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孔转印法: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如何作画

 永声树 2021-02-12

本文摘自意大利古今艺术鉴赏杂志Finestre sull'Arte(https://www./)。潘特西蕾的艺术文摘已获得授权将该杂志文章翻译成中文。
原文为杂志编辑部集体创作。
所有图片均来自图片下方所注博物馆/教堂/图书馆网站/知识共享许可协议授权渠道。
所有中文文字版权均为潘特西蕾的艺术文摘所有。

13世纪六七十年代起,纸张开始普及。这是艺术史上最为重要的创新之一。在此之前,画家们都直接在依托材料上绘制草图。从拜占庭时期就是如此。当时,直接在灰泥上画草图:或徒手绘制,或借助工具(当时的人经验相当成熟,不会失手画错。此外,以当时的条件来说,修改错误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中世纪时期的绘画也是如此自由。在那以后,纸张才开始成为常见的材料。对一些彩绘十字架进行的许多分析,都证明了直接在依托材料上绘制草图的做法。比如,12世纪的罗萨诺十字架(大约绘制于1120年)。最近刚对它进行了红外线反射成像研究,以寻找颜料下方的草图。

针孔转印法: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如何作画

罗萨诺主笔画师《彩绘十字架》 - 1120 - 圣母修道院,意大利佛罗伦萨省里尼亚诺苏拉尔诺市罗萨诺区

研究人员罗贝托·贝鲁奇在研究报告中写道,通过草图“可以得知,画家首先借助某种工具用炭笔描出一条线,规划出大块空间,用于侧面小画。然后将不需要的部分(也就是这条线穿过十字架的部分)擦除。最后,每幅场景之间的分隔则徒手刻出”。之后,在作为上色指引的刻线内部,艺术家徒手绘制了真正意义上的草图,描绘出肌肉线条细节。因此,分析表明,艺术家在描绘基督身体各结构特征和阴影方面非常用心。

针孔转印法: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如何作画

罗萨诺十字架草图细节

当然,也会有其它方法。例如,在萨尔扎纳古列尔莫十字架上,艺术家只描出了轮廓线,没有描出阴影。之后采用色彩平铺上色。

针孔转印法: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如何作画

古列尔莫主笔画师《彩绘十字架》 - 1138 - 升天圣母副主教座堂,意大利拉斯佩齐亚省萨尔扎纳

中世纪描绘十字架上的基督有两个模式:第一个Christus Triumphans,睁眼,这是最早的模式;第二个Christus Patiens,闭眼,这是后来的模式。比如下面乔托的作品

很久之后,乔托(Giotto,佛罗伦萨?,约1267年 - 佛罗伦萨,1337年)为佛罗伦萨新圣母大殿绘制了一张十字架。其中发现了“主要由线条组成的草图,人物构造相当细致,首先构造基本体积,之后构造每个细节,草图中已经使用了明暗塑型”(马可·恰蒂)。

针孔转印法: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如何作画

乔托《新圣母大殿版十字架》 - 1290-1295 - 新圣母大殿,意大利佛罗伦萨

针孔转印法: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如何作画

乔托《新圣母大殿版十字架》草图细节

纸张的普及彻底改变了这种工作方式。现在,可以单独绘制一幅原始尺寸的草图,然后再利用各种技法把它转印到等待绘制的表面上。其中一种技术叫尖锥转印法:用尖头工具描画草图轮廓,工具尖透过纸张,在依附表面上留下一条凹槽。如果是几何图案,也可以使用镂模转印法:先将草图誊画到镂印模上,利用模具在依附表面上刻出造型轮廓。最为常见的(尤其在托斯卡纳地区)则是针孔转印法[spolvero],一直沿用了数个世纪。针孔转印法最初用于湿壁画制作,从15世纪开始,慢慢替代了红草底技法。红草底技法中,首先在第一层灰泥上用炭笔画出第一张草图。艺术家确定无误之后,用赭黄土颜料描一遍草图。炭笔的痕迹很容易就能擦除。此时,使用红土颜料再描一遍赭黄土草图。如此得出的线迹,非常清晰。此外,这条线迹不容易脱落。在一些建筑中,当颜料所依附的那一层灰泥掉下来之后,就露出了颜料之下的红草底。

