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玫瑾:妈妈在这件事上越“狠”,教出的孩子越优秀

 喜欢读书2012 2021-02-12

作者:小树妈妈

来源:小树妈妈,ID:tree2050


刚放寒假不久,我认识的一位妈妈就抱怨,孩子太难管。

她家孩子4年级:

忘了某项作业,孩子不承认忘了,偏要拉一大堆“网课老师说的太快,我没记牢”之类的理由;

作业马虎、做题看反加减号,孩子狡辩:

“哎呀,反正班里大部分同学也这样。”

日记写成流水账,他怪每天的生活,千篇一律……

哪件事都能找到理由,把自己的责任,推得远远的。

看孩子这样,朋友很上火,觉得孩子明明看到了自己和“标准”的差距,却总是找借口。

图片来源:电视剧《山茶花开时》

我想起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专家李玫瑾的一段话:

“一旦发现孩子面对事情,总是爱找很多借口,不想做、很畏惧,那久而久之,孩子一定会成为缺少责任感的人。”

李玫瑾还提醒父母,没有责任的人总会为自己的错误寻找借口,对自己应该负的责任而选择逃避,这样的人几乎不可能成功,如果孩子从小就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那么家长千万不能惯着,一定要“使劲管”。

因为“孩子12岁之前,出现一些问题家长如果不下力气管教,那么孩子12岁之后,父母的话他会听不进去。”

孩子爱找借口

是“内在动机不够”

生活中,“爱找借口”的孩子,都不乏这样的表现:

一方面,我行我素,有缺点和不足也很难认识到,无法进步。

另一方面,对父母老师的教导,敷衍了事,态度不真诚。

孩子的这种表现,用心理学来解释就是内在动机不足。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德西和瑞恩,曾创立当代有名的“内在动机”理论。

他们认为,孩子只有最基本的三种心理需求被满足后,才能形成内在动机。

这三种心理需求是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

归属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被接纳和认可的感受。

当孩子有归属感时,他会在心理上有安全感,放松感。

自主感说的是,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可以自己做决定。

胜任感就比较好理解了,说的是孩子能完成并做好一件事。

不难看出,这三种心理需求里,父母对前两种,起着很大的决定性作用。

如果我们在家庭里,给予孩子的接纳、尊重不够,又或者是自主权利太少的话,孩子就容易“心理动机不足”,做事不认真,找借口敷衍自己,也敷衍大人。

电视剧《小欢喜》里的高二女孩英子,在妈妈严苛的管教面前,她是一个体贴、乖巧,努力学习,一心冲刺高考的踏实女孩。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欢喜》

可背着妈妈,她趁体育课逃课出来玩乐高;假借复习为名,和同学一起出去happy;她背着妈妈去天文馆演讲,偷偷报名冬令营;把妈妈辛辛苦苦给她炖的燕窝,反手送人……

每当被妈妈看出破绽,她都不承认,还总要找借口敷衍掉。

英子就是那个“里一套外一套”,喜欢找借口的小孩。

可英子的种种“借口”,也都是为了适应妈妈的强权和包办,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

弗洛伊德曾说:

未被表达出来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当孩子习惯遇事找借口时,我们先要对照以上三点反思:

是不是给予孩子的接纳、尊重、自主权不够,才导致他们用别的方式表达真实情绪?

如果是,父母们一定要先改正自己,再期望孩子有所改变。

没有胜任感

孩子就会启动心理防御机制

有时,我们给够了孩子接纳、尊重,可为什么他们还是会找理由呢?

这涉及到了“内在动机”的中第三点——胜任感。

心理学认为:

当一个人面临挫折或者无法胜任一件事时,会出现一种“应激状态”。

为了平衡这种状态,人们往往会采取心理上的防卫,通过合理化的借口,适应挫折,减轻或消除受挫后的紧张状态。

前段时间女儿班里评选“三好学生”。

有个成绩一向优秀的女孩,因为疫情期间成绩下滑,导致最近的摸底不理想,以平均2分的分差,错失“三好生”。

在同学们面前,她故意轻描淡写地说:

“其实我根本不在乎这个‘三好生’,我爸妈计划让我初中就去留学呢。”

图片来源:电视剧《都挺好》

可据女孩妈妈说,她回家后就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出来,一直哭一直找理由说,都怪父母给她辅导的太少了,才导致她没评上三好生。

