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中国姓氏文化(值得一看)

 公司总裁 2021-02-12
浅谈中国姓氏文化(值得一看)

人发明姓氏,不是为了彰显家族传承,而是为了更好的繁衍。在大约7000年前的神农时代,人们通过“野合”的方式来繁衍子孙。互生情愫的男女会选择一个好节气,来到山谷水边欢聚,再把生下来的孩子交由母亲抚养。虽然看起来,古代的繁衍方式比较随意,但有一件事是绝对不被允许的——部落内通婚。大家很早就意识到近亲结合的害处,这就需要每个部落有各自的标识,以便在不同血缘的部落之间进行通婚。这就是“姓氏”的起源。

远古的很多姓氏都以“女”为字旁,如姬、姚、姒、姜……连“姓”这个字本身也是女字旁。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姓”的甲骨文,这是一个女人在守护着“生”,即一株树苗,合起来表示由女人负责繁衍子孙,开枝散叶。在远古,女性不仅要承担生育的工作,还要承担大部分社会劳动:刀耕火种、采集野果、操持家务……而男性只负责不大靠谱的狩猎,地位很低。一旦表现不好,甚至还会被遗弃。既然女性占据了绝对的社会主导地位,姓氏权自然也要归女人。虽然到了父系社会,男人通过抢亲拥有了冠名权,但是这段远古的信息,还是通过以女为偏旁的“姓”保留了下来。

浅谈中国姓氏文化(值得一看)

现在我们给人起名字,都是先定了“姓”,再有“名”。可是在远古时期,顺序刚好相反。那时候,人人都有“名”,基本上是以自身突出的特征为名,比如“断腿”、“六指”,但只有贵族才能拥有“姓”。所以那时候的“百姓”指的不是平民百姓,而是贵族阶级。

一般提起“姓氏”,都会把它当做“姓”的另外一个说法。但是在战国以前,“姓”和“氏”完全不是一回事。那时候,“姓”和现在一样,由祖先传下,代表了一个家族的根基,一般不会改变。

而周朝产生了“赐土以命氏”的制度,因而“氏”代表了后天的地位和荣耀,会随着一个人的官职或封邑而改变,所以那时候的男人称氏不称姓。比如秦国知名人物商鞅,他确实名鞅,但不姓商,而姓姬。因为在秦国立下战功,秦孝公把商於的十五个城邑分封给了他,自此便得“商”氏,被尊称为“商君/商鞅”。 直到汉代以后,姓和氏合并,从此一个人就只有一个姓/姓氏了。

《百家姓》编写于宋代初年,当时的皇帝是大名鼎鼎的赵匡胤,所以《百家姓》自然要把赵姓排在第一位。又由于编纂此书的作者是吴越国人,按此“政治排序法”,吴越国国王的“钱”、钱王王妃的“孙”和南唐国国主的“李”,自然要紧随其后。不过到了现代,《新百家姓》的前四位已经从“赵钱孙李”,变为“王李张刘”(2019年)。这是因为现在的排序标准,遵从的不再是“政治地位”,而是国家定期统计的姓氏人数。排在第一位的 “王”,人数已经超过了一亿。

总有人会问,“我的姓没出现在《百家姓》里,是因为和我同姓的人太少了吗?”没错,正是如此。但事实上,不被收录才是常态。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在用的姓氏有6150个(2018年),而增订后的《百家姓》也只收录了504个姓氏,还不到总数的10%。

要问《百家姓》里最牛的姓是哪个?一定是“姬”,也就是“五帝”之首——黄帝的姓。作为周朝的国姓,当时周天子分封诸侯,可谓遍地姓“姬”。虽然后来由于朝代兴替,姬姓被分化,现在姬姓人口已不足百万。但在《百家姓》中,仍有411个姓氏是由姬姓演变支出而来,包括人口最多的王姓、张姓、周姓等。同时,炎帝的姜姓也是现在许多“大姓”的重要起源,如吕姓、谢姓、高姓等等。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