针孔转印法: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如何作画

红草底博物馆,意大利比萨

但针孔转印法的优点则在于,它能够极大减少出错可能(因为草图是独立完成的)。此外,画家还可以利用同一张草图多次复制同一个形象。通常而言,从较小的研习稿开始。然后,利用方格纸,实现比例的精准复制,将研习稿放大成1:1的草图。比如蓬托尔莫(Pontormo,原名雅科波·卡鲁奇,恩波利蓬托尔莫,1494年 - 佛罗伦萨,1557年)《圣母领报》的著名草图。

针孔转印法: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如何作画

蓬托尔莫《卡尔米尼亚诺版圣母访亲》 - 1528-1530 - 圣弥额尔与圣方济各堂,意大利普拉托省卡尔米尼亚诺

针孔转印法: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如何作画

蓬托尔莫《卡尔米尼亚诺版圣母访亲》草图 - 佛罗伦萨乌菲兹博物馆草图与版画馆

之后,很容易就能将草图誊画到需要绘制的表面上(既可以是墙壁,也可以是木板)。此时,需要用针在定稿草图(即底图)上围绕轮廓扎一圈小孔。然后,将草图放在需要绘制的表面上,准备一个平纹布包,里面装上炭粉或红土。炭粉透过底图小孔,在需要绘制的表面上留下精准线迹,画家很容易就能依照这条线迹作画。

切尼诺·切尼尼(Cennino Cennini,埃尔萨谷口村,1370年 - 佛罗伦萨,1427年)就曾在《艺术之书》(很可能成书于15世纪初)中谈到过针孔转印法。在这本著名论述中,他写道:“根据画板,决定散粉;也就是说,首先画在纸上,然后用针仔细扎孔。纸下面可以垫一张平纹布或毡布,垫木板的效果更好。扎孔之后,根据画板决定散粉颜色。如果画板是白色的,就把炭粉装在小布包里;如果画板是黑色的,就把铅白粉装在小布包里;每一张都是如此”。例如,菲利波·巴尔迪努奇(Filippo Baldinucci,佛罗伦萨,1624年 - 1696年)曾在《托斯卡纳绘图艺术词典》中这样解释:“用散粉勾图,也就是说,用针在草图纸上扎孔,沿着孔撒上用布扎好的炭粉或石膏粉,这就是针孔转印”。大画家安德雷亚·波佐(Andrea Pozzo,特伦托,1642年 - 维也纳,1709年)是十七世纪末杰出的湿壁画大师,在《绘画与建筑透视》一书中曾经写道:“在画小物件的时候,只需要使用针孔转印法,在轮廓周围扎一圈细密小孔,在上面放上炭粉,装在一个小布袋里,这样痕迹不会太过明显。画家称之为针孔转印”。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当属《圣亚纳底图》,来自达芬奇(芬奇,1452年 - 法国昂布瓦斯,1519年)。他相当善于使用针孔转印法。

针孔转印法: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如何作画

达芬奇《圣母和圣子与圣亚纳及圣若翰洗者底图》 - 1499-1500 - 国家美术馆,英国伦敦

同时,达芬奇也并不小瞧徒手绘制草图。最近对乌菲兹美术馆《朝拜圣婴》进行的分析表明,这幅杰作的草图完全是徒手完成的。但是,这种做法会让制作时间相当漫长。所以,达芬奇后来放弃了这种做法。但是也能看出,当时的达芬奇相当年轻,相当自信。

针孔转印法: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如何作画

达芬奇《圣婴朝拜》 - 1481-1482 - 乌菲兹美术馆,意大利佛罗伦萨

藏于卢浮宫的《埃斯特家族伊萨贝拉肖像画草图》也很有意思。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画作本身。不过,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乔万尼·德·普雷迪斯在绘制《天使》(今藏于伦敦国家美术馆)的时候曾经间接使用过这张草图。

针孔转印法: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如何作画

达芬奇《埃斯特家族伊萨贝拉肖像画草图》 - 1499-1500 - 卢浮宫,法国巴黎

针孔转印法: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如何作画

乔万尼·德·普雷迪斯《天使》 - 1495-1500 - 国家美术馆,英国伦敦

对绘画进行红外线反射成像分析时,也可以找到针孔转印法的痕迹。米兰布雷拉绘画馆最著名画作之一,詹蒂莱和乔万尼·贝利尼《圣马尔谷在埃及亚历山大港布道》,草图一部分徒手绘制,另一部分则来自誊画。研究人员在书记员手中卷轴上找到了针孔转印法的痕迹(细小的黑点)。