女孩唯独不愿反省,成绩下滑,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类似的这种借口,就是孩子无法胜任一件事时,为了保住自尊,启动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上的防卫,大部分是好的,它能让人平衡身心健康。

可如果防卫过度,就成了逃避现状,自我麻痹了。

而孩子们很多借口,就是无法面对挫折,心理“防卫过度”的表现,也是孩子不愿承担责任的一种现象。

图片来源:电影《垫底辣妹》

远离借口,承担责任

才是成长的开始

无论哪种形式的“借口”,本质上,都是孩子内在动机不够、心理能量不足,也不愿承担责任的一种表现。

想要孩子遇事不找借口,凡事向内找原因,我们就要在生活中,给予孩子力量感,让他们慢慢变得强大。

1. 开放式提问,让孩子感受到支持和接纳的力量

接纳和尊重孩子,首先要表现在言语、要求上,开放式提问,就是不错的选择。

纪录片《差生4》里,讲述了美国教育强市,帕拉阿图的初高中生的日常:

孩子们平时的学习压力非常大,面对不理想的成绩,父母还也会唠叨、指责。

每当这时,就有孩子就开始找借口,敷衍父母。

后来,学校组织父母们学习了意志训练,教他们用“开放性”的提问,代替“质问”,比如:

询问孩子考试时,不再说“考得好不好?”而是真诚询问“今天过得怎么样?”。

孩子们感受父母的接纳后,反倒自然地说出了“考得不太好”的情况。

图片来源:电影《蜂鸟》

此时父母会接着说:“看起来考试好像很难啊。”

因为有同理心,孩子一下就放下了所有戒备,开始说自己遇到的实际困难。

开放式提问,不是抹去对孩子的要求,而是用接纳的心态,尽量让孩子表达自己。

然后父母以帮助者的身份,介入孩子的学习。

孩子能感受到尊重和帮助,父母也会获得孩子的信任,这对亲子关系,对孩子学习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

而孩子们一旦在父母的帮助下习得“内在动机”,就不会再想要通过“找借口”的方式,发泄情绪。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别离》

2. 生活中,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把自主感归还他们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应该渐渐把孩子的事分出去,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负责。

父母应该做孩子的“军师”,而不是“保姆”兼“管家”。

不包办孩子的生活,凡事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主,不怕错,凡事重在收获经验,才能在生活中,把自主感,一步步归还孩子。

孩子的责任心,也会慢慢培养起来。

当一个孩子,有“勇于担责”的品质时,就不会遇事就想找借口。

图片来源:电视剧《美雨》

3. 给孩子提要求,要先扬后抑,帮他们留住胜任感

胜任感,就是孩子需要知道“我可以的”、“我能行!”。

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很大程度都来源于外界,所以在给孩子提要求时,一定要讲究艺术。

比如,孩子刚学写字时,字写得歪歪扭扭,不整齐。

如果父母一上来就指责孩子“写得乱七八糟”,一定会把孩子的胜任感都打击掉。

但如果我们先拿出孩子好的地方进行鼓励,告诉孩子,他握笔姿势很正确,笔触不轻不重,然后再提出,字还要写正、写整齐,才会看着更好看。

孩子一定就会带着胜任的心态,努力去纠正自己的错误。

写在最后

好孩子,都是在家庭里养成的,而好父母,也一定是在不断反思中,慢慢进步的。

奥巴马曾在给孩子们开学演讲中说:

“假如你惹了什么麻烦,那并不说明你就是个捣蛋鬼,而是在提醒你,在将来要对自己有更严格的要求。

假如你考了个低分,那并不说明你就比别人笨,而是在告诉你,自己得在学习上花更多的时间。

没有哪一个人一生出来就擅长做什么事情的,只有努力才能培养出技能。”

不管是孩子,还是父母,我们都要认识到:

不完美不是自己的错,坦诚认识不足,才是更好的开始。

只有这样,一个孩子才能不惧错误,无畏担责,慢慢成长的更优秀。

最后,文章底部在看,并且分享给更多的家长们,让孩子学会担当、学会面对,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来源:小树妈妈(ID: tree2050),最受爸妈欢迎的育儿类公众号,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宝爸宝妈,你所关心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