前就好,上课只要在下课前就好”,“即使天上掉钞票我不会弯腰,因为老天连个馅饼都没掉过”,“一个永远不违心、不认输的人,能活多久?”,“尽力之后,我选择随缘”。

自嘲类:“按猪的审美观,我基本上算得上是个帅哥”,"当你觉得自己又丑又穷的时候不要悲伤,至少你的判断还是对的“”“比尔·盖茨休学创业成了世界首富,但人家休的是哈佛大学”,“自打我变成了一泡屎,就再也没有人踩在我头上啦”,“别灰心,人生就是这样起起落落落落落……”。

讽刺类:“你可以像猪一样生活,但你永远都不能像猪一样快乐”,“长得真有创意,活得真有勇气”,“你为什么要努力,难道想知道什么叫绝望”,“你这么努力,忍受那么多寂寞和痛苦,可是我们也没有觉得你有多优秀啊”。

消极对待类:“要我扫地就绝对不刷碗,要我刷碗就绝对不扫地,当我是外星人呢”,“全世界都在催我早点,却没人在意我还没吃‘早点’”,“不要告诉我条条大路通罗马,那些考高分的就生在罗马”。他们甚至以咸鱼系列、葛优躺、青蛙Pepe、懒蛋蛋等图为代表,用于网络聊天、交流。

03“丧文化”流行的深层次原因

年轻一代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代表的是新生势力和正能量,但是丧文化却在他们之中得以流行,主要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内在的自身原因。年轻人工作压力大,中学生大学生普遍学业繁重,精神压力较大,而自身能量和修养不够,不能正确看待和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某些困难,缺少坚毅的品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遇到问题,不能积极地把控,只能够被动接受和消极应对。

90后00后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条件优渥,他们在精神上从未断奶,没有经历过太多挫折,随着年龄的增加,抗挫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没有相应提高,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学生时代只需要管理好学习,参加工作后很多人在生活方面也依赖父母,有少部分即便博士毕业也不愿意找工作,赖在家里打游戏啃老,成为当代巨婴。当然并不是大部分都是如此。所以另一个原因显得更加突出。

那就是外在的社会原因:整个社会群体内卷,焦虑加剧,催生丧文化。

04社会群体内卷面面观

在教育界,焦虑的家长领着孩子抢跑,为了在学校学习成绩优于其他同学、占领优势地位,小学生学习初中课程初中生学完了高中课程,课外补习班广告漫天飞催生各种家教私教培训市场,教师群体内卷,加剧了这种竞争,从前的拼学生变成了拼学校、拼老师、拼家长和拼学生。

全员都付出了很多努力,而实际排名并未靠前,努力没有换来相应的价值,却增加了所有人的工作量。学生在各种势力的拉扯下学习压力剧增;家长除了要完成自己本身的工作还要抽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管理辅导孩子学习;老师们当然也无法独善其身,班级成绩是考核自己业绩的大标杆,来自社会学校家长各方的压力接踵而至,除了日常教学和堆成山的作业要批改,还要应付学校本身各种繁琐的打卡、教案检查、比赛......

在职场内卷也同样神一样地存在。前段时间“被困在系统的外卖小哥”刷屏,这就一种内卷现象的典型,不断追求更快的配送时间,没有人能停下来,配送时间一旦没有进步就会被市场抛弃,但即使配送时间越来越快,配送员的收入并没有明显提高,反倒是因为越来越高的要求,让配送员越来越累,完成不了目标之后,反而被扣了钱。

近日某市一所医院为了能在众多医院之中脱颖而出,评上等级,让每位医务人员每天下班后接着工作到晚上八九点,哪怕刚完成了一个长达五小时的手术,正累得喘不过气的时候,也得留下来加班加点。为了提升服务质量,把医院员工的停车位留给患者,医院规定所有医务人员一律不得开车上班,在零下5度寒冬腊月的日子里,有的步行、骑自行车、远一些的骑电瓶车,再远一些的只好早起一小时乘公交车上班。