针孔转印法: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如何作画

詹蒂莱和乔万尼·贝利尼《圣马尔谷在埃及亚历山大港布道》 - 1504-1507 - 布雷拉绘画馆,意大利米兰

针孔转印法: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如何作画

詹蒂莱和乔万尼·贝利尼《圣马尔谷在埃及亚历山大港布道》草图中书记员细节

艺术史上最著名的底稿,当属拉斐尔·桑齐奥《雅典学院》,如今藏于米兰盎博罗削绘画馆。其修复工作持续四年,2019年完工。高度285厘米,宽804厘米。这是文艺复兴时期流传至今的底稿中最大的一张,完全由拉斐尔本人绘制。这幅底稿之所以能够完美无缺,原因在于拉斐尔追求完美,想要保存这幅底稿,所以在誊画草稿时,没有使用这一幅,而是使用了替代稿。也就是说,这是一幅“完美底稿”,如此美丽,本身就值得保存。

针孔转印法: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如何作画

拉斐尔《雅典学院》 - 1509-1511 - 宗徒宫圣玺厅,梵蒂冈

拉斐尔的这份底稿很有意思。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面对如此巨大尺寸的画作,他如何制作底稿。学者毛里齐奥·米凯洛奇在专门讲述拉斐尔底稿的一篇杂文写道:“首先,画家对总体构图有一个初步概念,分成小速写稿。对每一组人物进行细致研究,然后在第二幅拼装草图中调整互相之间的关系。最后,借助描摹对象写生,重新细致研究每一组人物,重新制作出新的拼装草图。这就是所谓的样稿。此时再利用方格纸誊画到巨大尺寸的‘完美底稿’上。整个过程需要大量的草图。‘完美底稿’拥有绘制作品所需的所有信息:不只是人物轮廓,人物在场景中的位置,同时也有他们的动作、面部表情、明暗、光源,几乎可以说是定稿,与最终画面效果相差无几。从某种意义上说,似乎把所有的努力都放在了事先准备上,这样在绘画的时候才能拥有最精确、最细致的参考。”

由于底稿是一项非常精确的工具,所以,在最终绘制阶段,主笔画师就能将大部分任务交给手下画匠来完成。自十七世纪起,拉斐尔的这份底稿就藏于米兰:1610年,它被费德里科·鲍荣茂枢机收藏,借自布雷比亚公爵维斯孔蒂-鲍荣茂家族的法比奥二世。这位公爵去世后,费德里科·鲍荣茂枢机成为这幅画的正式主人。他死后,妻子比安卡·斯皮诺拉将它以六百皇家里拉卖给了盎博罗削绘画馆(由费德里科·鲍荣茂枢机本人于1607年成立)。拉斐尔的这幅底稿只曾偶尔离开米兰:1796年,拿破仑军队扣押并将它运到了法国(1815年返回伦巴第);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于安全原因被带到了梵蒂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留在了米兰,但被安置在伦巴第省储蓄银行的保险柜里,以确保安全。2019修复之后,它重新对公众展出。

针孔转印法: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如何作画

拉斐尔《雅典学院》底稿 - 盎博罗削绘画馆,意大利米兰

与现在相比,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底稿的重视程度高得多。特别是在佛罗伦萨,通常会在作品完工之前展出底稿。上文谈到过的达芬奇《圣亚纳底稿》就曾展出。达芬奇《安吉亚里战役》与米开朗基罗《卡希纳战役》也是如此。这两幅底稿本来为佛罗伦萨旧宫五百人大厅而准备,但计划最终流产。也许《雅典学院》的底稿也曾如此展出过。有一个例子能够说明底稿的重要性:拉斐尔曾经把一些底稿作为礼物送给国王和重要人物。

如今,针孔转印法已经被更加现代的技术取代。比如,利用透写纸,或者使用幻灯或照片投影技术。不过,仍有画家在使用这种技法,而且一直在向年轻艺术家教授这种方法,学习如何在设计做图与誊画中思考最终作品。

关于潘特西蕾的艺术文摘

Penthesileia,寄生在意大利/法国泛艺术史类纪录片、书籍、报刊上的野生翻译菌。
每日更新
2021年(不定期)阅读主题:揭开符号的面纱 | 解读欧洲文艺复兴后期/手法派/巴洛克/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托寓画及各种符号
周六主题:绘画流派微系列 | 以最简短文字介绍21个不可不知的绘画流派
周日主题:宗教画锦囊 | 明辨圣经场景与圣人形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