就连小到完成强国app中的任务拿积分,都成了各个行政单位事业企业单位比拼的指标。我相信党和政府倡导我们自发在强国app中阅读时政、新闻观的时候应该没有料到现在这个结果:本来是一件好事,刚开始学习的时候笔者非常有积极性,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爱国只是本分,学习文件阅读时政观看新闻对于每天疲以奔命的职场社畜来说更是生活的一种调剂,以往刷牙的时候听听新闻,睡觉之前看看新闻真的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可是自从单位规定必须每天强制学习对少积分的那天起,味道就变了。变成了一个枯燥乏味却又不得不强迫自己去完成的任务。看新闻的时候已经失去了以往那种休闲愉悦的心情。就只是因为各个单位在比拼、排名:哪家单位学习积分高?哪家比较低?

因为这种比拼,于是出现了以下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一个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自己还没完成强国,于是放下待批改的作业,开始在强国程序上刷题拿分;另一位老师一看我也没做,干脆把全批全改的作业搞成部分批改,腾出点时间来刷题;一位医生在做手术的同时把强国程序打开,小声播放着新闻联播,其实前一天的晚上都看过电视了;一位行政人员一早爬起来赶到办公室不是看文件处理工作,而是打开强国。读者中一定有对号入座的,不要问我为什么猜得如此准。

内卷的本质就是攀比、欲望以及没有预想中的结果,造成的局面就是所有人都在拼命奔跑,标准也越来越高,原本已经足够优秀的能力变得不值一提,所有人都开始焦虑。焦虑裹挟着我们像一群失去目标却又停不下来的陀螺,直到筋疲力尽。更让人无奈的是,我们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在被迫加速的过程中,也成为胁迫别人加速的力量。既然我们知道大多数人都不可能达到所谓成功的高度,那种焦虑营造出来的激励,只能让人们更加恐惧职场、恐惧婚姻,恐惧情感,恐惧生育,这样的内卷又有何好处。

如何摆脱内卷困境?说起来简单,不过就是知足常乐,可做起来难,难在自己很难知足,更难在别人很难知足。

05“丧文化”的两面性

“丧文化”总体宣扬的悲观、失落、怨天尤人的情绪,描绘了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未老先颓”的心理状态。

其消极面:

“丧文化”可能让我们减少进取心,放弃努力,看不到努力的价值,最终变得懒惰,没有目标。

“丧文化”让我们失去自信。我们需要自信时,会产生“算了”,“太难了,做不到”的想法,这样我们将会丢失宝贵的自信心。

“丧文化”会影响与人的正常沟通,增加人与人之间界限,增加人与人的等级差异。让我们产生“强大的人太强大”,“自己太菜没法交流”的态度,这样只会缩小我们的社交圈。

“丧文化”会影响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劲头。对于大多数都属于普通人的我们,面对难题,榜样,会认为自己“太菜了”,“无法解决”,“没办法”,让人丧失勇气和信心。

“丧文化”会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使我们不能挑战自己。遇到困难,用十分简单的“算了”,“我天生做不了”,就放弃了努力。慢慢地,我们就会降低对自己的要求,降低自己的目标。

当然“丧文化”也有积极的一面:

1.“丧文化”是一种自嘲,可以让人们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安慰缓解压力,调适心理状态。有些付出了很多努力但还是做不到的事情,很难解释,这时候不用硬着头皮向前冲,可以通过一句话就能让我们放下这个包袱,减少时间、精力、金钱上的损失。

2.“丧文化”可以增加生活乐趣。丧文化中有些句子都比较有趣,这样为生活多添加一份轻松。

3.“丧文化”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充当“润滑剂”。我们在与其他人交谈时,如果别人让你做的事情你实在做不到,可以不与他发生冲突,而是用一句话进行化解,十分轻松愉快。

06写在最后

“丧文化”实际是对中国传统的“多劳多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男儿当自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等有付出就有好结果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怀疑和否定。如果任由它泛滥,将对最基本的“做人精神”带来挑战。而丧文化在短期之内是不会消失的,因为内卷在加剧、竞争在加剧、焦虑一直在延续,可是我们要认清的一个事实是:人类是在不停的进步,寻求更好的生存方式,而不是在内卷中消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